高中语文一课一练《红烛》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创作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B.《红烛》写于1923年,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
C.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
D.闻一多热心于新诗的创新与理论研究,积极倡导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都产生深远影响。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偌大(ruò) 慰藉(jiè) 黏合(niān)
B.僻静(pì) 贫瘠(jí) 悲怆(chuāng)
C.发轫(rèn) 桑梓(zǐ) 躯壳(qiào)
D.烙印(luò) 搭讪(shàn) 悠邈(miǎo)
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时,远远的前方,无数层峦迭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B.天上的羽云像轻纱似的,给微风徐徐地曳过天河,天河中无数微粒似的星光明灭闪铄。
C.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鞋踏在窄狭木楼梯上的踢踏声。
D.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消声匿迹,便是孤芳自赏而已。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B.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C.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
B.嚣鸣(xiāo) 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
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
7.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8.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9.下面对《红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②③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10.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谈到近日研发成功的一种新型抗电磁干扰材料,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便会情不自禁地津津乐道说个不停。
②闻一多经常缺席教授会,基本不参加任何清华的活动,断朋绝友,皓首穷经,已经到了古人所谓“足不窥户”的地步。
③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洋洋洒洒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
④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⑤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
⑥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捉襟见肘,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11.为何以“红烛”为题?
1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3.“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两个“灵魂”的含义一样吗?
14.《红烛》第一节诗人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的颜色?”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15.对“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红烛自焚的困惑: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
B.这句诗体现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强烈不满,这个世界是充满着黑暗与丑恶的,需要红烛来驱散黑暗,需要烈火一样的热情来战胜丑恶的。
C.在这句诗中,存在着暗示,只有燃烧成灰——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才能迎来光明。
D.这句诗有着牢骚的意味,体现出诗人既想见到光明,却又不愿意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的矛盾心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因为风,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却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了出来。随着黄叶渐渐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便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本段文字中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每幅画面不超过8个字)
17.《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18.《红烛》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9.《红烛》第一节,作者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
20.《红烛》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请试作赏析。
阅读《红烛》,完成后面的题目。
21.在诗歌形式上,闻一多先生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22.“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 在这几句诗中,诗人的心情如何?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此种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23.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人说这句诗是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的,请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红烛》的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4.如何理解红烛流泪的情景?
25.全诗的收束“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什么作用?
26.如何理解“红烛”这个意象?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7.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28.“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谈谈你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29.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0.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31.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32.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33.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34.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阅读《红烛》,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红烛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5.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
36.《红烛》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下面小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3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始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终于“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问而不答,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B.诗中还表现了死水的声音“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还有歌声“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作者以动衬静,使人想象这里可怕的死一般的沉寂。
C.诗人以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那个粘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D.作者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
3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形成于隋唐,盛行于宋。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中调,因为沿用了古体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诗词。
B.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C.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死水》是体现并发展了“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D.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死水》属于新诗中的格律诗。
39.学了闻一多的《红烛》,再结合他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崇敬之情。
40.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60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莱《致云雀》
41.下面是一则招聘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小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邮箱,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
修改: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死水》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理解错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是《红烛》,而不是《死水》。
故选B。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黏合”的“黏”应读nián。
B.“悲怆”的“怆”应读chuàng。
D.“烙印”的“烙”应读lào。
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A.“层峦迭嶂”的“迭”应改为“叠”。
B.“闪铄”的“铄”应改为“烁”。
D.“消声匿迹”的“消”应改为“销”。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朗读与停顿的能力。
D.“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两句话同属于动宾结构,“莫”和“但”为副词,修饰限定“问”,所以,朗诵时应该在“莫问”与“收获”间和“但问”与“耕耘”间停顿。
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慰籍”的“籍”应改为“藉”。
B.“阴蔽”的“阴”应改为“荫”。
C.“催残”的“催”应改为“摧”。
故选D。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山峦”的“峦”应读luán。
C.“揳入”的“揳”应读xiē。
D.“霓虹”的“霓”应读ní。
故选B。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借景抒情”错误,本诗不是运用借景抒情手法,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故选B。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 错误。在诗歌的第八、九、十、十一小节,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和“玫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类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运用的是设问修辞;“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运用夸张修辞。诗文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
故选C。
9.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B项,“反问的手法”有误,诗人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
故选B。
10.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①津津乐道:形容对这件事十分感兴趣,很感兴趣地谈论。在句中和后面的“说个不停”重复。
②皓首穷经: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使用正确。
③洋洋洒洒: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还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文章来很顺畅。在句中形容“雪花”属于用错对象。
④改头换面:是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褒贬误用。
⑤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使用正确。
⑥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用正确。
故选D。
11.(形式与内容)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话,写了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红烛不是光写蜡烛,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诗人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烛作为题咏的对象,红烛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习俗中多用于喜庆节日,“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这首诗中诗人赋予了“红烛”以新的含义,诗人用“红烛”来比喻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红烛”是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并且作者的这颗心,就是要燃烧着,为世界创造光明。
诗人热爱祖国,但不满意那片国土上的种种现实,于是他祈愿烛火“饶破世人的梦”,“饶沸世人的血”。他希望祖国强盛起来,宁愿把自己的生命化作“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为了祖国,他希望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写蜡烛,就是在写人,通篇以红烛为喻,爱国主义思想涌流其间,颇有撼人肺腑的力量。
12.(重要词语解释,形式与内容)用比喻、拟人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
用了拟人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幸福他人、世界光明的原因。
用了比喻的手法,耕耘是过程,有了耕耘、努力、付出,自然就有收获、硕果。人们要多耕耘、付出,才有收获与丰收。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在这几句诗句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牺牲自己脂膏,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两句诗句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灰心流泪”是指牺牲自己,是为了给世界“创造光明”;奉献自己的果,是为了世界光明的原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以示突出强调,好象是特别看重创造的意义,但灰心流泪的又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又是难以掩饰的。“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番心灵的颤动中又表现了出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两句诗,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耕耘是过程,不要问“收获”这一结果,但要重视“耕耘”这一过程,有了“耕耘”,自然就有“收获”,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有收获与丰收,就要多耕耘、付出。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13.(形式与内容)不一样。第一个灵魂,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的牺牲、奉献精神。第二个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意思是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此处指点燃了红烛,“灵魂”,即红烛的灵魂,这里用了比喻,是蜡烛的灵魂与思想,是指蜡烛燃烧自己发出光和热的牺牲、奉献精神。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灵魂”,是指世人的平庸思想,是需要被拯救的。结合“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可知,要拯救灵魂,拯救人类,打破束缚与无形的监狱。
14.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意思完全相同”理解错误。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句古诗在现在指的是园丁、教师、奉献者,“蜡烛”就是一个比喻。而《红烛》中的“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象征着诗人自己。二者的意思并不相同。
故选B。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D. “这句诗有着牢骚的意味,体现出诗人既想见到光明,却又不愿意像红烛那样燃烧自己的矛盾心理”错误,“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是一句设问句,表现红烛的牺牲奉献品质。
故选D。
16.(1)风舞炊烟图;(2)风吹莲荡图;(3)风摇树木图。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先从整体上把握大意,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切分层次,最后再根据要求概括。如文中先后写了炊烟、莲荡、秋树,且都与“风”有关系。抓住这三个对象,找出所写之景,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即可。“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可以概括出“风舞炊烟图”;“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乱出了味道”可以概括出“风吹莲荡图”;“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可以概括出“风摇树木图”。
17.“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红烛》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首先理解李商隐诗句的意思,“蜡炬成灰泪始干”意思是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这里凸显蜡烛“焚烧成灰”和“流泪”两个特点;然后回顾《红烛》下文所写的内容,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即自焚与流泪,由此可知,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显然起到引子的作用,因为下文就是扣住红烛“成灰”和“流泪”两方面来抒情的。
18.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行文思路,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本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全诗有几次情感变化,二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诗歌的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有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这里展现出的是对红烛的赞美。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此处流露出的是疑惑。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这是对前面的疑惑做出回答。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最后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回复平静。接着看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篇开头就已经借助对红烛和诗人的比较展露情感,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由此可知,闻一多要借助这首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后文写红烛成灰其实是写自己将为祖国的未来,为创造光明而自我牺牲,后文写红烛的伤心流泪其实是表达诗人在创造光明途中忍受的痛苦。考生结合这些分析作答即可。
19.第一小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用的是象征的手法。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红烛》第一节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首先把握第一节的内容,“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抓住“红烛”的颜色进行赞美,这里的“红”象征赤诚,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使用象征的手法;接着诗人把“红烛”和诗人联系起来,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可以说这里的“诗人”和“红烛”已经合二为一。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20.诗歌中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极富感染力。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整首诗的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解答此题,主要依据题干中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来分析诗人的情绪的变化:“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是赞叹红烛的“红”;“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这是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是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这是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欣喜于红烛的伟绩;“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是隐隐透出感伤之情;“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
21.①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如每一段结束,又坠以“红烛啊”,富有音乐美。②绘画美。诗中使用“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来强化意象“红烛”。③建筑美。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等等。
22.①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②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
23.这句诗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不论结果如何,都要燃烧自我,奉献自我。因此这句话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段结束,又是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其次,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最后,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
2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当诗人为自焚的蜡炬而赞叹、而感奋的时候,新的困惑与疑问又袭上了心头:“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显而易见,诗人仍然不能忘怀于那种属于个体的精神状态,并格外关心个体的行为与其精神状态的内在联系,他在潜意识里仍然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只是,既然红烛的形象已有所改变,并成为时代精神的化身,那么疏解困惑的理由也就似乎要充分多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于是,流泪的红烛也就再次以它的牺牲精神而引人瞩目:“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快、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当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闻一多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他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见这句诗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
24.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松、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所以,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25.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努力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于是,这一简洁的收束又显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26.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写蜡烛的燃烧,蜡烛的伤心流泪,进而喻指人类要有燃烧自己、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拯救灵魂、给别人与世界带来光明快乐的精神。《红烛》不是光写蜡烛,而是在写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境界,耕耘自然有收获。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是对流泪的充分理解。接着又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所以在这些诗行里,诗人的心情是轻松、乐观的,他仿佛看到了作为意志力、作为英雄主义象征的红烛在焦急的泪水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人间,所以,这是焦急的泪水,也是喜悦的泪水。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在具有“五四”时代特色的乐观激情中,闻一多又一次与传统文化的牺牲精神产生了共鸣。
2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第8、9两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2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具体“红烛”意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红烛”意象的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一开始就突出“红烛”的颜色,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在诗人眼里,“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红烛”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其实是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奉献的信念和心愿。
“红烛”意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在自然的方法里,“红烛”是要烧出自己的光的,是要创造出光明的,“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之间的不公平,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里,“红烛”依然要创造光明,“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红烛”品格的精髓所在。
27.(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8.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
29.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解析】
【分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意象深刻内涵的能力。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本诗“红烛”象征诗人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而“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由此可见,二者不仅有颜色(红色)上的相似点,而且具有精神上的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相似点。
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同时,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28.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本题:“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又属于闻一多式的现代认同方式:在以物明志的时候,他的自我情绪仍然格外强盛,于是“物”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所以说,从“离”到“即”,或者说从当代文化的体验到古典文化的憧憬,闻一多的心灵世界都是复杂的,当他执着于当代文化的生存感受时,传统文化的光芒不时召唤着他;当他选择着传统文化的理想时,当代文化的品格又照样显示着自己的力量。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愤,去捣毁人间炼狱,求得自身解放: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此诗中作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以物化的“红烛”比作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所以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30.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31.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32.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33.写了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34.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解析】
【分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由此可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3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一开始“一误再误”表现出诗人在现实面前的迷茫,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后来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因此他说“不误不误”。
3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3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古代诗词常把蜡烛燃点时流溢的油脂叫作“烛泪”。诗人沿用这种拟人手法,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旋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对此毫无敬意,相反却“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但是,红烛的泪不会白流。诗人劝慰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泪便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献身祖国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带泪的诗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明确了这些再来概括就可以了。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题干中的两句诗是诗歌的结尾句,而第8、9两节发出对“红烛”的呼唤,这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5.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36.“灰”与“泪”。二、三、四节扣住“灰”,五、六、七、八节扣住“泪”。
【解析】
【分析】
3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特点、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筛选相关诗句,分析物象特点,且依据提示的艺术手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思想感情。
依据“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仔细分析,容易想到红烛和诗人心都是红色的;
联系“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和“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知,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世人,默默奉献。而诗人的心也是默默奉献,付出自我,拯救世人灵魂的。故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正是比喻和象征法,抒发奉献自我、唤醒民众灵魂的伟大抱负。
3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第二节“为何更须烧腊成灰”,第三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第四节“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可知扣住“灰”;
由第五节“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第六节“又何苦伤心流泪”,第七节“流罢!你怎能不流呢”,第八节“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可知,扣住“泪”。
37.D
38.D
【解析】
37.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 项,“体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一句不符合文意。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故选D。
38.
本题考查识记与新诗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项,“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中调”“属于古诗词”错误。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沁园春 长沙》属于长调。诗歌的分类复杂,现代诗是按照时间、内容来分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表达出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哪怕用古体的形式来写,也是现代诗。
B项,考查新月诗派相关的文化常识。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郭沫若不属于新月诗派。
C项,“意象美”不对。该选项考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闻一多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
故选D。
39.(示例)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墓志铭的能力。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其中“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题目要求写几句墓志铭,用韵文为佳。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他提出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对新诗的发展影响很大。代表作有《死水》《红烛》等。
《红烛》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希冀、光明和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而闻一多先生最终用他的鲜血祭奠了黎明前的中国,他写的那些爱国诗歌和他的鲜血一道铸就了他的爱国魂,也是民族魂,他就如同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史册里。
据此写几句韵文,尽量涵盖其作品、精神和贡献,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崇敬之情。
40. 立在地球边上,感受了郭沫若先生对力的激情呼唤。下面,让我们欣赏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感受诗人闻一多如红烛般炽热的情怀吧! 红烛展现的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去耕耘和探索。下面,让我们走向雪莱笔下美丽的云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光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衔接的能力。
从主旨上找到两首诗的衔接点,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强调了对力的推崇,并且对力进行了激情的呼唤;《红烛》中,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以表达自己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然后把二者的诗歌主旨用包含激情的文字概括出来,中间用“下面,让我们去欣赏……”连接起来。
从主旨更深一层的目的找到《红烛》与《致云雀》的衔接点,《红烛》在表达诗人自己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的同时,也让读者受到激励,激励读者去耕耘和探索;《致云雀》写出了云雀的美好,作者也以此启发读者对欢乐、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此为衔接点,在陈述《红烛》给“我们”的启发后,用“让我们走向……”衔接到《致云雀》。
41. 将“五名”改为“各(共)五名”。 将“15~20万左右”改为“15~20万”。 将“网开一面”改为“面议”。 将“有兴趣的”改为“有意者”。 将“致电”改为“来电”。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准确主要是指表达不能出现语病;而得体主要是针对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五名”有歧义,是“一共五名”,还是“各五名”,表意不明;将“五名”改为“各(共)五名”。
“15~20万”就表示约数,和“左右”重复赘余;将“15~20万左右”改为“15~20万”。
“网开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此处用词不当;将“网开一面”改为“面议”。
“有兴趣的”是口语,不符合招聘启事的语体要求;将“有兴趣的”改为“有意者”。
“致电”,给别人打电话,这里是欢迎别人给自己打电话,语意不符;将“致电”改为“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