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设计(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章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设计(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8-18 22: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学的透镜成像知识来解释物理现象。
3.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重大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难点
知道视角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阳光下的蛛丝,微小而精致的雪花,遥远而神秘的星系。这一切仅凭我们的眼睛是无法看清的,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因为人类借助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看到这些现象的呢?
进行新课
(一)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老师展示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并根据实物进行结构的简单介绍。
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作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作物镜,其他结构如图所示。
2.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通过观察显微镜的实物,你能看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吗?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能不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1)选出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分别单独用其中的一个观察桌面的纹路。
(2)再将两个放大镜配合使用,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经过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
请各小组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老师根据学生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进行适当引导)。
结论:根据实验可知,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就相当于实验中的两个放大镜。即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例如细胞。
(二)望远镜
1.望远镜的结构
常见的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焦距较小;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焦距较大。望远镜就是利用这两个凸透镜来帮助人眼看清远处物体的。
2.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1)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成怎样的像呢?
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适当引导)。
总结:物体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又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2)物镜成像缩小,目镜成像放大,在两个透镜的共同作用下,成像究竟是放大还是缩小?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并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利用一大一小两个凸透镜模拟望远镜,并观察像的大小。
各小组按要求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老师根据学生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进行适当引导)。
结论:望远镜在两个透镜的共同作用下,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3.视角
为什么望远镜成缩小的像,我们反而看得更清晰了呢?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所以,望远镜虽然成缩小的像,但我们反而看得更清晰了。
(三)探索宇宙
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使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确凿的证据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846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猜想天王星外还存在一颗未知的行星,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动轨迹。
1990年,“哈勃”望远镜被送入太空,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