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作者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2、过程与方法: 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材分析 重点: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 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观察示意图,讨论: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总结:1、F可以用 F1和 F2来代替,F1和 F2就是力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可以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或下图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怎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活动: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讨论以下问题: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会,讨论问题结论: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觉.掌心有被刺痛的感觉。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4、可以。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点评: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点评: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里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可以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解释。)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得到不同结论。点评: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对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点评: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在模型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教师引导: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教师重点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确一定是力在受力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看到的现象:斜面被压弯,同时小车沿斜面下滑。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点评: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既然重力产生了这两个效果,那么重力应怎样分解呢?学生活动:可以分解为: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力F1,一个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2。点评: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活动:假设这个斜面的倾角为θ,那么重力的分力与倾角有什么关系?试写出表达式。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推导,交流总结:点评: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教师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1、当θ变化时,F1和 F2的大小如何变化?2、在车辆上桥和下桥时,F1各起到什么作用?3、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3、引桥越长,θ越小,F1越小:上桥时的阻碍作用减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减小,从而保障行车时的安全。点评: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2、对“矢量相加的法则”的学习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个矢量――位移,两个位移的合位移应如何求解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个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学生反思,阅读课文,讨论后回答:位移相加时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个位移与它们的合位移又组成一个三角形,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l、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样吗?3、什么是矢量?4、什么是标量?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相关问题,记忆相关知识。点评:前后联系,深入探究,记忆分析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一个物体的速度v1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 ,你能根据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Δ v吗?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定则,让学生体会:末矢量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等于初矢量与变化量之和。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后,讨论并回答。点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答案,做出评价和讨论。学生活动:仔细思考,认真体会。点评:矢量相加的法则比较抽象,这里利用位移的概念引入,便于理解,这一部分内容课本讲解十分详细,而且便于学生自学,这里教师只做引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实例探究☆对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对三角形定则的理解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 种答案:3种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 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4、分解一个力,若已知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以下正确的是A.只有惟一一组解 B.一定有两组解C.可能有无数组解 D.可能有两组解解析:分解一个力,若已知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可作出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如图所示,F2=F sinθ.(1)当F2<F sinθ,无解(2)当F2=F sinθ,有惟一解(3)当F sinθ<F2<F时,有两组解(4)当F2>F时,有惟一解,所以正确答案是D.点评:利用几何知识求最小值是解本题的关键.☆综合应用5、如图所示,重力G=100N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给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面成θ=30°的拉力F,F=20N,受到力F作用后物体仍然处于静止状态.求:①物体受到的支持力.②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答案:①90N,②17.3N[] ★课余作业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70页的练习。2、课外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不同的场合要用到不同的菜刀,那么刀刃的锐与钝、刀背的厚与薄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联系吗?课后讨论并说明你的看法。★教学体会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教学后记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作者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难点: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学生实验,观察几种弹簧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归纳、总结:(一)、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二)、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三)、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间直接接触;接触处要有弹性形变产生2、弹力的方向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进行判断或者采用“假设法”进行判断“假设法”:就是假设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弹力(或者没施加弹力)画出假设状态下的受力图,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状态,若能保持原有状态,说明假设正确,两者间有弹力存在;,若不能保持原有状态,说明假设不正确,两者间无弹力存在;3、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弹力的方向的判断步骤:明确产生弹力的物体,找出物体要恢复形变的方向,从而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常见支持物的几种情况: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点与线接触。[]几种弹力的比较:绳子:微小伸长(伸长亦可不计),弹力沿绳轴向,可发生突变。弹簧:可伸长、可压缩,弹力沿弹簧轴向,不会发生突变。支撑面:被压缩,弹力方向与面垂直,可以发生突变。二、弹力的大小(一)、探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1、实验探究目的:探究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2、设计实验方案:[](1)、实验器材:铁架台、弹簧、刻度尺、钩码等(2)、实验过程设计:3、实验数据纪录:4、实验数据分析:5、总结实验结论:(二)、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其中为劲度系数,跟弹簧的粗细、材料、弹簧的直径、绕法及长度有关,这个量反映了弹簧的特性。三、实例探究关于弹力产生的原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这是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用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推力,这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桌面互相接触,由于书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产生了 对 的 力,其方向 。弹力产生的条件3、已知物体甲和乙之间有弹力的作用,那么A、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形变B、物体甲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但必定都发生形变C、物体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形变D、物体中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形变对弹力的理解4、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对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B、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受到弹力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接触面5、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对胡克定律的应用四、课余作业[]课后完成课本56页“问题与练习”3、4题。
教学后记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作者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静摩擦力引入视频:花样滑冰大家刚刚在视频中看到了美丽的花样滑冰,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也飞翔起来???!为什么飞不起来?因为地面太粗糙,摩擦力太大。观察与体验课本第57面的“思考与讨论”、“演示”。(一)、演示实验:(2)如图所示,人用力推木箱,但没有推动。地面对木箱有无摩擦力?(二)、静摩擦力: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的阻碍其发生相对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如上图用力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没有运动,但物体有向右的运动趋势,由二力平衡知,物体必然受到向左的力,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2)、两物体间挤压产生形变即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2、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推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0< <二、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个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例如,在水平桌面上,用力猛推书本之后放手,书会向前运动,但很快又停下来,原因就是书受到了阻碍它与桌面发生相对运动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2)、两物体间挤压产生形变即有弹力产生(3)、两物体间发生了相对运动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所以其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且与接触面相切。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木块移动时弹簧秤有无读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接触面不变)一块二块 三块木块与桌面间压力[]弹簧秤读数得到:F∝FNF=μFN讨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压力不变)讲解:动摩擦因数μ,大小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三、实例探究关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l、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那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和减小它们?试分析你骑自行车在加速行驶和减速滑行时,前轮和后轮受到路面所给的摩擦力的方向。[]关于静摩擦力的求解:2、如图所示,用50N的作用力F将重10N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关于摩擦力的理解: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存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B.因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C.滚动摩擦力总是小于滑动摩擦力D.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关于静摩擦力的求解:4、有一长条形木板,其质量为m,全长为L、现以一定的速度使木板在一水平桌面上滑行,已知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问当木板的三分之一滑出桌面时,木板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四、课余作业[][]课后完成课本61页“问题与练习”中2、3题。[]
教学后记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作者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力的三要素;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通过“重心”概念的引人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
教材分析 重点: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重心的概念。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力和力的图示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l、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2、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演示:1、用手指推长方形小木块,你能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2、比较几种不同的现象,你能说出力的作用和它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吗?3、说出你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推木块。操作参考: l、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木块靠近桌面的地方2、用大小相同的力推木块的不同侧面3、用大小相同的力推距离桌面不同高度的地方学生叙述现象,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讨论与交流、总结:(一)、力1、力的物质性2、力是一个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学过的物理量中,有哪些是矢量?3 、力的相互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静力效果;2、动力效果。(三)、力的表示方法:我们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观看课件《力的图示作图法》,完成对力的图示的教学。归纳:1、力的示意图;2、力的图示法;3、力的语言表示。(四)、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2、按力的效果分二、重力 (一)、重力的大小、方向(二)、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看(等效代替),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提出问题:l、你能用一支铅笔将一个刻度尺水平支起来吗?做做看。2、根据二力平衡,你能找到刻度尺的重心吗?3、根据刻度尺的重心的位置,猜想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4、你的猜想正确吗?你该怎么做?5、若在刻度尺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刚才支点的位置改变了吗?说明什么?学生动手做实验: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导学生阅读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提出回答:l、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2、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请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3、假设重力不存在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阅读;学生解答;交流讨论,发表见解。阅读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物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五、课堂训练关于重力的理解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C、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D、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C、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D、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对重心的理解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B、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也就是合力的作用点21世纪教育网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这个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4、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分布均匀的铁链向上提起。当铁链刚好拉直时, 他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ABCD绕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最多可升高 六、课余作业1、课后完成课本54页“问题与练习”中的2、3题。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21世纪教育网
教学后记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科目 物理 年级 高一 作者 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引入新课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如课本图61页),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通过体验,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列举实际例子:如教室用两条钢丝吊着日光灯,电影中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二、合力、合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三、力的合成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课本62页)(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我们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归纳: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问题:(课本63页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思考: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学生得出结论后,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θ<90°θ= 180°90°<θ<180°θ从0°到180°变化,合力F的大小变化四、共点力[]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作用,有些情况这些力作用在同一点,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一组力叫做共点力。思考: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五、实例探究关于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1、两个共点力F1、F2、的合力为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B、合力的大小既可等于F1,也可等于F2C、合力F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D、合力F的大小随F1、F2、间的夹角增大而减小[]六、课余作业l、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来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你身边还有没有物体受共点力的例子?试举出来。3、课后完成课本上第64页的1、2题。[]
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