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优质课件(2课时,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优质课件(2课时,6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09:37:13

内容文字预览

(共68张PPT)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四个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引入诗题
赠刘景文
作 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写 作背景
《赠刘景文》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景文也在,两人交谊颇深。此时刘景文已58岁,难免有迟暮之感,苏轼赠诗以勉励之。
通读诗文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zènɡ
liú
sònɡ
sū shì
qínɡ
cán
yóu
ào
jūn
chénɡ

讨论交流:这首诗赞美的是哪个季节?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荷尽
菊残
橙黄橘绿
深秋季节
你有什么好的识记方法?
赠 残 宋 苏 轼 擎
犹 傲 君 橙 橘
后鼻音
chénɡ

jūn
zènɡ
cán
sònɡ

qínɡ
yóu
ào
shì
甲骨文
楷书

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这里指刘景文。
君王
君主
听老师范读,自己划分节奏,再按节奏齐读古诗。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品读全诗
对对子,诵读第一、二两句诗。
荷尽
已无
擎雨盖
菊残
犹有
傲霜枝
观察图片,想象说话:
夏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已至,____________________。
比一比,哪幅图是诗人苏轼看到的景象,并说说理由。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下雨天走过荷塘边,你会用什么办法遮雨呢?
擎雨盖
举,向上托
惋惜
荷尽已无擎雨盖
再次欣赏图片,体会诗人的心情。
唉——
观察图片,说说图意。
菊残犹有傲霜枝
对比图片“荷尽无擎盖”“菊残傲霜枝”,说说两者的不同。
菊枝不畏寒冷,傲然挺立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赏图片,体会诗人的心情。
呀!
惊喜
读诗句,想象画面。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体会诗人的心情,加上语气词。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啊!
结合刘景文简介,交流讨论:苏轼送给刘景文的仅仅是这首诗吗?还有什么?
刘景文出身名门,也很有才华,深有抱负,可是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依然不得重用。
鼓励
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诵读全诗,尝试背诵。
借助重要词语背一背。
结合图片背一背。
配乐背诵。
拓展积累
读准古诗,读出节奏。
山居秋暝
[唐]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择其中的一首,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试着读一读,背一背。
山居秋暝
[唐]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规范书写
观察生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寒菊盖
赠残君橙
下边的“米”的左边部分要写外面一点。
下边部分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左边的“歹”不要多一点,起笔横的长度不要超过竖中线。右边部分的斜钩要写得舒展,注意与“歹”笔画的穿插,不要忘写右上角的点。
结构梳理
4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
唉——荷尽
呀! 菊残
啊! 橙黄橘绿
深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复习背诵《赠刘景文》。
整体感知
借助拼音大声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tánɡ

jìnɡ
xié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shào
xiāo
tiǎo



tiǎo
tiāo
挑担
挑促织
挑水
挑拨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按2/2/3的节奏再读诗。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猜猜这两首诗写的又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读懂古诗
自由读古诗,圈出景物。
山 行
[唐]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山上行走
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远上寒山石径斜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结合图片想象画面,读出诗人欣喜的心情。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诗人看到这片枫林,会怎么赞美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带着诗人喜爱、赞美的情感,再读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的写下来。
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结合图片,发挥想象,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看图,想象画面:梧叶怎么飘落,又发出了什么声音?
诗人看着、听着这萧萧的梧叶感觉到了什么?
萧萧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听风声,想象:诗人听到这风声,又想起了什么呢?
知有儿童挑促织
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结合画面,思考:“知有”能否换成“见有”?
不能。诗人看不真切,只是猜想。
诗人小时候也捉过蟋蟀,想到这些,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倍感亲切
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结合图片,尝试背诵。
规范书写
归类观察,说说关键笔画。
寒径斜
霜送挑
撇、捺要舒展,三点应该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
背诵默写
配乐再背两首诗。
试默写《山行》。
结构梳理
4 古诗三首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山行
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
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语文要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板书课题)
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重点提示:“径”,后鼻音,
读“jìnɡ”。)
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
(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石头小路。斜:曲折。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板书:远景)
(二)学生自学第三、四句。
出示句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理解“坐”“爱”“霜叶”“红于”。
坐:因为。爱:喜欢。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
2.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诗人眼前是什么景象?(深秋时节的枫林晚景)枫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师归纳诗意: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儿还要红。(板书:近景)
4.结合插图,谁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拓展
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诗里的景色美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拿给爸爸妈妈欣赏。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重难点)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两首秋景诗。(板书课题)这两首古诗中,一首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另一首是叶绍翁在秋夜中的所见所闻。两位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按照223的停顿法读出诗歌的音韵、节奏。
3.课件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教师重点指导生字书写。(“赠、橙、挑”为左窄右宽的结构;“残”为左右等宽结构;重点指导“橙”的写法)
三、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赠刘景文》。请读得好的学生领读,男女生合作读。
2.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请用笔在诗中圈出来。(板书:荷、菊、橙、橘)
3.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擎雨盖”是什么?(学生交流“雨盖”,在这儿指雨伞,“擎雨盖”就是举起的雨伞。)(出示荷叶图)
(2)师:到了盛夏时节,荷花怒放,荷塘里有满塘的荷叶。(出示一池的夏日荷叶图)但是到了深秋时节,荷塘里的荷叶已经怎么样了?(荷叶枯萎了,荷花凋谢了)师:这就叫“尽”(板书:尽),全班齐读这句诗。
(3)师:深秋时节(出示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菊花枯萎了。)是啊,菊花也凋谢了,残败了。(板书:残)但枝干呢?(依旧傲然挺立在风霜中)它害怕这风霜吗?(不怕)难怪诗人说——生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4.课件出示: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深秋时节,荷叶枯萎了,菊花也凋谢了,这样的景色真不值得我们欣赏,可是苏轼却对刘景文说这是“一年好景”,这是为什么呢?(最是橙黄橘绿时)
(1)深秋时节,除了橙子和橘子熟了,还有什么果子熟了呢?(出示丰收图片)
(2)看着这硕果累累的景象,看着这成熟丰收的场面,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说“一年好景”了吗?(因为深秋时节,虽然荷叶枯萎了,菊花凋谢了,却能获得丰收的喜悦,所以作者说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象。)
(3)指导全班学生一边想象秋天丰收的景象,一边读这两句诗,有感情地读。
四、小组合作,品析诗句
师:我们刚刚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呢?(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夜书所见》。
1.自学要求:
(1)初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出七言绝句的音韵和节奏。
(2)理解诗意,借助课后注释简单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体会意境,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归纳总结。
3.师生共同品析诗句。
(1)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梧叶秋风)
②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萧萧秋风带来阵阵寒意,这样的夜晚让远离亲人和家乡的诗人倍感孤独,十分怀念自己的儿时生活。)
师:诗人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让我们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正当诗人黯然心伤时,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2)课件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挑促织”指的是什么?(儿童逗蟋蟀。)
②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可能会想起哪些童年趣事呢?(学生自由发言)师:深夜,秋风送来阵阵寒意,诗人看到灯火,猜想有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逗引蟋蟀。诗人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趣事,但想到当下自己的处境,孤单的诗人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
配乐吟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师: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让我们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忘了生活中仍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夜书所见》一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挑促织的夜景图,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两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这三首诗的教学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小组合作读背诗文等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