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3 动物行为的研究-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习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16.3 动物行为的研究-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习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30 10:45: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上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不同动物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动物体型的大小 B.训练动物的方法
C.动物肌肉的发达程度 D.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如:在走“T”形迷宫实验中,蚯蚓大约要经过200次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鸟类大约经过几次就可以学会饶过障碍获取食物,说明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学习能力。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成正比相关,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在动物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同,与动物体形的大小、肌肉的发达程度和训练方法都无关。
2.“劳伦斯对小野雁的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统计法 D.调查法
【答案】B
【解析】A.不对动物施加任何影响,或将影响降到最低,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就是观察法,不符合题意。
B.劳伦斯用孵化箱代替母雁孵蛋,小雁出壳后首先见到的是劳伦斯,便把劳伦斯当做学习的对象;当劳伦斯走开时,野雁竞排队跟在他的后面。因此,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就属于实验法,
符合题意。
C.统计法是指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 、进行统计活动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观察相关的人员、行为和情景来收集原始数据,不符合题意。
3.下面有关“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乙两蚁穴各捕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针对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C.实验中,所选木条的粗细和长短不需要一样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
【答案】B
【解析】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个蚁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B.题干是“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因此,针对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符合题意。
C.验用的木条大小、长短要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D.过程中用手对调两根小木条会影响实验结果,不符合题意。
4.下列探究活动中主要采用观察法的是(  )
A.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B.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C.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D.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答案】D
【解析】A.弗里斯是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用实验法对蜜蜂色觉的进行了研究,不符合题意。
B.廷伯根,现代行为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自幼对博物,特别是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主要通过实验法对银鸥幼雏的求食行为进行研究,不符合题意。
C.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用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研究昆虫行为的方法是观察法,符合题意。
5.下列动物行为中,与蜘蛛织网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蚯蚓走迷宫
B.公鸡绕道取食
C.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
D.黑猩猩摘取香蕉
【答案】C
【解析】蜘蛛结网是蜘蛛生来 就有的先天性行为。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也属于这一行为。蚯蚓走迷宫、公鸡绕道取食、黑猩猩摘取香蕉都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6.小明利用孵化箱代替母鸭孵卵,小鸭出生后最先接触小明,因此小鸭就追随着小明,学习小明的一举一动。那么,小鸭追随小明的行为属于 ,小明研究小鸭的方法属于 (  )
A.先天性行为 观察法 B.后天学习行为 实验法
C.先天性行为 实验法 D.后天学习行为 观察法
【答案】B
【解析】小鸭跟随小明的行为是印随行为,是动物发育早期的一种学习类型,并有一个明显的学习敏感期。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小明研究小鸭的方法属于实验法。
7.在蚯蚓走“T型"迷宫的实验中,蚯蚓大约要经过200次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鸟类大约经过几次就可以学会绕过障碍物取食。以上现象说明(  )
A.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但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B.蚯蚓移动得慢使其学习能力也弱,鸟飞得快使其学习能力也强
C.蚯蚓的体型小学习能力也小,鸟的体型大学习能力也大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鸟类较高等,大约几次就可以学会绕过障碍获取食物;蚯蚓属于低等生物,大约要经过200次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实验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8.下列关于研究动物行为方法的认识中,不正确是(  )
A.法布尔利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的行为
B.弗里施通过实验法证明蜜蜂具有色觉
C.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
D.单纯的实验法不需要观察
【答案】D
【解析】A.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属于观察法,A不符合题意。
B.对发生行为的动物和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他们之间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发生的主要原因,属于实验法。弗里斯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属于实验法,B不符合题意。
CD.单纯的观察法是可以没有实验,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的,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9.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使用显微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
B.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
C.使用望远镜观察狒狒以研究其社会行为
D.利用特定的设备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
【答案】D
【解析】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所以A使用显微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属于观察法,A不符合题意。
B、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是借助于监控设备进行观察,所以属于观察法,B不符合题意。
C、使用望远镜观察狒狒以研究其社会行为,是借助于望远镜观察,属于观察法,C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可见“利用特定的设备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属于实验法,可见D符合题意。
10.菜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探究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得到如下表结果: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的尝试次数 30 62 10
下列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走迷宫获取食物是一种学习行为
B.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D.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可能是:乙→甲→丙
【答案】B
【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动物走迷宫取食物是经过不断地尝试,慢慢积累经验后才成功,所以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A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甲、乙、丙尝试的次数为:30次、62次、10次,可见乙尝试的次数最多,说明乙的学习能力最差,故B说法错误。B符合题意。
C、动物的行为受遗传物质的控制,C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甲、乙、丙尝试的次数为:30次、62次、10次,动物的种类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能力越强所以,三种动物从低到高的顺序是 乙→甲→丙,可见D说法正确,D不符合题意。
二、实验探究题
11.下面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简(长15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
(5)蚂蚁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属于   动物。蚂蚁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这说明蚂蚁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向其他蚂蚁发出信息,这种现象叫做   。
(6)蚂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和获得方式上看分别属于__________。
A.取食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B.取食行为和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D.社会行为和学习行为
【答案】(1)蚂蚁喜欢甜食
(2)糖
(3)蚂蚁喜欢甜食
(4)蚂蚁的数量太少
(5)无脊椎;社会(社群);信息交流
(6)C
【解析】(1)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依次是明确的目标、实验的过程、还要有结果。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所以,做出的假设是: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2)该实验研究蚂蚁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该实验是糖。
(3)由于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 -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说明蚂蚁不喜欢甜食。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4)探究实验一般不能只选取一个实验对象,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以减少误差。该实验不足之处是只用一只蚂蚁做实验。
(5)蚂蚁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体内没有脊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蚂蚁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这说明蚂蚁是具有社会行为(社群行为)。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向其他蚂蚁发出信息,这种现象叫做信息交流。
(6)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行为可以分为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社会行为(社群行为)等;根据动物行为的获得途径来划分,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蚂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和获得方式上看分别属于社会行为和先天下行为。
三、综合题
12.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四只(A、B、C、D)经饥饿处理的1月龄小鼠,在如图甲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3 89.5 64.8 49.0. 35.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吸吮乳汁或吃食物,从获得的途径看,该行为属于   性行为。
(2)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   ,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   (填“强化"或“弱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   环境的能力。
(3)四只小鼠经过5次训练后找到食物的时间   (填“相同”或“不同”),说明此类行为存在个体差异。若将这四只小鼠放人自然环境中,请推测小鼠   (填小鼠编号)获取食物的能力可能最强。
(4)为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可用多只小鼠做实验,计算   分别得到1月龄和2月龄小鼠走迷宫所需时间(如图乙所示) ,该结果可以用来比较1月龄小鼠和2月龄小鼠走迷宫寻找食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龄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比1月龄小鼠   ( 填“多”或“少”),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答案】(1)先天
(2)减少(或缩短);强化;复杂(或多变)
(3)不同;C
(4)平均值;少;随着个体发育,其学习能力增强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
建立起,来的新行为。因此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吸吮乳汁或吃食物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2)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四只小白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都在减少,说明通过训练可以强化学习行为。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3)四只小鼠经过5次训练后找到食物的时间不同,说明此类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由图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C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最短,因此若将这四只小鼠放人自然环境中,可推知C小鼠获取食物的能力可能最强,理由是其在同一迷宫中寻找食物的用时最少。
(4)为了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真实可信,应该用多只小鼠做实验,计算平均值。由图乙所示可知:2月龄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比1月龄小鼠少,其原因可能是随着个体发育,其学习能力增强。
13.材料分析:
(1)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的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螳螂昼伏夜出,从行为功能上来看它具有   行为,从行为发生上来看属于   行为,是由体内   所决定的。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   因素的影响。
(2)如图是科学家做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行为模拟实验:A为形态像三刺鱼的模型,它不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战斗;B.C.D.E形态不像三刺鱼,但它们的腹部是红色的,都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战斗。根据此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相互攻击的本质信号是   ;与雄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无关的信号是   。
②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物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从行为的发生看这是动物的   行为;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从行为的功能看这种行为称为   。
③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   法,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对动物   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1)节律;先天性;遗传物质;光
(2)颜色(或红色);形状;先天性(本能);攻击行为;实验;施加
【解析】(1)节律行为是动物随着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螳螂昼伏夜出,说明它具有昼夜节律行为,这是螳螂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行为。螳螂的昼夜节律行为在人为控制光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改变,说明这种行为受光的影响;螳螂在夜晚活动,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夜晚。因此,螳螂昼伏夜出,从行为功能上来看它具有节律行为,从行为发生上来看属于先天性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光因素的影响。(2)①图A表示同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腹部不是红色),放入水中,观察雄三刺鱼对模型A的反应是不理睬。实验证明:处于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对同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不会发生攻击;而对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一样的、下半部涂有红色的模型会发起猛烈的攻击。可见,使雄三刺鱼产生攻击行为的刺激信号是腹部的颜色。因此,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相互攻击的本质信号是颜色(或红色);与雄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无关的信号是形状。
②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物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从行为的发生看这是动物的先天性(本能)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从行为的功能看这种行为称为攻击行为,这种行为是同种动物为争夺领域而发生。
③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因此,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实验法,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对动物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
14.蚯蚓学会走“T”形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鼠属于哺乳动物,
那么它是否具有学习行为呢?某小组的同学以小白鼠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A.选择健康的小白鼠1只,每次实验前让它饥饿一天,期间只提供水。
B.用泡沫塑料板构建迷宫。高度以小白鼠不能爬上为宜,盖上一块玻璃板。在迷宫出口处放置一小块食物。
C.从迷宫的入口处放进小白鼠,同时马上计时,并在出口处等待。记录小白鼠从入口到出口的时间。
D.重复上述实验过程5次以上,根据小白鼠的实际情况,耐心训练,并把相应的时间填写在下表中。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
时间 10分钟 8分钟 6分钟 3分钟 3分钟 3分钟
(1)请你提出问题:小白鼠是否具有   行为?
(2)通过对小白鼠走出迷宫得到食物的时间记录表分析发现,小白鼠第一次与第五次得到食物的时间形成一组   实验。
(3)再拿另一只小白鼠经过同样的训练,是不是它第四次所用的时间也一定是3分钟?为什么?   。
(4)结论:小白鼠具有   。(选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5)蚯蚓学会走“T”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白鼠只要四、五次训练就能学会走迷宫,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   。
【答案】(1)学习
(2)对照
(3)不一定。不同小白鼠有个体差异,学习能力有所不同
(4)学习行为
(5)超强
【解析】(1)请你提出问题:小白鼠是否具有 学习行为?
(2)通过对小白鼠走出迷宫得到食物的时间记录表的分析发现,小白鼠第一次与第五次得到的时间形成一组 对照实验。
(3)再拿另一只小白鼠经过同样的训练,由于不同小白鼠有个体差异,学习能力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它第四次所用的时间一定不是3分钟。
(4)结论:小白鼠具有 学习行为。
(5)蚯蚓学会走“T”形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白鼠只要四、五次训练就能学会走迷宫,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15.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小白鼠的“寻墙行为”属于   行为。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   决定的。
资料二: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中有数万只工蜂、少量雄蜂和一只蜂王。工蜂的主要职责是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筑巢、采蜜等;雄蜂专职与蜂王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蜜蜂是一种益虫,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我们要保护它。
(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蜜蜂是具有   行为的昆虫。
(3)蜜蜂清扫巢房、采蜜等受基因支配的行为,属于   行为。
(4)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两只狗争夺骨头 B.一条蛇追捕青蛙
C.一只母鸡照看一群小鸡 D.一只威猛的头羊带领着羊群
【答案】(1)先天性;遗传物质
(2)社会
(3)先天性
(4)D
【解析】(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小白鼠的“寻墙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行为,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2)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中有数万只工蜂,少量雄峰和一只蜂王。工蜂的主要职责是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筑巢、采蜜等;雄峰专职与蜂王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体现了蜜蜂有明确的分工,因此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蜜蜂是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
(3)蜜蜂清扫巢房、采蜜等受基因支配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4)ABC、两只狗争夺骨头、一条蛇追捕青蛙、一只母鸡照看一群小鸡,都没有体现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体现严格的等级,因此都不属于社会行为,A、B、C不符合题意;
D、一只威猛的头羊带领着羊群,表明有严格的等级有头领,因此属于社会行为,D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上5.16.3动物行为的研究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在不同动物学习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动物体型的大小 B.训练动物的方法
C.动物肌肉的发达程度 D.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
2.“劳伦斯对小野雁的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  )来进行的。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统计法 D.调查法
3.下面有关“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乙两蚁穴各捕10只蚂蚁进行实验
B.针对该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
C.实验中,所选木条的粗细和长短不需要一样
D.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
4.下列探究活动中主要采用观察法的是(  )
A.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B.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C.劳伦兹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D.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5.下列动物行为中,与蜘蛛织网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蚯蚓走迷宫
B.公鸡绕道取食
C.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
D.黑猩猩摘取香蕉
6.小明利用孵化箱代替母鸭孵卵,小鸭出生后最先接触小明,因此小鸭就追随着小明,学习小明的一举一动。那么,小鸭追随小明的行为属于 ,小明研究小鸭的方法属于 (  )
A.先天性行为 观察法 B.后天学习行为 实验法
C.先天性行为 实验法 D.后天学习行为 观察法
7.在蚯蚓走“T型"迷宫的实验中,蚯蚓大约要经过200次的尝试和错误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鸟类大约经过几次就可以学会绕过障碍物取食。以上现象说明(  )
A.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但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B.蚯蚓移动得慢使其学习能力也弱,鸟飞得快使其学习能力也强
C.蚯蚓的体型小学习能力也小,鸟的体型大学习能力也大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8.下列关于研究动物行为方法的认识中,不正确是(  )
A.法布尔利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的行为
B.弗里施通过实验法证明蜜蜂具有色觉
C.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
D.单纯的实验法不需要观察
9.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使用显微镜观察野生天鹅的取食和孵卵
B.使用监控设备来直播大熊猫的分娩过程
C.使用望远镜观察狒狒以研究其社会行为
D.利用特定的设备来研究蚂蚁之间的通讯
10.菜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探究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得到如下表结果:
动物种类 甲 乙 丙
完成取食的尝试次数 30 62 10
下列对表中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走迷宫获取食物是一种学习行为
B.乙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D.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可能是:乙→甲→丙
二、实验探究题
11.下面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简(长15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
(5)蚂蚁体内没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属于   动物。蚂蚁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这说明蚂蚁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向其他蚂蚁发出信息,这种现象叫做   。
(6)蚂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和获得方式上看分别属于__________。
A.取食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B.取食行为和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D.社会行为和学习行为
三、综合题
12.兴趣小组开展“训练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随机选取四只(A、B、C、D)经饥饿处理的1月龄小鼠,在如图甲所示迷宫中分别进行寻找食物的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请据此回答问题。
1月龄小鼠 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A 106 88 80 60 30
B 111 98 59 51 49
C 97 77 72 32 28
D 155 95 48 53 33
平均值 117.3 89.5 64.8 49.0. 35.0
(1)刚出生的小鼠即可吸吮乳汁或吃食物,从获得的途径看,该行为属于   性行为。
(2)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小鼠穿越迷宫找到食物所用时间   ,说明此类行为可通过训练得以   (填“强化"或“弱化"),该行为的建立,提高了小鼠适应   环境的能力。
(3)四只小鼠经过5次训练后找到食物的时间   (填“相同”或“不同”),说明此类行为存在个体差异。若将这四只小鼠放人自然环境中,请推测小鼠   (填小鼠编号)获取食物的能力可能最强。
(4)为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可用多只小鼠做实验,计算   分别得到1月龄和2月龄小鼠走迷宫所需时间(如图乙所示) ,该结果可以用来比较1月龄小鼠和2月龄小鼠走迷宫寻找食物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2月龄小鼠找到食物所用时间比1月龄小鼠   ( 填“多”或“少”),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13.材料分析:
(1)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的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螳螂昼伏夜出,从行为功能上来看它具有   行为,从行为发生上来看属于   行为,是由体内   所决定的。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   因素的影响。
(2)如图是科学家做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行为模拟实验:A为形态像三刺鱼的模型,它不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战斗;B.C.D.E形态不像三刺鱼,但它们的腹部是红色的,都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战斗。根据此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①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相互攻击的本质信号是   ;与雄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无关的信号是   。
②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物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从行为的发生看这是动物的   行为;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从行为的功能看这种行为称为   。
③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是   法,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对动物   不同程度的影响
14.蚯蚓学会走“T”形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鼠属于哺乳动物,
那么它是否具有学习行为呢?某小组的同学以小白鼠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A.选择健康的小白鼠1只,每次实验前让它饥饿一天,期间只提供水。
B.用泡沫塑料板构建迷宫。高度以小白鼠不能爬上为宜,盖上一块玻璃板。在迷宫出口处放置一小块食物。
C.从迷宫的入口处放进小白鼠,同时马上计时,并在出口处等待。记录小白鼠从入口到出口的时间。
D.重复上述实验过程5次以上,根据小白鼠的实际情况,耐心训练,并把相应的时间填写在下表中。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
时间 10分钟 8分钟 6分钟 3分钟 3分钟 3分钟
(1)请你提出问题:小白鼠是否具有   行为?
(2)通过对小白鼠走出迷宫得到食物的时间记录表分析发现,小白鼠第一次与第五次得到食物的时间形成一组   实验。
(3)再拿另一只小白鼠经过同样的训练,是不是它第四次所用的时间也一定是3分钟?为什么?   。
(4)结论:小白鼠具有   。(选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5)蚯蚓学会走“T”迷宫需要经过200次左右的训练,而小白鼠只要四、五次训练就能学会走迷宫,说明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   。
15.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实验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
(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小白鼠的“寻墙行为”属于   行为。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   决定的。
资料二: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中有数万只工蜂、少量雄蜂和一只蜂王。工蜂的主要职责是清理蜂巢、喂养幼虫、筑巢、采蜜等;雄蜂专职与蜂王交配;蜂王的主要任务是产卵繁殖后代。蜜蜂是一种益虫,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因此,我们要保护它。
(2)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蜜蜂是具有   行为的昆虫。
(3)蜜蜂清扫巢房、采蜜等受基因支配的行为,属于   行为。
(4)下列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两只狗争夺骨头 B.一条蛇追捕青蛙
C.一只母鸡照看一群小鸡 D.一只威猛的头羊带领着羊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