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含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8 16: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 ”。②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不断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土化,在中国逐渐盛行。③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解读】“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而不是三者融为一体。唐朝: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 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亲派,其中 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④唐中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点拨】汉武帝接受重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二、文学艺术1.文学成就 (1)曹魏:出现以 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2)东晋:陶渊明的 。 (3)南北朝:南朝盛行骈文,南北朝 流传也很广。 (4)唐朝: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 ”和“诗圣”。2.艺术成就(1)书法 ①东汉: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已经完备,东晋书法家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隋唐: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其中,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 ①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 》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 ”。③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代表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 等。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1)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868年唐朝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2.经济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西亚商人来华定居。3.政治交流:日本、新罗向唐朝派 、留学生。 【图解】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兴建于北魏后期,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上图为该寺院最高处的三教殿,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这表明当时儒释道三教互相吸纳。 【辨析】道家≠ 道教道家是哲学思想流派,道教是从道家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宗教组织派别,道教不等于道家。【解读】禅宗将心置于最高境界,宣扬“心外无佛,即心即佛”。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蕴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对后世陆王心学影响很大。【图史】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尤以“三曹”为核心。。【图示】书体演变及特点【图史】女史箴图该画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侵略者从圆明园盗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现在世界上仅存两幅摹本,另一幅南宋摹本现藏故宫。【图史】唐代对外交流上图为陕西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之一,画上是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重难突破】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典例1[福建泉州2022届高中毕业质量检测(五)]如表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有关记述。这体现了当时
记述 出处
“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魏书》
“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颖胄因取此龙,以充军实。” 《南齐书》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梁书》
A.国家财政依赖寺院经济 B.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以北魏五位皇帝为原型为佛祖造像,寺院经济实力强大,控制大量人口和资源等,佛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增强,反映出当时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寺院经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不能说明国家材料依赖寺院经济,排除A项;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材料不能说明佛教盛行破坏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二、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达。
(2)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放、热烈、活泼的多民族特色。
(4)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5)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典例2[河北张家口2022三模]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 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排除B项;鼓舞之乐不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排除D项。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并且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对外交往范围之广,历史少见。
②交往领域较为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等多种交往果道。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的发展与进步;外国传人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⑤在交往过程中,唐朝逐渐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影响
①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物种传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进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典例3[北京海淀2022三模]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 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柴达木盆地,有中西方钱币、特产、公章、道教符篆锦、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等多样文物,反映了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B项正确;仅有少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物,不能说明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隋唐时期尚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福建泉州2022三模]如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引 文 出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晋书·阮籍传》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
2.[江苏海安、南京2022模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这反映出
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 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 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
3.[河北2022猜题信息卷]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小教派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联系在-起。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联系的。这反映出唐代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B.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 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
4.[福建2022考前冲刺]唐玄宗初期打压佛教势力可谓不厌其烦,实行了遣散伪滥僧尼、禁止建寺写经等政策。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令州郡政府铸金铜天尊和佛像各一躯,分送开元观、开元寺。他更是亲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宗教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唐朝
A.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 B.顺时而变维护统治
C.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 D.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5.[河北2022新高考模拟(十一)]隋唐以来,佛教所宜扬的“因果轮回”“出世解脱”等思想对封建统治者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故而当时佛学大盛,但佛学始终不能成为封建统治思想。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大于佛教 B.佛教难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佛教没能适应中土人的习俗 D.儒学大师与佛教进行坚决斗争
6.[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质量测评]中唐以后的史学由探讨治乱兴衰渐渐转向注重伦理说教,如啖助学派主张“以史制经,以明王道”,“尊王室、正陵俗、举三纲、提五常”,并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这表明( )
A.理学思想的形成促成了史学革命 B.佛道思想的盛行冲击儒学地位
C.安史之乱深刻改变唐朝社会风俗 D.社会形势的剧变推动儒学复兴
7.[北京2022考前押题密卷]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皿上,莲花纹是主要装饰图案之一。北魏晚期还出现一种图案比较抽象的莲花瓦当,同时很多石窟里以莲花为构图中心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反映了该时期
A.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 B.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
C.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 D.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8.[辽宁名校联盟2022联考(一)]唐朝时,佛教的寺庙经济迅速发展。为此,韩愈认为,面对多出来的僧人应该强迫其还俗、焚烧经书,并将多出来的房屋提供给穷苦民众居住。韩愈旨在
A.抨击君主专制 B.维护三教并行局面
C.抵制外来宗教 D.重建儒家社会秩序
9.[青海西宁2022二模]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
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
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10.[重庆八中2022全真模拟]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诗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元白诗笺证稿》等史学名著。这说明
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 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
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 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
11.[四川泸州2022仿真(四)]如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内容可推断出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秋浦歌》
罗隐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绣》
白居易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刈麦》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 《农家》
A.诗歌成为唐代文学主流 B.浪漫主义主导诗歌创作
C.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 D.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12.[浙江2022真题]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据此可知晋唐之际草书创作的演变呈现出
(东晋)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唐)张旭《肚痛帖》局部
A.创作题材生活化的趋势 B.创作材料平民化的趋势
C.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 D.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
13.[福建泉州2022质量检测(五)] 据唐代文献记载,怀素“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李白赞美怀素“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怀素的书法风格
A.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 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
C.体现了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 D.反映了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
14.[安徽合肥2022二模]下图是唐郑仁泰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釉陶男装女立俑,该女立俑上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着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除了唐代男性的经典服饰长袍外,头戴的黑色幞头,更是唐代男装的典型标志。这说明唐朝
A.审美观念多元开放 B.瓷器制作工艺精美
C.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D.民族习俗逐渐趋同
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一模]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16.[山东威海2022模拟]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可得出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败坏,如女性围住潘岳进行调戏,刘伶赤身裸体,这反映出在动荡时期,儒学的价值观受到冲击,B项正确;时代潮流并不是追求个性,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个别的士人,不能反映整个群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流的现象,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可知,佛教的发展,城市饮食业也开发出素食套餐,体现佛教的发展对城市饮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镇,排除A项;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统治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佛教的天台宗借助三国名将关羽提升其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的面相、体态和表情等多个方面体现中国时尚,反映出当时佛教发展呈现本土化趋势,B项正确;儒家思想遭到冲击与天台宗重视与关羽的关联、龙门石窟造像展示“温雅敦厚”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佛教与儒学、道教间的冲突与矛盾,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时期佛教的盛行影响了社会稳定,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其目的是顺时而变维护统治,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是统治者依据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不能得出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A项错误;从抑佛到崇佛是唐玄宗时期政策的变化,C项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汉武帝后,儒家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方面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是任何封建统治者都无法抛弃的,B项正确;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大于佛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本土化,排除C项;儒学大师与佛教进行坚决斗争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的史学由探讨治乱兴衰渐渐转向注重伦理说教,用以挽救日益腐朽的政治统治,故出现了啖助学派的思想主张,表明了社会形势的剧变推动儒学复兴,D项正确;宋朝理学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的盛行冲击儒学地位,排除B项;材料的变化不是社会风俗,而是社会思潮的变化,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有较多的莲花图案装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莲花图案主要是佛教的图案,故反映了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A项正确;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在社会上影响,没有体现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在社会上影响,没有体现 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佛教势力的过度发展破坏了延续千年的社会民众结构和劳动生产制度,并且使得下层劳动民众负担加重,需要供养不劳而获的佛教僧人。韩愈试图恢复和重建儒家的社会秩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根据自身的身份地位而尽责,D项正确;材料中韩愈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揭示佛教的危害,体现不出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排除A项;韩愈对佛教持批判态度,故维护三教并行局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韩愈此举并非抵制外来宗教,而是对佛教过度发展危害的担忧,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C项正确;唐诗是文学作品,并不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也不能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排除A、B两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可得出诗句的内容与农业耕种以及手工业生产有关,说明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C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诗歌是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是现实主义,排除B项;诗句不能得出农业快速发展,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王羲之与张旭的书法作品都不强调书法的标准化写法,而更突出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说明当时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与生活化,平民化无关,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浪漫化的风格,排除D。
13.【答案】D
【解析】怀素的书法“运笔迅速”“随手万变”“法度具备”,艺术性极强,李白盛赞美其笔走龙蛇,能使“神鬼惊”等,反映了唐代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与怀素书写草书时“运笔迅速”“随手万变”等不符,排除A项;怀素运笔迅速、线条多变和李白的描述等,不能说明其书法风格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怀素的书法风格与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有关,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该女立俑上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着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除了唐代男性的经典服饰长袍外,头戴的黑色幞头,更是唐代男装的典型标志”可得出该女立俑的穿着扮相融合了波斯风格,同时较为开放,体现出审美观念多元开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瓷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城市生活,也没能体现趋同,排除CD项。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医术被称为“仁术”,药王孙思邈强调医者治病救命比送人“千金”的美德更重,“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浸润儒家文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中国医学重视“临床”医学,排除A项;医生学识渊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古代中国医学注重调试病人“心理”,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B;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
(二)教 师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尊道”。②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不断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中国土化,在中国逐渐盛行。③随着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解读】“三教合一”指儒、佛、道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透,关系和谐,而不是三者融为一体。唐朝: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亲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④唐中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点拨】汉武帝接受重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二、文学艺术1.文学成就 (1)曹魏: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3)南北朝:南朝盛行骈文,南北朝民歌流传也很广。 (4)唐朝: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艺术成就(1)书法 ①东汉: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已经完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隋唐: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其中,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 ①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③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代表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2.经济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西亚商人来华定居。3.政治交流: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留学生。 【图解】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兴建于北魏后期,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上图为该寺院最高处的三教殿,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这表明当时儒释道三教互相吸纳。 【辨析】道家与道教道家是哲学思想流派,道教是从道家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宗教组织派别,道教不等于道家。【解读】禅宗将心置于最高境界,宣扬“心外无佛,即心即佛”。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蕴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对后世陆王心学影响很大。【图史】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尤以“三曹”为核心。。【图示】书体演变及特点【图史】女史箴图该画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侵略者从圆明园盗走,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现在世界上仅存两幅摹本,另一幅南宋摹本现藏故宫。【图史】唐代对外交流上图为陕西乾陵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之一,画上是由6人组成的礼宾行列,左边3人为唐代鸿胪寺官员,右边3人分别为东罗马帝国、高丽和东北一少数民族的使节。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中外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重难突破】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典例1[福建泉州2022届高中毕业质量检测(五)]如表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有关记述。这体现了当时
记述 出处
“于五级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十五万斤。” 《魏书》
“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颖胄因取此龙,以充军实。” 《南齐书》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梁书》
A.国家财政依赖寺院经济 B.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以北魏五位皇帝为原型为佛祖造像,寺院经济实力强大,控制大量人口和资源等,佛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增强,反映出当时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寺院经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不能说明国家材料依赖寺院经济,排除A项;佛教“始终”受到统治者推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材料不能说明佛教盛行破坏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
二、隋唐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经济发达。
(2)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放、热烈、活泼的多民族特色。
(4)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5)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典例2[河北张家口2022三模]如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 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说明当时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排除B项;鼓舞之乐不是这一时期兴起的,排除D项。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交往范围广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并且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对外交往范围之广,历史少见。
②交往领域较为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等多种交往果道。
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的发展与进步;外国传人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
⑤在交往过程中,唐朝逐渐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影响
①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各国物种传入中国;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进入中国;外来宗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典例3[北京海淀2022三模]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 B.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
C.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柴达木盆地,有中西方钱币、特产、公章、道教符篆锦、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等多样文物,反映了魏晋至隋唐东西方交往呈现多路径格局,B项正确;仅有少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文物,不能说明道教受到当地各民族的热烈追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柴达木盆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排除C项;隋唐时期尚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福建泉州2022三模]如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引文 出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晋书·阮籍传》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
【答案】B
【解析】根据“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可得出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败坏,如女性围住潘岳进行调戏,刘伶赤身裸体,这反映出在动荡时期,儒学的价值观受到冲击,B项正确;时代潮流并不是追求个性,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个别的士人,不能反映整个群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流的现象,排除D项。
2.[江苏海安、南京2022模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这反映出
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 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 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可知,佛教的发展,城市饮食业也开发出素食套餐,体现佛教的发展对城市饮食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市镇,排除A项;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是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统治思想的转变,排除C项。
3.[河北2022猜题信息卷]唐代天台宗为了提高小教派地位,有意识地把玉泉寺的兴建与关羽这位历史名将联系在-起。而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面相丰腴、形貌秀丽、含睇若笑、温雅敦厚,这是与当时的时代风尚密切联系的。这反映出唐代
A.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B.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C.三教之间斗争激烈 D.佛教盛行影响社会稳定
【答案】B
【解析】唐朝时期,佛教的天台宗借助三国名将关羽提升其地位,龙门石窟造像的面相、体态和表情等多个方面体现中国时尚,反映出当时佛教发展呈现本土化趋势,B项正确;儒家思想遭到冲击与天台宗重视与关羽的关联、龙门石窟造像展示“温雅敦厚”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佛教与儒学、道教间的冲突与矛盾,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时期佛教的盛行影响了社会稳定,排除D项。
4.[福建2022考前冲刺]唐玄宗初期打压佛教势力可谓不厌其烦,实行了遣散伪滥僧尼、禁止建寺写经等政策。天宝三载(744年),玄宗敕令州郡政府铸金铜天尊和佛像各一躯,分送开元观、开元寺。他更是亲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宗教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唐朝
A.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 B.顺时而变维护统治
C.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 D.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从抑佛到崇佛的变化,其目的是顺时而变维护统治,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是统治者依据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不能得出宗教政策缺乏稳定性,A项错误;从抑佛到崇佛是唐玄宗时期政策的变化,C项是表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三教合一趋势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
5.[河北2022新高考模拟(十一)]隋唐以来,佛教所宜扬的“因果轮回”“出世解脱”等思想对封建统治者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故而当时佛学大盛,但佛学始终不能成为封建统治思想。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大于佛教 B.佛教难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C.佛教没能适应中土人的习俗 D.儒学大师与佛教进行坚决斗争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自汉武帝后,儒家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方面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是任何封建统治者都无法抛弃的,B项正确;儒学的社会影响力大于佛教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本土化,排除C项;儒学大师与佛教进行坚决斗争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6.[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质量测评]中唐以后的史学由探讨治乱兴衰渐渐转向注重伦理说教,如啖助学派主张“以史制经,以明王道”,“尊王室、正陵俗、举三纲、提五常”,并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这表明( )
A.理学思想的形成促成了史学革命 B.佛道思想的盛行冲击儒学地位
C.安史之乱深刻改变唐朝社会风俗 D.社会形势的剧变推动儒学复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的史学由探讨治乱兴衰渐渐转向注重伦理说教,用以挽救日益腐朽的政治统治,故出现了啖助学派的思想主张,表明了社会形势的剧变推动儒学复兴,D项正确;宋朝理学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魏晋时期,佛道思想的盛行冲击儒学地位,排除B项;材料的变化不是社会风俗,而是社会思潮的变化,排除C项。
7.[北京2022考前押题密卷]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器皿上,莲花纹是主要装饰图案之一。北魏晚期还出现一种图案比较抽象的莲花瓦当,同时很多石窟里以莲花为构图中心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反映了该时期
A.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 B.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
C.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 D.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有较多的莲花图案装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莲花图案主要是佛教的图案,故反映了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大,A项正确;统治者视佛教为正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在社会上影响,没有体现佛教与政治紧密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在社会上影响,没有体现 儒学出现了严重危机,排除D项。
8.[辽宁名校联盟2022联考(一)]唐朝时,佛教的寺庙经济迅速发展。为此,韩愈认为,面对多出来的僧人应该强迫其还俗、焚烧经书,并将多出来的房屋提供给穷苦民众居住。韩愈旨在
A.抨击君主专制 B.维护三教并行局面
C.抵制外来宗教 D.重建儒家社会秩序
【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佛教势力的过度发展破坏了延续千年的社会民众结构和劳动生产制度,并且使得下层劳动民众负担加重,需要供养不劳而获的佛教僧人。韩愈试图恢复和重建儒家的社会秩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根据自身的身份地位而尽责,D项正确;材料中韩愈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揭示佛教的危害,体现不出其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排除A项;韩愈对佛教持批判态度,故维护三教并行局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韩愈此举并非抵制外来宗教,而是对佛教过度发展危害的担忧,排除C项。
9.[青海西宁2022二模]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了唐代
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 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
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 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D项正确;宋代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排除C项。
10.[重庆八中2022全真模拟]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诗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元白诗笺证稿》等史学名著。这说明
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 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
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 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C项正确;唐诗是文学作品,并不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也不能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排除A、B两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
11.[四川泸州2022仿真(四)]如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内容可推断出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秋浦歌》
罗隐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绣》
白居易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刈麦》
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 《农家》
A.诗歌成为唐代文学主流 B.浪漫主义主导诗歌创作
C.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 D.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可得出诗句的内容与农业耕种以及手工业生产有关,说明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C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诗歌是主流,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是现实主义,排除B项;诗句不能得出农业快速发展,排除D项。
12.[浙江2022真题]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据此可知晋唐之际草书创作的演变呈现出
(东晋)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唐)张旭《肚痛帖》局部
A.创作题材生活化的趋势 B.创作材料平民化的趋势
C.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 D.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王羲之与张旭的书法作品都不强调书法的标准化写法,而更突出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说明当时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与生活化,平民化无关,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浪漫化的风格,排除D。
13.[福建泉州2022质量检测(五)] 据唐代文献记载,怀素“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李白赞美怀素“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怀素的书法风格
A.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 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
C.体现了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 D.反映了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
【答案】D
【解析】怀素的书法“运笔迅速”“随手万变”“法度具备”,艺术性极强,李白盛赞美其笔走龙蛇,能使“神鬼惊”等,反映了唐代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D项正确;彰显了统一法度的社会要求与怀素书写草书时“运笔迅速”“随手万变”等不符,排除A项;怀素运笔迅速、线条多变和李白的描述等,不能说明其书法风格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怀素的书法风格与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有关,排除C项。
14.[安徽合肥2022二模]下图是唐郑仁泰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釉陶男装女立俑,该女立俑上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着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除了唐代男性的经典服饰长袍外,头戴的黑色幞头,更是唐代男装的典型标志。这说明唐朝
A.审美观念多元开放 B.瓷器制作工艺精美
C.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D.民族习俗逐渐趋同
【答案】A
【解析】根据“该女立俑上着红色圆领窄袖长袍,下着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除了唐代男性的经典服饰长袍外,头戴的黑色幞头,更是唐代男装的典型标志”可得出该女立俑的穿着扮相融合了波斯风格,同时较为开放,体现出审美观念多元开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瓷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城市生活,也没能体现趋同,排除C、D项。
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学校2022一模]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视临床医学 B.医生学识渊博 C.注重调试病人心理 D.浸润儒家文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医术被称为“仁术”,药王孙思邈强调医者治病救命比送人“千金”的美德更重,“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浸润儒家文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中国医学重视“临床”医学,排除A项;医生学识渊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古代中国医学注重调试病人“心理”,排除C项。
16.[山东威海2022模拟]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答案】C
【解析】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B;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