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试讲稿教学设计
那么在上节课呢,我们说道,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写过这样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现在心如死灰、随波逐流、身不由己。当别人问我这一生建立了什么功业?我怎样回答?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被贬到黄州,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被贬到惠州,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被贬到儋州。也就是说,在寻常官员到了中晚年,走上事业巅峰的时候,他却被一贬再贬,被贬到越来越南、越来越偏僻的地方。所以说,苏轼在当时可谓是坎坷潦倒、壮志难酬,那他是如何面对这一切呢?是就此沉沦,还是奋起,还是有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赤壁赋》,感受诗人苏轼在当时的心境。
首先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这篇文章。好,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在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意象是什么?同学们说是“月”。那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了月?把相关语句画下来。
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你找到了第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那除了第一段,还有哪里提到了月?请这位同学来补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他找到了三、四段中,一共有四处写到了月。非常好,那请同学们再看看第二段,有写到月的吗?有同学注意到了文中对“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注释,浆划破月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所以文中一共有七处提到了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首先有诗词歌赋中的月,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有什么类型?这位同学说当晚的月亮,“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当晚的月亮,也就是,现实中的月亮。还有补充吗?非常好,我们刚刚说了现实之月,他立马就联想到了想象之月,想象之月在哪?“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找的非常正确。也有同学说,谈话中的月我们一起找一找。“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些谈话中的月,就是哲理思辨中的月。
归类完之后,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处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
好请你来说,你想分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她说,这一句通过注释可以看到出自《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描写的是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而苏轼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还有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因为结合后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月亮出来了没有?没有。虽然现实中的月亮还未出来,但苏轼心中的月亮已经升起,未见月出之形,先有月出之歌。
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你来回答。她分析的是“击空明兮溯流光”这一句,她抓住了关键词来分析。“溯”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逆流而上。她认为“溯”字呢,是照应了苏轼本身的行为追求——不愿意随波逐流,并且她联系到我们之前了解的文章的写作背景,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个时候的苏轼是郁郁不得志的。那这句诗仅仅抒发了这样一种情怀吗?我们可以联系下一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对了,是“望”,“望”除了体现思慕之情,还表达了诗人望而不得、求而不得的幽怨。这份怨呢,与下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就很好地联系起来了,苏轼在扣舷而歌时的内心情感,被客精准地捕捉到了。
老师带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挟”本来是什么意思?夹着走,这里可以理解为紧紧地拉着。那抱呢?用手臂紧紧搂着,可以看出,客非常希望长久地与明月相知相伴。那最后再让我们一起读读哲理思辨中的月,哪位同学有想法?很好,这位同学说,苏轼醉心于自然美景,想与明月清风为伴,有了这样一种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超然自得的情怀,那么心中的烦恼忧愁就可以放下了。还有吗?请同学们为他鼓掌,这位同学联系到了庄子的齐物论,当人生与自然万物融在一起的时候,就能达到齐物论中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这一部分呢,苏轼借助主客问答的形式,对月的进行思辨,实现了对心灵的救赎和价值观念的重构,所以余秋雨才会有这样的评价:“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这就是古代一位鉴赏家提到苏轼《前赤壁赋》时所说的,“以风月立骨”。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苏轼在这一部分,歌月、赏月、忆月、辨月,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呢?有写景、抒情、说理。好,在学习完这一部分后,同学们注意到,文中除了苏轼,还有“客”这样一位人物,可是他无名无姓,诗人对“客”并没有进行具体交代,由此产生疑问,“客”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这个问题留作课堂作业,请大家课后进行思考,我们下节课请同学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