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峨日朵雪峰之侧》
1.“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主语是( )
A.薄壁 B.太阳 C.石砾 D.“我”
2.下列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中“太阳”的象征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B.廉价的乐观主义
C.荒谬时代下的“永恒真理” D.光明的未来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
B.嚣鸣(xiāo) 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
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
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一本本好书,就如同跟一位位智者、贤者交流。阅读它们,就好像是在聆听教诲或是在促膝谈心。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______,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
①因此有“读一批书”“读透一本书”的不同阅读方式。
②有时要同时读几本相关联的书。
③“读透一本书”,就是从“原意”而“思”而到达“意义”的彼岸。
④但有时阅读是翻阅式或跳读式。
⑤读一批书,就是同时阅读内容相似、相关联的一批书。
⑥读书,总要“时习之”,要领会原意并创获意义
A.①⑥③②④⑤ B.⑥①④②③⑤ C.⑥④②①⑤③ D.②③④①⑥⑤
6.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7.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②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③对待触目惊心的“反右”运动,就像对待之前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昌耀有一种不去引人注意的淡漠。
④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⑤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⑥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B.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C.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D.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9.下列诗句,跟下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拨泥寻笋脉,扫地引蕉阴。
B.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
C.漫天自成幕,扫地不用帚。
D.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
1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 / 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
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 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
C.跫音不响 / 三月的春帷不揭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
D.它弯曲的身体 / 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为了欢迎您的到来,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我并无昆玉,一想到年事已高的父母,就更觉得应该努力工作了。
C.对于文学社的征稿事宜,我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因此我特地垂询了一下。
D.他出了一本书,在扉页上写上“请您雅正",便迫不及待地给老师送去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雍正朝的珐琅彩瓷在装饰纹样上,由于皇帝亲自发出“秀雅”“细致”的要求,并指定唐岱、郎世宁等国手为之制作稿样,无论是满饰纹样或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无不 。
②明清两代是扇面画的鼎盛期,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据了解,湖州市博物馆收藏历代书画达3000余件,而明清扇面是该馆书画藏品中的一大亮点,名家作品 ,数量达500余件。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 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此次亮灯区域为好溪堰堰头到青林村桥头,总长约400米,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A.精妙绝伦 美轮美奂 蔚为大观
B.精妙绝伦 蔚为大观 美轮美奂
C.美轮美奂 蔚为大观 精妙绝伦
D.蔚为大观 精妙绝伦 美轮美奂
1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朗读的重音应该放在__________ 上面,从而体现出“我”稍有不慎就有跌入万丈深渊的可能。
(2)“惊异于薄壁那边……”中, “我”“惊异”的心理更接近于( )
A.惊喜 B.伤心 C.恐慌 D.惊诧
(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我在攀爬过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是一种无谓的付出,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
B.“我”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守旧者,不能踏着时代的节拍与时代共舞
C.“我”并没有和时代一同“滑坡”,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节操
D.“我”不是一个能从大局出发的人,因而定格出了一个失败者的姿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
是眩晕的飓风。
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
我一身织锦,一身珠宝,一身黄金。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是时间,是古迹。是宇宙洪荒的一片腭骨化石。是始皇帝。
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
是结构力,是驰道。是不可攻克的球门。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而现在我仍转向你们白头的巴颜喀拉。
你们的马车已满载昆山之玉,走向归程。
你们的麦种在农妇的胝掌准时地亮了。
你们的团明月正从我的脐蒂升起。
我答应过你们,我说潮汛即刻到来,
而潮汛已经到来……
14.“我是……”的连续排比,有什么作用?
15.节选部分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阅读《峨日朵雪峰之侧》第二节,完成后面的题目。
16.“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而现实情况则是“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诗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17.诗人使如何看待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相伴的?
18.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课文《峨日朵雪峰之侧》,完成题目。
19.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B.“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
C.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D.诗歌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
20.在诗歌最后,诗人写到的蜘蛛意象有何深意?
21.石砾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这与攀登中的“我”的动势正好相反,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在攀登的同时,不时有石砾下滑,说明我有与困难作斗争的豪迈气概。
B.“我”在攀爬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力,“我”的攀爬之路非常困难。
C.我在与石砾与落日抗衡中,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会牺牲生命的。
D.在荒谬的年代,导致人人信仰缺失,自然会出现“千军万马般的厮杀”的荒谬局面。
2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B.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C.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D.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23.观照诗人境况,联系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24.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25.诗歌第2节中刻画蜘蛛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五、语言表达
26.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三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60字)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衔接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一多《红烛》
衔接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莱《致云雀》
27.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
眼睛很宽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装下整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又很苛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不得一粒沙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________,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的________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奥秘 魄力
B.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奥秘 魅力
C.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奥妙 魄力
D.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奥妙 魅力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3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划分句子成分的能力。
原文是“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做“太阳”的定语,因此“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主语应是“太阳”。
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D.“光明的未来”理解不当,在这段小诗中,作者首先描写了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太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落日的动势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日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所以“太阳”不可能象征“光明的未来”。
故选D。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山峦”的“峦”应读luán。
C.“揳入”的“揳”应读xiē。
D.“霓虹”的“霓”应读ní。
故选B。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也有些失落”错误。根据原诗“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可知,作者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确定总起句、结论句、过渡句或衔接句等,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横线前“阅读,是现代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日常的、主要的渠道”可知,句子强调“阅读”,依据主语一致、内容相关原则,横线所填句子应以“读”“阅读”开头,故只有③⑤⑥可作为首句,故排除AD;
又因为横线后“领略到彼岸花开的盛景”写“彼岸”的内容,依据邻近原则,横线末句应含有“彼岸”内容,①到⑥句中只有③句含有此信息,故③方末尾,排除B;
故选C。
【点睛】
句子排序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 错误。在诗歌的第八、九、十、十一小节,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和“玫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类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运用的是设问修辞;“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运用夸张修辞。诗文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
故选C。
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同中之异”。
①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结合“出走”“时代风气”等分析,使用正确。
②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形容“苹果公司CEO蒂姆 库克”“介绍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不合语境。
③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结合“‘反右’运动”分析,使用正确。
④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中国东北地区。语境主要讲很多地方出现了荒山,被污染的河流等,此处望文生义。
⑤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结合“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分析,使用正确。
⑥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与句中的“心情”语义重复。
故选C。
8.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使用正确。
B项,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含贬义。不合苹果公司发布会CEO发言这个语境,应排除。
C项,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中国东北地区。语境说环境破坏造成很多地方“白山黑水”属于望文生义。
D项,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与句中的“心情”语义重复。
故选A。
【点睛】
要全面地掌握一个词语,应从读音、字形、意义、运用四个大的方面去把握。要尽量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语的运用,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文章中去体会词语。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要弄懂成语的意义,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掌握成语之间词义的差别、使用对象的不同、感彩的区别、词义的轻重、是否符合语境等,考查是否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失当、不合逻辑、表意重复等。
9.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上所有内容,特别是人物动作、表情和相关文字。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分析选项所给句子的异同点,辨析比较出最佳答案。
画中一人正在用认真扫帚清扫地上的叶子等垃圾,其身后是装垃圾的簸箕。A项“扫地引蕉阴”这一目的,图中没有内容可证明,故排除A;
C项,“扫地不用帚”与图中内容相矛盾,故排除C;
D项,“竹院逢僧话,山门扫地迎”中的“僧”和“山门”从画中看不出,故排除D。
故选B。
【点睛】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题解答的前提是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包括人物的神情,不可遗漏。
1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项,把“心”比作“窗扉”。D项, 无比喻手法。故选D。
11.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A项,“心领”,用于自己推辞;
B项,“昆玉”称人兄弟的敬词。
C项,“垂询”是欢迎别人问自己。
故选D。
12.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明确了这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即可选出答案。精妙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侧重于“精致”适用第一句的“由于皇帝亲自发出“秀雅”“细致”的要求”。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侧重于繁多、盛大,“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修饰“名家作品”。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一般用于形容建筑物,第三句用于修饰“好溪楼”。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3.(1)小心地
(2)A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现代诗朗读重音把握的能力。
题干“稍有不慎就有跌入万丈深渊的可能”突出表现的是在当时的攀爬情境下要异常小心,故本句的朗读重音应放在“小心地”上面。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把握诗歌中形象心理情的能力。
本题可根据“惊异”的内容来理解“我”当时的心理。太阳彷徨许久,终于决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这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蓦然映入“我”的眼中,“惊”于太阳决然的落山,“喜”于此景的壮丽。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要语句含义感的能力。
A.写攀爬过程中的艰辛付出是为了展现“我”追求理想、信念的执着与坚定。选项中“这是一种无谓的付出,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表述错误。
B.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可知,中国的1962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本诗一方面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另一方面也关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世界,表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本选项表述错误。
C.本诗主要内容就是表现“我”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本选项表述正确。
D.本诗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我’不是一个能从大局出发的人”于文无据;全句表述不正确。
故选C。
14.运用排比,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这不仅是河床的气势,也是诗人的气势、创造力与“须臾不停”的“精力”。
15.本节在句式上长短交错,每个诗行有长有短,这种语言的夸张加上意象群的独特奇异,是诗人“激情——永不衰竭的激情”得以传达进而感染读者的手段。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排比的作用就是增强语言的气势,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的“我是……”的排比主要在第一段。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切开的地峡。是眩晕的飓风。是纵的河床。是横的河床。是总谱的主旋律”,运用排比,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这不仅是河床的气势,也是诗人的气势、创造力与“须臾不停”的“精力”。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式特点的能力。
节选部分,在句式上有明显的特点——长短交错。短的如“是眩晕的飓风”,长的多达五个句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样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激情。
读这样的诗,我们感到的不是什么画面,而是具有质感、有体积感的河床本身。诗人的思绪纷纷扬扬,但又都像辐条一样紧紧地辐辏在所咏唱的核心意象河床上,这就避免了由于庞杂给人造成的审美疲劳,同时又获得了“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审美享受。在为数众多的歌唱黄河的诗中,昌耀的这首河床真正称得上独标逸韵另铸伟辞了!
这首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很讲究的。几乎每一句都标以句号,这样做的用意是限制语流的速度,使每一句都形成一个环境,形成一个嶙峋的、自足的空间。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每一个画面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黄河源河床粗砺的地貌,以及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
16.诗人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说明了真正能够在峨日朵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诗人借此表达了能够坚守正确的道德信念的,不是那些随波逐流的强者,恰恰是那些能够自我牺牲、头脑清醒耐得住冷清与寂寞的弱小的个体。
17.对于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相伴,诗人用了“默享”“赐予”“快慰”三个词,表达了自己对能有一只蜘蛛相伴的喜悦、满足与感激之情,在坚守的道路上,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毕竟还有蜘蛛成为我的“知音”。
18.赞同。在第二节中,诗人渴望在坚守理想过程中能有雄鹰或雪豹相伴,但是没有;虽然有一只可怜的蜘蛛相伴,但是这更反衬出诗人我在坚守过程中的孤独。在那个一呼百应失去理智的时代,诗人没有随波逐流,独自攀爬理想的雪峰,保持自己的节操和理想信念,显然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群体的灵魂。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雄鹰”“雪豹”代表强大的生命力量,而“蜘蛛”是渺小生命的代表,诗人脱离险境后有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或雪豹”为伍,但现实中陪伴他的却是一只小小的蜘蛛,这样写运用对比写法,引发诗人和读者的思考。既然坚守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说明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灵。这只小的可怜的蜘蛛,凭借坚守和耐力登上了高山,这暗示现实中真正能够坚守正确的道德信念的,不是那些随波逐流的强者,恰恰是那些能够自我牺牲、头脑清醒耐得住冷清与寂寞的弱小的个体。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能够有一只小小的蜘蛛陪伴在身边,诗人感到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感到“快慰”,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能有一只蜘蛛相伴的喜悦、满足与感激之情,在坚守的道路上,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毕竟还有蜘蛛成为我的“知音”。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要抓住“孤绝”一词来理解。
先看浅层含义,第二节,诗人在征服大自然之后渴望如雄鹰般飞翔于蓝天,如雪豹般驰骋于莽原,但由于“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的缘故,无法与雄鹰或雪豹为伍。诗人为我们描画出攀登者的内心感受——孤独。继续攀登,暂无“气力”,选择放弃,于心不甘,怎么办,正在这个当口,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只小小的蜘蛛的出现,更加映衬出攀登者的孤独。
再来理解更深一层的含义,诗人此刻攀登的雪峰,象征着孤绝的理想之峰,只有一个攀登者的现实表明,在那个一呼百应失去理智的时代,很多人都丢失了坚守,放弃了对理想的攀登,而诗人没有随波逐流,独自攀爬理想的雪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攀登者所具有的顽强与坚韧,更可以想见他为此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能够保持自己的节操和理想信念,显然超越了时代,超越了群体的灵魂。
19.B
20.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解析】
19.
本题考查诗歌的能力。选项涉及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分析,情感的把握,写作手法等。对着文本仔细辨别选项,快速找出选项问题。
B项,“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错误。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可见,选项错在“将要”一词,应该是“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暗示了“我”身后还有一些将要陆续征服的高度”,把“已然”说成“未然”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意象分析法是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方法。独特的意象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是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理解意象,把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对于学生提高其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关注意象,了解意象,引导学生根据意象分析鉴赏诗词。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然后解释相关此句意思:一只小小的可怜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是大自然令人快乐和欣慰的赐予。
其次从表达效果上分析:诗人结尾处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对宝贵生命的珍惜,对顽强生命里的赞美。
最后从结构上看: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使得“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原来不起眼的细小意象也可以产生宏大的力量,小中见大更具威力。
【点睛】
表达技巧类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说明诗中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
3、阐明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艺术效果、表达效果。
2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说“人人信仰缺失”不当,毕竟还有像“我”一样的坚守信仰、不同流合污的清醒者。
故选D。
2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推断朗读节奏的能力。
D.“小得可怜”是修饰“蜘蛛”的定语,中间不必断开。
故选D。
23.①诗人在“大跃进”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②“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③诗人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题干要求结合诗人境况、时代背景,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主旨。
首先需要了解诗人的经历,王昌耀,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关入荣湟源看守所。后来被当做“有文化的犯人”选拔出来,在一家监狱工厂学炼钢。颠沛于青海垦区二十余年。“文革”后平反,仍坚持留在青海,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但完成在1983年。创作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但诗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然后结合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主旨。
呈现于昌耀眼前的时代景观是: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和抛弃了。主宰、牵引了这时代那么久的狂热,迷信,虚妄,喧嚣,在灾难和劫数的后果后,真的就要消失了吗,这时代就要归于正常和理性了吗?提前冷寂和沉闷因而得以清醒和理智的昌耀当然会“惊异”了。是啊,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真的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在时代和现实从虚浮、幻象的境界“滑”向冷寂、沉闷而失却高度的时候,诗人昌耀感受到了撕裂: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不正是诗人昌耀认可和需要的吗?既然如此,在他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滋生出一种意念,那就是对自己原来所坚守的高度的意义的怀疑和否认,这样一来,必然会产生促使自己也顺应着这时代作这种似乎合理而正当的下滑运动的心理驱动;而反过来说,时代趋于冷寂、沉闷进而清醒、理智,也恰恰是“上升”到了诗人所在的高度,而这相对于昌耀来说,明显又是在失却高度,是一种“滑坡”。然而诗人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诗人认为,假如在他旁边有一面镜子正对着他,他在镜中看到的必然是一只雄鹰或雪豹。然而,这毕竟只是认为在冷寂的思绪中张扬生命强力假设和想象,多年以来直至此刻仍以“囚徒”的身份流放于广阔而贫穷的青藏高原的最下层,他何尝不知道这种认为、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同道是怎样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形象:“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24.观点一:这一景象是写实的。诗中的太阳是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到某高度时所看到的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太阳的西沉之势已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姿态。诗人通过描绘壮观的落日景象,表达了对登山者勇于攀登,敢于挑战的勇气的赞美及对壮美自然的热爱。
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的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信念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丰富内涵和对诗歌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依据上下文诗歌语境,联系考生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内涵,准确答题。
“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首先是写实,以太阳烘托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的艰难和终于攀登上山峰后看到的美好太阳,作者以太阳的壮丽景色写出大自然的美丽,借此赞美了登山者勇于攀登的精神;同时,联系创作背景,这句也是象征,“太阳”象征以前年代的真理,“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象征对真理的认识终于迎来新的阶段和新的高度。
25.诗人在第2节中突然写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的“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定格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之景更有力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考生要审准题干,分析语境中意象的特点,思考意象对人物、对环境、对思想情感的作用。
第二节,作者写脱离险境后,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突然写道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点睛】
鉴赏诗歌意象的题型,通常答题步骤是: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26. 立在地球边上,感受了郭沫若先生对力的激情呼唤。下面,让我们欣赏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感受诗人闻一多如红烛般炽热的情怀吧! 红烛展现的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去耕耘和探索。下面,让我们走向雪莱笔下美丽的云雀,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光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衔接的能力。
从主旨上找到两首诗的衔接点,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强调了对力的推崇,并且对力进行了激情的呼唤;《红烛》中,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以表达自己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然后把二者的诗歌主旨用包含激情的文字概括出来,中间用“下面,让我们去欣赏……”连接起来。
从主旨更深一层的目的找到《红烛》与《致云雀》的衔接点,《红烛》在表达诗人自己如红烛一般炽热的情怀的同时,也让读者受到激励,激励读者去耕耘和探索;《致云雀》写出了云雀的美好,作者也以此启发读者对欢乐、光明和自由的追求。以此为衔接点,在陈述《红烛》给“我们”的启发后,用“让我们走向……”衔接到《致云雀》。
27.耳朵很从容,能听到各种声音;它又很刻薄,容不得一句讥讽;
板擦很宽容,能装下整个教育;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个错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
本题拟写的句子要求:一是在内容上列举的事物应是身体上的某种器官,语意中要体现转折关系,要反映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并体现在句式结构上;二是手法上用拟人手法;三是在形式上注意仿写句式的结构特点,即“事物(身体器官)怎么样/达到效果/又怎么样(转折、相反的角度)/达到效果”。如: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
【点睛】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
28.B
29.D
30.C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辨析词语与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联系上下文语境“人在陷入岁月的困境中”“与困境……的搏斗精神”可知,此处应为“不能自拔”。
第二空处,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勇敢地一直向前进。语境强调的是与困境搏斗精神,应为“不屈不挠”。
第三空处,奥秘:意思为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深奥微妙。联系下文语境“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可知,“探究”的对象应该是秘密,此处应为“奥秘”。
第四空处,魄力:气魄,气势,指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更多的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及时果断作出决定,有担当,有责任心。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语境“他的诗歌最为让人激动”指他的诗歌吸引人,此处应为“魅力”。
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当年读昌耀的诗歌”之前缺主语“我”,排除A、C两项;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惊奇”后“震撼”,排除B项。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
下文“需要寻找”的主语也是“人们”,而不是“他”,排除A项;
上文提出问题,下文则要“说明”这个问题,主语是“人们”(此处省略),而不是“这个问题”,排除B项;
上文问题中说“他此后之所以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只能是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排除D项。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