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图示意黄赤交角,据此完成下题。
黄赤交角是( )
A.地轴与平面③之间的夹角 B.地轴与平面④之间的夹角
C.平面③与平面④之间的夹角 D.23°26′,且永远保持不变
【答案】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图中③是黄道平面,④是赤道平面,因此黄赤交角是平面③与平面④之间的夹角,C正确,A、B错;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D错。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的公转:
方式:绕日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特点,角速度平均约1°/天,线速度约30km/秒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自然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形成。
2.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图最有可能表示秋分光照图的是( )
A.
B.
C.
D.
(2)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答案】(1)C
(2)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节气为北半球的秋分,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图示四图中,只有C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C正确。(2)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小雪到惊蛰期间,地球经过近日点,其速度先逐渐变快,近日点时(1月初)最快,1月初过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正确。
【点评】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3.某年7月1日12时30分52秒,广州市花地大道时间园里的九根铁柱瞬间失去黑影,出现“立杆无影”的奇观,引得现场的数百名广州市民啧啧称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此景象发生时(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此时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D.此时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2)此景象在一年内会出现两次,另一次可能发生在( )
A.4月18日前后 B.6月11日前后 C.8月11日前后 D.10月6日前后
【答案】(1)A
(2)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立杆无影”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现象。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时间为7月1日,7月初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因此A正确,B、C、D错误。(2)广州市位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7月1日出现“立杆无影”现象,表示该日太阳直射广州市。此次太阳直射广州市的日期大约为北半球夏至日后的第9天,所以另一次太阳直射广州市的日期大概为夏至日前的第9天,即6月11日前后,B正确,A、C、D错误。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4.(2019高二上·凌源期中)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7月15日在俄罗斯的莫斯科落幕。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日,远离太阳是冬至日,②位置为夏至日。该日是7月15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远日点附近,接近图中的②点,B对。①点是春分,③点是秋分,④点是冬至,A、C、D错。故答案为:B。(2)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速度慢,在近日点速度快,结合上题分析,②点是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7月15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对。A、B、D错。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5.(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2015年9月10日至13日,第五届中阿博览会在宁夏银川举办。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下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015年第五届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渐增
C.地球公转速度渐快 D.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渐大
(3)图中最接近中国共产党94岁生日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1)B
(2)C
(3)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过地心做地轴的垂线即为赤道,由此可判定甲丁之间的地球处于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依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不远的日期,乙点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节气以前不远的日期,丙点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以前不远的日期,丁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前不远的日期。故B正确,A、C、D错误。(2)材料显示第五届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为9月10日至13日。7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因此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应渐快,故A错误,C正确。9月10日至1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与北京的纬度差逐渐增大,因此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应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现象,故B、D错误。(3)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为每年7月1日。由第一小题可知,甲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不远的日期,最接近7月1日。乙点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节气以前不远的日期,丙点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以前不远的日期,丁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前不远的日期。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6.(2019高二上·江苏期中)读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球运行至图中d 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 )
A.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最慢 B.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快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最快 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最慢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春分日为3月21前后,在一月初以后。故A错误。 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在一月初以后大约半年位置,故B错误。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在一月初以后大约9个月位置,故C错误。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在一月初之前,并且距离一月初很近,所以d 点为冬至日,故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D。(2)A. 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地球的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最慢,与自转速度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公转位置无关。故B错误。 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的线速度最快。故C错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公转无关。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比较项目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①平均角速度约为1°/d;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②地球位于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最慢。
7.(2019高二上·阜新月考) 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西洽会于7月7日在西安落幕。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3)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在北半球向北移 B.在南半球向南移
C.在北半球向南移 D.在南半球向北移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该日对应7月7日,最接近②,据此分析选B。(2)1月初时,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接近冬至日,速度最快;公转至远日点为7月初,接近夏至日,速度最慢。该日为7月7日,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据此分析选A。(3)该日为7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南并向赤道方向移动,据此分析选C。
【点评】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二、综合题
8.(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此时,A处的地方时是 时,B处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图甲A的地理坐标是 、 。根据图甲,地球应位于图乙中的 位置。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快、慢)。当地球运行到②位置时,A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北温带国家是如何划分四季的?
【答案】(1)夏至;12;昼长夜短
(2)45°W;23.5°N;①;慢;66.5°
(3)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为冬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
【解析】【分析】(1) 图甲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夏至,A为昼半球中央,时间为12时,B昼弧大于夜弧, B处昼长夜短。
(2)A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 23.5°N ,A位于0°经线以西45°,为 45°W 。图乙中①为夏至③为冬至, 图甲地球应位于图乙中的①位置。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与地球远日点(7月初)较近, 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当地球运行到②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A位于北回归线上,A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6.5°。
(3)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北温带国家的四季为: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为冬季。
故答案为:(1)夏至;12;昼长夜短(2)45°W;23.5°N;①;慢;66.5°(3)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为冬季。
【点评】地球轨道与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9.(2021高二上·抚松月考)读二分二至图(下左图)与某日太阳光照图(下右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虚线表示极圈或回归线)。
(1)在上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的方向,用○标注出近日点的位置。
(2)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左图中 点附近,此时是 节气。地球从④点运行到②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3)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图中所示时, 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的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当地球运行到①点时,威海昼夜长短的状况是 。
(4)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图中所示时,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B,C三地黑夜由长至短排列顺序是。 。
(5)如右图所示,该日太阳直射在 上,此后开始向 移动。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B点昼长是 小时, 时日落。
【答案】(1)如图所示:
(2)③;夏至;先快后慢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南半球;昼短夜长
(4)B、C、A;A、C、B
(5)南回归线;北;66°34′;14;19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呈逆时针,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近日点在1月初,时间在冬至之后,在图中绘制即可,如下图:
(2)当阳光直射井底时,表明太阳直射当地,此时为夏至,对应左图③点附近。地球从④点运行到②点的过程中,地球经过了近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3)右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当地球运行到①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威海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
(4)右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位于南回归线,C位于赤道,A位于北极圈,所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CA。A出现极夜现象,C昼夜平分,B昼长夜短,所以A、B、C三地黑夜由长至短排列顺序是ACB。
(5)右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C位于赤道,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23°26′-0°),即为66°34′。图中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昏线与南回归线交点所在经线位于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东侧,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其地方时为19点,同一纬度昼长相同,所以B点昼长=(19-12)×2,即为14小时,当地19点日落。
【点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10.(2021高二上·大安月考)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 C点的经度是180°,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这一天中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B点的夜长为 小时,B日出时间是 点。
(4)A地地处五带中的 带。
(5)图上显示的节气是 ,此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 。
(6)图中A,B,D,三者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是 。
(7)图中的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C点昼夜长短状况是 。
【答案】(1)60°E,23°26′S
(2)43°08′
(3)10;5
(4)北温
(5)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
(6)B>D>A
(7)昏线;昼短夜长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光照示意图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度为23°26′S;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最左侧的经线,根据材料可知,该半球经度共180°,被经线平均分为6份,每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据此可知最左侧即太阳直射的经线的经度为60°E。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60°E,23°26′S)。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为H=90°-(x±φ),其中,x为所求地纬度,φ为太阳直射点纬度,采取同减异加原则(当两地同为南纬或同为北纬,用减法;当两地为不同纬度时,用加法),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这一天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23°26′)=43°08′。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B点处于150°E和180°之间,经度约为165°E,日落时间为19:00,其夜长为(24-19)×2=10小时,其推后1小时日落,应提前1小时日出,日出时间为5:00。
(4)根据五带的划分,A位于北温带。
(5)根据分析,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
(6)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据此A、B、D、三者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是B>D>A。
(7)根据材料,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左向右),图中晨昏线为地球自昼半球转向夜半球的分界线,应为昏线;C处于北半球,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故C点昼夜长短状况为昼短夜长。
【点评】H=90°-| 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例如:A地的纬度为40°N,求A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16°34′,那么H=90°-16°34′=73°26′。
如果求A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S,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63°26′,那么H=90°-63°26′=26°34′。
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即二者纬度相减的绝对值
11.(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舒城(31°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 。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 。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是 ,该日舒城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 。
【答案】(1)54°26′;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夏至日;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可知,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当地纬度为31°N,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根据公式H=90°-纬度差,可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90°-(31°+23°26′)=35°34′。进而得知,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90°-35°34′=54°26′。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据图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支架越短。对于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出现在夏至日,所以夏至日支架最短。日影与太阳方位相反。夏至,该地日出东北,正午太阳在正南,日落西北,因此日影轨迹从西南顺时针到正北,再顺时针到东南。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增长。
12.(2021高二上·抚松开学考)读“地球光照图”及“地球公转轨道及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虚线分别表示回归线和极圈,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 位置,左图中弧线AC表示昼夜分界线的 线(展、昏)
(2)这天A点的昼长为 小时,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3)左图C,D,E,O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当地球由甲位置到乙位置的过程中,抚松县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答案】(1)夏至;乙;昏
(2)12;66.5度
(3)EDCO
(4)昼变长夜变短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左图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夏至;右图中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可知此时地球公转到乙位置。左图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弧线AC由白天进入黑夜,弧线AC为昏线。
(2)A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点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正午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可算出为66°34'(或66.5°)。
(3)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左图中C、D、E、O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是EDCO,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EDCO。
(4)乙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夏至,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判断出甲为春分;当地球由甲位置到乙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抚松县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
【点评】极地投影图的判读
1、根据地球自转确定南北极。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
2、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情况确定节气,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为极昼,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6月22日即北半球夏至日。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昼,则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这时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或秋分日,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相反。
3、根据地球自转确定东西经度。顺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4、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可根据日期来确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即0°。经度位置则是找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在极视图上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
5、计算地方时刻。根据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确定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子夜(24时)。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于点时间为6点与18点。正对太阳为正午12点,子夜24点(0点),其他点的时刻,只要算出与上述四点的经度差,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和东早(加)西迟(减)的原则加减相差的时间即可。
1 / 1高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 地球的公转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深圳月考)下图示意黄赤交角,据此完成下题。
黄赤交角是( )
A.地轴与平面③之间的夹角 B.地轴与平面④之间的夹角
C.平面③与平面④之间的夹角 D.23°26′,且永远保持不变
2.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下图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图最有可能表示秋分光照图的是( )
A.
B.
C.
D.
(2)2019年小雪到2020年惊蛰期间地球公转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3.某年7月1日12时30分52秒,广州市花地大道时间园里的九根铁柱瞬间失去黑影,出现“立杆无影”的奇观,引得现场的数百名广州市民啧啧称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此景象发生时(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此时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D.此时公转速度达到最快
(2)此景象在一年内会出现两次,另一次可能发生在( )
A.4月18日前后 B.6月11日前后 C.8月11日前后 D.10月6日前后
4.(2019高二上·凌源期中)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18年7月15日在俄罗斯的莫斯科落幕。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5.(2019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2015年9月10日至13日,第五届中阿博览会在宁夏银川举办。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下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015年第五届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渐增
C.地球公转速度渐快 D.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渐大
(3)图中最接近中国共产党94岁生日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6.(2019高二上·江苏期中)读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当地球运行至图中d 点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 )
A.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最慢 B.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快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最快 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最慢
7.(2019高二上·阜新月考) 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西洽会于7月7日在西安落幕。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该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和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3)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在北半球向北移 B.在南半球向南移
C.在北半球向南移 D.在南半球向北移
二、综合题
8.(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此时,A处的地方时是 时,B处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2)图甲A的地理坐标是 、 。根据图甲,地球应位于图乙中的 位置。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快、慢)。当地球运行到②位置时,A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北温带国家是如何划分四季的?
9.(2021高二上·抚松月考)读二分二至图(下左图)与某日太阳光照图(下右图),完成下列各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虚线表示极圈或回归线)。
(1)在上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的方向,用○标注出近日点的位置。
(2)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左图中 点附近,此时是 节气。地球从④点运行到②点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3)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图中所示时, 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的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当地球运行到①点时,威海昼夜长短的状况是 。
(4)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图中所示时,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B,C三地黑夜由长至短排列顺序是。 。
(5)如右图所示,该日太阳直射在 上,此后开始向 移动。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B点昼长是 小时, 时日落。
10.(2021高二上·大安月考)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 C点的经度是180°,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这一天中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B点的夜长为 小时,B日出时间是 点。
(4)A地地处五带中的 带。
(5)图上显示的节气是 ,此时出现极夜的范围是 。
(6)图中A,B,D,三者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是 。
(7)图中的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C点昼夜长短状况是 。
11.(2021高二上·舒城月考)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舒城(31°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 。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 。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是 ,该日舒城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 。
12.(2021高二上·抚松开学考)读“地球光照图”及“地球公转轨道及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虚线分别表示回归线和极圈,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地球公转到右图中的 位置,左图中弧线AC表示昼夜分界线的 线(展、昏)
(2)这天A点的昼长为 小时,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
(3)左图C,D,E,O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4)当地球由甲位置到乙位置的过程中,抚松县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图中③是黄道平面,④是赤道平面,因此黄赤交角是平面③与平面④之间的夹角,C正确,A、B错;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D错。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的公转:
方式:绕日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特点,角速度平均约1°/天,线速度约30km/秒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自然现象: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形成。
2.【答案】(1)C
(2)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节气为北半球的秋分,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图示四图中,只有C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C正确。(2)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小雪到惊蛰期间,地球经过近日点,其速度先逐渐变快,近日点时(1月初)最快,1月初过后,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正确。
【点评】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3.【答案】(1)A
(2)B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立杆无影”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现象。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时间为7月1日,7月初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1月初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因此A正确,B、C、D错误。(2)广州市位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7月1日出现“立杆无影”现象,表示该日太阳直射广州市。此次太阳直射广州市的日期大约为北半球夏至日后的第9天,所以另一次太阳直射广州市的日期大概为夏至日前的第9天,即6月11日前后,B正确,A、C、D错误。
【点评】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4.【答案】(1)B
(2)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地轴北极靠近太阳是夏至日,远离太阳是冬至日,②位置为夏至日。该日是7月15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远日点附近,接近图中的②点,B对。①点是春分,③点是秋分,④点是冬至,A、C、D错。故答案为:B。(2)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速度慢,在近日点速度快,结合上题分析,②点是夏至日,在远日点附近,7月15日,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C对。A、B、D错。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5.【答案】(1)B
(2)C
(3)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过地心做地轴的垂线即为赤道,由此可判定甲丁之间的地球处于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前后。依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甲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不远的日期,乙点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节气以前不远的日期,丙点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以前不远的日期,丁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前不远的日期。故B正确,A、C、D错误。(2)材料显示第五届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为9月10日至13日。7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因此中阿博览会举办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应渐快,故A错误,C正确。9月10日至1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与北京的纬度差逐渐增大,因此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应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点附近应出现极夜现象,故B、D错误。(3)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为每年7月1日。由第一小题可知,甲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不远的日期,最接近7月1日。乙点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节气以前不远的日期,丙点位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以前不远的日期,丁点位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前不远的日期。故A正确,B、C、D错误。
【点评】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6.【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春分日为3月21前后,在一月初以后。故A错误。 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在一月初以后大约半年位置,故B错误。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在一月初以后大约9个月位置,故C错误。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在一月初之前,并且距离一月初很近,所以d 点为冬至日,故D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D。(2)A. 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地球的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是最慢,与自转速度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公转位置无关。故B错误。 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的线速度最快。故C错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公转无关。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比较项目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①平均角速度约为1°/d;平均线速度约为30km/s;
②地球位于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公转速度最慢。
7.【答案】(1)B
(2)A
(3)C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分析】(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该日对应7月7日,最接近②,据此分析选B。(2)1月初时,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接近冬至日,速度最快;公转至远日点为7月初,接近夏至日,速度最慢。该日为7月7日,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据此分析选A。(3)该日为7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南并向赤道方向移动,据此分析选C。
【点评】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8.【答案】(1)夏至;12;昼长夜短
(2)45°W;23.5°N;①;慢;66.5°
(3)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为冬季。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
【解析】【分析】(1) 图甲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为北半球夏至,A为昼半球中央,时间为12时,B昼弧大于夜弧, B处昼长夜短。
(2)A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 23.5°N ,A位于0°经线以西45°,为 45°W 。图乙中①为夏至③为冬至, 图甲地球应位于图乙中的①位置。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与地球远日点(7月初)较近, 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当地球运行到②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A位于北回归线上,A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6.5°。
(3)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北温带国家的四季为: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为冬季。
故答案为:(1)夏至;12;昼长夜短(2)45°W;23.5°N;①;慢;66.5°(3)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为冬季。
【点评】地球轨道与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9.【答案】(1)如图所示:
(2)③;夏至;先快后慢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南半球;昼短夜长
(4)B、C、A;A、C、B
(5)南回归线;北;66°34′;14;19
【知识点】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公转呈逆时针,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近日点在1月初,时间在冬至之后,在图中绘制即可,如下图:
(2)当阳光直射井底时,表明太阳直射当地,此时为夏至,对应左图③点附近。地球从④点运行到②点的过程中,地球经过了近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3)右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当地球运行到①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威海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
(4)右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B位于南回归线,C位于赤道,A位于北极圈,所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BCA。A出现极夜现象,C昼夜平分,B昼长夜短,所以A、B、C三地黑夜由长至短排列顺序是ACB。
(5)右图中,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C位于赤道,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23°26′-0°),即为66°34′。图中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昏线与南回归线交点所在经线位于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东侧,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其地方时为19点,同一纬度昼长相同,所以B点昼长=(19-12)×2,即为14小时,当地19点日落。
【点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10.【答案】(1)60°E,23°26′S
(2)43°08′
(3)10;5
(4)北温
(5)冬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
(6)B>D>A
(7)昏线;昼短夜长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光照示意图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纬度为23°26′S;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即最左侧的经线,根据材料可知,该半球经度共180°,被经线平均分为6份,每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据此可知最左侧即太阳直射的经线的经度为60°E。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60°E,23°26′S)。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为H=90°-(x±φ),其中,x为所求地纬度,φ为太阳直射点纬度,采取同减异加原则(当两地同为南纬或同为北纬,用减法;当两地为不同纬度时,用加法),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这一天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26′+23°26′)=43°08′。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B点处于150°E和180°之间,经度约为165°E,日落时间为19:00,其夜长为(24-19)×2=10小时,其推后1小时日落,应提前1小时日出,日出时间为5:00。
(4)根据五带的划分,A位于北温带。
(5)根据分析,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
(6)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据此A、B、D、三者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是B>D>A。
(7)根据材料,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左向右),图中晨昏线为地球自昼半球转向夜半球的分界线,应为昏线;C处于北半球,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故C点昼夜长短状况为昼短夜长。
【点评】H=90°-| 纬差|(纬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
例如:A地的纬度为40°N,求A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N,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16°34′,那么H=90°-16°34′=73°26′。
如果求A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23°26′S,与A地的纬度差=40°+23°26′=63°26′,那么H=90°-63°26′=26°34′。
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即二者纬度相减的绝对值
11.【答案】(1)54°26′;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夏至日;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效果最佳”,可知,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当地纬度为31°N,当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根据公式H=90°-纬度差,可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90°-(31°+23°26′)=35°34′。进而得知,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90°-35°34′=54°26′。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该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2)据图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支架越短。对于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出现在夏至日,所以夏至日支架最短。日影与太阳方位相反。夏至,该地日出东北,正午太阳在正南,日落西北,因此日影轨迹从西南顺时针到正北,再顺时针到东南。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着纬度升高,昼长逐渐增长,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随着纬度增加,昼长逐渐变短,南半球昼长夜短,随着纬度的增加,昼长逐渐增长。
12.【答案】(1)夏至;乙;昏
(2)12;66.5度
(3)EDCO
(4)昼变长夜变短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左图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夏至;右图中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可知此时地球公转到乙位置。左图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弧线AC由白天进入黑夜,弧线AC为昏线。
(2)A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太阳直射北回归线,B点正午太阳高度根据正午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H=90°-(直射地与所求地纬度差),可算出为66°34'(或66.5°)。
(3)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左图中C、D、E、O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是EDCO,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EDCO。
(4)乙位置,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夏至,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判断出甲为春分;当地球由甲位置到乙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抚松县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
【点评】极地投影图的判读
1、根据地球自转确定南北极。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方向。
2、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情况确定节气,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为极昼,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6月22日即北半球夏至日。若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或者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南极圈内为极昼,则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这时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北半球春分或秋分日,南半球节气与北半球相反。
3、根据地球自转确定东西经度。顺地球自转方向增大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
4、找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可根据日期来确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23°26′S,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N,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即0°。经度位置则是找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在极视图上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
5、计算地方时刻。根据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平分确定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子夜(24时)。晨昏线与赤道相交于点时间为6点与18点。正对太阳为正午12点,子夜24点(0点),其他点的时刻,只要算出与上述四点的经度差,根据地球自转速度15°/小时和东早(加)西迟(减)的原则加减相差的时间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