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练习(A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练习(A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05 11:47:27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浙江期末)下左图为某地貌景观图。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下图的演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所显示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褶皱
2.教师所演示过程的力量来源于(  )
A.太阳辐射 B.地球重力能 C.地球内能 D.万有引力
(2020高一上·永昌期末)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3.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
4.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不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5.图中⑥处山地的成因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6.(2020高一上·金台期中)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风化作用—瀑布、峡谷 B.侵蚀作用一黄土高原的沟壑
C.搬运作用一山麓冲积扇 D.沉积作用一戈壁、冰川谷
(2022高一下·山西期末)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素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峡湾是一种海侵后被淹没的特殊形式的槽谷,图中地貌和挪威海岸峡湾景观最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形成③地貌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9.如果要观赏典型的②地貌景观,最适宜选择的省份是(  )
A.贵州省 B.甘肃省 C.吉林省 D.山东省
(2022高一下·海安期末)下左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绘制的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同学由左图中的①地向②地行进中,沿途所经岩层的年代(  )
A.不连续 B.没变化 C.越来越老 D.越来越新
11.形成图中地质剖面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侵入—挤压—断层—隆升—侵蚀
B.沉积—断层—挤压—隆升—侵蚀
C.喷出—隆升—侵蚀—断层—挤压
D.沉积—挤压—隆升—侵蚀—断层
12.右图中的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①为变质作用,则左图中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2高二下·焦作期末)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即页岩既是产气岩又是储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下图为某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剖面图,②③为两处钻井,勘探结果显示两处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甲处是该区域背斜主体构造的核心部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①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经受的地质作用是(  )
A.西北一东南方向挤压 B.西北一东南方向拉伸
C.东北一西南方向挤压 D.岩浆活动
14.②钻井附近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是(  )
A.断层西南侧的相对上升部分 B.向斜东北翼的中部
C.断层东北侧的相对下降部分 D.背斜东北翼次级背斜近核部
15.②③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钻井附近娄山关组岩层封闭性较差
B.钻井附近牛蹄塘组岩层顶部张裂发育
C.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时间短
D.断层不利于南华系一震旦系页岩气汇聚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是   作用下形成的。
(2)B图地貌为   ,是   作用下形成的。
(3)C图地貌为   ,是   作用下形成的。
(4)上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   图,位于出山口的是   图(填字母)。
(5)B图中迎风坡坡度较   ,背风坡坡度较   。
17.(2022高一上·昆明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为   (地貌名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   (地貌名称),由图推测该地盛行   风。该地貌是由   作用形成的。
(3)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4)图中C,D,E岩石的新老关系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   。
18.(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读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下图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景观特点   ,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二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
(2)乙同学考察:“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销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   图(填数字),“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魔鬼城”、沙尘暴的形成分别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   。
(3)③地为   景观,主要受   作用形成,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二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
(4)简要说明图三所示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   。
19.(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该地受到的风化作用有   风化、   风化和   风化。
(2)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   ,其构造与地形不相吻合时,称为地形倒置,如   成为山岭。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
(3)图中A,B,C,D四地,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属于地垒的是   。
2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   ,乙图是   ,二者都是河流   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____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____
A. B.
C. D.
(5)下图所示地貌从成因上讲属于   地貌,从气候角度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图中迎风坡为   。(填字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1.读图分析,图示地貌地势比周边高,可知属于山岭;岩层向下弯曲,可知属于向斜构造;综上判断可知,该构造地貌是向斜山。故答案为:B。
2.教师演示的是褶皱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受到内力挤压使岩层发生褶皱弯曲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地球重力能和万有引力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3.A
4.D
5.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断层一侧的岩层下降是地堑构造,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一侧则是地垒构造,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3.根据所学地质构造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判断:①为地垒,名山只要有:泰山、华山、庐山等,A正确;而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都为板块碰撞的褶皱山,B、C、D不符合题意。
4.经判断:④为地堑,主要地形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而长江三峡则是有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和外力作用(河水侵蚀)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
5.⑥处岩层整体向下弯曲,在形态上又为山地,结合岩层类型判断:为向斜成山,B项正确。
6.【答案】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形成的是戈壁沙漠地貌,瀑布、峡谷是流水侵蚀地貌,A错。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的沟壑,B对。搬运作用是将泥沙搬运到另一地,山麓冲积扇是沉积作用形成,C、D错。
【点评】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答案】7.A
8.B
9.D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
(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
7.图中①景观显示横剖面呈V字形,两壁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水域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与峡湾景观相近;图中②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形如三角形,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③景观是一个突起的孤立岩石,呈现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这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④景观特点是平面形如新月,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这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8.风蚀蘑菇地貌位于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AC错误;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冬季多大风,风力强,日数多,再加上地表植被覆盖差,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推断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而风力堆积在西北主要是形成沙丘,D错误。故答案为:B。
9.图中②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形如三角形,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如需观赏该地貌的典型景观适宜去临海的省份,贵州省、甘肃省、吉林省都不临海,三角洲地貌发育较差,ABC错误;山东省临海,三角洲地貌发育较多,适合观赏,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0.C
11.D
12.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10.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为向斜槽部,岩层年代较新,①地向②岩层年代越来越老,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1.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没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AC错误;沉积岩形成后,受水平挤压隆起形成褶皱,之后受外力侵蚀,长期的挤压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D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D。
12.根据右图中信息,④为冷却凝固作用,则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①为变质作用,则丙为变质岩,那么甲为沉积岩,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C
14.D
15.B
【知识点】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常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地形特点: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变成山型。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体现。
13.①地质构造为断层构造,是岩层受到压力或张力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石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根据图中方向信息,其东北侧岩层发生明显弯曲变形,是受东北一西南方向挤压形成的,C正确,AB错误;岩层层理结构明显,是沉积岩,不是岩浆活动形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C。
1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②钻井附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根据材料,甲处是该区域背斜主体构造的核心部位,根据图中的方向可知,②钻井附近是在背斜东北翼次级背斜近核部,D正确;B错误;甲的西南侧有断层,②钻井附近缺少断层,AC错误,故答案为:D。
15.根据材料,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即页岩既是产气岩又是储岩,且图示为某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与其他组岩层无关,AD错误;由于钻井附近牛蹄塘组岩层顶部在甲附近有张裂发育,产生的页岩气无法大量储存,所以导致②③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B正确;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于寒武系,时间长,C错误,故答案为:B。
16.【答案】(1)三角洲;流水堆积
(2)沙丘;风力堆积
(3)冲积扇;流水堆积
(4)A;C
(5)缓;陡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学过的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特点,A图地貌为三角洲,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堆积形成的。
(2)根据风成地貌的类型和分布特点可知,B图为沙丘(新月形沙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3)根据学过的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特点,C图地貌为冲积扇,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4)根据上题的分析,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是A图,位于出山口的是C。
(5)B图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地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的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在5-20度,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倾角在28-34度。沙丘高度都不大,一般为1-5米,宽度可达100-300米。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17.【答案】(1)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地貌);西北;风力侵蚀
(2)沙丘;东北;风力堆积
(3)喀斯特(岩溶)
(4)ED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矿物与岩石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地貌类型为风蚀蘑菇,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2)由图可知,图中F为沙丘,它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再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此处沙丘的缓坡面向东北方向,判断出该地主要盛行东北风。
(3)由图可知,D岩石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4)由图可知,下覆岩层先形成,上覆岩层后形成,因此E岩层年龄老,D岩层年龄新。C岩层是侵入岩,它侵入了DE岩层,因此C岩层形成应晚于DE。所以C、D、E岩石的新老关系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EDC。
【点评】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18.【答案】(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A
(2)④;全年降水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风力搬运
(3)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C
(4)冲积扇平原,地形较平坦开阔;土壤较肥沃;水源较充足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图①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该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常见,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图示A地位于黄土高原区。
(2)根据乙同学的描述“飞沙走石、成群结队的沙砾”等应该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示④,沙漠广布,多风力地貌;“魔鬼城”是受风力作用形成的,形成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区域,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多大风;“魔鬼城”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尘暴为大风将携带地面沙砾应为风力搬运作用。
(3)图片③地为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二中C地(填字母)拍摄的,C地位于我国广西地区。
(4)图三农业区分布在河流出山口的冲积扇平原上,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不旱不涝,利于发展农业。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9.【答案】(1)物理;化学;生物
(2)褶皱;向斜;断层
(3)C;D;B;A
【知识点】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该地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 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其构造与地形不相吻合时,称为地形倒置,向斜成谷为正地形,向斜成为山岭为地形倒置。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3) 图中A,B,C,D四地,从地质构造来看,C地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D地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B地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块上升,属于地堑;A地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属于地垒。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生物(2)褶皱;向斜;断层(3)C;D;B;A。
【点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0.【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
(2)B;A
(3)C
(4)B
(5)沙丘;西北;a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以及位置可知,甲为冲积扇(或称洪积扇),乙为三角洲,两者均属于河流的堆积地貌。
(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丙图中,B在河流出山口,A在河流入海口。
(3)图甲中A位于冲积扇顶端,B位于冲积扇扇缘,自A到B,河流的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就粒径粗细而言,砾石>粉砂>黏土,C正确。
(4)冲积扇堆积地貌中间较两侧高,故从C到D,海拔先升高后降低,B正确。
(5)读图可知,该地貌属于沙丘地貌,这种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故而a表示迎风坡。
【点评】冲积扇与洪积扇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2、范围不同。冲积扇范围较大,有时可达数万平方千米,而洪积扇范围较小。
3、形成气候不同。冲积扇多发生在降雨多的地区,常有弯曲的河流出现,有时改道较多,出现错综的河网;而洪积扇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上游河流较少。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1高二上·浙江期末)下左图为某地貌景观图。为解释该景观的部分成因,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了下图的演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观所显示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褶皱
2.教师所演示过程的力量来源于(  )
A.太阳辐射 B.地球重力能 C.地球内能 D.万有引力
【答案】1.B
2.C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1.读图分析,图示地貌地势比周边高,可知属于山岭;岩层向下弯曲,可知属于向斜构造;综上判断可知,该构造地貌是向斜山。故答案为:B。
2.教师演示的是褶皱的形成过程,是由于受到内力挤压使岩层发生褶皱弯曲而形成,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地球重力能和万有引力无关,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0高一上·永昌期末)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3.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
A.华山 B.喜马拉雅山 C.阿尔卑斯山 D.安第斯山
4.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④处不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5.图中⑥处山地的成因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皱隆起成山 D.断层上升成山
【答案】3.A
4.D
5.B
【知识点】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褶皱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使得岩层出现一系列弯曲变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断层是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断层一侧的岩层下降是地堑构造,会形成谷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上升一侧则是地垒构造,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3.根据所学地质构造知识并结合图中信息判断:①为地垒,名山只要有:泰山、华山、庐山等,A正确;而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都为板块碰撞的褶皱山,B、C、D不符合题意。
4.经判断:④为地堑,主要地形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而长江三峡则是有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和外力作用(河水侵蚀)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综上所述,D项符合题意。
5.⑥处岩层整体向下弯曲,在形态上又为山地,结合岩层类型判断:为向斜成山,B项正确。
6.(2020高一上·金台期中)下列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风化作用—瀑布、峡谷 B.侵蚀作用一黄土高原的沟壑
C.搬运作用一山麓冲积扇 D.沉积作用一戈壁、冰川谷
【答案】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风化作用形成的是戈壁沙漠地貌,瀑布、峡谷是流水侵蚀地貌,A错。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黄土高原的沟壑,B对。搬运作用是将泥沙搬运到另一地,山麓冲积扇是沉积作用形成,C、D错。
【点评】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022高一下·山西期末)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素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峡湾是一种海侵后被淹没的特殊形式的槽谷,图中地貌和挪威海岸峡湾景观最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形成③地貌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9.如果要观赏典型的②地貌景观,最适宜选择的省份是(  )
A.贵州省 B.甘肃省 C.吉林省 D.山东省
【答案】7.A
8.B
9.D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石林、溶洞、石钟乳、石柱、石笋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丹霞地貌。
(2)流水沉积地貌:山前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漫滩平原。
(3)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雅丹地貌。
(4)风力沉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5)冰川侵蚀地貌:U形谷、刃脊、冰斗、角峰、峡湾(挪威曲折的海岸线、北美五大湖——冰蚀湖)。
(6)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
(7)海水侵蚀地貌:①海蚀崖、②海蚀柱、③海蚀穴(洞)、④海蚀拱桥
(8)海水堆积地貌:①海滩、②沙洲
7.图中①景观显示横剖面呈V字形,两壁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水域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与峡湾景观相近;图中②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形如三角形,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③景观是一个突起的孤立岩石,呈现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这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④景观特点是平面形如新月,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这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8.风蚀蘑菇地貌位于西北地区,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AC错误;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冬季多大风,风力强,日数多,再加上地表植被覆盖差,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推断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而风力堆积在西北主要是形成沙丘,D错误。故答案为:B。
9.图中②地貌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形如三角形,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如需观赏该地貌的典型景观适宜去临海的省份,贵州省、甘肃省、吉林省都不临海,三角洲地貌发育较差,ABC错误;山东省临海,三角洲地貌发育较多,适合观赏,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海安期末)下左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绘制的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同学由左图中的①地向②地行进中,沿途所经岩层的年代(  )
A.不连续 B.没变化 C.越来越老 D.越来越新
11.形成图中地质剖面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侵入—挤压—断层—隆升—侵蚀
B.沉积—断层—挤压—隆升—侵蚀
C.喷出—隆升—侵蚀—断层—挤压
D.沉积—挤压—隆升—侵蚀—断层
12.右图中的④为冷却凝固作用,①为变质作用,则左图中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0.C
11.D
12.A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10.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为向斜槽部,岩层年代较新,①地向②岩层年代越来越老,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11.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没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AC错误;沉积岩形成后,受水平挤压隆起形成褶皱,之后受外力侵蚀,长期的挤压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D正确,B错误,故答案为:D。
12.根据右图中信息,④为冷却凝固作用,则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①为变质作用,则丙为变质岩,那么甲为沉积岩,左图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为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二下·焦作期末)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即页岩既是产气岩又是储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下图为某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剖面图,②③为两处钻井,勘探结果显示两处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甲处是该区域背斜主体构造的核心部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①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经受的地质作用是(  )
A.西北一东南方向挤压 B.西北一东南方向拉伸
C.东北一西南方向挤压 D.岩浆活动
14.②钻井附近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是(  )
A.断层西南侧的相对上升部分 B.向斜东北翼的中部
C.断层东北侧的相对下降部分 D.背斜东北翼次级背斜近核部
15.②③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钻井附近娄山关组岩层封闭性较差
B.钻井附近牛蹄塘组岩层顶部张裂发育
C.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时间短
D.断层不利于南华系一震旦系页岩气汇聚
【答案】13.C
14.D
15.B
【知识点】褶皱;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常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地形特点: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变成山型。背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谷,向斜在外力作用下反而成山,这种情况称为“地形倒置”,是外力作用的典型体现。
13.①地质构造为断层构造,是岩层受到压力或张力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石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根据图中方向信息,其东北侧岩层发生明显弯曲变形,是受东北一西南方向挤压形成的,C正确,AB错误;岩层层理结构明显,是沉积岩,不是岩浆活动形成的,D错误,故答案为:C。
1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②钻井附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根据材料,甲处是该区域背斜主体构造的核心部位,根据图中的方向可知,②钻井附近是在背斜东北翼次级背斜近核部,D正确;B错误;甲的西南侧有断层,②钻井附近缺少断层,AC错误,故答案为:D。
15.根据材料,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即页岩既是产气岩又是储岩,且图示为某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与其他组岩层无关,AD错误;由于钻井附近牛蹄塘组岩层顶部在甲附近有张裂发育,产生的页岩气无法大量储存,所以导致②③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B正确;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于寒武系,时间长,C错误,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
16.(2021高一上·吉林期末)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是   作用下形成的。
(2)B图地貌为   ,是   作用下形成的。
(3)C图地貌为   ,是   作用下形成的。
(4)上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   图,位于出山口的是   图(填字母)。
(5)B图中迎风坡坡度较   ,背风坡坡度较   。
【答案】(1)三角洲;流水堆积
(2)沙丘;风力堆积
(3)冲积扇;流水堆积
(4)A;C
(5)缓;陡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学过的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特点,A图地貌为三角洲,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堆积形成的。
(2)根据风成地貌的类型和分布特点可知,B图为沙丘(新月形沙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3)根据学过的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特点,C图地貌为冲积扇,三角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4)根据上题的分析,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是A图,位于出山口的是C。
(5)B图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地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的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在5-20度,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倾角在28-34度。沙丘高度都不大,一般为1-5米,宽度可达100-300米。新月形沙丘是在单一方向的风或两种相反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17.(2022高一上·昆明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为   (地貌名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   (地貌名称),由图推测该地盛行   风。该地貌是由   作用形成的。
(3)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   地貌。
(4)图中C,D,E岩石的新老关系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   。
【答案】(1)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地貌);西北;风力侵蚀
(2)沙丘;东北;风力堆积
(3)喀斯特(岩溶)
(4)EDC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矿物与岩石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A地貌类型为风蚀蘑菇,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2)由图可知,图中F为沙丘,它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再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此处沙丘的缓坡面向东北方向,判断出该地主要盛行东北风。
(3)由图可知,D岩石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4)由图可知,下覆岩层先形成,上覆岩层后形成,因此E岩层年龄老,D岩层年龄新。C岩层是侵入岩,它侵入了DE岩层,因此C岩层形成应晚于DE。所以C、D、E岩石的新老关系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为EDC。
【点评】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外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18.(2021高一上·砚山期末)读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我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考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是研学的重点之一。下图是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甲同学考察归来呈现的地貌景观照片①,该景观特点   ,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二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
(2)乙同学考察:“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销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是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可能是   图(填数字),“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魔鬼城”、沙尘暴的形成分别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   。
(3)③地为   景观,主要受   作用形成,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二中   地(填字母)拍摄的。
(4)简要说明图三所示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   。
【答案】(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A
(2)④;全年降水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风力搬运
(3)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C
(4)冲积扇平原,地形较平坦开阔;土壤较肥沃;水源较充足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解析】【分析】(1)图①沟壑纵横,支离破碎,该地貌景观在黄土高原常见,为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图示A地位于黄土高原区。
(2)根据乙同学的描述“飞沙走石、成群结队的沙砾”等应该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示④,沙漠广布,多风力地貌;“魔鬼城”是受风力作用形成的,形成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区域,气候特征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稀少,多大风;“魔鬼城”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尘暴为大风将携带地面沙砾应为风力搬运作用。
(3)图片③地为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该照片最可能是在图二中C地(填字母)拍摄的,C地位于我国广西地区。
(4)图三农业区分布在河流出山口的冲积扇平原上,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不旱不涝,利于发展农业。
【点评】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市场需求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19.(2021高二上·温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外力塑造地表形态始于风化作用。该地受到的风化作用有   风化、   风化和   风化。
(2)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   ,其构造与地形不相吻合时,称为地形倒置,如   成为山岭。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
(3)图中A,B,C,D四地,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向斜的是   ,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地堑的是   ,属于地垒的是   。
【答案】(1)物理;化学;生物
(2)褶皱;向斜;断层
(3)C;D;B;A
【知识点】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该地风化作用有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 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其构造与地形不相吻合时,称为地形倒置,向斜成谷为正地形,向斜成为山岭为地形倒置。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3) 图中A,B,C,D四地,从地质构造来看,C地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D地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B地中间岩块下降,两侧岩块上升,属于地堑;A地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下降,属于地垒。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生物(2)褶皱;向斜;断层(3)C;D;B;A。
【点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区别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   ,乙图是   ,二者都是河流   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____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____
A. B.
C. D.
(5)下图所示地貌从成因上讲属于   地貌,从气候角度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图中迎风坡为   。(填字母)
【答案】(1)洪(冲)积扇;三角洲;堆积
(2)B;A
(3)C
(4)B
(5)沙丘;西北;a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以及位置可知,甲为冲积扇(或称洪积扇),乙为三角洲,两者均属于河流的堆积地貌。
(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出山口,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丙图中,B在河流出山口,A在河流入海口。
(3)图甲中A位于冲积扇顶端,B位于冲积扇扇缘,自A到B,河流的搬运能力逐渐减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就粒径粗细而言,砾石>粉砂>黏土,C正确。
(4)冲积扇堆积地貌中间较两侧高,故从C到D,海拔先升高后降低,B正确。
(5)读图可知,该地貌属于沙丘地貌,这种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故而a表示迎风坡。
【点评】冲积扇与洪积扇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2、范围不同。冲积扇范围较大,有时可达数万平方千米,而洪积扇范围较小。
3、形成气候不同。冲积扇多发生在降雨多的地区,常有弯曲的河流出现,有时改道较多,出现错综的河网;而洪积扇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上游河流较少。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