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南阳期中)豫南处于大别山区的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中风景秀丽,林壑幽美,山外浅山嶙嶙,稻田层层叠叠。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两大因素的影响,豫南形成了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类村落。下图为豫南四楼湾村的平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豫南形成带型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洪涝灾害频繁 B.文化层次多元
C.分布格局复杂 D.地形
2.与团块型村落相比,豫南带型村落( )
A.防御功能显著 B.公共设施利用率高
C.通风条件较好 D.建筑相互联系紧密
【答案】1.D
2.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地表形态对乡村形态的影响: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山区的村落沿河谷分布。
1.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山外浅山嶙嶙,地形起伏多变,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村落主体沿着山水体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产生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种不同的空间形态,D项正确;该地地处山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A项错误;豫南地区兼具南北方文化,文化层次多元化会影响建筑物的风格,但是该地村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条件影响,B项错误;聚落的分布格局与聚落的空间形态是受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C项错误。故答案为:D。
2.团块型村落防御功能显著,建筑相互联系紧密,A、D项错误;团块型村落的的公共设施利用率高于带型村落,B项错误;带型村落整体形态沿着山水体势呈条带状分布,整个传统村落的向心性较弱,但通常有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通风条件较好,C项正确。故答案为:C。
(2021高三上·邯郸期末)聚落窑洞的排列模式是窑洞民居、主体性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为探究影响聚落窑洞排列模式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小明对陕西聚落的窑洞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成果整理为下表;小明家所在的村落位于几条沟壑的交会处,交会点是聚落的布局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排列模式 带枝式 向心式 环山式 自由点级式
示意图
3.影响聚落窑洞排列模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分布 B.文化传统 C.地形地貌 D.植被覆盖度
4.小明家所在村落的窑洞排列模式最可能是( )
A.带枝式 B.向心式 C.环山式 D.自由点缀式
【答案】3.C
4.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3.黄土高原窑洞的排列模式各具特色,与其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直接相关,而在其中又主要分布于采光好的偏南向坡地,C正确;与河流分布、文化传统、植被覆盖度关系不大,ABD错误,故答案为:C。
4.小明家所在的村落为几条沟壑的交会处,受地形影响,窑洞的排列呈向心式,B正确;带枝式应分布在一条主沟壑及其边缘的支沟处,A错误;环山式应分布于黄土峁地形,中部高,周围低处的模式,C错误;自由占缀式分布区于沟壑较少的位置,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型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6.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河流的凹岸 D.地势较高地带
【答案】5.C
6.B
【知识点】河流地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5.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聚落选址高于多年平均洪水位,可防御洪涝。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聚落的选址可以少占耕地,节约耕地资源,C正确。该聚落所处位置不一定属于阳坡,A错。聚落所在地相对于河流位置较高,是为了避免洪水的影响,并不是为了获得凉爽通风的居住环境,B错。可以节省耕地,但并没有节省土地,且与“就地取材”关系不大,D错。故答案为:C。
6.读图结合河流形态信息可知,图中大片耕地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明显,为河流的堆积岸,B正确,AC错。耕地分布区紧靠河流,地势较低,D错。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陇县期末)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聚落 D.资源
8.该地区乡村聚落具有的特点是( )
A.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 B.规模较小,多呈团聚型
C.规模较大,多呈条带状 D.规模较小,多呈条带状
9.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A. B.
C. D.
【答案】7.A
8.D
9.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7.读图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干线多沿河谷分布,所以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A正确,B错误;聚落不属于自然因素,C错误;材料中无资源的信息,D错误。故答案为:A。
8.由第1题分析可知,由于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AC错误;村落多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9.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和降低施工难度,减缓路面坡度,图中C符合题意,C正确。A是高铁,B是立交桥,D是跨海大桥,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三上·山东月考)豫南处于大别山区的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中风景秀丽,林壑幽美,山外浅山嶙嶙,稻田层层叠叠。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两大因素的影响,豫南形成了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类村落。下图为豫南四楼湾村的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豫南形成四种不同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较大 B.文化层次多元
C.分布格局复杂 D.洪涝灾害频繁
11.与团块型村落相比,豫南带型村落( )
A.防御功能显著 B.沿等高线排列分布
C.公共空间形态单一 D.建筑相互联系紧密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
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
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10.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形起伏多变,当地传统村落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村落主体沿着山水体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产生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 A对;豫南地区兼具南北方文化,文化层次多元化会影响建筑物的风格,但是该地村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条件影响,B错;聚落的分布格局与聚落的空间形态都是受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C错;该地地处山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D错。故答案为:A。
11.团块型村落防御功能显著,建筑相互联系紧密,A错、D错;团块型村落一般分布在地形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区,而带型村落一般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山谷的走向与等高线垂直,B错;带型村落整体形态沿着山水体势呈条带状分布,民居建筑的组合关系比较规整,公共空间的形态关系比较单一,整个传统村落的向心性较弱,通常有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好,C对。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下·烟台期末)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型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S”型河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侧蚀 B.盆地沉降 C.山地抬升 D.河流下切
13.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主要是为了( )
①规避洪水②视野广阔③少占耕地④凉爽通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A
13.B
【知识点】河流地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12.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在这种流水的侧蚀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因此图中“S”型河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侧蚀,A符合题意;盆地沉降不会直接形成“S”型河曲,排除B;山地抬升,河流向下侵蚀力加强,往往河流下切形成深谷(“V”型谷),与河曲形成无关,排除CD。故答案为:A。
13.图中显示,图中聚落所处的坝子(山间盆地)临近河流的地方地势不高,河流弯曲,排洪不畅,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规避洪水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①符合题意;地势较高处有可能视野广阔,也有可能凉爽通风,但不是聚落分布于地势较高之处的主要目的,②、④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平坦地区少,易耕作的地区是地势较低的平地地区,面积不大,耕地资源宝贵,因此少占耕地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下·泰州期中)下图为某中学生手绘家乡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1998~2017年,该聚落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 B.河流 C.交通 D.气候
15.2017年土特产零售店集中分布于旅游汽车站附近的主要原因是( )
A.客流量大 B.地形平坦 C.地价便宜 D.居民众多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表形态对聚落影响: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落规模一般较大,聚居人口较多。地势落差较大的区域聚落分布相对分散,聚落规模一般较小,聚居人口较少。
14.读图可知,1998年该聚落空间形态主要是沿河流、沿公路分布,到2017年,高速公路建成后,该聚落空间形态向高速公路方向扩展,因此,该聚落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C正确。该聚落空间形态变化与科技关系不大,A错误。1998~2017年,该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方向变化不大,B错误。该区域气候相差不大,该聚落空间形态变化与气候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C。
15.2017年土特产零售店集中分布于旅游汽车站附近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汽车站客流量大,许多游客购买当地土特产,土特产销售量大,A正确。地形平坦不是影响土特产零售店布局的主要原因,B错误。旅游汽车站附近交通通达度高,地价并不便宜,C错误。购买土特产的主要是游客,居民众多并不是影响土特产零售店布局的最主要的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同步训练)读下图,并结合学习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苏门答腊岛的地形特征。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试评价当地自然条件对铁路的影响?
【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西南为山地,东北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岸线较平直
(2)分布特点:西南地区多沿海分布,中部和东北地区多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地形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跨越多条河流; 多火山地震,地质基础不稳固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1)读图,根据图中山脉河流的分布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岛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根据该岛的纬度判断,该岛有赤道穿过,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2)读图可以看到,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生活。(3)读图,甲乙之间地形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但是不利条件也很多,两地间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该区域降水多,不利于施工。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7.(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同步练习)下图所示地区是某重点建设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此区域发展工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2)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大、小),原因是 。
(3)在选择乙丙之间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
【答案】(1)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淡水资源;便利的水运。
(2)小;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3)乙丙间的直线路线需经过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注意是自然条件。(2)甲地地处平原,丙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3)乙丙之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8.(2019高二下·玉田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始终贯彻“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的理念,其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明清时期北京城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地形、河流对明清北京城市选址带来的有利影响。
(2)从元代起,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方格网式布局道路系统,道路呈东西、南北正方向纵横交错,请分析这种道路布局的优缺点。
【答案】(1)北面山地提高了北京的防卫功能;城市利用从西入城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形成了城市良好的供排水系统,减少了洪涝灾害;北部高大的山体拦截降雨,抵挡寒风,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生产
(2)优点是街坊整齐,便于布置建筑(也易于识别方向);交通组织简便,不会形成复杂交叉口,不会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可以阻挡从西北来的凌冽的冷风,而充分迎接来自东南的湿润的暖。
缺点是对每两点间的交通必须绕行一定的路程;地形起伏复杂时难以适用,交叉口多,影响行车通畅。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解:(1)本题主要从城市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自然因素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社会因素的交通、历史因素。北面山地提高了北京的防卫功能;城市利用从西入城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形成了城市良好的供排水系统,减少了洪涝灾害;北部高大的山体拦截降雨,抵挡寒风,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生产。(2)优缺点主要从整体布局美观、实用性和交通影响进行分析:优点是街坊整齐,便于布置建筑(也易于识别方向);交通组织简便,不会形成复杂交叉口,不会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可以阻挡从西北来的凌冽的冷风,而充分迎接来自东南的湿润的暖。缺点是对每两点间的交通必须绕行一定的路程;地形起伏复杂时难以适用,交叉口多,影响行车通畅。
【点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三、图文分析题
19.(2022高一下·平顶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溪村(位置见下图)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西南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全村分为上村和黄家村两个自然村,拥有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璃族建筑群,该古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溪村传统生活空间非常有规律,他们根据姓氏筷群而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各姓氏村民沿主干道或次级干道向后延伸排列居住;兰溪村生活空间格局的营建非常注重防御功能,通过隘口处修建石城墙、村落的总路口处设守夜屋、村落主要分支路口建关厢、各家族建门楼等形成四道防御工事。进入21世纪以来,兰溪村空心化态势非常明显。
(1)兰溪村传统建筑较为分散,简析其原因。
(2)简述地域文化对兰溪村传统生活空间的影响。
(3)简述兰溪村出现空心化的原因。
【答案】(1)位于山区,平地碎片化,限制了传统建筑的空间分布;交通不便,建筑分散有利于接近耕地,便于农业耕作。
(2)传统宗族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空间布局;古代战乱和朝廷压迫使得兰溪村居民形成了安居乐业、积极防御的观念,因此形成了注重防御功能的生活空间格局。
(3)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大量外出务工;旧房屋年久失修;原居住地基础设施不完善。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题可知,传统建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谷处,该地地形狭小,分布较为分散;山谷多耕地,传统建筑分散分布,利于农业耕作。
(2)根据材料“根据姓氏筷群而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各姓氏村民沿主干道或次级干道向后延伸排列居住;兰溪村生活空间格局的营建非常注重防御功能,通过隘口处修建石城墙、村落的总路口处设守夜屋、村落主要分支路口建关厢、各家族建门楼等形成四道防御工事”可知,该村落宗族观念较强,且有较强的防御观念。
(3)该地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年轻人多外出工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导致该地多老人,且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20.(2022高二下·南通期末)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图2),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大峡谷,平均深度2000米。峡谷两侧雪峰林立,雄奇壮观,森林茂密;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材料二图3为丽江西北地区的黎明丹霞地貌—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展现出“色若沃丹、灿若丹霞”的奇妙风采。
(1)描述怒江大峡谷地貌的基本特征。
(2)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云南丽江丹霞地貌千龟山的形成过程。
(3)分析怒江大峡谷地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1)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山河纵向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
(3)山高谷深,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限制了当地耕作业的发展;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限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山高谷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及图1知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平均深度2000米,山高谷深。江水自北向南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
(2)由材料“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可知,千龟山为沉积岩,形成过程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形成山地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地売抬升;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是因外力风化、侵蚀作用。
(3)由图知怒江大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南北狭长,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对当地耕作业发展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且山河南北走向,严重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地形狭长,不利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山高谷深,山地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经济发展。
【点评】一、地形(地貌)特征:
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如我国大致为西高东低)四个方面概括。
二、峡谷的形成原因
峡谷是指规模较大、狭窄而深的谷地。峡谷可深达几千米,它的两坡陡峻,底部却很狭窄,横剖面呈“V”字形。峡谷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表迅速隆起、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的。在山区,由于地表斜度较大,因而河水水流湍急,许多沙、土会被水流一起带走,这就是侵蚀河底作用。随着河底越来越深,两岸岩壁呈现几乎接近垂直的峭壁,峡谷也就因此而形成了。
三、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形态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2.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3. 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
4. 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分布。
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同步练习(A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南阳期中)豫南处于大别山区的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中风景秀丽,林壑幽美,山外浅山嶙嶙,稻田层层叠叠。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两大因素的影响,豫南形成了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类村落。下图为豫南四楼湾村的平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影响豫南形成带型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洪涝灾害频繁 B.文化层次多元
C.分布格局复杂 D.地形
2.与团块型村落相比,豫南带型村落( )
A.防御功能显著 B.公共设施利用率高
C.通风条件较好 D.建筑相互联系紧密
(2021高三上·邯郸期末)聚落窑洞的排列模式是窑洞民居、主体性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为探究影响聚落窑洞排列模式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小明对陕西聚落的窑洞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成果整理为下表;小明家所在的村落位于几条沟壑的交会处,交会点是聚落的布局中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排列模式 带枝式 向心式 环山式 自由点级式
示意图
3.影响聚落窑洞排列模式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分布 B.文化传统 C.地形地貌 D.植被覆盖度
4.小明家所在村落的窑洞排列模式最可能是( )
A.带枝式 B.向心式 C.环山式 D.自由点缀式
(2021高一上·长沙期末)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型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6.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河流的凹岸 D.地势较高地带
(2021高一上·陇县期末)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聚落 D.资源
8.该地区乡村聚落具有的特点是( )
A.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 B.规模较小,多呈团聚型
C.规模较大,多呈条带状 D.规模较小,多呈条带状
9.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A. B.
C. D.
(2021高三上·山东月考)豫南处于大别山区的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中风景秀丽,林壑幽美,山外浅山嶙嶙,稻田层层叠叠。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文化两大因素的影响,豫南形成了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类村落。下图为豫南四楼湾村的平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豫南形成四种不同村落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起伏较大 B.文化层次多元
C.分布格局复杂 D.洪涝灾害频繁
11.与团块型村落相比,豫南带型村落( )
A.防御功能显著 B.沿等高线排列分布
C.公共空间形态单一 D.建筑相互联系紧密
(2021高一下·烟台期末)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型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型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S”型河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侧蚀 B.盆地沉降 C.山地抬升 D.河流下切
13.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主要是为了( )
①规避洪水②视野广阔③少占耕地④凉爽通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高一下·泰州期中)下图为某中学生手绘家乡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1998~2017年,该聚落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科技 B.河流 C.交通 D.气候
15.2017年土特产零售店集中分布于旅游汽车站附近的主要原因是( )
A.客流量大 B.地形平坦 C.地价便宜 D.居民众多
二、综合题
16.(湘教版地理高一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同步训练)读下图,并结合学习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苏门答腊岛的地形特征。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试评价当地自然条件对铁路的影响?
17.(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同步练习)下图所示地区是某重点建设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此区域发展工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2)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大、小),原因是 。
(3)在选择乙丙之间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
18.(2019高二下·玉田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始终贯彻“巧妙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协同”的理念,其选址、空间格局、建筑组群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明清时期北京城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地形、河流对明清北京城市选址带来的有利影响。
(2)从元代起,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方格网式布局道路系统,道路呈东西、南北正方向纵横交错,请分析这种道路布局的优缺点。
三、图文分析题
19.(2022高一下·平顶山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兰溪村(位置见下图)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西南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全村分为上村和黄家村两个自然村,拥有湖南省目前发现最早的璃族建筑群,该古建筑群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溪村传统生活空间非常有规律,他们根据姓氏筷群而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各姓氏村民沿主干道或次级干道向后延伸排列居住;兰溪村生活空间格局的营建非常注重防御功能,通过隘口处修建石城墙、村落的总路口处设守夜屋、村落主要分支路口建关厢、各家族建门楼等形成四道防御工事。进入21世纪以来,兰溪村空心化态势非常明显。
(1)兰溪村传统建筑较为分散,简析其原因。
(2)简述地域文化对兰溪村传统生活空间的影响。
(3)简述兰溪村出现空心化的原因。
20.(2022高二下·南通期末)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图2),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大峡谷,平均深度2000米。峡谷两侧雪峰林立,雄奇壮观,森林茂密;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
材料二图3为丽江西北地区的黎明丹霞地貌—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展现出“色若沃丹、灿若丹霞”的奇妙风采。
(1)描述怒江大峡谷地貌的基本特征。
(2)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云南丽江丹霞地貌千龟山的形成过程。
(3)分析怒江大峡谷地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城乡区位因素
【解析】【点评】地表形态对乡村形态的影响: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山区的村落沿河谷分布。
1.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势南高北低,山外浅山嶙嶙,地形起伏多变,豫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村落主体沿着山水体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产生带型、环型、团块型和串联型四种不同的空间形态,D项正确;该地地处山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A项错误;豫南地区兼具南北方文化,文化层次多元化会影响建筑物的风格,但是该地村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条件影响,B项错误;聚落的分布格局与聚落的空间形态是受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C项错误。故答案为:D。
2.团块型村落防御功能显著,建筑相互联系紧密,A、D项错误;团块型村落的的公共设施利用率高于带型村落,B项错误;带型村落整体形态沿着山水体势呈条带状分布,整个传统村落的向心性较弱,但通常有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通风条件较好,C项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3.C
4.B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3.黄土高原窑洞的排列模式各具特色,与其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直接相关,而在其中又主要分布于采光好的偏南向坡地,C正确;与河流分布、文化传统、植被覆盖度关系不大,ABD错误,故答案为:C。
4.小明家所在的村落为几条沟壑的交会处,受地形影响,窑洞的排列呈向心式,B正确;带枝式应分布在一条主沟壑及其边缘的支沟处,A错误;环山式应分布于黄土峁地形,中部高,周围低处的模式,C错误;自由占缀式分布区于沟壑较少的位置,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5.C
6.B
【知识点】河流地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河流、水源;
人文因素:政治、军事、宗教、交通、农业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旅游、科技等。
5.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聚落选址高于多年平均洪水位,可防御洪涝。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聚落的选址可以少占耕地,节约耕地资源,C正确。该聚落所处位置不一定属于阳坡,A错。聚落所在地相对于河流位置较高,是为了避免洪水的影响,并不是为了获得凉爽通风的居住环境,B错。可以节省耕地,但并没有节省土地,且与“就地取材”关系不大,D错。故答案为:C。
6.读图结合河流形态信息可知,图中大片耕地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凸岸流速慢,泥沙堆积明显,为河流的堆积岸,B正确,AC错。耕地分布区紧靠河流,地势较低,D错。故答案为:B。
【答案】7.A
8.D
9.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7.读图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干线多沿河谷分布,所以影响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A正确,B错误;聚落不属于自然因素,C错误;材料中无资源的信息,D错误。故答案为:A。
8.由第1题分析可知,由于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AC错误;村落多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9.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和降低施工难度,减缓路面坡度,图中C符合题意,C正确。A是高铁,B是立交桥,D是跨海大桥,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0.A
11.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
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
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
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10.由材料可知,豫南地处大别山区,地形起伏多变,当地传统村落与平原地区差异较大,村落主体沿着山水体势进行纵向或横向排列,产生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 A对;豫南地区兼具南北方文化,文化层次多元化会影响建筑物的风格,但是该地村落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条件影响,B错;聚落的分布格局与聚落的空间形态都是受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C错;该地地处山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D错。故答案为:A。
11.团块型村落防御功能显著,建筑相互联系紧密,A错、D错;团块型村落一般分布在地形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区,而带型村落一般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山谷的走向与等高线垂直,B错;带型村落整体形态沿着山水体势呈条带状分布,民居建筑的组合关系比较规整,公共空间的形态关系比较单一,整个传统村落的向心性较弱,通常有宜人的自然居住环境,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好,C对。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B
【知识点】河流地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12.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在这种流水的侧蚀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因此图中“S”型河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侧蚀,A符合题意;盆地沉降不会直接形成“S”型河曲,排除B;山地抬升,河流向下侵蚀力加强,往往河流下切形成深谷(“V”型谷),与河曲形成无关,排除CD。故答案为:A。
13.图中显示,图中聚落所处的坝子(山间盆地)临近河流的地方地势不高,河流弯曲,排洪不畅,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规避洪水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①符合题意;地势较高处有可能视野广阔,也有可能凉爽通风,但不是聚落分布于地势较高之处的主要目的,②、④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平坦地区少,易耕作的地区是地势较低的平地地区,面积不大,耕地资源宝贵,因此少占耕地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答案为:B。
【答案】14.C
15.A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表形态对聚落影响: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落规模一般较大,聚居人口较多。地势落差较大的区域聚落分布相对分散,聚落规模一般较小,聚居人口较少。
14.读图可知,1998年该聚落空间形态主要是沿河流、沿公路分布,到2017年,高速公路建成后,该聚落空间形态向高速公路方向扩展,因此,该聚落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C正确。该聚落空间形态变化与科技关系不大,A错误。1998~2017年,该聚落空间形态沿河流方向变化不大,B错误。该区域气候相差不大,该聚落空间形态变化与气候无关,D错误。故答案为:C。
15.2017年土特产零售店集中分布于旅游汽车站附近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汽车站客流量大,许多游客购买当地土特产,土特产销售量大,A正确。地形平坦不是影响土特产零售店布局的主要原因,B错误。旅游汽车站附近交通通达度高,地价并不便宜,C错误。购买土特产的主要是游客,居民众多并不是影响土特产零售店布局的最主要的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16.【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西南为山地,东北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岸线较平直
(2)分布特点:西南地区多沿海分布,中部和东北地区多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地形平坦。
不利:沿途多沼泽;跨越多条河流; 多火山地震,地质基础不稳固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1)读图,根据图中山脉河流的分布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岛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根据该岛的纬度判断,该岛有赤道穿过,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2)读图可以看到,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生活。(3)读图,甲乙之间地形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但是不利条件也很多,两地间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该区域降水多,不利于施工。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17.【答案】(1)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淡水资源;便利的水运。
(2)小;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3)乙丙间的直线路线需经过山地、丘陵地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从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注意是自然条件。(2)甲地地处平原,丙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3)乙丙之间的直线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点评】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8.【答案】(1)北面山地提高了北京的防卫功能;城市利用从西入城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形成了城市良好的供排水系统,减少了洪涝灾害;北部高大的山体拦截降雨,抵挡寒风,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生产
(2)优点是街坊整齐,便于布置建筑(也易于识别方向);交通组织简便,不会形成复杂交叉口,不会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可以阻挡从西北来的凌冽的冷风,而充分迎接来自东南的湿润的暖。
缺点是对每两点间的交通必须绕行一定的路程;地形起伏复杂时难以适用,交叉口多,影响行车通畅。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解:(1)本题主要从城市区位的因素进行分析:自然因素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社会因素的交通、历史因素。北面山地提高了北京的防卫功能;城市利用从西入城的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形成了城市良好的供排水系统,减少了洪涝灾害;北部高大的山体拦截降雨,抵挡寒风,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地势平坦开阔,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生产。(2)优缺点主要从整体布局美观、实用性和交通影响进行分析:优点是街坊整齐,便于布置建筑(也易于识别方向);交通组织简便,不会形成复杂交叉口,不会造成市中心交通压力过重(可以阻挡从西北来的凌冽的冷风,而充分迎接来自东南的湿润的暖。缺点是对每两点间的交通必须绕行一定的路程;地形起伏复杂时难以适用,交叉口多,影响行车通畅。
【点评】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19.【答案】(1)位于山区,平地碎片化,限制了传统建筑的空间分布;交通不便,建筑分散有利于接近耕地,便于农业耕作。
(2)传统宗族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空间布局;古代战乱和朝廷压迫使得兰溪村居民形成了安居乐业、积极防御的观念,因此形成了注重防御功能的生活空间格局。
(3)年轻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大量外出务工;旧房屋年久失修;原居住地基础设施不完善。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题可知,传统建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谷处,该地地形狭小,分布较为分散;山谷多耕地,传统建筑分散分布,利于农业耕作。
(2)根据材料“根据姓氏筷群而居,一个姓氏一个门楼,门楼与主干道垂直,各姓氏村民沿主干道或次级干道向后延伸排列居住;兰溪村生活空间格局的营建非常注重防御功能,通过隘口处修建石城墙、村落的总路口处设守夜屋、村落主要分支路口建关厢、各家族建门楼等形成四道防御工事”可知,该村落宗族观念较强,且有较强的防御观念。
(3)该地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年轻人多外出工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导致该地多老人,且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点评】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20.【答案】(1)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山河纵向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
(3)山高谷深,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限制了当地耕作业的发展;山高谷深,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山高谷深,两山夹一江,限制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山高谷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及图1知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呈南北走向,平均深度2000米,山高谷深。江水自北向南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
(2)由材料“千龟山,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可知,千龟山为沉积岩,形成过程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形成山地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地売抬升;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是因外力风化、侵蚀作用。
(3)由图知怒江大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南北狭长,平原面积小,耕地资源少,对当地耕作业发展不利;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且山河南北走向,严重阻碍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地形狭长,不利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该地山高谷深,山地起伏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经济发展。
【点评】一、地形(地貌)特征:
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地势(如我国大致为西高东低)四个方面概括。
二、峡谷的形成原因
峡谷是指规模较大、狭窄而深的谷地。峡谷可深达几千米,它的两坡陡峻,底部却很狭窄,横剖面呈“V”字形。峡谷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表迅速隆起、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的。在山区,由于地表斜度较大,因而河水水流湍急,许多沙、土会被水流一起带走,这就是侵蚀河底作用。随着河底越来越深,两岸岩壁呈现几乎接近垂直的峭壁,峡谷也就因此而形成了。
三、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形态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2.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3. 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
4. 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分布。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