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
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到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屈原《离骚》将无羁多义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人格情操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B.因为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决定了后世楚辞研究的方向。
D.后人概括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艺术有明显影响,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便是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北方都已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理性精神完全战胜了巫术宗教。
B.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C.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与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 (3分)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C.灵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D.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庄冉记商号
马宝山
冉记客栈坐落在古镇周庄富安桥下的水岸上,客栈的老板冉绍白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
冉老板不爱多讲话,他的话大半都在他的眼神里面放着,所以他不多的话语一说就在点子上,让人听了舒畅,听了顺耳。这样他就结交了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客人只要在冉记客栈住那么一两回,就与冉老板成了朋友,下次客人再来周庄绝不换地方,就住冉记客栈。
这样从东北奉城来贩人参鹿茸的赵掌柜,从南国羊城来买卖草药的钱掌柜,从西域玉田来推销玉器的孙掌柜,从山西大同来做茶叶生意的李掌柜,个个成为冉记客栈的老客,个个成为冉老板的忘年交。
一天,客栈来了一位客人。这是个新客,四十来岁,一身布衣还很褴褛,牵着一匹汗淋淋的马走进院子里来。冉老板急忙上前想帮助客人卸马背上的褡裢,客人急忙挡住冉老板的手说:“不劳您动手,不劳您动手……”
冉老板问:“小店分中、高档和普通客房,客官想住哪样的房间啊 ”
客人说:“住……住高档的单间房吧。”来客就由冉老板引领着走进楼上一间高档客房,将褡裢“嗵”地放地上。
不知看官是不是看出蹊跷来,八成没有。
可是,冉老板却看出来了,并有了疑窦:这客人一身寒酸的布衣,怎就住高档客房呢 一般客人一路劳顿,都想着有人帮助卸肩解鞍,可是这位客人非但拒绝,神情怎么还惶惶的?客人背着褡裢上楼,气喘吁吁的。那褡裢里是什么沉重东西——是金,是银,还是枪械?
冉老板就亲自照料这位新客,想解开疑云。这会儿就到饭时了,冉老板问:“客官,您是到饭堂里用餐呢,还是我把饭菜给您端上楼来啊?”
客人说:“就请伙计给我端到屋里来吧。”
冉老板没指派伙计,他亲自为客人端茶递水,布菜斟酒,饭后还亲自收拾碗盏。在这一系列活动间,冉老板一直想着弄清楚那褡裢里的秘密。他终于在褡裢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看到一个“李”字印记。冉掌柜便问道:“客官是哪里人,是姓李吧?”
那客人愣怔了一下,摇摇头说:“俄(我) ……俄(我)不姓李,俄(我)姓……”
吞吞吐吐的山西话,使精明的冉老板认定了,这个客人心怀鬼胎,就报了官。捕快就在半夜拿了这个山西人。
一捕,一审,这家伙果然是个见财起意的歹人。他本是给山西大同做茶叶生意的李掌柜做保镖,到江南收明前茶,看到茶商一袋银元就生了歹意。那天他们坐在一个山崖边上歇息,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保镖一直寻找的机会来了。他站起来说:“掌柜的,俄(我)去尿一泡。”说着走到李掌柜身后,在一棵树下哔哗尿了一阵,转身系着腰带走到李掌柜背后,一抬脚把李掌柜踹下山崖,然后驮着那一褡裢钱,牵马投店,住进冉记客栈。哪知一枕黄粱美梦还没做完就锒铛入狱了。
冉老板为好友李掌柜伤心落泪一夜,第二天就派人去大同送信,请李家来人取走那一褡裢的钱。半个月后,派去的人回来了,领来一个人,万没想到这个跟随来的人竟是李掌柜。冉老板白日见鬼一般,一身抖颤:“你、你是人,还是……”
李掌柜在冉老板面前转了一圈,作揖道:“冉老板,我大难不死,被那歹人踹落山崖,让一棵老树托住,在树丫上待了三天三夜,得一采药人相救,真是死里逃生啊。我这是特来谢您呀。”
李掌柜说着抱住冉老板一阵号啕。
冉老板极是热情地款待李掌柜,俩人天天对饮或喝茶。忽然在一天争论起来,争论发展到争吵,争得急赤白脸,吵得面红耳赤。
看官你可知道,他们争论什么吗 就一个字——钱。
冉老板一脸赤红:“这一褡裢钱,我一分不要,您拿走。”
李掌柜瞪圆了眼睛:“这一褡裢钱,我一分也不会拿,您留下。”
俩人争着吵着,彼此愈发地亲热信赖。李掌柜终于想出一个主意,用这笔钱做两个人共同的生意,一个在南国茶乡买茶,一个在山西大同卖茶,一路船载车运就交给做脚运的商家去办。
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冉老板就答应了李掌柜,二人就做开了南北的茶叶生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几年后又开拓药材生意和绸缎生意,一个做了大同的首富,一个成为周庄的富豪。
一年,康熙帝下江南,来到苏州府,从当地官员那里听说北李南冉二人感人的故事后,甚为震动。就派人从周庄请来了冉记客栈老板冉绍白,很是仔细地问了他与大同李家合作贸易的事情,大为感动,提笔写下“商贾德范”四字,赐予冉绍白。
冉老板就把这四个字制成两块牌匾,一块挂在自己经营的冉记商号大门上,一块派人送往山西大同,挂在李掌柜经营的大同商号门楣上。
周庄的冉记商号与山西大同商号,两大商号合伙经营了一百多年,他们仁义诚信,道德传家,不仅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也影响了与他们有往来的许多商户,成为北地南国百年佳话。世事沧桑,许多年过去了,山西大同的李家怎么样?不知道,康熙帝赐予四字牌匾也早已腐朽,只知道周庄冉家凭着祖训,生意一直做下来了。直到今天,我们在周庄大街小巷走一走,一定会见到冉家后人开的商铺,这些商铺远不及当年冉记商号的规模了,不过仁义诚信的经营理念还一直被他们传承着。
选自《小小说选刊》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只要在周庄冉记客栈住一晚,就与冉老板成了朋友,这体现一个客栈老板为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
B. 冉老板想帮助客栈来的新客卸马背上的褡裢,但客人看他是老板而自己又来路不正,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
C. 李掌柜提议两个人一同经营南北的茶叶生意,而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表现出李老板富有生意人的眼光,很善于经营。
D. 康熙皇帝下江南听到这个故事后,御笔题词赠予冉绍白,既是被北李南冉的故事所感动,也是对他们仁义诚信思想的肯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通过对客栈来的新客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心生疑虑的人物形象。
B. 小说插叙了李掌柜被谋害的经历,保镖的见财起意杀人的行径与冉老板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小说结构精巧,“一褡裢钱”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D. 整篇小说突出了“仁义诚信”的主题,也体现了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延续与传承。
8. 小说开头说客栈的老板冉绍白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他的精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 请结合文本分析李掌柜死而复生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 ”于是计口为率。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B.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C.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D.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申,甲为天干,申为地支,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共组成六十组,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来纪日。
B.署敕,唐时,皇帝命令,须经宰相签署,政事堂会议通过,在敕字之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再送尚书省执行。
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顿首,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正拜。跪拜礼有稽首、顿首、空首、再拜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唐太宗非常生气,但他据理力争,他的意见最终被唐太宗采纳。
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唐太宗刚毅英武,大臣们觐见时往往举止失措,所以每次有人奏事,唐太宗总是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4.“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赵翼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注释】袁子才,袁枚,字子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首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与白居易的诗风很相近。
B.颔联既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同时也道出了两人白首相逢的情景。
C.颈联形象的描绘,将景物与人融合,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
D.末句抒写真率的友情,也表现旷达的胸襟,诙谐幽默,给人风趣感。
16.有人论此诗,认为“喜”字贯穿全诗。请简要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王安石说过"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人类的文明能够________离不开书籍的力量,离不开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知识的崇尚。
读书丰富个人心灵。心灵的________往往是因为知识的贫乏。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读书,亦能获得启迪,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读书,更可以在喧闹的生活中还给自己心灵的沉静,用停一停想一想的方式告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_________让心灵"归零"。
读书___民族风采。“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阅读关乎个人发展的同时亦影响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阅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今,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书润心,真正强大自己,为民族崛起担起重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薪火相传 荒芜 急于求成 展现
B.一脉相承 枯萎 急功近利 展现
C.薪火相传 荒芜 急功近利 焕发
D.一脉相承 枯萎 急于求成 焕发
19.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归零"一词引号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3分)
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C.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D.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现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种种原因,不断地行走、迁徙。①,除非人为挪动,否则永远处于"静止"状态。但是,②。
风滚草就是一种随风移动的神奇植物。每年深秋,它的茎部变脆,风一吹就折断。断落的"圆球"会随风滚动起来。在滚动过程中,它们不断与地面发生碰撞,将种子传播到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步行仙人掌"的移动则依靠根部独特的构造。它的根由带刺的嫩枝构成,靠着风的吹动,可以向前移动很大一段路程。除此以外,禾本科的野燕麦也是一种能够走动的植物,它是依靠湿度变化走动的......
研究发现,大自然中( ),或者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寻找最佳"落脚地",③,以获得最好的生存环境。如同动物行走外出觅食一样,面对大自然,植物也有自己的运动哲学。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为了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每一种会行走的植物
B.每一种会行走的植物都是在寻求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
C.每一种会行走的植物为了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
D.为了寻找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植物开始了行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说的是外表的重要性。周恩来总理认为,适当的穿着是对他人的尊重。推而广之,商品讲求包装,影视作品要包装,企业也要包装,而且似乎包装得越精美越有吸引力。于是,各行各业齐包装,大有不把包装搞到极致不罢休之势。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却认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C项“这一看法决定了后世楚辞研究的方向”于文无据。)
2.C(A项“都已摆脱”和“完全战胜了”过于绝对,原文是“逐渐摆脱”“节节胜利”。B项强加因果,结合原文,楚文化成为汉代赋体文学之宗,是因为汉代的建立者刘邦是楚人,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D项以偏概全,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的原因不止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还因为“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
3.D(D项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时的心理与行为,是生动的写实而非奇特的想象。ABC项都选自《楚辞》。)
4.(1)首先对南北方审美精神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论题——屈原领军的楚文化;(2)接着指出《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3)然后阐述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4)最后点明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
5.①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余,楚国依旧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着浪漫的神话色彩。②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影响着后世。③楚文化本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尚未受到严格束缚以及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能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原始的活力、无羁的想象。④楚国疆域广袤,地处偏远,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受到的影响较小。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6. D (A.“为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错误,应是表现他的慎言、实在。B.“但客人看他是老板,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错误,应是内心惶恐,怕被人发现什么,是心虚的表现。C.“这表现出李老板眼光独到,富有生意头脑”错误,应是表现李老板的知恩图报,为人诚信。)
7. A ( A.“心理的描写”错误,小说是从冉老板的角度来写客栈来的新客,所以刻画客栈来的新客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借助冉老板的眼睛来写其外貌、语言、动作。)
8.①体现在与人交往上,与住店的客人交谈时言语不多,说话实在,结交了很多的朋友。②体现在察人识物上,对客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能细微观察,发现客人的反常,及时报官。③体现在为人处事上,要李掌柜的家人取回一褡裢钱,拒收谢礼,把皇帝御笔亲写的大字做成两块匾,可见冉老板在义和利面前不糊涂,坚守着仁义与诚信。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2点,即得满分。
9.①使情节有了突转,让故事情节有起伏,增加可读性。②突出了人物性格,既表现了李掌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也使得冉老板不贪图钱财,讲仁义守诚信的人物形象更丰满。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这一情节就不会有后面北李南冉的故事。④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知恩图报”“仁义诚信”的主题。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10.D
11.A(十天干,十二地支。)
12.C(C项,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
13.(1)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空有慰问抚恤/抚慰百姓的名声而没有实际恩德/实际行动。(御、存恤、其实各1分,句意1分)
(2)假如君主固执己见不听劝谏,认为自己有才能(贤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迎合顺从皇帝的旨意,(如果)君主已经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愎谏、自贤、独全各1分,句意1分)
14.(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评分标准:一点1分,两点3分。
15.C(诗句没有表达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
16.首联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欢快之情溢于言表;颔联写诗人晚年见到袁枚,颇有幸运之感;颈联融情于景,写诗人得遇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的欣慰;尾联将西湖和袁枚系为一体,点明诗人喜悦的心情。
评分标准: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示例: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8、C (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者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荒芜是田地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这里是把心灵比喻成田地。枯萎是干枯萎缩,文本前面是丰富心灵,指的是心灵富有,不是没有生机,所以用荒芜。急于求成意思是有着目标却急着要取得成功。急功近利是有着目标却放弃目标去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从后面让心灵“归零”可以看出是不计较利益得失。展现是显现出;展示。焕发的意思是光彩四射,振作的意思。)
19、B(A 项“北京话”是特定称谓 B 项绿色革命是特殊含义 C 项引用 D 项表示强调,原文是特殊含义)
20、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阅读”与“结晶”搭配不当;修饰语“两千多年”在“封建社会”前面;缺少介词,主语不一致。)
评分标准:答出一处给 1 分,答出两处给 3 分,答出三处给5 分,意思答对即可。
21、B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前文陈述对象是会行走的植物,排除 A、D,C 项跟后一句的搭配可以,但是跟“寻找最佳‘落脚地’”“以获得最好的生存环境”都有逻辑上的冲突,并且从文章整体思路上看,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结论句,研究发现的一个观点,所以只能选 B。)
22、①植物则是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根据前文“动物会不断地行走、迁徙”后文“否则永远处于“静止”状态”,以及“前文人们的固有观念中”,可以知道这一句是说植物的,而且是说“植物静止不动的”,根据常识植物是扎根在固定的一块土地上可以得出。)②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这是一句总括句,根据最后一段“研究发现,大自然中”可以知道这是说大自然中存在着可以行走的植物,植物是从文本内容得出的。)③或者凭借自身构造移动(根据“步行仙人掌”“野燕麦”的移动得出)
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60分)
23. 参考材料:
1.商家:成功的包装是打开市场的捷径。
2.专家:人可以貌相。
就业指导专家提醒求职者,应聘时一定要注意仪表。在对方并不了解你的时候,外表会给人留下第一影响,可能直接影响你是否会被录用。
3.有人说,心灵美太内在,不易被发现;外表美则能被人一眼看中。其实未必,具有内在美的人在举手投足间,在一颦一笑中都能充分展示出来,而外表靓丽内心空虚者,也会很快就被看穿。
4.包装要从实际出发,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5.包装是外在的,内涵才是本质的。
6.外表美与内在美:须知外表美是短暂的。时间一过,青春逝去,就变成了鸡皮鹤发,哪还有美貌的存在?就从另一角度来看吧,一个女人就算有一只希腊女神鼻子,但嗅不到世间人情味,那就不美;有一对凤眼,但看不透世间善恶,亦不算美;有圆滑细致的面颊,但领悟不出生命的意义,更不是美。
心灵美是潜于内心深处的美。那是不能用化妆来表现的。一个妇女有高贵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纯洁的灵魂、为人处世有道、坦诚的胸怀、真实的爱心、纯正的节操就可称她有心灵美。古人说:“纯洁的心是女人最高的财产。”培根也说:“形容表现不出的部份,正是美中的最美之处。”
7.不要以为外表美就是所谓的美丽。外表美只是美丽的三分之一,要做到完全美丽还要心灵美、品行美。做到这三点,才能叫做真正的美。记住,心灵和品行不美的人不会讨人喜欢的。
8.外表美有两个因素,一是天赋的,一是靠修饰适度(善于打扮)。假使太过奢求外表美,不但浪费时间与金钱,反而使人反感。英国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赢我爱情者,在乎于妇人的诚而不在容貌之美。”
9.人应当一切都美: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附:文言文翻译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徵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徵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六月戊申(二十八日),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