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金瓯(ōu),自古被视作“江山社稷”的代称。
金瓯永固,是无数帝王对疆域和版图的愿望。
乾隆年间的金瓯永固杯代表了康乾盛世的鼎盛局面,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也在这一时期得以奠定。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乾隆 金瓯永固杯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中书省
(丞相制度)
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胡惟庸(?—1380)。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反元,洪武十年晋升左丞相。坐拥相权,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不知节制。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之名诛杀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承元制,设中书省,有丞相制度。因吸取前朝教训,严加控制丞相权力。
一、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接管理六部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说明理由。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丞相专权威胁皇权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思考:废除丞相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660余件,共3391事。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份奏章、424件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全部一一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明代政治史》
皇帝政务繁多
工作效率低下
无法广泛吸收建议,决策容易失误
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内阁制正式确立
明成祖
一、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接管理六部
2. 明成祖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结合教材P72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①内阁性质:
②内阁职责: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常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批红”。
司礼监
(宦官)
宦官专权
批红
明朝的特务机构——厂卫制度
锦衣卫
腰牌
东厂
腰牌
穿飞鱼服
的锦衣卫
大臣宋濂与客人饮酒,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按实回答,朱元璋很高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明成祖设立东厂,监视、侦查官民言行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朝时期的君主专制
内阁 宰相
职责 (决策权)
与六部 的关系
性质
秘书机构
行政机构
草拟对奏章的处理意见
无决策权
总领行政事务
有决策权
不能统领六部
受司礼监牵制
统领六部等行政机构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例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该材料能够反映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例2. 形成性练习P47-1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宋朝和明朝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雍正皇帝:“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九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
勤于政事、事必躬亲
皇帝专权、臣子附和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清世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奏折制度
清朝前地方与中央沟通方式
清朝地方与中央沟通方式
地方官员
中央官员
皇帝
地方官员
皇帝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概念P78: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①请安折 康熙三十二年六月
②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③进元旦龙袍并漆器折 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
④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⑤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七日
⑥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初八日
问候皇帝饮食起居
农业情况
进献贡物
边疆与军事
社会秩序
官员表现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奏折制度
■ 思考:①奏折包含哪些内容?
②怎样的特点?
内容涉猎广泛、全面
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写折奏闻才好……
——康熙48年珠批李煦奏折
朕安。尔虽无知小孩……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康熙57年朱批曹類奏折
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奏折制度
■ 思考:②清代奏折制度还具备哪些特点?
联系迅速
高度机密
事无巨细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概念P78: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 思考:③圈画概念中凸显特点的关键词?
④体现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变化?
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奏折制度——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 军机处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寝宫旁,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军机处
■ 思考:军机处具有哪些特点?
处理迅速
亲信、机密
君主专制的工具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的标志
乾清宫
养心殿
军机处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奏折制度——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 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
专制皇权的不断发展
秦
两汉
隋唐
宋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
巩固
增设中朝
发展
一省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
元
明:废除丞相制度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
乾隆帝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130余案。其中47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15岁以上者连坐立斩。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 奏折制度——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 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
3. 文字狱——禁锢思想
①
②
④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例3.说出下列示意图中枢权力机构的名称,并按朝代顺序进行排序。
⑥
三省六部制
(隋唐)
三公九卿制
(汉)
三公九卿制(秦)
⑤
一省制
(元)
六部
(明)
③
二府三司(宋)
④②①③⑤⑥
三、清朝疆域的奠定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东南:
(1)统 一台湾;
(2)清政府设
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1)沙抗击 ,
签订《尼布楚条 约;
(2)设将军辖区管理。
(1)康雍乾平定准噶尔;
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 (2)乾隆时平定准噶尔 ;
在新疆设立准噶尔;
(1)册封达赖、班;
(2)遣驻藏大臣 ;
(3)《钦定藏内 善
3北部和西北:
4西藏:
一、疆域的奠定
改土归流
5西南:
中央: 理藩院
概括措施
统一台湾
台湾府
福建省
抗击沙俄
《尼布楚条约》
准噶尔
盟旗制度
大小和卓叛乱
伊犁将军
册封达赖、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设理藩院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
葱 岭
巴勒喀什池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太 平 洋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海诸岛
喜马拉雅山脉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在清朝前中期最终奠定
东南:
武力统一台湾;
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1)抗击沙俄, 签订《尼布楚条约》; (2)设将军辖区管理。
(1)康雍乾平定准噶尔;
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
(2)乾隆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北部和西北:
西藏:
一、疆域的奠定
西南:改土归流
中央: 理藩院
概括措施
册封达赖、班禅;
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与前朝代相比清前中期边疆治理有什么特点?
直接治理,力度空前;
因俗而治,方法多样。
对比特点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变化
秦
西汉
唐
元
明
清
一、疆域的奠定
问题①同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面对中国周边政治形势的变化,清王朝巩固疆域的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③你认为清王朝巩固疆域的措施有没有什么隐忧?
西方殖民扩张
稳定内陆边疆,抵御西方侵略扩张
不够重视海防
对清朝经略边疆的思考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四、统治危机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何炳棣对17、18世纪中国人口的估计(约数) :
万历二十八年(1600) 1.5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 1.5亿
乾隆四十四年(1779) 2.75亿
乾隆五十九年(1794) 3.13亿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传统的小农经济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已达极限,人地矛盾严重
1. 内部危机
川、楚之役,竭宇内之兵力而后定之。
——《清史稿》
白莲教
天理教
起义
(镇压叛乱的)破费对帝国的国库是毁灭性的。乾隆后期的盈余约七千八百万两因镇压叛乱而消耗净尽,镇压叛乱耗资达一亿二千万两。
——《剑桥晚清中国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2. 外部世界剧变
以西方为核心的新国际形势
1662 康熙 1722
雍正
1736 乾隆 1795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世纪
启蒙运动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
17世纪
英国开始殖民印度
164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乘坐那么多的船只远道而来,中国人见了一定非常得意,因为在长幡上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在英使提供的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吏都把“礼物”改为“贡物”。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思考:“礼物”“贡物”之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这种心态在对外政策上是怎么体现的?
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以天朝上国自居
朝贡体系,闭关锁国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十三行”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只能住指定会馆,不能在广东过冬,不能向中国商人借款,不能打听商业行情。 ——《防夷五事》
十三行商人和外商洽谈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
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不是完全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概况: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愿意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供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则用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或中国派使臣出访主动“颁赐”,外国回赠品仍被视为贡品。
这种表面上的外交往来,实质上是官方的易货贸易,为体现天朝上国的气度,明朝实行 “厚往薄来”的原则,对“朝贡”的国家回赠品要大大超过“贡品”的价值。
朝贡贸易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明清对外交往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8世纪,当时正处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大巩固。如果只把它和汉、唐、元、明作纵向比较,而不进行世界性的横向比较,中国封建社会看起来仍具有活力,仍在继续发展。18世纪的中国确有值得称道的巨大成就。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