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凉州词》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9: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凉州词》说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一群戍守西域边关的将士饮酒取乐,乐而忘忧的情景,西域特有的风情,边关特有的场面,诗人特有的技巧,让豪饮如醉的话语透出一股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但笼罩在将士们心灵深处的对战争惨烈的幽怨挥之不去,因而曲意表达将士们厌恶战争的情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读通-读懂-读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五、说教学法
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交流,引出诗题
1.诗词接龙猜地名后顺势出示地图上的凉州,引导学生借助名字,猜一猜当地气候。
2.引出古诗:“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
3.引用《五凉全志》和历史资料,介绍凉州的重要地位。
4.板书课题,并齐读。
5.理解诗题。
《凉州词》名为词,实为曲,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是以前的人们根据在凉州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安康以前叫“金州”,如果人们根据这一带流行的曲子所填的词就叫——金州词。
【设计意图】图像化比语言重要。开课的这个环节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为诗歌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那诗人在词中填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古诗三首,看到其中的《凉州词》。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馈交流。
(1)“琵琶”轻音,区分“枇杷”。
(2)指导生字:“醉”,关注部首“酉”部;拓展与“酉”部相关的生字“酝酿 酩酊 酵 酣 醇 ……”都和“酒”有关。指导书写“醉”字(字理识字),强调写字姿势。
3.指导读出节奏。
4.读懂大意。借助注释,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预设:将士们饮酒、将士们奔赴战场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初步解决古诗的朗读,落实字音和节奏问题,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借助注释,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理解大意,既了解学生已知又有利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环节三、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我们先来看将士们宴饮的画面。
PPT:出示一二句,读一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
2.交流反馈:
我仿佛看到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除了酒香醇,还有什么也特别好?
引入资料: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而成,因“夜间发光”得名。
2.那由这样醇香的美酒和精致的酒具,我们可以想到这场宴饮一定很——热闹,盛大,丰盛……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拓展古诗:好香醇的美酒啊,其实啊,这样来写宴饮的,除了王翰之外,还有很多诗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4.你会发现,李白是用酒的醇香和酒具的奢华,来凸显这场宴饮的丰盛。王翰怎么写的呢?引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是啊,多么丰盛的宴席啊,多么热闹的宴饮场面,可是这样香醇的美酒到嘴边,将士们喝到了吗?
——欲饮琵琶马上催
6.拓展古诗,理解“欲”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预设: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8.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战情紧急,战士们期待的觥筹交错只好作罢。让我们读出战事的紧急。
这一“催”,画面就一转,诗人就开始写什么地方了?
(二)学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是呀,就由热闹的宴饮,转到了残酷的战场。(板书:沙场)。“沙场”就是“战场”,同学们,给你们什么印象?(残酷、血腥)
2.我们同学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了我们对于“沙场”的印象。这些描述,就如这幅图中所展示的,也如这些词语所描述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黄沙滚滚 横刀跃马
出生入死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血染沙场
3.战争是这样的残酷,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疾呼: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谁读懂了他的意思?
(2)那同学们,结合你的感受和我们刚刚想到的词语和场面,你觉得还有人生还吗?
4.拓展古诗:是啊,没有多少人能够平安回来,那么更多的人都怎么了?我们在诗中探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岑参《胡歌》
5.情境诵读:战死沙场无法还,保家卫国不能还。所以王翰在诗中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体会诗情
1.奔赴战场,更多的人都战死了。可诗人王翰是怎么来表现将士们为国捐躯的?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这里的“醉”如何理解?战场是如此的血腥,将士们怎能喝得如此大醉上战场呢?诗人在这里想表达什么?请同桌讨论并汇报。
预设:
他把为国捐躯写成了醉卧沙场,把为国捐躯进行美化。
诗人为什么用醉卧沙场来指代为国捐躯?
这样写没有那么血腥,将士们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战场......
3.举起重的东西好像很轻叫“举重若轻”,那么把“为国捐躯”看做“醉卧沙场”就叫——视死如归。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将士们有“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让我们把这份豪迈气度用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几人回”这一反问形式,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韵味,内化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环节四、吟诵古诗,书写古诗
1.《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字,那盛大的宴饮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以保家卫国为使命,用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一背。
2.吟唱古诗:我们讲到了,这首诗,其实是一支曲子。由此可以想到,这首诗原来是用来唱的,想不想听听这首诗怎么唱的?
3.抄写诗歌。
4.交流后出示评价方式及要求。
5.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朗读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抄写古诗,落实双基。
环节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回到这幅地图,凉州是充满了诗词的地方,下来,请同学们搜集以《凉州词》为题的其他古诗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整体关照,升华情感,再拓展到其他古诗的课外积累,使古诗学习升华到文化层面,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凉州词》
[唐]王翰

悲壮 豪迈
八、说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它是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需要我们回溯到当时的情境中,才能准确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创作时的情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着重于字词的分析与理解,还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解读诗意,以诗注诗,让古诗课堂教学从一首走向多首,从理解一首走向理解一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挖掘古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情感教育。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