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8 21: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 戌 变 法练习题
选择题
1.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 仿效日本,变法图强
C. 维新变法,推翻清朝的统治
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2.“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材料所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材料说明康有为主张易服是因为(  )
A. 服饰变革可以改变等级制度
B. 服饰变革有利于推行新政
C. 服饰变革比新政更易获得人心
D. 服饰变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
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求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的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5.维新运动开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一度采取支持的态度。他拨款1 500两白银办上海强学会。但随着维新运动的发展,张之洞认为维新派持论过激,很快就与维新派分道扬镳。维新运动中促使张之洞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张是(  )
A. 开办新式学堂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兴民权,设议院
D. 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6.1898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3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咸熙,皆出自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材料反映了(  )
A. 我国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我国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 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7.《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人物中属于材料所述“志士”且为变法牺牲的是
(  )
A.严复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康有为
8.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失败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势力的反扑
D. 民众的盲目排外
9.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说:“苟可致富强者,儿可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是(  )
A. 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 希望清王朝复兴
C. 全面支持变法 D. 反对洋务运动
11.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 切勿故步自封,要变法求进
B. 学习西方技术,“中学为体”
C. 拥护民主共和,谋求革新
D. 反抗列强侵略,坚持武力反击
12.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谭嗣同率先在湖南建立算学会,随后又出现了上海医学善会、广州农学会、浙江化学公会等。自然科学方面基本上是“有一学即一会”。学会的具体措施包括广纳人才、译印图书、科学实验、设立学堂等。上述活动(  )
A. 推动了西方技术的东传
B.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有利于传播近代科学和启发民智
D. 充分激发了民众关于民族意识的觉醒
13.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
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14.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材料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不前
15.“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变法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的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二、非选择题
16. 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 3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苏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在那个时期开设的新式学堂和西学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以动人心弦的新文字风靡一时。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超越“前代人们”?材料一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1-5BCBBC 6-10DBCAC 11-15ACBAB
16、(1)《马关条约》的签订。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上海创办多种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江浙地区的维新宣传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当戊戌政变发生后,江浙地区保持独立立场,抵制倒行逆施。
(3)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和传播民主政治理念;文学界开始提倡新文字和反映时事、社会的新诗。
(4)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