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高亢的西北腔
年 级:高一欣赏
教学目的:1通过聆听、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 感受、体验西北“信天游”“花儿”的音乐风格及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信天游’”“花儿”这种民歌体裁。
教学难点:探究西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花儿”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材分析: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导致民歌在音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如:南方地区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那里的人们聪颖细致,音乐风格便委婉秀丽;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语音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民歌色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民歌的旋律总是和不同的语言、语音、语调相一致的。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之魂,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西北人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花儿”是黄土地的声音,它载送着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畅。
《泪蛋蛋》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信天游又叫“顺天游”节奏自由悠长,曲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较大,具有方言性、非语意性。往往上句比兴,下句点题,句尾押韵。另外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花儿”一词的由来一是由于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二是反映出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故用此昵称。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明朗,节奏明快富于音乐性,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课前播放歌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 2、设问:是否听过此作品,此作品具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 3、师介绍:此作品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主题曲。 4、播放电影《红高粱》片段 师问:此片段描写哪个地方的风情。 走进教室 学生回答;高亢、野味十足、嘹亮、粗旷、大胆 带着问题观看影片 采用具有西北风格的作品创设音乐情境
教学导入
新课教学 一、信天游 1、 师:电影《红高粱》把我们带进了中国的大西北,请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大西北。 2、 播放多媒体——西北地理风貌。 3、 问题启发西北民歌特点(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人的性格、语言、语音、语调等方面) 4、 师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信天游”“花儿”等西北民歌体裁。 5、 播放《泪蛋蛋》 6、 教师范唱《泪蛋蛋》设问启发学生分析总结“信天游”特点。 7、 再次聆听《泪蛋蛋》 8、 播放具有小调风格的信天游作品《走西口》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大西北。 通过图片资料了解西北地区地理风貌、风土人情。 学生总结回答西北民歌特点 学生边聆听边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曲调等)。 学生分析总结“信天游”特点。 再次感受音乐作品风格。 感受并总结小调风格信天游特点。(结构比较严谨规整,节奏比较匀称固定,旋律进行平和舒展,感情表达细腻深沉,具有显现的小调特征。) 通过欣赏具有西北风情的电影片段激起学生的“先前经验” 让学生明白,地理环境、人的性格、生产方式、语言,这一切都与民歌的风格形成有关。 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总结“信天游”特点。 让学生通过欣赏作品体会其音乐风格特征
二、“花儿” 1、 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 问:(1)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大) ⑵ 用了什么演唱方法?(假声) ⑶节奏怎样?(节奏自由,句末最为明显。) 2、 师简介“花儿”的起源、节奏、旋律、语调等特点。 3、欣赏花儿《樱桃好吃树难栽》 带着问题欣赏作品 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 再次感受“花儿”音乐风格 学生初步了解“花儿”体裁。 感受“花儿”风格特点,
三、教学拓展 1、 教唱一首“信天游” 2、 欣赏《西部放歌》 学唱信天游《泪蛋蛋》 感受音乐创作特点(根据“信天游”曲调特点创作,间奏采用了《三十里铺》的旋律——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通过实践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音乐作品风格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信天游”“花儿”反映了西北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与该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因素联系密切,那节奏自由,曲调高亢辽阔,语言清新明朗、诗情画意让人扣人心弦,荡气回肠。 学生总结“信天游”“花儿”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