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22: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犹、傲、橘”等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会写“赠、刘、盖、送、挑”等9个生字。
2.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图片和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山行》,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山行》的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两首诗。先来看这首《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掌握方法
(一)理解诗题《赠刘景文》,故事激趣。
1.运用形声字构字法、编字谜等方法识记生字“赠”“刘”。
2.理解诗题,介绍作者和背景。
背景故事: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诗人,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他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刘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他是一个美髯公,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子,这点和苏东坡很像。刘景文喜欢藏书,任职所得的薪俸基本上都用来买书,简直是个书痴,这点又与苏东坡趣味相投。最难得的是,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犷豪放,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被苏东坡称为“慷慨奇士”。两个人特别要好。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惆怅。公元1090年,也就是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刘景文这时候也在杭州做两浙兵马都监。有一天,苏轼看到荷塘残败、菊花凋零而橙黄橘绿的秋末景象,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没有得到重用,而自己也经过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疏通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旋律。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盖、菊、残、君、橙。)
3.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3)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
(1)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①出示夏季的荷花荷叶图,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荷塘。(生机勃勃。)
②出示秋季的荷叶干枯图,再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荷塘。(了无生机。)
③诗中哪个字直接点明荷花已经凋谢呢?(尽,凋谢之意。)“擎雨盖”是什么意思?(“雨盖”是雨伞的意思,擎雨盖就是撑起的雨伞,而句中指的是像撑起的一把伞的荷叶。)
④对着满塘残荷,你有什么感觉?(衰败,凄凉,悲伤……)
(2)理解“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示菊花图,欣赏菊花的美,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争奇斗艳。)
②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迎风傲立。)
③秋风飒飒,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④串讲前两句诗意。朗读回顾。
(3)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读这两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黄绿色的橘子高高地挂在枝头。)
②讨论: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秋天还有哪些美丽的颜色。(学生交流。)
③出示秋天丰收图。出示课件,引导说话: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⑤质疑思考:诗人明明是写秋天的景物,为什么题目偏偏要用“赠刘景文”呢?
明确:苏轼写下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对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古诗中特定事物的意蕴和象征。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齐背。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夜书所见》
1.过渡《夜书所见》。出示不同风格的“秋天之景”,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秋天是美丽的,秋天也是萧条的,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景象,心中总会有不同的思绪。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本课最后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叶绍翁眼中的秋天又有什么不一样。
2.解诗题,明背景,介绍作者。
(1)“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夜”,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夜晚写下所看到的景象。)
(2)谁“夜书所见”?(介绍作者叶绍翁。)
(3)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适时正音,教学生字。
(2)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学生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一个“?”。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一边读前两句,一边观察插图,想象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2)理解“动客情”。“客”是谁?(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这份“客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孤苦、忧愁之情。)此时此刻,他最想念的就是——(家。)这就叫——(思乡之情。)(板书:孤情)
(3)读后两句诗,你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深夜。)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间的灯火,他真的能看见小孩子捉蟋蟀的情形吗?他怎么知道孩子们是在捉蟋蟀呢?(这是作者猜想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清想象之景和现实之景,理解“知”是料想的意思。)
(4)想象:孩子们还会玩些什么?诗人为什么不做别的想象,就那么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板书:暖忆)
6.朗读背诵,感悟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对比这三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这三首古诗写的都是秋天(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寒山”“霜叶”“菊残”“橙黄橘绿”“萧萧梧叶”“秋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来。
不同:诗人看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
2.拓展关于秋天的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是啊!同学们,从古至今,这多姿多彩的秋天总能勾起诗人们无限的情思,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有“我言秋日胜春朝”。你们还搜集到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学生汇报。)这些诗句是喜悦的,还是悲伤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带着感情诵一诵,好吗?(学生自由朗诵描写秋的诗句。)
总结: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