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2.10.风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四年级上册科学2.10.风的形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19 09: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的第五课时,也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本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物体温度的变化为研究对象,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一般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且通过前一课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已经落实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所以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知识点。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活动,认识风形成的过程,从而辩证地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这也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提升应用,并且为下一单元探究风向与风力做好思维基础和知识基础的铺垫。教材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哪里有风 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教材通过提出有关风的问题、感受风、制造风、猜想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等一系列科学实践进阶活动,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温度差异使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了解风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能猜测、设计、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表现出探究兴趣,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一些有关风的现象,改善生活,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知道温度差异使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猜测、设计、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近期引发社会关注的限电的新闻视频,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感受?(答案呼之欲出:能源短缺、节约用电、开发新型环保能源等)由此引出青岛的风力发电场,提出风车选址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渗透节约能源德育教育。
环节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活动一:哪里有风?
1、设计制造风的活动:想办法制造风,看看谁的办法多。
2、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小组制造风的方法,随机采访同伴你判断他成功制造出风了吗?依据是什么?
【预设】煽动书本,头发飘动了起来,说明有风。嘴巴吹白纸,纸动了起来,说明有风......
3、基于学生的回答,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书本与头发之间或者嘴巴与白纸之间还有什么物质呢?”学生想到是“空气”。再次引发学生思考“那么煽动书本、吹动白纸到底是煽的什么?吹的什么呢?”进而将风的成因与空气建立联系。
4、再来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初步认识到与空气流动有关。再次追问“空气为什么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
学生猜想:地球自转、人为走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联系上一节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所学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想到需要加热空气),引出猜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己制造风、观察风、感知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风的来源,初步建立起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这一认识,为下一步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做好铺垫。
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出示我们的风的成因实验箱,蜡烛,线香等实验材料,学生讨论交流如何利用他们设计实验方案。点燃蜡烛放进实验箱,箱内是热空气,箱外是冷空气,存在温度差异。结合刚才制造风活动,那么继续追问如何利用线香来说明空气在动还是不动。同时交流线香放置的位置,以及打火枪和沙杯的作用。进一步引导设计相应的对比实验即不点燃蜡烛,没有温度差异。观察现象,及时的填写在实验记录单。
2、学生操作,全班交流。通过前后对比,得出本节课的结论发现。
3、结合实验的发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导致了空气的冷热温差?空气又是怎样流动起来的呢?出示太阳照耀大地的简图,启发学生思考。师生交流总结出:太阳的照射下,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地方冷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就形成了自然界的风。
4、回到上课伊始抛出的风车选址问题,那么青岛地区的风车通常都安装在哪里呢?学生交流,真的与我们分析的那样吗?课下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海洋和陆地在同一天不同时间的气温,思考空气流动的方向,同时为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教材中出示的拓展活动是查阅资料、了解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这其实是与下一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课时《风向与风力》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借由我们青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将顺序进行了微调,不急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风向,而是记录下海洋和陆地的一天的气温,思考空气流动的方向,在下一单元学习时,可以基于学生自己的调查表格数据,在此基础上展开新课探究,同时也加深对风的成因的理解与应用。本活动是教学的难点,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是大饮料瓶,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饮料瓶在实际实验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局限,我将用背面可以打开的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来代替,除此之外,我在进风管的背面贴上了黑色卡纸,便于学生观察烟的运动。通过用现象更加明显的线香来代替蚊香,间接的利用转换法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环节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学生交流生活中风带给我们的影响,意识到既可以利用风改善我们的生活,例如发电、植物传粉、维持海洋生态等,又需要防御台风、暴风、沙尘暴等带给我们的危害。拓展出具体利用和防御风视频。
2、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内化提升。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过程。本环节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风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人类智慧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善着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增加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德育教育。
《风的形成》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这节课设计的重点应该是激发学生热爱、了解大自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学并运用科学观点去观察、了解事物的能力,能够通过探究知道自然界中风形成原因,辩证地看待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课做到了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发现”了温度不同形成了风。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本节课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利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