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一课一练4.1《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一课一练4.1《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11: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
②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a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b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c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d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a d B.b c C.a c D.b 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 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③ 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 埋伏 既然/那么
B.捍卫 笼罩 既然/那么
C.保卫 笼罩 只有/那么
D.保卫 埋伏 只有/那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3.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
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
C.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4.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B.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5.“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他在信中用平和的语气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至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他进而写道,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6.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对此,袁隆平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回答。
7.袁隆平反对大面积种植命名为“遗传工程稻”的水稻,他的理由是什么?
8.从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9.上面两个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喜爱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10.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事件 体现的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①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②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③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④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⑤
1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阅读文本选段,回答下面四个小题。
①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
③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的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④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十分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直到今天,袁隆平对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⑤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⑥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2.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对袁隆平提出的观点予以嘲笑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
B.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最终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
C.发表,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
D.袁隆平认为中国取得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
E.“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
13.选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第二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有什么意义?
15.怎样理解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16.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个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的层次结构,并谈谈这一部分如何表现人物的。
17.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18.—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9.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袁隆平等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更是创造性劳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
20.简要概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是如何多角度进行报道的?
21.阅读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用做批注的形式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细节描写,并且分析这些细节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
22.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23.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是本文一大特色,文章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张秉贵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24.阅读本单元三篇人物通讯,梳理具体事件,从中总结出人物精神,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完成下列表格: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作者立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探界者”钟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5.阅读下列文段,体会张秉贵的心理变化过程。
今夕对比提觉悟
张秉贵有气往肚里咽,有泪朝心里流,挨了打,还要装出一副笑脸赔不是。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26.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中,下面情节是如何表现张秉贵的形象的?
开解不讲理顾客
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
27.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一节的结构思路。
28.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的主要内容。
29.细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创新是科学家的魂和本质》部分,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跟随在他(袁隆平)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甲】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乙】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丙】猛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30.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 B.饥馑 C.猛然 D.屏气静神
31.文段中的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
A.甲 B.乙 C.丙
32.下面是某大学生写给王教授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王教授:
我叫刘云亭,愚兄刘风亭是您从前的学生,他对您的人品学识赏识有加,使我对您仰慕已久,希望您有幸收我为徒。您的几部著作我已全部购买惠存,今寄上论文一篇,恭请拜读,不胜感激!
刘云亭敬上
××××年×月×日
33.课文为了写好袁隆平,在宏观上作了仔细的考虑,把袁隆平对科学的追求分成了四个方面,从多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如第四部分中通过“一个梦”“战略设想”“两个心愿”三件具体事例表明袁隆平的一生的心愿。阅读《逆境出人才》中的一段话,补写出一句名言、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逆境出人才”的观点。
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把压力变成动力,在逆境中磨砺顽强的意志,进而走向成功的巅峰。
34.选择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随着“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中国____________太空的旅程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大步。(探索/摸索)
②人脑是人的思想器官,这个器官和其他人体器官一样,愈用愈发达,不用则____________。(蜕化/退化)
③以山水喻忧愁,形象具体、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千古____________的诗句。(传诵/传颂)
④越是弥漫着怀疑、焦虑、矮化的时候,越需要理想让我们挺直腰杆。带着理想,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____________。带着理想,人才能越来越优秀。(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⑤为了联赛第四这个基本目标,国际米兰必须打败尤文图斯。所以,国际米兰____________,从一开始就对尤文图斯发起猛攻。(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____________之下,让众人看清权力如何运行。(有目共睹/众目睽睽)
35.判断下列加点词语使用的对错。
①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唯有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温暖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颗热爱和平的心。( )
②三年前,该廉租房工程进行到一半时,就遭遇了资金短缺的困境,整个工程被搁置至今,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 )
③苏轼的《卜算子》以鸿雁不肯栖寒枝的形象表达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高洁品质,在婉约词中鹤立鸡群。( )
④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油菜地里“禁止入内”的牌子,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去拍照留影,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
⑤实行网络实名制,让那些肆意侵犯他人著作权、随意散布虚假消息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保护大多数网民的权利,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
⑥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会使很多房地产投机者销声匿迹。( )
⑦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
⑧天边突然飞来一大片乌云,一场大雨骤然而落,戛然而止,来得如此粗犷,去得也如此利索。( )
36.阅读下面的长句,并将其改写成几个短句。
他发表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37.我校计划在2018-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宣传栏中张贴有关获奖者的对联。请在下面颁奖词中任选两则,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写成对联。要求:突出人物的事迹及精神品格,语言生动,每副对联不少于20个字,标明序号。
①马旭分毫积攒、千万捐赠的耄耋老人颁奖词: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②张渠伟一一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半盲”局长颁奖词:扶贫必需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③王继才、王仕花一一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颁奖词: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家未立,也要国先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两百面旗帜,收藏了太多风雨。涛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38.张秉贵是全文的主体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9.辨析下列所给词语的词义,然给它们填入正确的横线处。
敏锐·敏捷
(1)如果我们的每个政府官员都能____地做出反应,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加和谐,会少很多“跳楼秀”“跳桥秀”。
(2)根据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要使1~3岁的孩子动作____,必须给予适当的条件使其进行锻炼。
40.①(lóng)槛花( )鹤 (lóng)葱( )
②(shǔ)签( ) (shǔ)寒来( )往
③(ǎi)和( ) (ǎi)雾( )
④(xiāo)( )声匿迹 (xiāo)( )失
⑤(chuàng)( )然涕下 (cāng)( )海桑田
⑥(kuì)十室九( ) (kuì)振聋发( ) (kuì)功亏一( )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①句中先说“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对应的是“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后面的“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对应的是“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由此可知①句应该是a。
②由横线前面的“草滩”可知横线处应由“草滩上”衔接,由此可知②句选c。
故选C。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捍卫:保护使不受侵犯或损害。保卫:护卫住,使不受侵犯。此处与“真理”搭配,应选“捍卫”。
第二空,埋伏:意思是在敌人可能活动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机出击。笼罩:像笼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此处与“薄雾”搭配,应选“笼罩”。
第三空,“既然……那么”表示因果关系。“只有……那么”表条件关系。“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与“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为因果关系,选“既然/那么”。
故选B。
3.C
4.B
5.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③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解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无“工作之谨慎”。环境描写是“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在这样的天气袁老还在田间工作,体现他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无“心理描写”。“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些主要是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是中国自古以来对粮食的重视,第四段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概括出答案①;
还有“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可概括出答案②;
另外就是“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可概括出答案③。
6.①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②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③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7.①这种稻本身存在诸多缺点。(或答“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②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或答:没有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
8.做事严谨,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的科学家。
9.对比的写法。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找到设题的区域,在第一段;然后找到袁隆平反驳“杂交稻是‘三不稻’”这一说法的内容。
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可知,1992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用科学证明了自己的言论。
如“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如“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如“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据此概括即可。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首先找到设题区域,在第二段。
然后筛选相关信息。如“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这说明这种稻本身存在很多缺点;
如“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这说明要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主形象的能力。
如第一段当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的时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可见他做事严谨,实事求是。
如第二段面对湖南农村部分地区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袁隆平认为“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可以看出他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办事。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如第一段先说“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之后写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袁隆平用事实驳斥对方;
如第二段“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面对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的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
由此可知,两个文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对贬斥杂交水稻的人他用科学事实论证来辩驳对方,对盲目冒进的做法同样也力排众议。
10.①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②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④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11.①本文选材具体、典型。②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注意把握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形象特点的事迹,注意从人物事迹中概括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原文“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可知,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由原文“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可知,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 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由原文“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可知,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他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
由原文“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可知,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由原文“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在他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中他提出,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可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11.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写法及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方法,分析其实际意义或效果。
本文在选材上以时间为线索,列举了几个时间节点上袁隆平身上的典型事件,比如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事件详细而富有真实性,对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主题,主要内容的显现上都有较大的好处和作用,可见选材具体而典型。突出表现了人物热爱科学,全身心投入;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勇于实践,不怕苦累;敢于探索,不屈不挠;解放思想,挑战权威,变通思维,敢于创新;相信自己,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巨大而卓越的贡献。。
12.D
13.这一段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14.从权威和人们舆论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要超越出物质障碍之外的社会障碍,从而衬托出袁隆平挑战权威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
15.①世界各国对于水稻的研究方面,“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在50年代日本的科学家就开展这项研究,但“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②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这一研究是前无古人的。
【解析】
12.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说明该人的愚昧和无知”错误。原文信息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有人嘲笑袁隆平‘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可见并非愚昧和无知,而是过于迷信权威。
B项,“国外对水稻的研究最终没有成果是因为没有部门协作”错误。原文说“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C项,“发表,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错误。原文信息是“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可见说杂交水稻“开发成功”不当,夸大了作用,发表只是理论方面,开发成功需要实践。
E项,“‘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错误。“明白无误”是断章取义,只是说发表在权威著作上了,原文说“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不代表明白无误。
故选D。
13.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解答模式为:概括内容+明确结构思路+总结表达效果。题干为:选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查开头段的作用,答题术语为总领全文、点题、首尾呼应等。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然后从内容、主旨方面总结:这是文章第二部分的起始段,介绍了袁隆平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以及从事的研究工作,赞扬了袁隆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
其次结构层面:第二部分的标题是“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可见开头段照应了题目,总领了下文,暗示了成功之因。与结尾“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袁隆平的成就遥相呼应。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鉴赏能力。需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意图进行理解。答案涉及内容大意、结构作用、表达效果等多方面。题干为:第二段提出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和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有什么意义?
“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的经典著作”代表权威和已有的认知,“有人对袁隆平的嘲笑”代表生活中的人们或者舆论的看法,从两个角度写出袁隆平的认知不被认可和接受的现状,定向思维成为科学认知和发现的社会障碍,这是欲扬先抑法,与后文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从反面衬托出袁隆平勇于挑战权威的魄力胆识和自信。
15.
本题考查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分析及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是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题干为“怎样理解袁隆平“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从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贡献角度回答即可。
从“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中得出答案①从发现久、研究有难度等侧面表现了袁隆平的贡献和伟大。
从“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中得出答案②袁隆平不仅发现了研究所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稻”,而且用理论阐述“培育”“雄性不育稻”的可行性,进而展望培育优质杂交水稻的前景,这一研究是前无古人的。
16.第一层:提出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细节,凸显“农民院士”形象。)
第二层:追述“经典事例”,体现袁隆平的使命感和科学素养。
欣喜:“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期待、失望:“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它们高的高,矮的矮”。
思索、发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断定发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划分层次结构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主要信息,并根据信息所处的段落,整合信息,把相同的信息合并,把不同的信息并列,最后归纳出整个部分乃至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楚其结构层次,谈谈人物通讯是怎样表现人物的。
本题问,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个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的层次结构,并分析这一部分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第一个小标题下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写2001年春天,在湖南长沙的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的形象就是一个农民。第二段紧跟着提出疑问:这样一个标准的农民形象,“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一二两段为第一层。第三段写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毛泽东说“吃饭的事情最大”,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第四段写袁隆平发现一株奇特的稻穗,内心欣喜,经科学分析,断定这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的杂种第一代。第五段写他对这株水稻做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确定这一研究的科学性。这三个段落的核心信息在第二段,所以可以归纳为:追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最初情况,突出袁隆平做为科学家的使命感和科学素养。
所以,本小标题的内容分两层。第一层含一二段,凸显袁隆平的“泥腿子科学家”形象,用动作细节展现。第二层含三四五段,回顾袁隆平最初的研究点,突出了他的使命感和科学家素养,抓住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写人。
17.①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②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手法的能力。
结构方面:主要是概括行文思路,需要分层并归纳层意。首先总体说明结构特色,即使用小标题的结构模式。然后结合小标题分别说明大体意思,作者是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的,如第一节体现工作态度、方法,第二节体现学术品格,第三节体现道德操守,第四节体现理想志向等。最后总结小标题结构模式的特色或者优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结构工整,形式灵动。
手法方面:首先明确使用了何种哪些表现手法或者表达方式,结合文中“202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等内容可知,文章主要叙述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采用以记叙为主的手法,同时夹以描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并且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
18.①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中,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②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技巧的能力。
本文要求考生分析作者是如何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也就是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或技巧去全方位塑造袁隆平这一形象。
仔细阅读文本,不难发现,作者写这位科学家时常常会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比如,写他观察植株有新的发现时,“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个普通的“农民”形象,也表现了他作为农业科学家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时的激动之情,植株上的小发现意味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这种平凡普通和伟大卓绝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本文在写袁隆平时不是单纯的介绍其工作过程、方法和成就,而是选择能表现他进田间进行科学研究的具体事情,比如写他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他去田间观察,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植株后的激动与喜悦。作者善于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现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和突出贡献。
19.【示例】
创造性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发展,是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是劳动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袁隆平和钟扬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创造性劳动,同样是创造性劳动,在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今天,不仅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而且需要在所有的劳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使劳动在新时代更加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袁隆平为杂交水稻科研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钟扬在青藏高原植物种子的研究中,突破极限,奋不顾身,最终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从事的是科研工作,与其他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工作同样是辛苦的,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科研工作不容丝毫的弄虚作假,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使劳动在新时代更加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既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更是创造性劳动。
20.《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报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先用特写镜头描绘张秉贵工作的场景,然后再介绍他的工作态度。接着,作者分析他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因。最后讲述张秉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探界者”钟扬》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报道: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采用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文章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先用特写镜头描绘张秉贵工作的场景“仲夏的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层,张秉贵纪念馆中,一尊半身雕像安放在展厅一侧,玻璃柜里陈列的工作服、笔记本,墙上的一幅幅老照片,都在默默诉说着张秉贵平凡而又光荣的一生”,然后再通过典型事例介绍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在热情接待第一位顾客时,不但与第二位顾客打招呼问好,还用微笑及眼神同第三位顾客沟通联系,使排队的顾客感受到售货员服务的热情。张秉贵不断钻研改进每一个细节,将旁人眼中简单的售货升华成为一门服务的艺术。凭借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售货技艺……”,接着,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剖析张秉贵之所以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因“这份精神的背后,是张秉贵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热爱,是对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期盼”,最后讲述张秉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我们为他感到骄傲”。不但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又生动真实地传递了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探界者”钟扬》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小标题分别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小标题是每部分的纲领,围绕小标题选材组材,使人物形象特点突出,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事迹更典型、更感人。
21.(1)“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等,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对科学热爱与专注。
(2)如张秉贵接待带着孩子的女顾客时的一系列细节描写,体现出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变通和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表现了张秉贵的热情周到、体贴入微。
(3)“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项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表现了对钟扬的推崇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细节描写以及作用的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的塑造: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眯起”“打量”“跨”“迈”“蹲”“翻”“挽”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与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再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写出了袁隆平有所发现的欣喜之情。文章中多处细节描写,如袁隆平深入田间地头的描写,又如袁隆平谈梦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袁隆平的高尚品德以及他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精神。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对张秉贵的塑造: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通过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的态度。此外,“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先拿一块糖给孩子,孩子止住了哭声;之后用小纸袋装好几块,塞给孩子: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张秉贵的热情周到、体贴入微。“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这一细节表现了张秉贵的认真负责;“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也没有冷落其他顾客。先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是在征得前面顾客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的。这一细节体现出张秉贵对待每一位顾客都是体贴周到的。
《“探界者”钟扬》对钟扬的细节描写:“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一项晒变色的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表现了对钟扬的推崇之情。
22.(1)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2)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如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时,采用了倒叙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发起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一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结构、手法等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结构方面主要是概括行文思路,需要分层并归纳层意。首先总体说明结构特色,即使用小标题的结构模式。然后结合小标题分别说明大体意思。最后总结小标题结构模式的特色或者优点。概念诠释:标题式文章是一种较常见的写作模式,即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手法方面:首先明确使用了何种哪些表现手法或者表达方式,“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别举例说明,最后点出表达效果。
23.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共写了张秉贵的7件事:①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②照顾赶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③开解绷着脸、不讲道理的女顾客;④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⑤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只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⑥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糕点;⑦被国民党兵痞打骂。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总结归纳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提到是7件事,因此,务必逐步阅读文章,将七件事找出来,注意语言精练、表达简洁。
24. 1.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2.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3.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4.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5.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赞扬 1.接待抱小女孩的女顾客;2.照顾赶火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3.开解绷着脸的女顾客;4.女儿病重仍满脸笑容接待顾客;5.照顾买的多的顾客而忽略了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6.为面带病容的顾客选点心;7.被国民党兵痞打骂;8.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学习糖果的营养知识,了解人们吃糖的习惯与各种糖果。 热情周到;体贴入微;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虚心改过;细心周到;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勤奋刻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赞扬 1.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2.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3.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4.学生延续探索之路;8.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 不安分,坚定乐观,爱岗敬业,热爱科普,担当关爱,牺牲忘我。 赞扬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以及理解作者立场的能力。
概括具体事件需要纵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区域,抓关键语句归纳概括。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在了解题干所给人物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事迹、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然后结合人物形象可看出作者的立场。考生在填表时务必结合原文进行概括,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如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由“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可知,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从中可看出袁隆平对实践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精神;由“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可知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从中可看出他对农科研事业的热爱和专注;由“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可知,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从中可看出他的创新精神;“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可知,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从中可看出袁隆平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由“1986年,袁隆平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新材料,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可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从中可看出他的战略眼光,为世界人民做贡献的高尚精神。由此可看出作者的赞扬立场。
25.遭到兵痞的暴打的遭遇与成为售货员后受到顾客感激的对比,通过心理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变化。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情节、人物的表现来分析心理的变化。
文章题为“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是第六个场景,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现在张秉贵当商店售货员,由于他对顾客十分热情,服务周到,受到了顾客的尊重,还给他送土特产。可在旧社会,张秉贵给人当伙计时,却经常遭到兵痞的暴打。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张秉贵感到生活在新社会,在党的关怀下是多么幸福,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6.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
“开解不讲理顾客”这一情节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面对女顾客的冷淡、气愤,张秉贵依然和颜悦色,耐心热情的服务,用真诚的语言开导顾客;“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这一情节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体现张秉贵善于为他人着想,善良的品质。
27.第一层:由细节引出袁隆平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梦想: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第二层:袁隆平取得的成就和远大目标。
成就一: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
成就二:1997年发表重要论文,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贡献: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难题。
影响: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研究成功杂交稻;从国内到国际推广杂交稻;培育超级稻的成果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分层次概括要点。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一节共分两层,第1-3段为第一层,其中,1-2段从电视台主持人的提问引出袁隆平的梦想,第3段主要写他“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第4-11段为第二层,第4段,主要写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首;第5段,1997年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重要论文,并进行科学预计;第6-7段,主要写他对中国的贡献,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难题;第8-11段,主要写他的国际影响,美国学者称赞“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杂交稻的国际推广。整个第二层主要写袁隆平取得的成就和影响。
28.第一层:捍卫真理,为农民的利益挺身而出。
对农民怀有深情:“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
第二层: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杂交水稻为“三不稻”的说法,表现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事实一: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解决温饱问题。
事实二:“汕优63”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事实三: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杂交稻产量占90%以上。
事实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部分情节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观点首先要通读文本,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分析相关区间,“瞻前顾后”的看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逐词逐句分析所写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作者观点的把握按点来答。
这部分主要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其中主要围绕“捍卫真理”和“三不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依据原文“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可知,他对农民有真挚的情感,在科学面前,捍卫真理,为农民的利益挺身而出,具有奉献精神;依据原文“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解决温饱问题”“汕优63”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杂交稻产量占90%以上”等情节可知,主要是他用大量的事实说话,有力的回应杂交水稻为“三不稻”的说法,来表现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点睛】
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识记;课后注意对课本重点篇目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点识记课文的结构、内容、手法、主旨等内容:比如开头、结尾、过渡段的作用,文中主要内容的含义、作用,主要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课文的主旨思想等。
29.第一层:勇敢挑战杂交水稻“无优势论”。
顶着压力:美国、日本等国研究过没成功,被指责“对遗传学的无知”。
尊重但不迷信权威:从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出发,决心挑战“无优势论”。
第二层:拉开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面临困难:两条路,人工去雄和培育出雄蕊不育的“母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前者不可行,后者无法在生产中应用。
研究优势:中国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找到雄性不育植株:“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
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寻找、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层次的基本能力。文章是通过情节和事件推进,塑造人物形象,进而表现主题的,因此,对于文章结构上的分析也应该从情节、人物、背景(环境)、主题等角度进行思考。行文思路都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围绕此中心进行叙述,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原文前三个自然段是第一层,原文“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先写袁隆平顶着压力勇敢挑战杂交水稻“无优势论”;“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接着写袁隆平权威但不崇拜权威,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从第四自然段到结尾是第二层,“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先写了袁隆平面临的难题,而这两条路似乎都是行不通的;“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接着写了袁隆平坚信中国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以、党的正确领导和科研协作一定会成功的;“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接着写了袁隆平不辞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已经被证明残缺不全的陈旧理论从此被历史封存”,最后写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了,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点睛】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30.C
31.C
【解析】
【分析】
3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颁发:公布、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发布、授予的意思。结合“国家最高科技奖”分析,使用正确。
B.饥馑:释义是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形容“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食物缺乏状况,使用正确。
C.猛然:强调的是气势猛,强而有力,一般用于谓语前面。应为“突然”,强调短时间内出乎意料,可以用于谓语前或主语前。
D.屏气静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此处写“他”的神态,使用正确。
故选C。
3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甲句中“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之间不用顿号。两个并列的称呼之间不需要停顿。
B.“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对前面“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的进一步解释说明,乙句冒号应改为破折号。
故选C。
32.“愚兄”改为“家兄”;“赏识有加”改为“非常钦佩”;删掉“有幸”;“惠存”改为“收藏”;“拜读”改为“指教”。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愚兄”为谦辞,用于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材料中用来称自己的哥哥,不正确,应改为“家兄”。
“赏识有加”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高度重视或赞扬。多用于前辈对晚辈、领导对下属、大师对学生。材料中用于自己对老师,不得体,可改为“非常钦佩”。
“有幸”意思是幸运,有运气。材料中说教授收自己为徒是“有幸”,不得体,应删掉。
“惠存”是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材料中指自己收藏了教授的作品,不得体,可改为“收藏”。
“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材料中用来指教授读自己的文章,不得体,应改为“指教”。
33.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司马迁身处极刑,仍忍辱负重,完成书写《史记》的大业;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清贫度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不朽名著《红楼梦》;蒲松龄落第卖茶,搜集奇闻轶事,著成《聊斋志异》。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选材来证明观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学生首先认真审题,弄清楚需要证明的观点的内涵,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围绕观点按要求选择素材,用简明的话语表达出来。
本题,要求阅读《逆境出人才》中的一段话,补写出一句名言、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逆境出人才”的观点。首先弄清楚“逆境出人才”的意思,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逆境”和“人才”,“逆境”是相对于顺境而言的,是人生的困难之境,对人生来说是一种折磨,会给人生带来痛苦,阻挠人前进的步伐的。“人才”是在某方面有专长的有利于社会的人。还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逆境对人才的作用是什么,需要在列举材料的时候有所体现。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进行陈述即可。
34. 探索 退化 传诵 出类拔萃 破釜沉舟 众目睽睽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摸索:①试探着(行进)。 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摸索偏重于对个人经验而言,常用于描述寻求个人经验不足的某事物的经验等;也只对于某种途径的寻求。如:暗中摸索,摸索门径。而探索多用于描述未知领域的规律寻求,多指大众皆无共同经验的事物;也只更深入地研究某一事物或领域。此处对象为太空,属于大众都没有共同经验的事物,应用“探索”;
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泛指死亡。比喻变质、变坏,腐化堕落。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叫做退化。此处于“愈用愈发达”相对,指不用就会机能减退,故选“退化”;
传诵:动词,汉语词汇。①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②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传颂:辗转传布颂扬。此处对象是“诗句”,主要指传布诵读,选“传诵”;
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二者都有“明显超过同类”的意思。不同在于“鹤立鸡群”即可形容内在品质、才能,也可是外形的对比;“出类拔萃”指品德、文章、才能等超出同类。此处要“越来越优秀”只指品德才能,选“出类拔萃”合适;
破釜沉舟: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表示下定决心,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二者都有“勇往直前做某事”的意思。不同在于“义无反顾”侧重不退缩,“破釜沉舟”侧重无退路。此句没有“在道义上”的语境,选择“破釜沉舟”;
有目共睹:形容人人都可以看到,极其明显。众目睽睽: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多用于贬义),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二者都有“极其明显”的意思。不同在于“有目共睹”一般指好的事情,“众目睽睽”偏重大家都注视着,有“无法隐藏”之意,形容坏人坏事在广大群众注视下难以隐藏。“置于……之下”,与“有目共睹”不能搭配,且语境是让腐败权力难以隐藏,只能选“众目睽睽”。
【点睛】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5. √ × × × √ √ √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语境中用来形容国家公祭日的警钟,使用恰当。
②“功亏一篑”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语境中语意并非差一步就完成,此处使用该成语不合语境。
③“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语境中用于形容诗词,使用对象错误。
④“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这个词是褒义词,语境中,进入里面拍照留影,是非正当的事情,褒贬失当。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语境中,因为实施网络实名制,使违法者不敢越过法律的界限。使用正确。
⑥“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语境中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一些投机者隐藏起来。此处成语使用正确。
⑦“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境中,形容故乡变化之大,此处成语使用正确。
⑧“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能用来形容天气。此处成语使用错误。
36.(1)他发表了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2)文中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是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4)第二阶段是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5)第三阶段为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长短句变换的能力。学生做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特点,其次明确题目要求。长句变短句,第一步:“提取主干”,即把长句中的基本结构抽取出来单独成句,这样做,可以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第二步:剥离修饰、限制成分,使其单独成句。剥离的原则是:由大到小,先看一下有几层修饰、限制成分,然后找到每一层的动词谓语和其对应的主语,从而形成独立的单句。如果主语是省略的,可以用指代语,构成指代关系。
本句的主干是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论文是由“他”发表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分别给这些句子加上主语或者谓语动词,让每一个曾经的句子成分都能独立成句即可。
37.马旭——毕生节俭,一朝奢侈,圆赤子乡梦;分毫积攒,数载清贫,守高贵心灵。
张渠伟——立誓扎根,病痛缠身,脱贫战场硝烟滚滚;趟路开山,帮扶到户,落后穷乡硕果累累。
王继才、王仕花——浪击礁生夫守妇随家未立;岛小任大心恒志坚国永安。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注意题干要求,每副对联不少于20字,对联内容既要高度概括人物事迹,又要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其次,写对联时还要注意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准确生动。
38.①业务水平高。他动作迅速,有着“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
②服务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着急赶车的顾客,他会为其开“绿灯”,还不忘征求周围顾客的意见。
③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还会站在对方立场去开导。
④敬业爱岗。他从早到晚每一分钟都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6部“机器”同时开动;下班后,有时却连上楼都要扶着墙。
⑤受人尊敬和爱戴。人们赞扬他,给他搬凳子,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用四字短语或者二字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是正面榜样,需要指出人格魅力、精神品质,反面或者中性人物,明确身份地位、年龄、工作、性格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别举例子加以论证。比如本文通过语言、细节、动作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一个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一系列的细心行为,比如让他先把糖给孩子吃,一会儿一块儿算账,又拿出几块儿,用小纸袋包装好,塞到孩子兜儿里,留着孩子路上吃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还有一位不讲理的、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并没有因为顾客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考虑、服务,最后终于感动了顾客,使其和张秉贵说明了自己生气的缘由。通过这个气呼呼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这样一种耐心,细心的态度,我们又进一步看到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丰富、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温暖众人心的“一团火”精神。
39. 敏锐 敏捷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具体分析,两者都有“灵敏”的意思,但“敏锐”指(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敏捷”指(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1)句依据所填词语“如果我们的每个政府官员都能____地做出反应”分析得知,句意是“如果我们的每个政府官员都能(感觉)灵敏,(眼光)尖锐地做出反应”,此外,搭配上,“敏锐”也适合和“反应”搭配,故此句应填“敏锐”;
(2)依据所填词语语境“要使1~3岁的孩子动作____”分析得知,此句句意是指“要使1~3岁的孩子动作迅速而灵敏”,另外,在搭配上,“动作”应和“敏捷”搭配,故此句应填“敏捷”。
40. 笼 茏 署 暑 蔼 霭 销 消 怆 沧 匮 聩 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本题需要注意形近字(如“槛花笼鹤”的“笼”与“葱茏”的“茏”)、音近字(如“振聋发聩”的“聩”与“功亏一篑”的“篑”)的正确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