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练习题
选择题
1.太平天国后期颁布《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2.1890年,李鸿章主持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1893年3月,湖北有50名十六七岁的少年赴该局学艺。“待学艺完成,即将在武昌织布官局中工作。……去冬来沪(学艺)之幼童30名,均已回鄂。”这段话主要表明洋务运动( )
A. 普遍使用幼童劳动
B. 催生民族资本主义
C. 促进近代技术传播
D. 使强国梦想逐渐破灭
3.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总局设于上海,分局设于烟台、牛庄、天津、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吕宋(今菲律宾吕宋岛)等地,承运漕粮兼揽商货。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我国( )
A. 军事工业发展到了海外
B. 民用工业近代化
C. 交通运输发展领先世界
D. 走上了富强道路
4.《光绪朝东华录》记载:“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材料中提到的“新法”主要是指( )
A. 西方的管理方法 B. 资本主义制度
C. 西方的思想文化 D. 采用机器生产
5.“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基于这一认识,洋务派( )
A.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 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C. 创办湖北织布局
D. 筹建近代新式海军
6.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昧、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材料反映了( )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的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7.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下列表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夺大量白银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
A. 清政府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
B. 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
C. 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
D. 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
9.右图为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民间商家画师所绘的年画《威海卫大战得胜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占有一定优势
B.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军舰望风而逃
C. 部分商家迎合民众盲目自大的心理
D. 甲午战败后,此类年画将销路不畅
10.“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洋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坐斗竹牌也。” 1888年,北洋海军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只购入了3箱炮。这说明了( )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C.中日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差距大
D.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11.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 切勿故步自封,要变法求进
B. 学习西方技术,“中学为体”
C. 拥护民主共和,谋求革新
D. 反抗列强侵略,坚持武力反击
12.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谭嗣同率先在湖南建立算学会,随后又出现了上海医学善会、广州农学会、浙江化学公会等。自然科学方面基本上是“有一学即一会”。学会的具体措施包括广纳人才、译印图书、科学实验、设立学堂等。上述活动( )
A. 推动了西方技术的东传
B.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有利于传播近代科学和启发民智
D. 充分激发了民众关于民族意识的觉醒
13.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
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14.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材料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 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 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不前
15.“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变法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变法的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16.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世纪,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开埠通商等为基本内容,而20世纪初的《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B.列强已经实现瓜分中国目的
C.帝国主义侵华策略转变
D.帝国主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17.《辛丑条约》附件对外国使节觐见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国书呈递“皇帝必亲手接收”,款宴诸国使臣皇帝必“躬亲入座”,并强调“中国游礼诸国使臣,断不致与彼此两国平行体制有所不同”。这些规定( )
A. 使清政府最终沦为“洋人的朝廷”
B. 进一步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C. 有利于确立近代国家平等交往原则
D. 破坏了清王朝对外交往的自主性
18.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也声明一致。四川、山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这样,互保区域实际上包括了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B. 清朝地方上已实行自治
C. 清政府失去了南方地区 D. 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已下
19.1900年以后,“睡狮”一词为清末知识分子所喜好并经常使用的词汇。例如,“诗界革命”先驱黄遵宪在《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其三)中曰:“……散作枪炮声,能无惊睡狮?睡狮果惊起,牙爪将何为?”这反映出( )
A. 民族危机下士人的觉醒和期冀
B. 知识界对西方的侵略保持清醒态度
C. 广大民众期盼清政府御侮雄起
D. 帝国主义列强的恶兽形象为民众所知
20.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某一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下列对该示意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华民族探索近代化的发展过程
C.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二、非选择题
21、面对内外忧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到1895 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技术上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
——摘编自张柏春《论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材料二 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多,外轮就损失1 300多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引进军事技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2、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沙俄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国 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材料三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全民族造成重大的冲击,使得人们从封建主义的沉沉大梦中觉醒,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道路。……《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1)材料一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样的?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为以上探究制定一个研究主题。
23、有人把戊戌变法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 3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所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戊戌期间,上海除以往的《申报》《字林西报》等报刊外,还创办了《时务报》《苏报》等报刊。杭州、无锡等地也有类似的传播媒介。……(江浙)士绅们的维新宣传则较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当北京发生政变后……江浙社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立场,尽力抵制当局的倒行逆施。
——摘编自胡成《戊戌变法是一个多重系列的历史发展》
材料三 在那个时期开设的新式学堂和西学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的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梁启超“笔端常带感情”……他把俚语、韵语、外国语熔为一炉,不受古来章法的限制,常能以动人心弦的新文字风靡一时。黄遵宪的诗则以反映时事、反映社会而明显地区别于传统的旧诗。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超越“前代人们”?材料一认为公车上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沪浙地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时期的新式学堂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戊戌变法被称为“大危亡下的时代强音”?
答案
1-5BCBDC 6-10CDACD 11-15ACBAB 16-20CCDAC
21、(1)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科技落后,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不全面。
(2)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民用企业是军事企业的补充,为军事企业的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缓解清朝的财政紧张状况。
(3)洋务运动对于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作用。
(4)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2、(1)以资本输出为主。
(2)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3、(1)《马关条约》的签订。把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上海创办多种报刊,宣传变法思想;江浙地区的维新宣传注意向底层社会伸展;当戊戌政变发生后,江浙地区保持独立立场,抵制倒行逆施。
(3)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西方科学知识和传播民主政治理念;文学界开始提倡新文字和反映时事、社会的新诗。
(4)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