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综合测试2
本卷满分2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O-16 Ca-40 Na-23 Cu-64 S-32 Zn-65 Cl-35.5 Ag-108 Fe-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4分,共60分)
1.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垃圾按“易腐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分类,
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其中同学们喝剩的矿泉水瓶属于哪类垃圾( )
A.易腐垃圾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可回收物
2.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钢是一种化合物 B.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大
C.生铁是一种铁合金 D.焊锡的熔点比纯锡的熔点低
3.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
捧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
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导热性 C.硬度 D.延展性
4.嫦娥五号探测器“挖土”的关键部件:钻杆是由中科院自行研制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
合材料制成。该种材料所用的基体大多数为各种铝合金,增强体主要为碳化硅和氧化铝。
有关这种材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基复合材料属于混合物 B.铝合金是金属材料
C.碳化硅是新型高分子材料 D.氧化铝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5.分类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所学知识的分
类归纳笔记,他少记了一处。下列对该笔记“三”处的补充正确的是 ( )
A.CO2 Fe2O3 B.CaCO3 Na2S C.KOH Ba(OH)2 D.HNO3 H2CO3
6.小科通过学习了九上第二章的知识后进行的归纳,你认为相应图示表示正确的是( )
A.氮元素的化合价 B.含碳量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D.金属活动性
7.如图是金属活动性探究实验的一部分,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铁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B.③溶液逐渐变蓝色
C.通过该实验能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Fe>H>Cu>Ag
D.①②或②③都能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Fe>Cu>Ag
8.材料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废弃塑料会带来“白色污染” B.纳米陶瓷属于新型材料
C.蚕丝、棉花都属于天然纤维 D.塑料、合成纤维、合金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9.如图所示为舒涵构建的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物质的关系图,“—”表示相邻的两种物
质能发生反应。若甲为铁,乙、丙、丁分别是稀H2SO4、CuCl2溶液、NaOH
溶液中的任意一种,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乙可能是CuCl2溶液 B.丙一定是NaOH溶液
C.丁一定是稀H2SO4 D.丙不可能是稀H2SO4
10.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H2还原CuO的实验。下
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还原CuO应先通入H2后加热
B.通入H2的导管末端应伸到a处
C.图中发生的两个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锥形瓶内有气泡冒出、试管中黑色固体变红
11.[2022 金华]如图曲线能正确反映下列化学变化中y与x变化关系的是( )
A.锌粒中滴入稀硫酸:y代表氢气的质量
B.CaCl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y代表沉淀的质量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y代表混合溶液的pH
D.CuSO4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y代表沉
淀的质量
12.实验目的是设计实验方案的宗旨,以下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将大理石和稀硫酸混合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
D 判断铜与银的活动性强弱 利用铜与氯化银的反应
13.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
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实现①转化,可加入氧化铜 B.实现②转化,可通入CO2
C.实现③转化,可加入稀盐酸 D.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是④
14.“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的热是来源于铁粉的锈蚀反应。用“暖宝宝贴”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
进入广口瓶(容积为250ml)中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锈蚀消耗的
水忽略不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铁的锈蚀属于缓慢氧化过程
B.若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可能是铁粉不足
C.须等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D.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8%
15.[2022 绍兴]小敏称取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2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硝
酸银溶液中(如图所示),充分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
A.铁和铜都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7∶8
B.铁和铜都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1
C.铁有剩余,铜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6
D.铜有剩余,铁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4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2022 嘉兴(舟山)]小舟归纳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1)请写出符合图中转化规律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一个即可)。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使用湿法炼铜,其原理是:第一步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
转变为可溶性的硫酸铜,第二步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其中利用了
图中转化规律⑧的是第______步。
17.“铁、锌、铜、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黄铜是铜锌合金,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2)能在盐酸中“消失”的金属是 。
(3)将一定质量的锌粒投入含有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 。
18.如图是用铜丝绕成的锥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随着铜丝罩的垂直下移,可观
察到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
(1)酒精灯火焰越来越小,最终完全熄灭的原因是 。
(2)铜丝在空气中受热,表面会产生黑色的 ________(填化学式)。
(3)表面变黑的铜丝下移过程中遇到酒精蒸气,又会变光亮的红色,这是因
为黑色物质发生了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19.生石灰(氧化钙)可用于芒果催熟。常用的方法是将生石灰涂在纸上,喷水后垫在芒果中
间。氧化钙和水发生反应只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催熟芒果。
(1)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为 。
(2)氧化钙与水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3)氧化钙与水的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会发生 (填序号)。
A.物质变化 B.能量变化
20.在探究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同学们将含有ZnSO4、FeSO4、Cu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
为避免废液直接排放造成水污染,小明同学利用废液设计了如下回收硫酸锌和有关金属
单质的实验。请回答:
(1)固体A中含有的金属单质有 。
(2)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 。
(3)不计实验中的物质损失,要计算原废液中硫酸锌的质量,除要称量回收的ZnSO4质
量外,还必须称量实验过程中的量有 。
2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 Na2CO3、CuSO4、Ca(NO3)2 和 N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科学
实验小组同学为了确定组成,进行了以下三步实验: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取上述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
③在所得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则又有白色沉淀生成。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步骤①可以确定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存在的是 。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存在的是 ;
(3)通过上述实验,仍还有一种物质无法确定是否存在。为了确定该物质是否存在,需
要对上述实验方案加以改进。请你提出一种合理的改进方案: 。
22.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除去混在N2中的O2,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发现铜丝网
变黑。在研究如何除去黑色物质,回收再利用铜丝网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1)甲方案中A溶液为Ca(OH)2溶液,乙方案中B溶液为 。
(2)甲、乙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2)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黑色铜丝网,则回收的铜丝网a的质量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铜丝网b的质量。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45分)
23.小乐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
闭状态。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a,向
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
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
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写出验证NaOH溶液
与CO2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 。
(3)验证可溶性碱能与盐溶液反应。完成(2)后,装置乙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呈红色,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CuSO4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据上述
实验现象能否验证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判断并说明理由。 。
24.小金同学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
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O2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mL O2
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下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 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无明显变化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③潮湿的纯铁丝 无明显变化
(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2
的方法是 。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
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
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
(4)雨后郊外的路比较泥泞,如果你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你回来进行清洗后,采取的
防锈措施是:_______(填字母)
A.立即晾晒干 B.涂油漆 C.链条传动部件涂上油
25.某科学小组同学为探究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
(1)进行甲实验是为了 。
(2)通过实验发现a、b表面均有金属析出,而c表面没有变化,由此某同学得出了“a
的活动性最强”的结论,你认为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 。
(3)在以上实验基础上,小组同学利用已有试剂增加一组实验丁,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
动性顺序为a>b>c,图丁中补充填写相应的试剂名称:① ② 。
26.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料袋有用聚乙烯制成的,也有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小明同学听说包
装食品的塑料袋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便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用平常在超市买东西
时带回来的塑料袋进行探究,以验证其成分。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CO2和H2O;聚氯乙烯燃烧除了生成CO2和H2O之外,还会有
HCl气体产生。
【实验探究】小明将以下实验装置按甲图中ABCD顺序连接好,然后进行探究。
(1)在实验过程中若B、 C、D装置都产生明显的现象,则该塑料袋是用 制
成的。(填“聚氯乙烯”或“聚乙烯”)
【实验反思】(2)连接实验装置时,能否将装置C、D顺序调换 请简述。 。
【继续探究】小明为了测定聚乙烯的组成,取了5.6g聚乙烯塑料碎片放在硬质玻璃管中
用如图乙进行实验。,鼓入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
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前 实验后
B装置的 质量/g 213.6 220.8
C装置的 质量/g 200.2 217.8
【实验结果】
(3)鼓入充足的氧气的目的是 ,聚乙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四、解答题(第27、28、29题每题6分,第30题9分,第31题11分,第32题8分,第33题9分,共55分)
27.水是生命之源,五水共治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还给我们清澈的河流。
(1)清澈透明的河水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某兴趣小组定期对河水进行取样测试,除去水样中难溶性固体杂质的操作是 。
(3)地下水经过沉淀后,还必须对其进行消毒。我们通常使用漂白粉,其有效成分次氯
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 。
28.中医药方(金花清感颗粒)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和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
由金银花、薄荷、甘草等12味药组成,其中含有的薄荷醇( C20H20O6),甘草素(C15H12O4)
等有效成分。
(1)薄荷醇、甘草素等有效成分属于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甘草素分子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3)该药方中提取某有机化合物X与8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1.8g
水。则X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29.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
定了基础,小煦用锡、铜、锌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________。
(2)1766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
他称之为“可燃空气”,其实该气体就是________,从此
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
(3)1865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小煦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
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B点时溶液
中所含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
30.[2022 宁波·改编]“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一种新型化肥——硝酸铵钙,其有效成分为NH4NO3和Ca(NO3)2,进入土壤后,都成为可吸收的离子,不会引起土壤板结,且钙离子可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小宁利用某品牌的硝酸铵钙化肥,进行以下实验:取化肥样品8.0g,与足量的NaOH固体充分混合,加热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生成0.17g氨气(NH3)。把反应所得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再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测得沉淀质量为4.0g。(已知:NH4NO3+NaOHNaNO3+NH3↑+H2O;化肥中的其它成分不含Ca、N元素,且不参加反应)
(1)这种新型化肥属于 肥(填化肥的种类)。
(2)计算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
(3)计算滤液中NaNO3的质量。
31.已知某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HCl、NaOH、CaCl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该溶液中溶质的
成分及含量,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
(2)为了进一步测定成分及含量,重新取120g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20%的Na2CO3溶
液,测得滴加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
的PH关系(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m1= ,m2= 。
②计算溶液中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
出计算过程)
32.科学家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减少CO2的排放,或将CO2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其中一种途径是
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反应流程如图所示。
(1)反应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 。
(2)上述反应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3)若反应分离室中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
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
33.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组成,广泛用于制造板材、管材等,也用于铸造机械零件。现有一
块50.00g黄铜样品,某同学利用一种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来测定样品中Cu的质量分数。
有关数据如下图,求:
(1)黄铜中Cu的质量为 克。
(2)样品完全反应产生的H2的质量为 克。
(3)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 综合测试2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B B D D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C D C
二、填空题
16.(1)2Mg+O =2MgO (2)二
17.(1)大 (2)铁锌铝 (3)铜 铁
18.(1)铜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热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气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2)CuO (3)还原
19.(1)Ca(OH)2 (2)化合反应 (3)AB
20.(1)锌、铁、铜(2)取固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若无气泡则酸已足量。其他合理回答也可,如检测滤液B中的氢离子。
(3)加入的锌粉的质量。(或固体B、C、D的质量;或固体A、B、D的质量;)
21.(1)CuSO4 (2)Na2CO3 (3)将步骤②中的氯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
22.(1)稀硫酸 (2)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3)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
23.(1)装置甲中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2)打开弹簧夹,观察到装置甲中锥形瓶内的溶液沿导管进入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并生成白色沉淀(合理即可)(3)不能,蓝色沉淀可能是Na2CO3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CO4(合理即可)
24.(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在b管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U形管内已经充满氧气;
(2) 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或注射器内的氧气体积减少) ;
(3)水分和金属的内部结构
(4)AC
25.(1)比较a金属与Fe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不合理,因为甲实验只能得出活动性a比Fe强,乙实验只得出活动性b比Cu强,a、b之间无法比较(甲、乙试管中的溶液不同,无法比较)
(3)b FeSO4
26.(1)聚氯乙烯
(2)不能 氯化氢气体就会被石灰水所吸收,无法通过硝酸银溶液来检验是否生成了氯化氢气体
(3)使聚乙烯塑料碎片燃烧充分 6:1
四、解答题
27.(1)混合物 (2)过滤 (3)CO2
28.(1)有机物 (2)15:12:4 (3)m(C):m(H)=12:1
29.(1)锌锡 (2)氢气 (3)Cu2+ Fe2+
30.(1)氮 (2)10%(3)7.65g
31(1)NaOH (2)63.6 31.8 (1)HCl%=3.65% CaCl2%=5.55%
32.(1)过滤;(2)NaOH和CaO;(3)10kg
33.(1)33.75g; (2)0.5 (3)1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综合测试1
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共 7 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1) ;(2) 。
17. (1) ;(2) ;(3) 。
18.(1) ;(2) ;(3) 。
19.(1) ;(2) (3) 。
20. (1) ;
(2) ;
(3) 。
21. (1) ;(2) ; (3) 。
22.(1) ; (2) ;(3)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23.(1) ;
(2) ;
(3) ;
24.(1) ;(2) ;
(3) ;(4) 。
25.(1) ;(2) ;
(3) 。
26.(1) ;(2) ;
(3) 。
四、解答题(第27、31、33题8分,第28、29题6分,第29题9分,第30题9分,第32题10分,共55分)
27. (1) ;(2) ;(3) 。
28.(1) ;(2) ;(3) 。
29.(1) ; (2) ;(3) 。
30.(1) ;
(2)
(3) 。
31.(1) ; (2) ;
(3)
32.(1) ;(2) ;
(3)
33.(1) ; (2) ;
(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