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训练题
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
A. 北洋舰队的参战
B.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C. 战争由朝鲜引发
D.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
2.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 )
A.创办民用工业 B.任用维新人士
C.实行三民主义 D.宣传民主科学
3.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探索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4.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月3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场,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消除
B. 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
C. 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
D. 西方列强纵容日本侵华
5.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而处在指挥作战地位的李鸿章却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清政府采取“保全和局”的战略
B. 民族情绪左右战时决策的效率
C. 政治体制对政府的决策影响较大
D. 清末皇帝仍然完全掌握决策权
6.1898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3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咸熙,皆出自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材料反映了( )
A. 我国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我国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 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7.《清史纪事本末》记载:“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沸腾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下列人物中属于材料所述“志士”且为变法牺牲的是
( )
A.严复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康有为
8.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洋务运动的失败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势力的反扑
D. 民众的盲目排外
9.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对光绪帝说:“苟可致富强者,儿可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对于变法的态度是( )
A. 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 希望清王朝复兴
C. 全面支持变法 D. 反对洋务运动
10.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中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陈恭禄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 B. 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C.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 D. 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
11.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 表明《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收到成效
B. 直接导致了英、法轮船公司的倒闭
C.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独立的道路
2.下图是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课程计划表。这体现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 )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
A. 完全实现教育西方化
B. 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培养翻译、科技人才
13.1862年,京师同文馆初创时,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学生有10人。后来,同文馆又增设天文、算学等专业。馆内课程既有3 000多条礼仪,也有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逻辑。同时,“基督文明”亦在校内被广泛宣扬。由此可知,京师同文馆( )
A. 打破经史之学垄断教育的传统
B. 突破“师夷长技”的范畴
C. 旨在培养具有大国意识的人才
D. 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产物
1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世界大势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
D. 中国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5.孙中山曾评价洋务运动“育才则有同文、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有招商轮船。……已先后辉映”,又言洋务运动终因“徒袭人之皮毛,而不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材料主要说明洋务运动( )
A. 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富兵强
B. 促使资产阶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C. 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16.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了一幅题为《去北京》的漫画。漫画中一个全副武装的日本武士对身后一群同样全副武装的西方骑士说:“去北京。”此漫画说明( )
A. 日本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鼓动者
B. 西方列强支持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 日本诱导了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D. 列强瓜分中国是日本首先发动的
17.1899年,美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若山东巡抚不能统制暴徒,保护传教士和外国人的话,应该撤换。” 这句话表明
( )
A. 美国政府向清政府施压
B. 义和团运动保护美国人
C. 美国人要出兵攻打北京
D. 清政府全力支持义和团
18. 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是( )
A.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B.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D.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19. 右图是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刊载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对外笑容,对内怒容”。该漫画巧妙地将两种表情结合在一张画上。这幅漫画意在( )
A. 批评列强对华采取双重标准
B. 抨击北洋政府对内独裁,对外妥协
C. 讽刺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建议清政府应采用灵活的统治策略
20.1902年,一位英国记者说:“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之间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
A.总理衙门的设立 B. 拆毁大沽炮台
C. 开展洋务运动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75—1878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如果把以上11件大事作为一个学习单元,请为这个学习单元拟一个恰当的单元主题。
(2)仿照示例,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并加以说明。
(3)以“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为主题,把材料中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制作成一个表格,内容包括条约名称、签订时间、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100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100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8月后期起,开始改革政府机构,一些中央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辖的地方衙门都被废除。但是他(康有为)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上谕中均未提。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三 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先是改革教育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废藩置县,摧毁所有封建政权,同时组建议会,实行立宪,“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经济改革上,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管理矿山、铁路等,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及培养技术工人。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谈谈你对材料一中的图片标题“顶戴花翎与‘自强’‘求富’”的理解。
(2)材料二中的“变法维新”距2018年多少周年?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如何体现其“自强运动的强化”?
(3)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变法内容的角度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个失败一个成功的原因。
23、近代中国遭遇外来侵略后,农民阶级陆续掀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所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进行的干涉应当被视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作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察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颤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南京的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
1-5AACDC 6-10DBCAC 11-15CDAAC 16-20CABCD
21、(1)主题: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或者屈辱与抗争、沉沦与自救、危机与奋起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示例
事件:义和团运动高潮和八国联军侵华。
说明: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威胁到列强利益。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等国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示例一
事件: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
说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
示例二
事件: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3)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2、(1)洋务运动。揭示了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的本质。(2)120周年。在经济上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维新变法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全国规模的影响。(4)对比两则材料中变法的內容,戊戌变法措施中没有提及立宪法、开国会、设议院等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而明治维新组建议会、立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23、(1)都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于危机之中;都由农民阶级领导发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致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农民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