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人物形象,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2.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3.感受题跋“笔简而意足”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人物形象,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2.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知大意。
(课前板书:书戴嵩画牛)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生读课题:书戴嵩画牛
2、这是苏轼看到戴嵩画的斗牛图时写下的一篇?——生接:题跋
3、回忆一下,什么是题跋?它有什么特点?
4、如果把你们刚才说到的特点总结成五个字,那就是——出示PPT:言简而意足。
5、究竟“言”怎么“简”?“意”如何“足”?让我们走进文中去细细品读。
6、在品读之前,我们一起把课文有节奏地读一遍,边读边回忆文章的内容。
情况一:读的很好。 反馈:读得很有味道。
情况二:字音或者节奏出了问题。 反馈:其他部分都读得不错,不过要注意一下……
7、能否用自己的话讲讲文章的内容?
情况一:没讲完整或者没讲清楚。 反馈:谁来做补充?
情况二:讲得很完整、清楚。 反馈:表扬你讲得既完整又清楚,掌声送给他。
二、走进文本,趣读入境。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和一幅画,两个人分别是——杜处士(板书:杜处士)和牧童(板书:牧童)。那幅画叫—《斗牛图》(板书:《牛》)
同样的一幅画,杜处士对它是——尤所爱(板书:尤所爱),而牧童却是——拊掌大笑(板书:拊掌大笑)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出示默读要求:“___”画出杜处士爱《牛》的表现,“~~”画出牧童笑《牛》的表现。
1、品读杜处士对《牛》的“尤所爱”
杜处士爱《牛》的表现有?
①要点一:锦囊玉轴
师:这句话如何体现杜处士“尤所爱”?
情况一:锦缎和玉在古代都是很贵重的,处士竟用它们来做画囊和画轴,说明杜处士把画当作宝贝一样。
反馈:你懂得可真多!说得有道理!
师:用锦缎做画囊,玉做画轴,这样做是为了?
情况二:为了把它装饰得很美观,利于保管。
师:把画当宝贝一样,又装饰得那么漂亮,你觉得杜处士会怎么夸赞这幅画?
②要点二:常以自随
过渡:对这幅画,杜处士不仅锦囊玉轴,而且还——常以自随!
师:经常都要带在身边。想想杜处士会在什么情况下“常以自随”呢?
生:吃饭时、睡觉时、外出游玩时、参加宴会时……
师:能否把我们刚才说的用这种句式表达出来?(PPT出示:____以自随)
吃饭时(睡觉时、外出游玩时、参加宴会时)带着,就是?
师:“常以自随”的情况真是太多了,而这,都是因为杜处士——尤所爱。带回文中读一读。
③要点三:品读“尤”。
师:“尤所爱”是怎样地爱?
生:特别地爱,尤其地爱。
师:从上文我们知道,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说明这《斗牛图》可是他万里挑一的宝贝,那么多的书画都不能跟它相提并论!再读,读出他的尤所爱。
过渡:还能从哪儿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尤所爱?
③要点三:曝书画
生:“曝”说明杜处士害怕《斗牛图》发霉变潮,损坏。
师:古人经常会把书画拿出来晒晒太阳,避免潮湿发霉。由此可见,杜处士对斗牛图保管得多好!
师:这么珍贵的画,而且还是著名画家戴嵩画的,路过的人会怎么称赞呢?(请一个小组来演示)
师:听到路人一片称赞,你是不是已经看到杜处士?
2、品读小牧童对《牛》的“拊掌大笑”
师:可正当杜处士得意的时候,见到画的牧童却拊掌大笑,曰——生接读牧童的话。
师:小牧童为何要笑?
生:这怎么和我平时看到的斗牛不一样呢?斗牛时明明是…,可这幅画却是…,简直太可笑了!
师:原来,小牧童认为戴嵩画的斗牛错啦!所以才拊掌大笑。小牧童是怎么笑的?
生1:演示、朗读。
评价:动作和表情都很到位,天真可爱,要是说话的语气再自然一些就更好了!
生2:演示、朗读。
评价:多么敢于说真话的牧童呀!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演一演小牧童,想怎么笑就怎么笑。
朗读指导: “谬”就是错啦!简直是——大错特错!牧童们,再跟杜处士强调一下吧!
你还可以跟杜处士多强调几遍呢!告诉他:错啦!错啦!错啦!再读。
3、品读杜处士对小牧童的“笑而然之”
师:面对牧童的拊掌大笑,杜处士是——笑而然之。(板书:笑而然之)杜处士为什么“笑而然之”?
生:认为牧童说得对,没有错。牧童放牛,亲眼看见过斗牛。他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很有经验。
师:既然如此,你会对牧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提示:可以加点动作、表情等等。
生:想象杜处士的语言、动作。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
生:虚心请教的杜处士。
师:多么谦虚的杜处士,多么天真的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
三、合理想象,创编故事。
师:你们的想象(板书:想象),让一个简短的故事变得多有趣啊!不过,我相信你们不仅会用想象来读故事,还会用它来讲这个故事。
师:讲的时候,把你刚才想象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等都讲出来,这样讲出来的故事会更生动。如果想把它讲得更有创意,我们还可以试着变换一下角度。比如牧童、杜处士、路人……,把你当成其中一个人,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4人小组合作讲故事。
情况一:不变角度
反馈:充分运用了想象,讲得很生动,绘声绘色。
情况二:变了角度
反馈:角度换了,故事听起来就更有意思了!更真实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牧童!
四、追问质疑,点明事理。
①点明事理
师:你们讲的故事很生动,可作为大文豪的苏轼,为何只用短短的93个字呢?
生:题跋追求“言简而意足”。
师:苏轼用这么简短的“言”要表达什么“意”呢?
生: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师:这是为什么?
生:农民非常懂耕种,织女非常了解织布。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师:这个故事中,牧童对生活中的斗牛情形很熟悉,所以斗牛当问——牧童。生活中,还有什么当问谁呢?
生:疾病当问医生,学习当问老师……
师:所以,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板书:问)“问”可以理解为?(请教)
②追问质疑
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向有经验的行家请教。这样的道理在苏轼看来——不可改也。可是,你们看。(出示历代斗牛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为什么尾巴都是翘起来的呢?
师:有了疑问,该怎么办?
生:去问别人,请教别人。
师:左边是三幅画,要想知道这画的画是怎么回事,当问谁?右边是广告设计,当问?
生:画家,广告设计师。
师:学贵有问,请你们带着这个疑问,去请教一下行家是怎么一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