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16:3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念奴娇 赤壁怀古》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
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
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
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
4.“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5.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6.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7.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8.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9.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幕士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意味着他们的词有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于不同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品味。柳词婉约,适于表达缠绵深婉之情,非女孩持红牙板不能;苏词豪放,适于表达豪放激越之情。两者交换就不协调。
B.幕士用“杨柳岸晓风残月”“大江东去”分别代表柳词和苏词,很是恰当。因为,这两句都是各自所在的词里最能反映作者艺术风格的句子。“杨柳”句反映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大江”句表现了长江的雄浑气势,衬托了英雄人物。
C.这两句都是经典的意象。“杨柳”句中,杨柳关乎送别,残月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清晨的风给人以清寒之感,使词人更加回味与情人在一起的温馨。三者在一起,构成了最能触动人的离愁的凄清画面;“大江”句则以其亘古流淌的历史感和雄浑磅礴的气势,象征着英雄壮美的人生和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所以,苏轼才为之绝倒。豪放派词人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具有英雄气质的人。
10.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作者是如何描绘赤壁风景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2.“千古风流人物”与“一时多少豪杰”的内涵有什么不同?
13.词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14.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15.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B.“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继而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C.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人生如梦”的感伤色彩却透出一丝消极颓废思想、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D.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17.这首词豪气冲天,但最后却陡然一转,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似乎有点不太协调,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起笔,展现作者眼前的景象以及由此触发的联想。
B.“乱石”三句,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
C.“多情应笑我”是作者通想之后清醒的自慰,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D.词中以周郎“雄姿英发”的形象正面衬托“早生华发”遭遇贬谪的自己。
19.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小阅读-课内
20.“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 )
A.小乔初嫁了。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21.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22.“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3.“多情应笑我”,试分析。
24.下边语句有不同理解。你认为怎样理解更好,说说理由。
(1)羽扇纶巾
第一种理解:这里指的是周瑜。
第二种理解:这里指的是诸葛亮。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第一种理解: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第二种理解: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第一种理解:敌人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显示出侵略者的骄横。
第二种理解: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25.《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
27.词的上阕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
2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古人抒怀,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30.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
31.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32.试分析《念奴娇》的意境、感情。
33.古诗调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杜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示,与同学交流。
34.从品味整首词的语言风格入手,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语言。
35.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分析词作是如何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
36.有人认为词中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也有人认为是积极的,你是怎么如何理解的?
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都门帐饮无绪
38.下列句子中的“故”字,与其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39.“故垒西边”中的“故”作“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B.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
C.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D.故国神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0.(1)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两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面对赤壁惊险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感慨,将自然风景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叹人生无常的悲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1)《念奴娇·赤壁怀古》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诗人旷达之情(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直抒胸臆,以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声声慢》中,“________”一句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助的失落感;“________”一句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_________”一句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曾经强盛的局面,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笺注”的“笺”应读jiān;“料峭”的“峭”应读qiào。
C.“针砭”的“砭”应读biān。
D.“对称”的“称”应读chèn。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用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C。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D.“安份守己”的“份”应写作“分”。
故选D。
【点睛】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杜康”代指酒。
B.选项没有采用这种手法。
C.“烽火”指代战争。
D.“管弦”代指音乐。
故选B。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错误。“小乔初嫁了”衬出的是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而非词人。
故选C。
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例句用事典,借古伤怀,借廉颇自比,表达壮志难酬的同病相怜之悲。
A.化用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中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表达的是自己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B.运用事典,借古讽今,借刘义隆草率用兵最终仓皇落败,告诫南宋统治者,以史为诫。
C.运用事典,借古伤怀,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意,暗含壮志难酬之慨。与例句用法、作用相同。
D.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故选C。
8.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①中的“风流”指风采特异,特点突出。②中的“风流”指英雄业绩,流风余韵。两者不同。③旧有的,原来的;④衰老。两者不同。
故选D。
9.D
10.①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以“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烘托手法的运用,以此来突出人物形象。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则又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②词中写赤壁的险要形势为实景,想象火烧曹营为虚景,二者相互衬托,虚实相济,为映衬手法的运用;另外,词中写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相互映衬。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幕士的话中含有两种风格中推崇豪放派的倾向”错误。幕士的话中倒是多少带有对苏轼的揶揄,因为词是从脂粉中成长起来的,柳永那样的婉约词在当时倒是正宗,而苏轼的词在当时的声誉并不如后来,当时的李清照就对苏轼的词撇过嘴,以为不值得骄傲。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烘托就是“烘云托月”,是借描绘别的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在这首词里,词人先写“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目的就是运用烘托的手法,引出重点要写的“三国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达对年少功成的英雄周瑜的崇敬、向往之情。写“小乔初嫁”,在于用美人“小乔”烘托周瑜,突出周瑜年少功成、英姿勃发、令人艳羡的无穷魅力,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映衬则为相互衬托。词中实写赤壁之景与虚写火烧曹船之事就属映衬手法,两者虚实相生,为的是突出英雄周瑜的形象。上阕实写赤壁之景,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阕着重写人,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象当年周瑜火烧赤壁的事迹,表达对周瑜的仰慕;另外,作者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年少功成的形象,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抒发了自己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的感慨。
11.①风景:“江山如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②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③作用:以赤壁风景勾勒古战场景象,以险要之势,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
12.以“千古风流人物”烘托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再以这些英雄豪杰烘托周瑜。
13.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人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描绘赤壁如画的景色,其中“乱石穿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岸边山势险峻;“卷起千堆雪”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波涛力量之浩大;“惊涛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浪潮的力度。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描绘赤壁险要之势,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暗写赤壁之战的激烈程度,是为了更好衬托出英雄人物。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千古风流人物”,作者在这里要追忆曾在赤壁留下记忆的英雄人物,而与赤壁联系最为紧密的英雄无疑是周瑜,所以写旷景是为英雄的出场作铺垫;“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以这些英雄豪杰烘托周瑜,再为赞美周郎蓄势。
1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据此可得出答案。
14.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
15.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起句“云峰横起”,奇峰突起,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把“云峰”比喻为“尤物”,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的特点。
紧接以下两句用夸张手法,“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运用夸张修辞,强调了水面宽广浩瀚无边的特点。
15.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起句“云峰横起”,真如奇峰突起,气势就已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作者赞美了景色的壮阔。接下去“真成尤物”,描写了山峰的奇特可爱的特点。作者赞美了景色的美好。《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奔腾不息、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本词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有“早生华发”之叹。两首词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由写景转入抒情。作者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两首词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
16.C
17.(1)作者一向心怀伟大的政治抱负,所以面对壮丽的江山和英雄人物,自然能够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
(2)但从作者现实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毫无建树,前途渺茫,因而自叹人生如梦。
(3)全词由壮丽的赤壁之景,联想到古代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对自身的境遇愈加感到悲伤,亦是情有可原。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损害了全词的豪迈气派”错误,“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虽有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结合下一句“一尊还酹江月”来看,词人虽坎坷,但对他来说,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与全篇的豪放是一致的。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歌中“豪气”的一面,如所写之景,所怀之人,然后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人生如梦”的感慨,以此来体会是否协调。
如词上片主要是描绘赤壁之景,词人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奔腾不息、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开篇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景象把观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作者兀立江岸,面对大江的汹涌奔腾,又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再结合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自然激发起豪迈之情。
如下片写历史人物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他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景是壮丽之景,人是英雄之人。再看词人,自身满腹才华却被贬黄州;朝廷国力软弱,辽夏军事政权严重威胁,自己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却无法像周瑜那样施展。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所以他于此时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也是情有可原的。
18.D
19.①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②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③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周郎正面衬托词人自己表述有无误,应是反面讨托。词中周瑜是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他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建立了一番伟业;而词人却壮志难酬,早生华发。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
20.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遥想”统领的内容,讲述的是周瑜的风姿和战绩。“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的儒雅自信和才略,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故选D。
2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句手法技巧及语言的能力。
C.“‘卷’字用拟人手法”分析错误。“卷”没有使用拟人手法。
故选C。
22.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作者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典故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结合诗句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思是“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在这大好河山面前,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蕴含对南宋国运日益衰微的忧虑。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这既是慨叹英雄人物的消逝,也是慨叹当下缺少这样的英雄,暗含对苟安江南的统治者的不满。
23.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遇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该句重点理解在“多情”与“应笑”上。诗人的“多情”在于前文,他对周瑜建功立业的向往与倾慕,流露出自己的渴望之情;然而回到现实,他却是被贬黄州做无实权的副职,因此免不了对自己的神游故国“嘲笑”,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年龄已大却功业无成的苦闷与无奈。
24.(1)第一种理解较妥,理由是:①羽扇纶巾是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②指周瑜,与下文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第一种理解较合适,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3)第二种理解符合实际情况,因为作者反对投降妥协。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羽扇纶巾:手拿羽毛扇,头戴青丝巾。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旧小说中多用来形容诸葛亮的形象。三国六朝时一般儒将的装束,故可用在描写诸葛亮,也可用来描写周瑜。
若指周瑜,与上下文“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樯橹灰飞烟灭”联成一气,好理解些。
(2)诗歌题目是“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可理解为作者自我解嘲,更符合诗意。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宋朝百姓在佛狸祠下迎神致祭,呈现出因妥协换来的和平。
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这里作者反对投降妥协,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25.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人物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情,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雄伟,一泻千里。不过,词末几句,抚今追昔,情调低沉。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
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江山,有声有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技巧、语言以及情感的能力。
“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问的是诗歌的内容和结构。从词中来看,本词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下片写人,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词末借古抒怀。由此来看,整首词有写景,有咏史,有议论,也有抒情。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考查的是对主题的理解。词人在诗歌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收束全篇,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让读者感到真实,同时也展现出封建士大夫在面临人生失意之时的虚无感叹,这是诗歌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考查的是炼字。考生可以找到写景的诗句,如“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如“乱石穿空”的“穿”字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山势险峻。
26.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穿空”运用夸张手法,能突出陡峭的山石高耸入云、好像要穿透天空的效果。“拍”字把“惊涛”人格化,惊涛拍打着堤岸,给人一种亲切感。而“崩云”“裂岸”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其次从词语的表现力、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艺术效果。“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和力度,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
27.“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特点的能力。
写景句子意思为: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乱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吓人的大浪头,拍打着江岸,激起的浪花象无数堆耀眼的白雪。其中“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借喻,“雪”指的是江水击起的浪花,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乱石穿空”以动写静,“乱石”本是静景,“穿”字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是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角度,写出了巨浪惊险。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面对着这雄伟的景象,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
28.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也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上阕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阕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词的上阕写到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下阕想象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情景,一实一虚,二者相互映衬。同时,周瑜的“雄姿英发”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难酬。
29.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形象。在对其显赫功业、横溢才华渲染之时,另置笔墨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以一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
辛词上阕写的却是两人:三国时的孙权,南北朝时的刘裕。不像苏词那样倾笔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令人仰慕。下阕写了两人。刘义隆急于求成,仓促北伐,结果只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词笔沉重地追述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免蹈前车之辙。廉颇渴望为国出力却报国无门,词人以之自比,倾吐心声。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中,作者都是借古人抒怀,都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方法,但两首词中在用典却有着各自的特点。
在苏词中,作者对周瑜的描绘细致,有外貌描写,刻画较为精细,也有对其军事才华的描述,对应的词句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首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以美女小乔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而在下面则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仅写出了他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也展现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此处将周瑜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与激烈的战斗场面结合在一起,充分了地表现力周瑜的风流倜傥以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作者在此通过对周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周瑜的仰慕。同时将周瑜的年少成名与作者当时被贬的际遇相比较,体现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慨叹。
辛弃疾是最善于用典的词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运用了多处用典,在上阕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中写了两个人:三国时的孙权,南北朝时的刘裕。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作者在此对两位历史人物并没有音容笑貌、神情风采的描写,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渲染,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都曾打败来自北方的侵略者,保全了国家,令人仰慕。与此相对比的是,南宋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偏安一隅。通过对他们住处的今昔对比,感慨他们当时的丰功伟绩如今都成云烟。接着,在下阕作者接着用典,“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描写南朝宋明帝刘义隆急于求成,开始“元嘉北伐”,结果却大败而归。作者此处以古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北伐要做周密部署,免蹈前车之辙。接着作者又写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是用老年廉颇的典故,借廉颇以自比,倾吐自己渴望为国出力却报国无门的苦闷。
30.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
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形象。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凸显词人豪爽而矿大的情怀。
辛词不像苏词那样倾笔于人物的音容笑貌、神情风采,而是侧重于史实的濡染。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功立业,令人仰慕。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下阙写刘义隆急于求成,仓促北伐,结果只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词笔沉重地追述了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悼古以讽今,告诫当政者谨慎用兵,免蹈前车之辙。“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祈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廉颇渴望为国出力却报国无门,词人以之自比,倾吐心声。
3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分析能力。
从相同点上看,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语,以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语中都体现出了词的豪迈的特色——意境上雄浑壮阔。同时,两首词都是托古喻今之作,苏词是借对古人的凭吊来抒发自己被贬谪的不满,而辛词则是借古人来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所以两首词都是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从不同点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表达更加直接,用典不多,抒情多直抒胸臆,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在表达对自己贬谪的不满时,并没有用哀婉凄楚的笔调来抒发,而是表现出一种开阔明朗,旷达乐观的风格,显示出一股潇洒旷达的气韵。与此相对的是辛词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词中的典故之中,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人的典故,抒情显得委婉含蓄,词人一心想要致力于抗金,无奈统治者不思进取,自己壮志不得申,这样,作者的情感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靠读者对这些典故的解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所以在风格上显得含蓄,蕴藉,沉郁。
32.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整首诗的意境,从诗人营造的环境氛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可看出壮丽雄奇、雄浑开阔。
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中,又展现出诗人倾慕古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而哀叹自己功业无成的形象,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感。
33.【示例】
拨云见日
——知人论世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当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十三年。受其祖父辛赞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习练武艺,欲抗金复宋。他虽在金人统治的北方长大,却一心报国。22岁时召集两千人加入由耿京领导的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据洪迈《稼轩记》所记,辛弃疾“赤手领五十骑”直闯敌营,缚取了叛徒张安国。然而即使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也难逃命运捉弄。他一心报国,却难以在官场立足。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因受到弹动而被免职,闲居上饶。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韩侂胄当朝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66岁的辛弃疾再度出山,北伐抗金。此时的辛弃疾本以为可以重振精神,重返战场收拾旧山河,却不想朝廷只是想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他的意见并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那想为恢复大业施展雄才大略的愿望又落空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最终写下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通过其人生经历与创作背景,大致可以理解《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蕴含着词人对统治者冒进轻敌的深重忧虑和自身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启示:所谓“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人、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读《短歌行》,便要了解曹操的生平经历、性格和生活时代,以及他是在何种处境下写出这样的诗作的。如此才会理解他为何写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本题要求了解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诗作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并通过这些知识探讨诗作的内涵。本单元的诗词有:《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登高》《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
《短歌行》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实证。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归园田居》: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琵琶行》: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上片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声声慢(寻寻觅觅)》: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感悟: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同时,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熟知作家气质的人有时仅看诗词本身,就能判断它的作者。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这就为鉴赏诗歌准备了条件。
34.这首词的语言风格豪迈奔放。整首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意境阔大。所绘之景为壮丽之景,所怀之事为英雄之事,所抒之情为豪壮之情。另外,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比喻、借代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词分上下两阙。上阕 咏赤壁,下阕 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上阕 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阕 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整首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意境阔大。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这首词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35.这首词上片从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写起,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由对如画江山的感叹引出与之相配的豪杰人物,下片描写和赞美历史英雄人物周瑜及其功业,并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思想解脱。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念奴娇》词分上下两阙。上阕 咏赤壁,下阕 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 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由对如画江山的感叹引出与之相配的豪杰人物。下阕 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36.应该是积极的。
(1)有人说“人间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人间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他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于是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江月当中。纵观苏东坡的全部经历以及他所有的创作或者从他的内心来说,最后他很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了苏东坡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感情。真是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所以他的感情就在这个地方来一个转折,也使他表达的感情更加丰富而有层次。
(2)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因而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间如梦”的感慨。
(3)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本词意境壮阔,风格豪迈,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词内容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词中的‘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也有人认为是积极的,你是怎么如何理解的”,解答时,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词人经历、创作背景等分析。“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以酒祭奠江月,这是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的反映,是有志为国而不能施展怀抱的情绪的流露,这当然是封建统治者迫使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的结果,无疑的,多少隐含着对现实不满的感情在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苏轼有宽阔胸襟,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综合分析,本题可以从词句内容意思、词人的个人经历、词人的创作风格等角度分析。
3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大江东去,浪淘尽”翻译为: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东”,向东。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B.“樯橹灰飞烟灭”翻译为: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灰”,像灰一样。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C.“卷起千堆雪”翻译为: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雪”,指浪花,无活用。
D.“都门帐饮无绪”翻译为: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帐”,在帐子里。由名词活用作状语。
故选C。
38.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故垒西边”翻译为:那旧营垒的西边。“故”,旧。
B.“已而遂晴,故作此”翻译为: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故”,所以。
C.“故国神游”翻译为: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故”,旧。
D.“故人西辞黄鹤楼”翻译为: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故”,旧。
故选B。
39.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故”译为缘故。句意:只是因为您的缘故。
B.“故”译为旧,老。句意: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C.“故”译为旧的,原来的。句意: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D.“故”译为旧。句意: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
故选A。
40.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摧”“事”的书写。
【点睛】
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41.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记时以理解为基础,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易错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樯橹”“涛”的书写。
【点睛】
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42.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初”“纶”“樯橹”“华”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43.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岸”“淘”“尊”“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44.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识记和默写的能力。
重点注意的字,如“觅”“凄”“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