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年(2020-2022)小升初语文卷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5现代文阅读(记叙文、说明文)
记叙文(共4小题)
(2022 满洲里市)阅读文段,完成20﹣2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的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他们家住宿,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
④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⑧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 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2021 海拉尔区)
百家饭
汪涛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摔,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饭锅里不时地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的意思是 ;“百家饭”的作用是 。
(2)“我”小时候很顽皮,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请将做百家饭的过程补充完整。
乞讨粮食→ → → →敲饭碗,盼饭熟
(4)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煮熟的百家饭的诱人,请用横线画下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出百家饭的诱人的?
(5)“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仍然相当深刻?其中的原因是
A.百家饭的味道香喷喷的。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食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以上说法兼而有之。
(6)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为什么?
(2020 海拉尔区)阅读下面的故事,体会字里行间独到的深意。
从背后照来的灯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流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
“做完了?”“唔!”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1)“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第一个光”指的是 ;“第二个光”指的是 。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 (用四字词语概括)的人。
(2)短文写了老师哪两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3)读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
(4)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①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②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5)“老师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写几句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作为临别赠言吧!
(2022 满洲里市)阅读下文,完成题。
①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半晌(xiǎng shǎng)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旁看风景。
②他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④“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⑤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⑥孩子 你开错了窗户 玛利亚抚摩着小男孩的头说 你知道么 在老师的心目中 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⑦“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⑧“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⑨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 zhèng )。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⑩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给文中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光:
名声大振:
3.请给文章加个题目。
4.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5.联系上下文理解“你开错了窗户”指的是什么?“换一扇窗户”又指的是什么?
说明文(共1小题)
(2022 满洲里市)课外阅读。
昆虫的“鼻子”——触角
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密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一株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①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②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③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④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短文说明的对象是 。句②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
(2)短文开头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3)完善短文提纲,把握短文内容和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4)文中有四处画“____”的句子,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记叙文(共4小题)
(2022 满洲里市)阅读文段,完成20﹣2题。
捞月亮的母亲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的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病。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1)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 “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 “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他们家住宿,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
④ “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从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设置是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第⑧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以及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4)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 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解答】(1)本题考查了概括内容的能力。定位阅读范围,以“我”的角度,运用要素串连法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分析样例的结构,“我”的行踪+事件,概括其它三件事时也要遵循这个结构。本文先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夜宿,遇到神秘的母子俩;接着写“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到水井边捞月亮;然后好奇的“我”发出疑问,母亲邀请我到她家居住,“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最后“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据此补充事件即可。
(2)本题考查了段落的作用。根据段落的位置判断其作用,作用围绕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本文位于文首段,由“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可知从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设置是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本题考查了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阅读“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此句运用了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分别从“提出、弓着、牵着、摸、看”“瘦弱的母亲”“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等词看出,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以及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4)本题考查了理解与分析内容的能力。阅读母亲说的话“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结合下文“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可知“我”因为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而泪流满面;因为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而泪流满面;因为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而泪流满面;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泪流满面。
故答案为:
(1)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2)从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设置是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3)运用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以及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4)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2021 海拉尔区)
百家饭
汪涛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摔,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有一次,我跟小伙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饭锅里不时地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
(1)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的意思是 用挨家挨户地乞讨的粮食做成的请许多人吃的美味的饭 ;“百家饭”的作用是 除灾驱邪 。
(2)“我”小时候很顽皮,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①爬树时险些从树上掉了下来。②跟小伙伴玩时掉到了粪池里。
(3)请将做百家饭的过程补充完整。
乞讨粮食→ 搭锅台 → 淘洗粮食 → 加上配料 →敲饭碗,盼饭熟
(4)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煮熟的百家饭的诱人,请用横线画下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出百家饭的诱人的?
饭锅里不时地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作者首先描写了百家饭的诱人的香味,然后直观地写出了百家饭的好看和因为有肉丁、火腿丝而使百家饭体现出的光泽。
(5)“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仍然相当深刻?其中的原因是 D
A.百家饭的味道香喷喷的。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食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以上说法兼而有之。
(6)随着时光的流逝,像百家饭这样的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为什么?
像吃“百家饭”这样的传统的习俗多表现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不能任其消亡而应加以保护。因为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家政治中失去影响力。所以一些传统文化要有创新地保护。
【解答】(1)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百家饭”是一种习俗。所谓的“百家饭”就是用挨家挨户地乞讨的粮食做成的请许多人吃的美味的饭。吃“百家饭”就是为了除灾驱邪。
(2)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文中一开始就交代“我”小时候很调皮,从两件事情中可看出来:①爬树时险些从树上掉了下来。②跟小伙伴玩时掉到了粪池里。
(3)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了解。文章首先介绍了“我”为什么要吃百家饭,什么是百家饭,然后重点介绍了制作百家饭的过程:先是乞讨百家粮食,然后是搭锅台,紧接着描写淘洗粮食,加上配料开始煮饭,再就是孩子们敲饭碗,盼饭熟的描写。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饭锅里不时地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这段话写出了 百家饭的色泽香。作者首先描写了百家饭的诱人的香味,然后直观地写出了百家饭的好看和因为有肉丁、火腿丝而使百家饭体现出的光泽。
(5)考查对文段所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吃“百家饭”所体现的是一种传统风俗,“百家饭”还体现的是一种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情。
(6)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现在很多的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很多的传统风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消失了。我认为像吃“百家饭”这样的传统的习俗多表现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不能任其消亡而应加以保护。因为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家政治中失去影响力。所以一些传统文化要有创新地保护。
故答案为:
(1)用挨家挨户地乞讨的粮食做成的请许多人吃的美味的饭;除灾驱邪。
(2)①爬树时险些从树上掉了下来。②跟小伙伴玩时掉到了粪池里。
(3)搭锅台 淘洗粮食 加上配料
(4)饭锅里不时地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作者首先描写了百家饭的诱人的香味,然后直观地写出了百家饭的好看和因为有肉丁、火腿丝而使百家饭体现出的光泽。
(5)D;
(6)像吃“百家饭”这样的传统的习俗多表现的是当地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不能任其消亡而应加以保护。因为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家政治中失去影响力。所以一些传统文化要有创新地保护。
(2020 海拉尔区)阅读下面的故事,体会字里行间独到的深意。
从背后照来的灯光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虽然和蔼地笑着,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不由地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那装满智慧的额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点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刚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流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起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明白,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浇灌着我们……
“做完了?”“唔!”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
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1)“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第一个光”指的是 灯光 ;“第二个光”指的是 老师的无私奉献 。你觉得文中的老师是一个 崇高无私 (用四字词语概括)的人。
(2)短文写了老师哪两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 老师深夜为我耐心细致讲解数学题并用灯光照亮我回家。
第二件事: 新年第一天抛下病重的老父亲坚持来为学生上课。
(3)读句子,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再填空。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出现在眼前。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文中指我那么晚了还打扰老师心里不安。
“我”忐忑不安的原因是 那么晚了我还要去打扰老师。
(4)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①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 表示解释说明。
②我回头一看﹣﹣是老师! 表示意思的递进。
(5)“老师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写几句你最想对他(她)说的话作为临别赠言吧!
老师你辛苦了,你为了我们不惜自己的身体,日夜操劳,我们唯一能报答您的就只有努力学习,不为你丢脸!
【解答】(1)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句子“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可知,句子中的第一个光指的是灯光。第二个光指的是老师的人性品质所散发出的光芒。赞美了老师事事为我们着想,为学生着想的美好品德。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讲了两件事来体现老师的为人师表和认真负责。第一件事是老师深夜为我耐心细致讲解数学题并用灯光照亮我回家,第二件事是新年第一天抛下病重的老父亲坚持来为学生上课。
(3)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意思的理解。“忐忑不安”心神不安。文中指我那么晚了 还打扰老师心里不安。结合句子“我知道,虽然这么晚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可以想到“那么晚了我还要去打扰老师。”令“我”心神不安。
(4)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结合内容理解,①“一道题难住了我”解释说明了“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的原因,故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②“是老师”意思更递进了一层,故作用是递进。
(5)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联系实际,例:老师你辛苦了,你为了我们不惜自己的身体,日夜操劳,我们唯一能报答您的就只有努力学习,不为你丢脸!
故答案为:
(1)灯光 老师的人性品质所散发出的光芒 崇高无私;
(2)老师深夜为我耐心细致讲解数学题并用灯光照亮我回家;新年第一天抛下病重的老父亲坚持来为学生上课。
(3)文中指我那么晚了还打扰老师心里不安。
那么晚了我还要去打扰老师。
(4)①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5)老师你辛苦了,你为了我们不惜自己的身体,日夜操劳,我们唯一能报答您的就只有努力学习,不为你丢脸!
(2022 满洲里市)阅读下文,完成题。
打开另一扇窗户
①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他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意参加半晌(xiǎng shǎng)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旁看风景。
②他的老师玛利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
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④“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⑤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⑥孩子 你开错了窗户 玛利亚抚摩着小男孩的头说 你知道么 在老师的心目中 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⑦“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⑧“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⑨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利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zhèn zhèng )。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⑩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给文中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扫而光: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名声大振: 通过某件事情,知名度大大提高。
3.请给文章加个题目。
打开另一扇窗户
4.给文章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5.联系上下文理解“你开错了窗户”指的是什么?“换一扇窗户”又指的是什么?
开错窗是指:不要找一些不开心的事,影响自己的心情。换一扇窗是指:就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解答】1.考查选择正确的读音。“晌”读“shǎng”。“振”读“zhèn”。
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一扫而光:一下子就扫除干净。名声大振:通过某件事情,知名度大大提高。
3.考查给文章拟标题。通读文章,文章围绕小男孩“换一扇窗户”,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来写,最终获得成功。所以可拟标题为:打开另一扇窗户。
4.考查给段落加标点。此段话有两处是玛利亚对小男孩说的,应用引号引起来。话没说完,用逗号,此句结束用句号。“说”后加逗号是因为话没说完,接着说,表示疑问时用问号。
5.考查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开错窗是指:不要找一些不开心的事,影响自己的心情。换一扇窗是指:就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故答案为:
1.shǎng zhèn;
2.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通过某件事情,知名度大大提高。
3.打开另一扇窗户;
4.“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利亚抚摩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么?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5.开错窗是指:不要找一些不开心的事,影响自己的心情。换一扇窗是指:就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说明文(共1小题)
(2022 满洲里市)课外阅读。
昆虫的“鼻子”——触角
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密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说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一株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的羽毛。
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①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聚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②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③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④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短文说明的对象是 昆虫的触角 。句②中双引号的作用是 表示特殊含义 。
(2)短文开头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蚂蚁用触角寻找蜜糖。
(3)完善短文提纲,把握短文内容和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形态辨别气味有的昆虫触角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仿生学家模拟昆虫的触角制造精密仪器。
(4)文中有四处画“____”的句子,它们分别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① 举例子 ② 打比方 ③ 列数字 ④ 作比较
【解答】(1)本题是对说明对象以及引号作用的考查。仔细阅读短文,从题目和短文主要内容可以知道说明的对象是昆虫的“鼻子”——触角。引号的作用有: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④表示否定和讽刺。⑤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⑥特殊疑问表示否定。根据短文中的用法,可以知道这里是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2)考查文章开头段的作用。文章开篇讲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目的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昆虫的触角(引出蚂蚁,从而对昆虫触角加以说明)。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及概括。通过阅读可知,前两段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一次介绍了动物触角的形状、作用和在仿生学上的应用。据此作答即可。
(4)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理解。①从“例如”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②把“触角”比作“鼻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③从“2000多个、6000多个、3000多个”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④从“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昆虫的触角 表示特殊含义;
(2)引出下文蚂蚁用触角寻找蜜糖。
(3)形态 辨别气味 有的昆虫触角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 仿生学家模拟昆虫的触角制造精密仪器。
(4)①举例子 ②打比方 ③列数字 ④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