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班级: 姓名:
课题 28.干将莫邪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即将、相、比、购、汤、拟、子、大、壮、乃;注意3个字的写法:“踬”“踔”“镬”。 2.翻译重点句子:“吾父所在?”“王即购千金”“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3.理清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把握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的性格特征。4. 理解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和侠客以身殉义思想的可取性及其局限性。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分析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把握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和侠客以身殉义思想的可取性及其局限性。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即将、相、比、购、汤、拟、子、大、壮、乃;注意3个字的写法:“踬”“踔”“镬”。2.翻译重点句子: “吾父所在?”“王即购千金”“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乃”“ 子”“ 即” “是”“之”等的多义;“大”“壮”“语”“破”等的活用;“即将”“购”“比”“汤”“拟”等的古今异义。预设问题2:“吾父所在?”“王即购千金”“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1:“乃”字等一词多义、“汤”“购”的古今异义、“大”“壮”等词类活用的强调。 预设问题2:倒装句、省略句等句式的强调。 五、当堂达标(20分)1.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1)王大怒,使相之 ( ) (2) 比后壮 ( ) (3)客以剑拟王 ( ) (4)王头复堕汤中 ( ) (5)儿闻之,亡去 ( ) (6)入山行歌 ( )(7)王即购之千金 ( ) (8)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三项是( ) ( )( ) (6分)A.(1)入山行歌/(2)欣然起行B.(1)于是子出户南望/(2)潭西南而望C.(1)王如其言/(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D.(1)不负子也/(2)不负众望E.(1)王大怒,使相之(2)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F.(1)此乃勇士头也/(2)乃记之而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译文: (2)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译文: 六、布置预习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说说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什么要报父仇?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2.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 理清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把握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的性格特征。2. 理解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和侠客以身殉义思想的可取性及其局限性。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1:干将、莫邪的儿子“赤”为什么要报父仇?又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预设问题2: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干将却反遭杀身之祸。楚王为什么这样残忍?请你结合文中语句谈一谈。 预设问题3:“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对他们的行为你怎么看?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1: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报父仇舍生忘死的性格特征。 预设问题2:赤为报父仇舍生忘死和侠客以身殉义思想的可取性及其局限性。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 “赤”得知父亲被楚王所杀,立即寻剑报仇,可以看出赤的“孝”,在报仇的过程中,表现出刚烈的特征,如:当赤得知客欲为自己报仇时,“ ”。特别是“ ”表明他对楚王强烈的蔑视和刻骨的仇恨心理。(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2.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4分)例句:王即购之千金A.吾干将莫邪子也 B.何哭之甚悲耶C.为子报之 D.夫战,勇气也 3.对“愿王自往临视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希望楚王您亲自过去看一看这个勇士。B.楚正愿意自己亲自去靠近看一看勇士。C.恭谨楚王您自己去靠近看一看勇士的头。D.楚王希望能到锅边去观看勇士的头。 4.这篇奇怪小说情节非常离奇,下列不属于情节离奇的哪一项?( )(4分)A.情节故事的开端奇:一是剑奇,三年始成,且有雌雄;二是遗嘱奇,松生石上,似乎让人费解,却隐含深意。干将希望遗腹子报仇的愿望能否实现,又是一个悬念,吸引人急切地读下去,引人入胜。B.人物奇:客:与赤素不相识,愿以自己的生命为赤报仇,除了说明楚王的残暴无道外,也体现了客的“侠义”。赤:面对陌生人愿为自己报仇,毫不犹豫地自刎,双手捧头及剑奉客,“立僵”,听到客的承诺后“乃仆”,“煮头三日三夕不料”,还“踔出汤中,踬目大怒”,正是这样的“奇景”,才引得楚王“临之”,而使客能杀掉楚王,报了大仇。C.故事的高潮奇:煮头“三日三夕不料”,一旦楚王“随入汤中”,三首俱烂,在这离奇的情节中,赤的大仇得报。D.故事情节的发展离奇曲折,问父“所在”,为一折;寻剑得剑,为二折;楚王追杀,为三折;行歌深山,为四折;遇客重托,为五折。(二)选做题(10分)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xī)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懼。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节选自干宝《搜神记·李寄斩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⑴祭以牛羊,故不得福( ) ⑵并共患之( )⑶累年如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⑴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译文: 3. 选文写了大蛇的什么特点?同时也写出当时的官吏们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4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班级: 姓名:
课题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曾”“衡”“拂”“发”“举”“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生”“死”“入”“出”“于”“是”“过”等;注意4个字的写法:“舜”“傅”“敖”“奚”。 2.翻译重点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4.理解本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5.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1.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曾”“衡”“拂”“发”“举”“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生”“死”“入”“出”“于”“是”“过”等;注意4个字的写法:“舜”“傅”“敖”“奚”。 2.翻译重点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读准、读顺并背诵课文。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曾”“衡”“拂”的通假;“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生”“死”“入”“出”等的活用;“于”“是”的意思。预设问题二:“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非熟读不能会于心,本文的教学宜以读为主,以讲为辅。 五、当堂达标(20分)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8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必先苦其心志( ) (3)行拂乱其所为( ) (4)而后喻( ) (5)人恒过( ) (6)衡于虑( ) (7)征于色( ) (8)空乏其身(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 ( ) (6分)A.(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举世闻名B.(1)人恒过/(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C.(1)舜发于畎亩之中/(2)征于色D.(1)人恒过/(2)国恒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六、布置预习反复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本文属于议论文,请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2.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经受哪些磨练? 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2. 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文章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预设问题二: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四、精讲点拨 1.第三段由人才造就过渡到国家治理,尤其强调其中的对比论证。 2.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可以积累一些相关的警句与事例。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会有顺境,更会有逆境。逆境对人的磨炼是多方面的,孟子认为逆境通过“ ”对人的意志进行磨炼;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的身体方面进行磨炼;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的行为进行扰乱,从而可以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用原文填空)(10分)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先经受艰苦的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共同的特点是 ,这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6分)(二)选做题(10分)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⑤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人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从:纵。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大将军尝先出 尝:____________(2)屏人论事 屏: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班级: 姓名:
课题 27.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间”“鄙”“牺牲”“狱”“情”“福”“加”“可以”“故”“再”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刿”“徧”“帛”“孚”“辙”;会读:“间”“刿”“辙”“孚”“靡”。 2.翻译重点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故克之;夫战,勇气也。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4.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
学习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认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意图,从而理解人物形象。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间”“鄙”“牺牲”“狱”“情”“福”“加”“可以”“故”“再”等;注意5个字的写法:“刿”“徧”“帛”“孚”“辙”;会读:“间”“刿”“辙”“孚”“靡”。 2.翻译重点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故克之;夫战,勇气也。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间”“ 故”“ 信”“ 以”“等一词多义;“牺牲”“ 鄙”“ 再”“ 间”“ 狱” “忠”“可以”等的古今异义;“福”等的活用。预设问题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归纳讲解文言文省略句的一般情况。 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1.解释加点的词。(8分)(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又何间焉 间: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 (6)公将鼓之 鼓: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 情: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译文: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六、布置预习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2.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古人克敌制胜的智慧。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预设问题二: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 曹刿认为鲁庄公做了一件能取信于民的事是“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说明了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B.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撤乱旗靡之时。C.“吾视其撤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撤,登轼而望之”D.本文第一段写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3.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认为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8分) (二)选做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颖川 太守髡陈仲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①。客有问元方 :“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 放孝子伯奇,董仲舒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元芳之父,陈仲弓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臭如兰( ) (2)故不相答( )2.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2分)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 3.元方的回答使客人感到非常惭愧,请简析其中的妙处。(3分) 4.这则故事中体现了陈元芳哪些性格特点。(3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班级: 姓名:
课题 29.劳山道士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会认“磕、玄、茧、盈、肴、耽、诀、嘘”8个生字和多音字“观(guàn)”;会写“磕、玄、恭、刹、盈、耽、辞、诀”8个字。“恭”字下边不要写成“小”,“耽”注意与“枕”区分,“诀”注意与“决”区分;掌握文中一些虚词:“乃”“其”“尔”;掌握文中一些实词:A词类活用:师、辉、鉴; B、通假字、古今字:见、然、忻。2.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学习运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方法。 3.从故事中明白“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的道理。
学习重点 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学习难点 学习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作品的寓意。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会认“磕、玄、茧、盈、肴、耽、诀、嘘”8个生字和多音字“观(guàn)”;会写“磕、玄、恭、刹、盈、耽、辞、诀”8个字。“恭”字下边不要写成“小”,“耽”注意与“枕”区分,“诀”注意与“决”区分;掌握文中一些虚词:“乃”“其”“尔”;掌握文中一些实词:A词类活用:师、辉、鉴; B通假字、古今字:见、然、忻。2.翻译重点句子:“何术之求?”“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其”“乃”“已”等一词多义;“师”“辉”“鉴”“奇”“坟”等的词类活用;“堪”“鉴”“盈”“谙”“顾”“授”“故”等重点实词;“甚”“毕”“俱”等重点虚词;“然”“见”等通假字;“去”“顾”等古今异义。 预设问题二:“何术之求?”“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的翻译。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如何学习文言文? 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1.写出下列词的含义。(8分)(1)薄暮 (2)稽首 (3)采樵 (4)重茧 (5)光鉴毫芒 (6)赉 (7)乃尔寂饮 (8)清越 2.下列字词注音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行,读hánɡ,排行的意思。B. 登一顶,有观宇,甚幽。观,读ɡuàn,指道士住的庙宇。C.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重,读chónɡ,厚厚的。D.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见,读jiàn,看见的意思。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B.樽:一种酒器。C.王生后来大骂老道“无良”,无良的意思是没有良知。D. “光鉴毫芒”中的“鉴”,就是镜子,这里是照的意思。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译文: (2) 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译文: 六、布置预习熟读,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1. 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 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3. 读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学习运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方法。 2.从故事中明白“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问题二: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问题三:读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精讲点拨预设问题一: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预设问题二:从王生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得到什么启示?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 五、当堂达标(一)必做题(20分)1.与“何陋之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8分)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6分) A.不过早樵而暮归 B.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 C.弟子操作多日 D.俯首骤入,勿逡巡3.“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为什么道士早就料定王生吃不了苦呢? (8分) (二)选做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干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俟(sì):等待。 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之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将啮其喉 (2)信不诬哉 2.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乃 伪 睡 以 俟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3分) 4.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班级: 姓名:
课题 30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观刈麦》、《赤壁》1.注意“刈、晏、戟”等字的写读。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体会诗歌情感。《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山坡羊》1.注意“寥落、飘絮、踌蹰、宫阙”等字的写读。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布置预习1. 给下列字注音:刈( )、晏( )、戟( )2.了解诗人白居易和杜牧的文学常识。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观刈麦》中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 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闻者为悲伤”中闻者为什么悲伤?体现了当时什么社会状况? (3)《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4)全诗最精彩的就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1.注意“刈、晏、戟”等字的写读。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体会诗歌情感。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观刈麦》中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 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预设问题二: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闻者为悲伤”中闻者为什么悲伤?体现了当时什么社会状况? 预设问题三:《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预设问题四:全诗最精彩的就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拨1.在分析预设问题前老师范读全诗,学生听后请一、二或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朗读方法可老师自定)2.分析预设问题一、二。3.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4.背诵全诗。5.分析《赤壁》方法同上。五、当堂达标(20分)根据要求默写名句。1.“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 。(2分)2.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而在他的《观刈麦》一诗中也有表现农民筋疲力尽仍争分夺秒收割庄稼的句子“ , ”这一“冷”一“热”,异曲同工,传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分)3.“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能够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诗连续的两句 , 。(2分)4.发挥想象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10分)5.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典故的连续两句: , 。(2分)6.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1分)7.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使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 。(1分)六、布置预习1. 给下列字注音:寥落( )、飘絮( )、踌蹰( )、宫阙( ) 2.了解诗人文天祥、龚自珍、张养浩的文学常识。3.反复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4.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二课时一、预习展评二、出示学习目标《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山坡羊》1.注意“寥落、飘絮、踌蹰、宫阙”等字的写读。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体会诗歌情感。三、合作探究预设问题一: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预设问题二: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问题三: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预设问题四: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问题五: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四、精讲点拨1.在分析预设问题前老师范读《过零丁洋》全诗,学生听后请一、二或全班有感情朗读诗歌。(朗读方法可老师自定)2.分析预设问题。3.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4.背诵全诗。5.分析《己亥杂诗》《山坡羊》方法同上。五、当堂达标(一) 根据要求默写名句。(必做题)(20分)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 , 。(4分)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4分) , 。3.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 , 。”(《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4分)4.龚自珍《己亥杂诗》 中的“ , ”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4分)5.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分) , ; ,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选做题。(10分)言默戒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或旦而不鸣 或:( )(2)皆足取祸也 取:(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原文回答)(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4分)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