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21:28: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作者简介
竺(zh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背景链接
文体常识
1.说明文是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说明文类型包括: 、 。
3.说明文语言具有 、 的特征。
4.说明顺序有: 、 、 。
5.说明方法有: 、 、 、
、 、 、 、 、
、 。
说明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准确 生动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下定义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引用
作诠释
分类别
摹状貌
画图表
文体常识
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萌( )发: 次第:
翩( )然: 农谚( )
孕( )育: 海棠( )
载( )途: 连翘( )
销声匿( )迹:
周而复始: 悬殊( )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méng
指植物开始发芽。
piān
依次。
yùn
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满路,遍地。
zài
yàn
táng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qiáo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
动作轻快的样子。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字词疏通
shū
多音字
( )记载
( )载歌载舞、风雪载途


zǎi
zài
( )翘楚、
( )翘尾巴
【巧记多音字】
(1)文章里记载(zǎi)了古代人们载(zài)歌载(zài)舞的盛况。
(2)只不过挖到了一颗连翘(qiáo),他就得意得翘(qiào)尾巴。
qiáo
qiào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
整体感知
1.利用工具书,对照文下注释,结合语境,扫清阅读障碍。
2.熟知文章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初步梳理
1.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这样拟标题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标题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本文是什么文体?
事理说明文
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结构层次
逻 辑 顺 序
课文精读
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种表达
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如同一幅展示四季风光的画卷,使文章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一段中哪些景象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开放
候鸟归来
植物孕育果实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
3.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连天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大自然的语言




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5.第一部分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
步步引出来的?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条理十分清楚。
第二部分
1.这部分(4-5)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物
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观测手段
数据意义
“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
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
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
事里比较
简便,容
易掌握。
2.分析这一部分(4-5)运用的说明方法
及其作用。
第4段“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生物和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了通过生物观测物候的优点。
第5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列举北京地区农民因未注意到物候延迟,结果受到低温损害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阅读第三部分,指出以下图片景象对应的是哪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天山山顶和山腰
古今长城
纬度
经度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主要
空间
时间
次要
3.第7段中“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只”“就”二字可删除吗?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只”说明相差较少,说明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删掉就改变成南京刺槐开花比北京早10天改变了原来的意思,所以不能删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就”表示春天短促,删除变成冬天结束夏天到了,不能体现春天的短促,改变了原来的意思,所以不可删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第8段中“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春天便来得迟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5.说明经度差异的例子为什么举了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第四部分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各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第7自然段
第8自然段
第9自然段
第10自然段
—举例子、引用
—下定义、作诠释
举例子
—打比方、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下定义
—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阅读小贴士】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做出的反应。
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①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为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按影响程度,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影响最小。另外,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是时间因素。因此,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文章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作者运用逻辑顺序,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说明物候对农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业生产的重要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性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举例子,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说明经度是决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定物候现象的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重要因素来得迟了。
作比较,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说明物候现象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南北差异的日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数因季节的差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别而不同早十天。
列数字,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说明物候现象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来临的迟早还期同1921到1930年十有古今的差异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引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大大增加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写作特色
1.文笔生动活泼。开头两段,以散文式的语言描写四季风光,寓科学现象的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中,状物传神,很有诗情画意。拟人的手法用得自然巧妙。写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借杏花、桃花来“传语”、“暗示”,写布谷鸟“唱歌”,把大自然人格化,不仅生动活泼,而且紧扣课题,自然巧妙。
2.语言准确严谨。文中的确数、约数的恰当运用,确切的例子,例子间的比较等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逻辑严密、条理分明。作者介绍物候学的知识,是
按照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的顺序逐层展开的:先说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学的作用。进而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
4.恰当巧妙地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为了把比较抽象的道理说明得具体生动,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本文充分地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在一般人常见的事例中精选例子,既通俗又典型,准确地说明了问题。
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加强物候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大自然的语言
结构梳理
主旨归纳
这篇说明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龟背潮,下雨兆……
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