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一课一练10.1《劝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一课一练10.1《劝学》(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16: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劝学》
1.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5.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性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2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29)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4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6)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荀子的《劝学》一文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作了补充。
(47)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8)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___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可见。
(49)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
(50)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5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3)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5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6)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7)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8)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59)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61)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62)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6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
(64)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5)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9)《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_________________”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72)《荀子·劝学》中蚯蚓“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7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74)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75)《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6)《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_________________”,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_________________”,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荀子·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火烤变形之后,即使又晒干也无法复原的例子,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是: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
(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的君子,就要“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0.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11.谈谈你对《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心得体会。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17.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18.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2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2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2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
25.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C.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 完:完美。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26.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以为轮,其曲中规
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而临百仞之渊 吾尝终日而思矣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C.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D.“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2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滑,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B.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C.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D.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乾隆三十九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是月丁未”中“丁未”为干支纪日。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论述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B.第③段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阐明受教育和受道德熏陶的重要性。
C.文章针对现实,强调“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
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3.请根据第⑥段内容,简要概括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率,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
C.卒于鲁也传之 卒:死亡 D.越明年 明年:第二年
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青,取之于蓝 蜀之鄙,有二僧
B. 以为轮 以告富者
C.水为之,而寒于水 贫者语于富者曰
D.吾尝终日而思矣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3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B.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C.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D.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劝学》一文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胜过老师,后辈可以超过前辈。
B.《为学》一文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C.《劝学》与《为学》都谈学习之道,前者强调了积累、坚持、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之重要,后者也认为主观努力才是关键。
D.《劝学》与《为学》两文的论证方法有异同,《劝学》以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为学》以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为主。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3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 意:意思
C.然而君子不辩 辩:辩论,辩驳
D.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 县:同“悬”,悬殊
4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4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读书人行走时小心谨慎不是因为怕陷在烂泥里,与别人对视先低下头也不是因为惧怕对方。
B.作者以“骥”“驽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C.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哪怕骨折筋断,终身也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走到目的地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D.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不去做。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43.本文与《劝学》都举了“骏马”“驽马”的例子,请指出二者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②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滫(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4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48.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49.理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含义。
50.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
(2)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
(3)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古义 今义
(5)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7)用心一也 古义 今义
(8)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9) 以为轮 古义 今义
5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吾尝跂而望矣 (8)假舟楫者
(9)而绝江河 (10)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
52.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特殊句式:
译文:
(2)以为轮。
特殊句式:
译文: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特殊句式:
译文:
5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利 ①金就砺则利 ②非利足也
(2)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先达德隆望尊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假 ①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群响毕绝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佛印绝类弥勒
(5)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6)而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③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4.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义: 。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5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6.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其曲中规
(6)登高而招
(7)积善成德
(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9)用心一也
57.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
(2)“金就砺则利”中的“金”,在古代是金属的通称,在本文中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
(3)“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58.给加点字注音。
輮以为轮 槁暴 须臾 跂而望 舆马 跬步
骐骥 驽马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59.某语文老师在教《劝学》期间,发现一生在学习上浅尝辄止,心浮气躁。假设你是这位语文老师,请你试着对该学生进行劝导。要求:①内容联系课文《劝学》;②语气委婉得体;③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每个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极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舍弃工作,全身心地 于孩子成长上。我们 不问这些煞费苦心的家长战果如何,但每每总是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时候放假啊?学习太累了,啥时候能不学习呢?要是不学习该多好……面对如此情景,多数老师和家长总会以“学习是种快乐,不要当作负担”进行劝勉鼓励。但是,没有兴趣的学习真的不是快乐的,是枯燥乏味,并且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痛苦的记忆。所以,家长、老师要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才能使其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
匠人们得以宣扬的“工匠精神”大体上就是“学不已”。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一个匠人若认为自己的技艺已经 ,那么他必定会成为可怜的井中蛙,曾经的谦逊好学变为现在的狂妄自大,曾经不断精进的手艺也会日渐退步。
学不可以已。未来的学习不可停止,当下的学习亦不可以停止。若停下,则连贯不存,再想拿起来就难了。面对学习,我们看到太多的同学于初一高一认真学习,于初二高二懒散懈怠,成绩一落千丈,等到初三高三时,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和曾经的美好愿景才想要 ,但还没等第一步落下,脚又退了回去。于今再看“学不可以已”,若你还愿做一个“君子”——在社会上受人尊重而又泰然安之,那么请不要停止学习,更不能停止学习。青春一逝而不返,人生不停而珍贵。
6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致力 尚且 登堂入室 再接再厉
B.效力 姑且 登堂入室 重整旗鼓
C.效力 尚且 登峰造极 再接再厉
D.致力 姑且 登峰造极 重整旗鼓
6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
B.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
C.虽然他们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造成了他们的非凡。
D.他们虽然从事着看似平凡、普通,甚至被认为是低贱的的工作,但就是那份执着成就了他们的非凡。
6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君子”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B.“我小时候非常非常怕黑,夜里睡觉需要一直开着灯——啊,那只大狗冲过来了!”他高声喊道。
C.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间本来就存在许多乐境,只是现代人为世事所累, ,也就失去了许多体验乐境的机会。比如,忙里偷闲,坐石看云,便是一种 的极妙的乐境。坐石看云之所以为一种乐境,体现在看到天边 的云,如宋代诗人陆游《盟云》中所状写的那样:“或为群龙矫,或作孤鹤飞。卷舒闲有态,去来倏无时。”于是, ,自己的心与云同游,云系着心,心追着云,悠闲自在,舒展自如,(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于喧嚣中,于匆忙中,于浮躁中,心境能有片刻的悠闲宁静,岂非乐哉?真想效仿陆游与云结盟为友了。我想,进入坐石看云的乐境,是怡养性情、调整心态、澄明思维的极为简便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贴近自然,亲近自然,岂不乐乎?坐石看云,看云在走,云在游,云在飞,云在飘。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令我有时会想起那天真无邪的友谊,那甘苦交织的恋情,至今仍在心头浮现,令我回味再三。然而,世事难测度,聚散总有时,他或她像云彩一般,走了,游了,飞了,飘了,留下的只有我的一声声喟叹,难怪古人看云也发出“似有别离情”的低吟浅唱。我想,他或她如同伫立在异乡上空的一朵漂泊的云,也在眺望眷恋的故土,眺望故土思念着的人。人生在世能有值得长思久想的亲朋好友,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63.在文中括号处填入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整个身心都放开了,轻松了。尘嚣之累卸下了,得失之念淡化了,是非之羁解脱了。
B.得失之念淡化了,卸下了尘世之累,解脱了是非之羁,整个身心都放开了,轻松了!
C.尘嚣之累卸下了,得失之念淡化了,是非之羁解脱了,整个身心都放开了,轻松了!
D.卸下了尘嚣之累,淡化了得失之念,解脱了是非之羁,整个身心都放开了,轻松了!
6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心劳日拙 难以言传 瞬息万变 游目骋怀
B.身心交瘁 难以言传 千变万化 游目骋怀
C.心劳日拙 妙不可言 千变万化 浮想联翩
D.身心交瘁 妙不可言 瞬息万变 浮想联翩
65.对文中画横线的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有时会想起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那天真无邪的友谊,那甘苦交织的恋情,至今仍在心头浮现,令我回味再三。
B.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会让我想起那天真无邪的友谊;那甘苦交织的恋情,令我至今仍在心头浮现,令我回味再三。
C.那天真无邪的友谊,令我想起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那甘苦交织的恋情,至今仍在心头浮现,令我回味再三。
D.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令我想起那天真无邪的友谊,那甘苦交织的恋情,至今仍在心头浮现,令我回味再三。
66.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每个老师打心里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 )
(2)“深远”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跬步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
(3)我对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一直是非常钦佩的,正因为有了他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我们这个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而”,连词,表转折,却;
②“而”,连词,表修饰,形容“呼”的状态;
③“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④“而”,连词,表修饰;
⑤“而”,连词,表转折,却;
⑥“而”,连词,表递进;
⑦“而”,连词,表并列;
⑧“而”,连词,表承接。
①③⑤表转折/②④表修饰/⑥表递进/⑦表并列/⑧表承接。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
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D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马”。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
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今义不同。
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古今义不同。
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古今义不同。
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今义不同。
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古今义不同。
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恶势力的帮凶。古今义不同。
故选A。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臾、跬、锲、螯、鳝。
6.(1)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学不可以已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8)虽有槁暴, 使之然也
(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0)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6)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9)吾尝跂而望矣
(30)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7)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7)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4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4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6)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8)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68)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6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2)上食尘土,下饮泉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6)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锲、镂、 、槁、砺、臾、跂、彰、舆、楫、跬、驽、骐骥、镂、螯、鳝、躁。
7.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砺、省、知、生、善。
8.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如“埃”“黄”“舆”“致”“蟹”“螯”“蛇鳝”“寄”“躁”“有”“槁暴”“ ”。
9.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臾”“欤”“知”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10.①主要讲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
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写作技巧的能力。
《劝学》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强调了学习和修身都需要积累和坚持这个道理。
文章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述。文章第一段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
文章第四段反复设喻对比,比如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
11.心得体会:恰如钻石懂得利用星光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聪明的人懂得利用外物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出色的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很多事情,单凭个人的能力可能难以做到,如果借助于其他,便会提高成功的几率。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便是毫无特色可言的青虫也能蜕变成蝴蝶,成就一场炫目的奇迹。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意思是: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从中可以看出,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善于利用周围已有的条件,去争取最大成功。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围绕句子的意思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12.D
13.A
14.B
15.(1)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
【解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焉:句末语气词。“或师焉,或不焉”翻译为: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焉:句末语气词。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为: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士大夫之族”翻译为:士大夫这些人。之:这些。
C.“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大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翻译为: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其:其中。
D.“吾尝跂而望矣”翻译为:我曾经踮起脚远望。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犹且从师而问焉”翻译为: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误。选段未提到注重积累。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假”借助;“利足”使动用法,使脚变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水;“绝”,横渡。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圣”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名词,圣人;第二个是“圣明”的意思;“愚”和“圣”用法相同;“所以”,……的原因;“其”难道。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师说》节选)
16.D
17.C
18.C
19.B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生:通“性”,本性。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
A.“吾尝终日而思矣”是说“我曾经整天思索”,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B.“登高而招”是说“登到高处招手”,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是说“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而:转折关系连词,可是,却。
D.“蟹六跪而二螯”是说“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而:并列关系连词,不译。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是说“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博学:广博地学习。博学的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B.“圣心备焉”是说“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圣心:圣人的心境。圣心的今义:帝王的心意。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须臾”的古义和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是说“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寄托:寄居。寄托的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错误,“木为轮”是证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故选B。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0.D
21.D
22.C
23.C
24.(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解析】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躁:浮躁,不专心。句意: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错,应为:江河,古代具体指长江和黄河,今天泛指河流。这里指的是长江、黄河。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句含义,筛选信息能力。
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意思是人经过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所以人应该通过学习改变自给,这是作者从正面鼓励学习;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意思是“空想不如学习”,作者从正面说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骑马的人,不一定是跑的快的人,却可以行千里路,意思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作者从正面鼓励人们“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
④骏马跳跃一次,不能不能有十步远:作学问,应该持之以恒,是从反面来说明学习要坚持;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意思是“作学事情,应该持之以恒”,是从反面来说明学习要坚持;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的缘故;意思是“学习要用心专一”这是作者从正面鼓励人们学习要用心专一。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上语句鼓励学习的是:①②③⑥;
故选C。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C.“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表述错误,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方法和态度几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检查;省,省察;知,通“智”,智慧;过,过失。
(2)生,通“性”,资质,禀赋;异,不同,这里指与一般人的差别;假,借,借助。
【点睛】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5.A
26.C
27.B
28.(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解析】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疾:劲疾、洪亮。句意: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
故选A。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语气助词,不译/兼词,在这里;
B.其:如果,表假设/代词,它的;
C.之:均为代词,它;
D.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故选C。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
B.“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文中强调后天的学习。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受绳,经过墨线的比量,用墨线量过;直,作动词,取直,变直;就,靠近;砺,磨刀石;利,作动词,变得锋利;博学,广博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验省察;知,通“智”,智慧,见识。
(2)居必择乡,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游,交游;就,接近;游必就士,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所以,用来……;邪僻,作名词,邪恶的东西;中正,作名词,正确的思想。
参考译文:
(一)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二)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
29.A
30.D
31.B
32.(1)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接近有道德、有知识才能的人,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3.①重视积累;②坚持不懈;③专一不躁。
【解析】
【分析】
2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蒙鸠”做“曰”的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排除C;“而编之以发”是状语后置,应在状语“以发”后断开,排除D;“卵破子死”是“风至苕折”的结果,因此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30.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故选D。
3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第③段运用对比”错误,运用了比喻论证,不是对比论证。
故选B。
32.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故,因此;居,定居;游,交游;就,靠近,接近;所以,用来……;中正,正直的思想。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语序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这里指地下泉水;用,因为。
3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由“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学习需要重视积累;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知,学习需要专一不躁。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到地上,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构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瞰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混进了黑泥里,也会变得跟就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虽然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意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它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的环境,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用这种方法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接近了正直的思想。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十字路口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任何一方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但能凌空而飞,鼫鼠有五种技能却还是飞不上屋。《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34.C
35.B
36.B
37.A
38.(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2)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解析】
3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卒”应解释为“最终”。
故选C。
3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代词,靛青;助词,的。
B. 都是介词,把。
C.介词, 比;介词,对。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然而。
故选B。
3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昏”为“吾资”谓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D项;“之”作“学”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项;“而”是表承接的连词,可用于句首,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项。
翻译为: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故选B。
3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辈超过前辈”错。《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比喻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我。
故选A。
3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句。
(2)“是故”,因此;“恃”,依赖;“败”,毁坏。
参考译文:
劝 学
荀子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