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9 17: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训练
1.据《三国志》等记载,曹操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丘陵中。从宋代起有了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这说明( )
A.文字史料都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B.多种考证可完全还原历史事实
C.史料真伪应通过考古发现证明 D.考古发现有助于了解历史真相
2.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是
A. B.
C. D.
3.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4.中古地图有的以南为上:有的以东为上,并无一定之规。古人在文献中描述方位时,常遵循“坐北朝南”原则,如长江(出三峡后的)两岸地区常被文人骚客称为“江左”和“江右”。三国时期,统治“江左”地区的政权是( )
A.孙吴 B.曹魏 C.蜀汉 D.前秦
5.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6.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7.图示法是梳理知识线索的重要方法。下面图示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 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
C.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D.西晋东晋北朝南朝
8.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9.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
C.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D.《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10.《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11.《三国志》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其反映的事件
A.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莫定了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12.《三字经》是中国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
A.①汉业建 ②号三国 ③嬴秦氏 B.①号三国 ②汉业建 ③嬴秦氏
C.①嬴秦氏 ②号三国 ③汉业建 D.①嬴秦氏 ②汉业建 ③号三国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除汉
D.建立魏国
14.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下列说法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
①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②官渡之战后,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建立魏,定都洛阳
④赤壁之战,打败孙权、刘备联军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5.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1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材料四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宋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对七个主题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学习笔记:
(1)请补全笔记一内容。
(2)请从下列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四个,参照笔记一完成笔记二。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2009年,考古学界根据出土的文物及西门豹祠位置,确定曹操墓在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村。”可得出文献记载存在很多疑问,通过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探究历史的真相,D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史料真伪并不一定都要通过考古发现证明,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解析】三国吴简属于出土的实物史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存在艺术加工成分,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B项;《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没有记载到三国历史,排除C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时间还没有进入三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解析】根据“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可知,材料认为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形成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根源,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4.A
【解析】根据题干“中古地图有的以南为上:有的以东为上,……常遵循‘坐北朝南’原则,如长江……两岸地区常被文人骚客称为‘江左’和‘江右’。三国时期,统治‘江左’地区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江左”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统治的政权是孙吴,A项正确;曹魏位于黄河中下游地,排除B项;蜀汉位于四川地区,排除C项;前秦不属于三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解析】三国吴简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存在虚构夸张成分,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写的史书,是后人的记述的文献史料,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C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三国历史还没有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之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②317年东晋建立。北方是十六国的分裂局面。③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南朝。④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所以,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西晋 东晋 北朝 南朝,D项正确;ABC三项中朝代对应不正确,排除。故选D项。
8.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三国后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被曹魏所灭,之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是西晋很快灭亡,此后又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之后出现南北朝的对立,排除CD项。故选A项。
9.B
【解析】依据题干的“无意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中有关当时饮食的记载属于无意史料,故B符合题意;《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属于有意史料,排除ACD。故选B。
10.A
【解析】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
11.C
【解析】根据材料“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正确;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与赤壁之战无关,排除A;为曹操同意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识记赤壁之战知识点来解答此题。
12.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朝代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强大起来,“始兼并”,统一六国,因而①处填写“嬴秦氏”;“高祖兴”是汉高祖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因而后面②处填写“汉业兴”;三国时期连着两晋,因而“迄两晋”前面的③处填写“号三国”,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3.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趁势统一北方,但是南方的孙权、刘备却仍然各雄踞一方,统一大业尚未实现,曹操有此诗作,抒发了他变革现实、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所以当时曹操“志”在统一天下,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4.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唯才是举,重视农耕,大兴屯田;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军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在赤壁打败曹军;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所以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①②,D项符合题意。③④项排除,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5.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牧野之战是商朝晚期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斗,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③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抗操,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④涿鹿之战是远古时期(距今大约6500年前)黄帝联合炎帝在逐鹿与蚩尤进行的一场大战,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④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时间排序是错误的,排除;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掌握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涿鹿之战的时间,在按着战争发生时间的早晚排序即可,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识记能力。
16.(1)依据: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
(2)上指的是汉武帝
材料反映了当时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
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实行推恩令)
(3)光武中兴
(4)志在千里指的是统一全国;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
(5)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脚踏实地。
【解析】(1)根据材料一“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所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2)根据材料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规定诸侯王处以嫡长子继承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3)依据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形成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4)依据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志在千里”指的是曹操想统一全国;他为实现远大理想,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
(5)综上所述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都制定了切当的政策,能够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而且他们理想远大,有坚定的目标,能够脚踏实地,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 “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曹操等先进人物的措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通过高度的概括材料以及分析材料的内容结合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同时思考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7.(1)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
(2)示例:时期:隋唐时期》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内容:升通大运河“贞观之治”开放的社会风气鉴真东渡。
【解析】(1)根据笔记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出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
(2)示例:时期:如从图片中选择《隋唐时期》,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的史实得出其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结合所学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外交史实得出内容:开通大运河,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当时有开放的社会风气,对外有鉴真东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