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9 17:5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训练
1.下图所示物件可折射出东汉时期
A.平民百姓的房屋布局 B.豪强大族的厚葬习俗
C.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 D.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2.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统一走向分裂 B.经济发展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国家统一
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B.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政权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D.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5.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个王朝中期以后的政治生态示意图,这个王朝是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隋朝
6.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诸侯王夺权
7.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毒杀了一个皇帝。这一现象体现了东汉政治的特点之一是( )
A.重文轻武 B.宦官乱政 C.大臣无能 D.外戚专权
8.汉顺帝去世后,梁太后临朝。…梁氏一门前后有七人封侯,女子七人被封君,二人为大将军,三人为皇后,六人为贵人;娶公主为妻者三人,文武大臣五十七人。这说明当时( )
A.梁氏一门人才辈出 B.东汉时期外戚专权
C.东汉时期宦官专权 D.东汉豪强地主横行
9.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
A.区域贸易的频繁 B.游牧文明的落后
C.中原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深入
10.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B.重新振兴的东汉:宗室刘秀重建汉室—楚汉之争胜出—光武中兴
C.东西方交通大动脉:西域都护设立——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D.天下的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1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轻摇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B.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爵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12.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中兴”的含义是
A.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B.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C.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 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
13.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14.“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5.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16.东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东汉兴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帝王篇】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人物分别是新朝和东汉的建立者,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图二皇帝施政的措施有哪些?结局如何?
【专权篇】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漫画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篇】材料三: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
——《后汉书 皇甫嵩传》
(3)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4)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农民起义的情景?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文帝
材料三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宦官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1)材料一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重要思想?据此及材料一,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了哪一政策?有何共同影响?
(3)刘秀采取材料三的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分析东汉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上述汉朝发展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什么启示?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地主庭院(拓片)”“带有瞭望楼的陶院落”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东汉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是豪强地主经济。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材料体现的是东汉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主院落,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豪强大族的厚葬习俗,排除B项;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2.C
【解析】概括示意图可以知道,这一时间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走向了秦汉的统一,因此体现出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示信息,排除A项;示意图没有体现出经济内容,排除B项;国家统一这一趋势无法覆盖春秋战国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府的统治,但是没有推翻东汉政府,B项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商人和使者纷纷东来,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排除A项;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排除C项;西晋时期,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之后,西晋从此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减轻或废除刑罚,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减轻或废除刑罚,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鼓励流亡的百姓返乡垦荒,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恢复三十税一的制度,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故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符合题意;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与“文景之治”不符,排除A项;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不是导致“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排除B项;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与“文景之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C项正确;秦朝无外戚和宦官问题,排除A项;西汉有外戚专政,但没有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排除B项;隋朝无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防止发生农民起义,打击贵族势力,防止诸诸侯王夺权的根本落脚点都为了巩固皇权统治,排除ACD项。故选B。
7.D
【解析】根据材料“梁冀是汉顺帝皇后的弟弟,他独揽朝政”可知,梁冀是外戚。他独揽朝政说明他专权,D项正确;宋朝时期重文轻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大臣,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解析】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梁太后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说明当时外戚专权的局面,B正确;梁氏一门并非人才辈出,而是仰仗梁太后的权势,A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东汉时期宦官专权或豪强地主横行的问题,而是反映太后临朝造成外戚专权的问题,CD排除。故选B。
9.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的床椅对汉族生活的影响,说明的是当时民族融合的深入,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
10.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朝代更替,结束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是秦朝的统一,东汉灭亡后,我国在此陷入长期的分裂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和文帝、景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故A项描述错误,排除;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争,最终刘邦胜出,建立西汉。与东汉建立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故B项描述错误;张骞通西域,促进了陆上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张骞通西域后,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故C项描述错误,排除。故选 D。
11.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因此“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A项符合题意;B项与商鞅变法有关,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西汉的“文景之治”和东汉的光武帝时期,都没有采取法家思想和严刑峻法,排除。故选A。
12.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的含义是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正确。汉武帝改变统治政策是为了稳定社会局面,排除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是稳定社会局面,排除C;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是光武帝的统治政策,不是为了改变风气,排除D。故选A。
13.D
【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光武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光武帝刘秀颁布诏书,以为今边郡盗谷五十斛即定为死罪,是开酷吏妄杀之路,故宣布废除此法,与内地郡国相同。因此,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4.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所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15.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及表格分析可知,这一现象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B项发生在西晋时期,D项出现在西晋灭亡后。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6.(1)图一是王莽,图二是刘秀。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结局:这些措施的实行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现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根本爆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未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滋长。
(4)黄巾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因此,图一是王莽;图二是刘秀。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结局:这些措施的实行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崇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根本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依据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可知,东汉末年,人民无法忍受当时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滋长。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7.(1)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重农思想或以农为本思想;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初期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
(4)要重视发展农业(发展经济);领导者要励精图治,以民为本等。(符合题意,写出1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2)根据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实行重农抑商,据此,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和稳定汉初的局面,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初期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根据材料三“ 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根据材料三“……宦官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可知东汉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外戚宦官专权。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重视发展农业(发展经济);领导者要励精图治,以民为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