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一课一练14.2《荷塘月色》(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一课一练14.2《荷塘月色》(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17: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课一练《荷塘月色》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荷塘月色》中,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__①__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__②__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__③__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__④__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这__⑤__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__⑥__喜悦,都是“淡淡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则 又 但是 / 才是 和
B.而 / 但 而是 就是 还是
C./ 又 而 就是 是 或
D.又 更 但 / 正是 或者
3.下列句子在修辞特点上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鹰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
C.太阳暗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í)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啜着些白花,有袅(ē)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chà)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à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弥(mí)望 颤动 B.袅(ē)娜 点啜
C.霎(chà)时 缈茫 D.脉脉(mài) 婉然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②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④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A.④②③①⑤⑥ B.⑤①④②③⑥ C.⑤③④①②⑥ D.④①⑥③⑤②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7.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8.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9.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拟人)
D.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排比)
10.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阅读《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我什么也没有”一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1.下列对选文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
B.“脉脉的流水”中,“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情意。
C.“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里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了荷风的轻柔。
D.选文第一段重点写荷塘,第二段重点写月色,但又彼此渗透: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12.节选文字中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3.节选文字的第三段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⑧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⑨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⑩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了“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渴望自由、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感情。
B.第五段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的月色也别有情趣。
C.文中的《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委婉含蓄。
D.尾段作者以“猛一抬头”来形容自己离开荷塘月色、从江南采莲的联想中惊醒,重新面对苦闷的现实,与文章开头呼应。
1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如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B.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环境,先总写树,然后写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有层次感,展现了宁静幽远的特点。
C.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变化的情感,暗线是行踪。双线交织,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拓展了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D.本文用了丰富而又贴切的比喻修辞,比如 “白花如刚出浴的美人”“黑影如鬼一般”,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16.请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选文第三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的复杂情感。
17.第七段中作者追忆的六朝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并结合上下文谈谈它的作用。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8.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泻 浮 洗 笼 B.照 飘 滤 托
C.流 升 洗 笼 D.泻 浮 浸 罩
19.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2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1.“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2.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23.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24.“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节选)
25.联系全文,分析篇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26.如何理解文章第3段中加横线的“妙处”和“受用”?
27.文章第④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景物?请简要分析。
28.概括⑥段所写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画线句子中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感受。
29.给下面文句中划线的句子增加修饰成分,使语意丰富并且符合原文语境。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0.对《荷塘月色》中“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3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星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3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段文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手法?效果如何?
3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这段文字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有着怎样的效果?
34.鉴赏散文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5.鉴赏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6.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37.从描写手法方面谈谈文章是如何描绘“荷塘月色”的?
38.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鉴赏这段文字。
(2)本段叠字的运用有哪些好处?
39.请鉴赏文章第五自然段中的“泻”“浮”“洗”“画”四个动词。
40.第四段是怎样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等景物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仿佛一夜之间,城里的一些商铺关门了,在它们门口的两边墙上,红纸黑字地写着:回家收麦,停业一天。又是一年麦季,麦熟一晌,熟透的麦子像等待生产的婴儿,攒聚在挺拔的穗上。热辣辣的夏季风吹过,没有人收割,也没有铁器撞它们的腰,它们闭上眼睛弹了出去,似在跳远,比谁跳得远,划过细长的弧线,落入时光偶尔闪现的缝隙中,被从天降临的雨水浸泡,小心地发出牛毛似的芽儿,重新开始一株麦子的旅程。
在湖沟的日子,我一晚一晚地听着蛤蟆的叫声,一天一天地看着麦子成熟。我住在村委会院外,有一口睡觉,水泥砌就,呈长方形,四面光华笔直。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接受天空的恩赐,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它周围的土地。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算得上风调雨顺。水窖储满了水,上头漂着去秋至今的落叶,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是真正的伪装者。白天里,个别蛤蟆耐不住寂寞,稀疏地叫着,叫得四周空荡荡的群山更空了;但到了晚上,①,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在寂天寞地的山里,水窖是热闹的中心,就像一枚石子丢进一池水中,荡开一波一波的涟漪,这个夜晚陡生了无穷的动感,一端连接着我的梦境。我知道,在这个山里,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那意味着②。是蛤蟆在青与黄两种日子间穿针引线,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接续起饥饿和温饱。
4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对偶 比喻 拟人 B.对比 夸张 比喻
C.比喻 拟人 夸张 D.比喻 拟人 通感
4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一口水泥砌就的呈长方形的四面光滑笔直的水窖,在我住的村委会院外。”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① ,“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② ,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
4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拟人、排比 B.比喻、引用、夸张
C.比喻、排比、反问 D.拟人、夸张、排比
4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荷花,喜欢荷花的清香和颜色,也喜欢它的亭亭玉立和高贵品质。”从意思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生于东海县的朱自清,是我国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背影》《绿》《荷塘月色》《春》《匆匆》等      的名篇,(      ),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成为      的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为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润泽东海城市文明,涵养东海市民品格,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出生地,近年来,东海县委、县政府和东海各界高度重视挖掘和弘扬朱自清文化,平明镇和各中小学校在朱自清文化挖掘弘扬上做了大量    的工作。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1周年和逝世71周年,东海县将以此为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实举措上,更好地传承弘扬朱自清先生的    和宏大艺术造诣。
4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行之有效 高风亮节
B.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卓有成效 高风亮节
C.熟能生巧 脍炙人口 行之有效 怀瑾握瑜
D.熟能生巧 喜闻乐见 卓有成效 怀瑾握瑜
4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
B.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C.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D.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
4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B.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C.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D.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自清文化,让更多的孩子感受文学的魅力,东海县特设立“朱自清小荷散文奖”,来稿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未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未获过任何奖项。
50.易混字形
⑤(zhuì)点( )(duō)( )拾(chuò)( )学(chuò)( )泣
⑥(niǎo)( )娜(fú)( )水(xiāo)( )雄
⑦(qiàn)( )影(jìng)( )乱(jìng)( )妆
⑧(yuàn)( )女(yuán)潺( )(yuán)( )引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谓语动词“看到”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句末加“的形象”等;
C.否定不当,可删掉“不是”中的“不”;
D.搭配不当,“月光……升高”搭配不当,将“月光”改为“月亮”。
故选A。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和第二处,由前面的“相伴共生”和①②所在句应为相同句式,①对应后面的“而”,所以确定①处选“而”,②对应的前面没有使用关联词,所以此处也不必使用关联词,排除ACD。
第六处“无论是……”应与“还是”搭配,排除ACD。
故选B。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是通感,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形成感官上的互通。
A.比喻,把“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
B.拟人,“邀来”赋予牛蛙以人的行为特点。
C.拟人,“悲叹”“脱”“披”赋予风、树木以人的行为特点。
D.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形成感官上的互通。
故选D。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袅娜”的“袅”应读niǎo;“点啜”的“啜”应为“缀”。
C.“霎时”的“霎”应读shà;“缈茫”的“缈”应为“渺”。
D.“脉脉”的“脉”应读mò;“婉然”的“婉”应为“宛”。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首先点明描写对象——荷塘的四面,因此⑤排第一,前句写“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因此紧跟“这些树”,⑤①相连,据此排除ACD。然后按照远近顺序,写树色、树梢、树缝,最后写作者的感情,因此④①②⑥相连。
故选B。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通读文段后,由“有一层淡淡的云”可知,和这一天是“满月”之间是转折关系,故前两个空应该填写“虽然……却(但是)……”,BC两项中“即使……也……”是假设关系,故排除BC两项。
然后对比AD两项,最后一个空是“既”和“固”,“既”表示并列关系,“固”表示让步关系,根据下文“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可知,前文“酣眠”即使可以不满足,“小睡”也是可以的,用让步关系会更好。排除A项。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文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故选D。
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能力。
B项,“氓歌”应写作“眠歌”;
C项,“没精打彩”应写作“没精打采”;
D项,“掂着”写作“惦着”。
故选A。
8.B
【解析】
【详解】
B项,“像”,表揣测。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两者之间有“相似点”,选项不符合。
故B。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考生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细心辨析作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诽迭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
D项,不能满足三句以上并列的特点,所以不是排比,而是对称句,可以理解成广义的对偶。
故选D。
【点睛】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
10.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修辞的特点,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选择。本题要求“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首先分析题干中句子的修辞手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本是写“光与影和谐的组合”,这本是视觉的范畴,而“梵阿玲上演奏的名曲”却属于听觉范畴,作者借助听觉描述来展现视觉所见的美丽与和谐,这属于同感,也叫移觉。
然后分析各个选项的修辞手法。
A项,“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没精打采”是拟人,“是渴睡人的眼”是比喻;
B项,“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使用比喻;
C项,“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使用比喻;
D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是描写荷花的香味,这是嗅觉,“渺茫的歌声”是听觉,这里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来展现荷花的清香,这也是通感。
故选D。
11.A
1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13.在这段文字中,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出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之美”错,“田田”“亭亭”“层层”不表示“朦胧”,而表示荷叶的茂密且层次分明。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以“没精打采”形容路灯光,赋予灯光以人的特点,为拟人;把“路灯光”比作“渴睡人的眼”,是比喻;综合在一起可以称为拟人化的比喻,以灯光的暗淡反衬出月色朦胧迷人的特点。
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在这段文字中,写树,“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暗含不自由之意,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远山“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山本应高大,但此处却是隐约的大意,折射出作者心情也是不明朗的;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此处用拟人化的比喻写出灯光的暗淡,衬托出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忧愁。
14.C
15.C
16.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进而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另一方面,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又必将重新降临。
17.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让读者置身于江南欢快的盛况中;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解析】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作者在此借用它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错误,由原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可知,妻子就在不远的家里,所以没有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明线是变化的情感,暗线是行踪”错误,明线应该是“作者行踪”,从家到小煤屑路,再到荷塘,最后家,暗线应该是“作者情感变化”。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句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是“暂且”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矛盾,作者在荷塘旁边感觉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由此可知,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进而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但是,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又必将重新降临。
17.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情节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这道题要求分析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特点及其作用,答题时先明确特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
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句子进行分析,从文本中“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知,六朝的采莲场景充满趣味,富有生活色彩,展示出的是生命活力。
作用从内容看,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从结构看,文本写出六朝时的采莲场景,展现出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与现实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内心的烦闷与哀愁,据此分析即答案。
18.A
19.A
20.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21.指代“不能朗照”,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
22.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23.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24.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解析】
18.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
①泻:液体很快地流。照:光线射在物体上。流:液体移动。月光本来是“照”的,但前文把月光比作流水,应该选用和流水有关的动词,因为月光是自上而下的,像水一样倾泻而下,故选“泻”。
②浮: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飘:随风飞动。升:向上,高起,提高。这里的青雾是在水面上漂浮,而非随风飞动,也非有向上提高的趋势,而只是弥漫在荷塘里,故选“浮”。
③洗:用水去掉污垢。滤:使液体、气体经过纱、布、纸等,除去其中所含的泥沙、杂质、渣滓、毒素而变纯净。浸:泡,使渗透。叶子和花更加清亮,这是“洗”去污垢后的样子。故选“洗”。
④笼:笼罩。托:用手掌承着东西。罩:覆盖,覆盖物体的东西。与后文“轻纱”搭配只能是“笼”或“罩”,“笼”更显轻盈。故选“笼”。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表达效果的能力。
A项,“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错误。“田田”“层层”突出荷叶的繁茂,“亭亭”写出荷叶的高挑优美。并不能突出景物的朦胧。
故选A。
20.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此处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歌声”赋予清香温馨优雅的特点,“歌声”是“远处高楼上”的,而且是“渺茫的”,这就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21.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首先解答“这”的指代内容。“这”是近指,指向较近的上文内容。上文有“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这样看来,“这”指代的是“不能朗照”。第二问,“不能朗照”“恰是到了好处”,能照到,且不能朗照,既非看不清,又非看分明。这和作者的心情是有关系的。《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此时之景正与作者内心相称,所以作者才觉得“恰是到了好处”。
22.
本题考查词语的鉴赏能力。
“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这里用“袅娜”来写盛开的荷花,是将其人格化,写出盛开荷花姿态优美,像女子一样。“羞涩”本来形容含羞的少女,这里赋予含苞待放的荷花以少女娇羞的神态,写出其楚楚动人的姿态。这样写形象生动,传神地写出月下荷花的娇美姿态。
23.
本题考查对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笼着轻纱的梦”等都写出了月下景物的“朦胧之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文中的景物描写多位静景,写出了月下荷塘的静谧之美。由此,可以概括景物色调的特点为:朦胧的美,静谧的美。
《荷塘月色》一文则能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在整个写景过程中一直充溢着这种“淡淡的喜悦”,但原文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后还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仅此一句,就足以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带给人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就连那“淡淡的哀愁”也不会由此产生,更不会生出“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联想。尽管身处良辰美景,到底无法排遣“淡淡的哀愁”。
第三问,要联系但是的社会背景来回答。《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而荷塘是他哀愁心情的暂时排解,得到一些“淡淡的喜悦”。
24.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
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所以说,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点睛】
关于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5.①从结构看,是全文的文眼,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②从内容上看,此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③表明了作者内心的苦闷。④点明了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观赏荷塘的缘由:想排解苦闷之情。
26.妙处:指作者此刻宁静淡然的心情;受用:指作者暂时逃离现实的心态。
27.①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②动静结合。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③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④运用了通感、比拟的修辞手法;⑤大量运用了叠音词、双声叠韵词。
28.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解析】
25.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语句的作用的能力。一般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注意该语句所处的位置;分析内容上的作用,注意联系主旨与人物形象。作答时,需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先分析这句话内容本身的作用,既点明失眠的原因,又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这句话与全文内容的关系,下文作者独自去荷塘排遣忧愁,全因此而起;然后再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这句话在文章开头,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2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内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第3段中加横线的“妙处”和“受用”,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当时环境的不满之情和孤独寂寞的心情,“妙处”,指作者此刻宁静淡然的心情。一个“且”字表明这只是暂得解脱,但即使暂时的,“受用”一词,把这种能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表露了出来,透露出一丝喜悦的心情。
27.本题考查赏析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的能力。写景的角度一般有:远景、近景、俯瞰、仰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写景的方法一般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景、静景、虚写、实写、白描、细节等;另外,写景方法也包括修辞手法。第四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优雅宁静,从写景的角度看,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从写景的手法来说,第4段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比如,“叶子像舞女的裙”,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并且,第4段还采用了多种感官并用的手法,比如,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从修辞手法来说,运用了通感、比拟的修辞手法。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第四段有“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袅娜” “粒粒” “星星” “缕缕” “渺茫” “密密” “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这样的写法构结了一幅淡雅恬静的“荷塘月色”图,在图中融进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抒写了他微妙难达的心绪,塑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28.本题考核鉴赏景物描写特点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要求,然后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答出第⑥段的景物特点,考生需要通读第⑥段,找出所写景物,并概括其特点。第⑥段先写了“树”,“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可见其茂盛,“树色一例是阴阴的”,表明色彩很暗;接着写了“远山”,“隐隐约约”,模糊不清;然后写了“灯光”,其特点是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表明光线昏暗。第二问要求答出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理解,结合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当时内心抑郁无法平静,通过上文可知,荷塘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安宁,然而此时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它们”指的是文中的“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作者说我什么也没有”,可见“它们”的出现,使作者意识到安宁是不存在的,作者心中依然的烦乱的、哀愁的。
【点睛】
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9.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句子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中语境,然后分析修饰对象的特点,最后添加修饰成分。
这段文字是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的景象;“落下黑影”描写的对象是“黑影”,结合前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可知,此处“黑影”是指月光下高处丛生灌木投下的影子,“丛生的灌木”有高有低,可以使用“参差”来形容;且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所以投下的影子应是有深有浅,可以使用“斑驳”来形容。“杨柳的倩影”,修饰的对象是“杨柳的影子”,“倩”意思是“美丽”,“杨柳”的枝条形态是弯弯的,且是稀疏的,可以添加“弯弯”“稀疏”等词语。
30.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A.“比喻”错误,句中没有使用比喻;“判若两人”错误,“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只是作者在这宁静月夜的感受。
C.“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错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呈现的是思想的自由。
D.“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错误,“一个人……可以想……可以不想……便觉得……”呈现的是人的心理,而且展现的也是月夜的宁静。
故选B。
31.《故都的秋》选段: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评点:
作者郁达夫选取的景物——牵牛花。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作家显然是在追求色彩的“冷清”,这种冷色调表现了作家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作家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用枯草的疏落的形象反衬悲凉。枯草表现生命的衰败,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受,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之感,这正是郁达夫的悲凉美所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文学评论的能力。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三篇文章都是描写北京的景物,由于作者的写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心情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完全不同了。选择三篇文章中的某一段落,反复朗读品味,并加以评点。评论既要抓住字面描写的景物特点,又要结合作者的内心世界,评论作者如何在笔下的景物中流露出深藏于心底的情感。如《故都的秋》关于“牵牛花”的选段,这一点从色彩和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悲凉美,抓住形象分析评论即可。
32.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语言更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沉浸在月下荷塘美景中淡淡的喜悦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的能力。
《荷塘月色》,作者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均非常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如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花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子;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地打着朵儿”,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荷花的娇艳;排比:“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荷花的各种姿态;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沉浸在月下荷塘美景中淡淡的喜悦之情。
33.这几段文字按照由日到夜、由早晨到中午再到下午的时间顺序,层次分明地再现了三峡秋天绚烂壮丽的景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散文描绘景物的写法的能力。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描绘景物时有主次、有先后之分,既能凸显细节之美,又给人和谐的整体感。写景的顺序要符合表达需要,特别是在描绘某一场景时,要注意动静结合,还要注意把笔下景物按某种顺序多层次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感受。
此段写景散文选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之秋不同时间不同的景。描绘了三峡层次不同美之景,此外,文章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概括了三峡之秋的特点:早中晚三峡不同的景致;另外,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三峡丰富多彩的美。
34.这里运用衬托,一个“浮”字写出了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态,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雾的轻柔以及逐渐扩散的特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虚无缥缈、难以捕捉的,因此作者通过描写雾“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荷花荷叶等的状态来写月色“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是“衬托”手法。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表现出雾的轻柔以及逐渐扩散的特点。句中的比喻“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塘月色的轻柔朦胧。另外像“浮”等字生动形象,写出了写出了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态,以动景写静景。
35.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出荷花的神情姿态,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荷花,比如“羞涩”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荷花打着朵儿的含苞待放地状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比喻,写出荷花在黑夜衬托下的颜色、美丽的姿态等。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
36.本文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文章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作者的足迹在空间上呈圆形。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再到不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变化过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中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哪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是暂时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起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关注每一个自然段的内部思路,利用段落中的标点符号和关键词语把握段落的内容,看段落内部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内容与内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文章三大部分之间的转接,十分妥贴。第一部分(1至3段)写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写,烘托出一片宁静之后,让蝉声和蛙声打破宁静,借此转下最后的第三部分,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了。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37.①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荷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吹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的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②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像是“画在荷叶上”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
本题,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种艺术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胧、柔美,描绘出一幅美丽宁静的荷塘月夜图。
(1)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中,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写月。“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荷塘里“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这里是以影写月,以影写荷塘。
(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吹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的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点睛】
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38.(1)①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亭享”写荷叶的欣长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现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高雅而美丽。“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花的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色泽光滑洁净的特点。②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表现出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的姿态,“羞涩”表现出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③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听觉有机地融为一体,表现荷香若有若无、清幽淡雅的特点。
(2)本段多处用了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蜿蜒的特点;“田田”写出了荷叶的茂密繁多;“脉脉”体现了流水的平静与多情。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而形成的音韵美、音乐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手法容的分析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立足于文本,在通读第4段的基础之上,找出所写景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手法。
①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荷叶的动态美。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荷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儿转化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种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叫做通感。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叠字的分析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立足于文本,在通读第4段的基础之上,找出叠字,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叠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2.起强调作用。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了荷塘的蜿蜒的特点。
②“田田”、“层层”用叠词来形容荷叶的样子,突出荷叶相连、很多的特点。
③“亭亭”用来形容舞女用比喻,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特点,
④“缕缕”形容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⑤“脉脉”用来形容流水,运用拟人手法,默而有深情。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9.“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鉴赏词语,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并分析其手法。鉴赏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进行分析;鉴赏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进行分析;鉴赏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进行分析;鉴赏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进行分析;鉴赏词语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进行阐释、解析。
①泻本意指很快地流。由“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可知,这里用来形容月光的充沛,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喻成“流水”,从高处落下,充满动感。
②浮,本意指自上而下的浮起来。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可知,指“青雾”,雾十分轻,扩散慢,即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赋予静态的“水汽”以动态的美感,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③洗,本意指用水去掉污垢,也指清除干净。由“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可知,“牛乳”比喻月光,在“牛乳”中洗过,指花的颜色奶白色而又鲜润欲滴。
④笼,本意指遮盖,罩住。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可知,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将“叶子和花”在月光下的状态比喻成“笼着轻纱的梦”,表现出其朦胧不可捉摸。
40.①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②动静结合。荷叶像“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荷叶“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动态美。③多种感官并用。荷叶、荷花、荷波是视觉形象,荷香是嗅觉形象,微风是触觉形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立足于文本,在通读第4段的基础之上,找出所写景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手法。
①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荷叶的动态美。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明确荷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儿转化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种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叫做通感。
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⑤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1.D
42.原句每个修饰成分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且短句的形式与语段整体风格一致;原句表述符合认知习惯,层次感更明显。
43.①蛤蟆齐鸣;②麦子就要熟了。
【解析】
【分析】
41.
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熟透的麦子像等待生产的婴儿”“牛毛似的芽儿”“蛤蟆像士兵一样穿着迷彩衣藏匿其中”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它一览无余地敞开内心”“今年这片土地运气不错,没喊过渴”“蚊蝇嗡嗡地绕飞起哄”等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以稠密如针脚的呼唤”等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语段中没有使用对偶、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D。
42.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变化后的句子是长句,原句为短句,那么就要分析长句与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别,使用短句可以突出每一个修饰成分,而多重修饰语并列的长句不利于读者感知事物的特征;且语段中多为短句,很少有成分复杂的长句,短句的形式与语段整体风格一致。另外,原句先说位置(村委会院外),再说事物(水窖),最后说事物特征,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表述更有层次感。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4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分号前描写的白天个别蛤蟆鸣叫,以及横线后“那声音绵绵密密,汩汩滔滔,翻墙越窗,进入室内”可推知答案;
第②处,根据横线前的“到了青黄不接的曰子,总盼着池塘里的蛤蟆开叫”和横线后的“是蛤蟆在……接续起饥饿和温饱”可推知答案。
44.A
45.原文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更强烈,更能突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原文句式更整齐,增加了文章的诗意与韵味,表达效果更好。
46.①风停了
②有的荷花半开着
【解析】
4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能力。
通读语段可知,“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等内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等内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等内容,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语段没有使用引用、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故选A。
4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将原文与改写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然后从艺术手法、句式等方面入手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原句“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中“喜欢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荷花称为“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而“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所以原句表达效果更佳。
46.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语句补写题,需要联系前后文,第①处,根据前文“一阵清风吹来……”和后文“‘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可知,此处应填“风停了”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前文“荷花花瓣全开了……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和后文“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可知,此处应填写“有的荷花半开着”之类的内容。
47.B
48.C
49.D
【解析】
47.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句中形容朱自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用“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根据“佳作”“打动了无数人的心”,选“脍炙人口”。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句中形容效果显著,用“卓有成效”。
“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怀瑾握瑜”,怀里藏着美玉,手里握着美玉。比喻具有纯洁无瑕的品德。句中应选名词性的“高风亮节”。
故选B。
48.
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与连贯。
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应先说语言的特点,再说语言的作用,排除AD;“语言”做“没有华丽的辞藻”的主语,排除B;“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与括号后“情景交融”衔接紧密。
故选C。
49.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本句有三处语病,“弘扬和传承”语序不当,排除ABC;“感受文学”搭配不当,排除A;“报刊和杂志”并列不当,排除B。
故选D。
50. 缀 掇 辍 啜 袅 凫 枭 倩 靖 靓 媛 湲 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本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拾掇”的“掇”,“凫水”的“凫”,“媛女”的“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