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9 21: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社戏
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呐喊》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情感。
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4、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
一、FM定点导入
品读好戏
二、FM自主学习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3.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
1.一共写了7件事:(1)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戏 。(6)看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3)(4)(5)(6)都是详写
(1)(2)(7) 都是略写
2.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住户少,种田打渔为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3.①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②作为客人,得到优待,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③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友爱和情趣。
1.找出第10段和第21段描写少年开船动作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2.体会第11、12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文中人物形象。
4.“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课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呢?
5.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这句话怎样理解?
三、FM模拟教学
第10段“点”“磕”“退后”“上前”“架起”一系列的动词连用,“飞一般”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的愉快和迫切。
第21段,“径奔”“拨”“点退” 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孩子们急于回家的心情,“骂着老旦”表现了孩子们对老旦的厌恶,这也是孩子们单纯率直的体现。
1.找出文中描写少年开船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答题模板:运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的精神品质。
动作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④表现人物的姿势、感情或态度;⑤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11、12段多感官描写:嗅觉(豆麦水草的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以动写静】、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感觉(沉静而自失【反衬此前的迫切】)。
主要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角度,(1)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2)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3)侧面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体会第11、12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以动写静主要运用想象来刻画,目的是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更动态的形象。(主观)
Eg.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以动衬静主要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目的是衬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客观)
Eg.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以动写静与以动衬静的区别
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答题模板:
效果+表面内容(景物特点)+深层作用
运用了景物描写,从……角度描写了……(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人物形象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4) 双喜提议睏得熬不住的孩子们回去。
(5)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6)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7)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8)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聪 明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亲切体贴、聪明细心
考虑事情周到,指挥能力强
体现双喜在孩子中的地位
考虑事情周到,聪明伶俐
反应灵敏
做事有始有终
3.品析文中人物形象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亲切体贴、善解人意的孩子,他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
人物形象分析
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人物形象分析
阿发是个怎样的孩子?
摘自己家的豆,不说“摘”而说“偷”,只因为瞒着大人。这句话既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又写出了阿发的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善良淳朴、好客热情。
善良淳朴、好客热情。
一般情况下,被别人偷豆应该生气、发火,不可能心存感激,“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人?
4.“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课文中孩子们“偷豆”的行为呢?
孩子们“偷豆”是为了招待“我”,反映了他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阿发自愿“偷”自己家的豆,表现了他的纯洁无私。
他们还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豆,并将吃过的豆皮等丢到河里,他们还担心船主察觉出少了盐和柴,体现出他们的考虑周到、心思细致。
面对六一公公的指责,他们应对自如。
总结: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淳朴的“偷”,
“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5.“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这句话怎样理解?
平桥村的环境: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
平桥村的乡民: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
平桥村之于鲁镇,正如百草园之于三味书屋。
时光滤镜中的记忆更加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拓展延伸
名为《社戏》,小说并未直接写“我”小时所看的社戏,开头记述的却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那两次戏,都没看好,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适与“我”少时在平桥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城了鲜明对照。
鲁迅心中的故乡实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现实中残破凋敝、萧索灰暗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美好热情、 民风淳朴的故乡,他常常是以理想巾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衰败。《社戏》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社戏》可说正是对于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是对故乡的一腔挚爱。
资料链接
鲁迅所描绘的平桥村,类似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都是作者理想之寄托。《社戏》描绘的是理想图景,针刺的则是现实。在关注、思考、批判现实上,《社戏》与《呐喊》中其它篇目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等是一脉相连的,只不过各有侧重,变现风貌也有异。《社戏》是一曲对故乡赞美之歌,适可见作者对现实的关切,理想的追求。
思考:《社戏》与《呐喊》中其它篇目的写作风格一致吗?它为什么被选进《呐喊》而非《朝花夕拾》?
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小 结
思维导图
平桥村是“乐土”
随母归省,得到优待
乡间生活,伙伴游玩
想看社戏,无船出行
月夜行船,景色优美
赵庄船头,远远观戏
看罢社戏,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社戏
戏后余波
赵庄看社戏
(略写)
(详写)
(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