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2.(2022高二下·绍兴期末)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杆栏式建筑
3.(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4.(2022高二下·宾县月考)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农业有所发展 B.尚未出现定居生活
C.国家初具雏形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5.(2022·辽阳二模)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对这些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②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
③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
④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2·渝北模拟)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 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
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 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
7.(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古人对炎帝、黄帝的祭祀很早且延续不断。战国时秦国祭祀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炎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如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这反映出,对炎、黄二帝的崇拜( )
A.保持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优势 B.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D.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8.(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9.(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10.(2020高一上·肇东竞赛)《三字经》在中国传统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11.(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清朝 D.秦朝
12.(2022·遂宁模拟)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13.(2022·模拟)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 )
A.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B.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C.官僚制度趋于完备 D.等级秩序较为森严
14.(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下列各项中对西周政治文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已出现 B.强调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主宰
15.(2022高二下·南宁期末)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铭文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这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得到强化 B.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历史记载注重传承 D.家国一体特征突出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高一上·喀什期中)看图释史
考古发现是了解远古社会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石器时代各类遗址、遗物为我们测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
(1)看一看图中所示陶器形制及出土地点,揭示了哪些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
(2)想一想上述考古遗址中的陶器形制各具特点,这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7.(2021高二下·西宁开学考)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18.(2020·泸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神话故事概况
上古时期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毫迈的精神。
夏商周时期 掌权者以“天子”自居。商朝将历代商王编入神话世系表;西周时,随着《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氏;东周更近一步,增补了夏朝的神话世系谱,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
秦汉时期 推崇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又倡导不谈“怪力乱神”,扬仁孝抑神鬼,先秦神话典籍逐渐散佚,神话传说只能以宗教和民间的方式传承。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百姓将精神寄托于鬼神之道,道教、佛教等宗教借此开始兴盛,华夏上古众神被边缘化,但没有消散,大部分融入宗教和民间神话体系。
唐宋以后 民间神话成为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其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像是人间君王在神话故事中的映射,而天庭就像人间朝廷。一般认为神仙智慧高、品行好。普通的历史人物也被纳入神仙行列,关公、葛洪、尉迟敬德等等都可成为神仙。
——摘编自林响溪《古代中国神话考》和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
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认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是解题关键。旨在考查学生对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发掘的兴隆洼村落遗址半穴居房址170余座,所以,当地居住方式是半穴居,排除ABD项,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远古先民的生活方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中国境内的先民遗址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有一定的了解。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初始文明,B项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良渚文化已经确立君主制,排除A项;
设立城防并不能证明当时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
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4.【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材料,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当时的农耕工具耒耜、谷壳说明当时出现了水稻,说明当时农业有所发展,A正确;
河姆渡遗址出现了耒耜和谷壳,说明当时农业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现耒粗、谷壳、陶器和酒器只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不能得出国家雏形出现的结论,故C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现耒耜、谷壳、陶器和酒器,不能说明当时贫富差距明显,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可知,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认识,说明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①②④理解正确,B项正确;
材料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观点,未体现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③理解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先民对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抵抗,体现了先民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B正确;
A错误,“天人感应理念”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无关;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教思想;
D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7.【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等信息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均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均崇拜炎、黄二帝,这种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比较中原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时期中国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
汉族和少数民族均崇拜炎、黄二帝,不是和而不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禅让制,故A项正确。
BD项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排除。
C项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并正确把握禅让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根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禅让制。C正确;
AD错误,与材料“选贤与能”不相符;
B错误,世袭制以传子作为依据,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禅让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这叫做“禅让制”。
10.【答案】B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中“夏传子”可排除传贤的禅让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材料中“夏传子,家天下”,可知反映的是夏朝的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故B项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夏朝”时间,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礼乐制也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的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
11.【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它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表明政治权力由、贤“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该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的推翻。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卡魄查了王位世袭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结合所学封建社会皇位的传承方式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商朝方国大多聚族而居,而西周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各部族混合而而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用地缘政治打破了商朝方国的血缘界限,反映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
商朝和周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不能体现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A;
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地方人口结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区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13.【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说明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并且在王以下有各级贵族和官吏;在《尚书》中也有官名的记载,这些说明商代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统治,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国家的出现,不是强调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故B项错误;
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
材料并未说明当时等级秩序森严,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尹”、“卜”、“工”“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强调用血缘关系来维护政治联系,故答案为B项;
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出现,排除A项;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是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排除C项;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官僚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15.【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铭文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可知,这一变化是在家族中以家族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超过以周王室为中心的观念,说明分封制下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
贵族政治在西周晚期已经受到削弱而不是强化,A项错误。
C、D两项在题意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6.【答案】(1)原始先民分布广泛,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生活环境、生产方式。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1)根据这些陶器的出土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原始先民分布地区广泛,根据陶器的形制可知各个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由此可知奠定了我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色。
(2)综合所学内容可知,陶器形制各具特点可能与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故答案为:
(1)原始先民分布广泛,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生活环境、生产方式。
【点评】 (1)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结合“中国石器时代部分重要文物出土地点示意图”来解答。
(2)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结合“石器时代各类遗址、遗物为我们测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来解答。
17.【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等可知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知文字有: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等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故答案为:
(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 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点评】 (1)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等可以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三“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18.【答案】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掌权者以“天子”自居……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等信息可概括出论题主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阐述时结合夏商周时期、汉代、唐宋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最后小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 古代神话故事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 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 / 1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
性别分工形成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认识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是解题关键。旨在考查学生对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并得以发展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
2.(2022高二下·绍兴期末)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 )
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杆栏式建筑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发掘的兴隆洼村落遗址半穴居房址170余座,所以,当地居住方式是半穴居,排除ABD项,故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远古先民的生活方式,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中国境内的先民遗址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有一定的了解。
3.(2022高二下·双鸭山月考)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城防遗址,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初始文明,B项正确;
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良渚文化已经确立君主制,排除A项;
设立城防并不能证明当时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
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是不能夸大到“十分明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4.(2022高二下·宾县月考)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农业有所发展 B.尚未出现定居生活
C.国家初具雏形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由材料,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当时的农耕工具耒耜、谷壳说明当时出现了水稻,说明当时农业有所发展,A正确;
河姆渡遗址出现了耒耜和谷壳,说明当时农业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现耒粗、谷壳、陶器和酒器只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不能得出国家雏形出现的结论,故C错误;
河姆渡遗址出现耒耜、谷壳、陶器和酒器,不能说明当时贫富差距明显,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耒耜、谷壳、陶器、酒器和大小各异的村落遗存”,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2·辽阳二模)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对这些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
②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
③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
④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学者提出‘满天星斗’的观点,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众文明的核心;也有学者提出‘重瓣花朵’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华文明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还分布着众多文明”可知,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认识,说明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仍需进一步地研究;“满天星斗”“重瓣花朵”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样性显著,总体上呈现“多元一体”的局面;形象化的比拟是一种描述史前历史的重要学术手段。①②④理解正确,B项正确;
材料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观点,未体现中原文明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领先地位遭到质疑,③理解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6.(2022·渝北模拟)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 )
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 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
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 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撞不周山、后羿射”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神话故事往往反映了先民对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抵抗,体现了先民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B正确;
A错误,“天人感应理念”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无关;
C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教思想;
D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7.(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古人对炎帝、黄帝的祭祀很早且延续不断。战国时秦国祭祀四帝: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炎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如北魏自称是黄帝之子昌意之后。这反映出,对炎、黄二帝的崇拜( )
A.保持了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优势 B.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 D.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
【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等信息来看,汉族和少数民族均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均崇拜炎、黄二帝,这种现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比较中原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时期中国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
汉族和少数民族均崇拜炎、黄二帝,不是和而不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托黄帝以明正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8.(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答案】A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禅让制,故A项正确。
BD项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排除。
C项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进行分析即可,并正确把握禅让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1高一上·苍南月考)《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根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禅让制。C正确;
AD错误,与材料“选贤与能”不相符;
B错误,世袭制以传子作为依据,开创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禅让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这叫做“禅让制”。
10.(2020高一上·肇东竞赛)《三字经》在中国传统经典当中,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其中“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答案】B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 A项根据材料中“夏传子”可排除传贤的禅让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材料中“夏传子,家天下”,可知反映的是夏朝的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故B项符合题意;
C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夏朝”时间,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礼乐制也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的内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
11.(2020高一上·盂县期中)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清朝 D.秦朝
【答案】C
【知识点】三皇五帝与部落统治
【解析】【分析】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它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表明政治权力由、贤“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该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的推翻。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卡魄查了王位世袭制度,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结合所学封建社会皇位的传承方式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2·遂宁模拟)据考证,商朝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方国大多是聚族而居;西周共有71个诸侯国,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他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反映出( )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 D.西周统治区域的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商朝方国大多聚族而居,而西周诸侯国人口结构复杂、由各部族混合而而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用地缘政治打破了商朝方国的血缘界限,反映出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B正确;
商朝和周朝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不能体现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A;
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地方人口结构情况,没有涉及统治区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保留原始民主色彩。
13.(2022·模拟)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王以下有各级的贵族与官吏,如“尹”“卜”“工”等;《尚书·盘庚》中也有“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等官名的记载。这表明商代( )
A.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B.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
C.官僚制度趋于完备 D.等级秩序较为森严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在甲骨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说明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并且在王以下有各级贵族和官吏;在《尚书》中也有官名的记载,这些说明商代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统治,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国家的出现,不是强调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故B项错误;
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C项错误;
材料并未说明当时等级秩序森严,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尹”、“卜”、“工”“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2022高二下·鄠邑期末)下列各项中对西周政治文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已出现 B.强调血缘关系维护政治联系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主宰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强调用血缘关系来维护政治联系,故答案为B项;
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出现,排除A项;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是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排除C项;
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官僚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 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15.(2022高二下·南宁期末)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铭文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这变化反映了( )
A.贵族政治得到强化 B.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历史记载注重传承 D.家国一体特征突出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中“西周中期的史墙盘铭文突出历代周王的成绩,其后才讲到史墙自己的家族。西周晚期的述盘铭文与史墙盘铭文的内容、主题相似,但家族的传承成了后者表述的中心,周王朝的世代发展则降到了次要的位置”可知,这一变化是在家族中以家族为中心的观念逐渐超过以周王室为中心的观念,说明分封制下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项正确。
贵族政治在西周晚期已经受到削弱而不是强化,A项错误。
C、D两项在题意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1高一上·喀什期中)看图释史
考古发现是了解远古社会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石器时代各类遗址、遗物为我们测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
(1)看一看图中所示陶器形制及出土地点,揭示了哪些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
(2)想一想上述考古遗址中的陶器形制各具特点,这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1)原始先民分布广泛,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生活环境、生产方式。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 (1)根据这些陶器的出土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原始先民分布地区广泛,根据陶器的形制可知各个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由此可知奠定了我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色。
(2)综合所学内容可知,陶器形制各具特点可能与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故答案为:
(1)原始先民分布广泛,生产和生活方式各具特色,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生活环境、生产方式。
【点评】 (1)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结合“中国石器时代部分重要文物出土地点示意图”来解答。
(2)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需结合“石器时代各类遗址、遗物为我们测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依据”来解答。
17.(2021高二下·西宁开学考)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礼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答案】(1)原因: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权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等可知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知文字有: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等考查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故答案为:
(1)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的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2)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3) 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历史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点评】 (1)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一“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等可以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三“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18.(2020·泸县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神话故事概况
上古时期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乐观、毫迈的精神。
夏商周时期 掌权者以“天子”自居。商朝将历代商王编入神话世系表;西周时,随着《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氏;东周更近一步,增补了夏朝的神话世系谱,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
秦汉时期 推崇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又倡导不谈“怪力乱神”,扬仁孝抑神鬼,先秦神话典籍逐渐散佚,神话传说只能以宗教和民间的方式传承。
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百姓将精神寄托于鬼神之道,道教、佛教等宗教借此开始兴盛,华夏上古众神被边缘化,但没有消散,大部分融入宗教和民间神话体系。
唐宋以后 民间神话成为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其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像是人间君王在神话故事中的映射,而天庭就像人间朝廷。一般认为神仙智慧高、品行好。普通的历史人物也被纳入神仙行列,关公、葛洪、尉迟敬德等等都可成为神仙。
——摘编自林响溪《古代中国神话考》和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掌权者以“天子”自居……明晰了华夏一脉夏商周三代相承的历史。”等信息可概括出论题主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阐述时结合夏商周时期、汉代、唐宋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最后小结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故答案为: 论题: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阐述: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发展,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为巩固奴隶主统治,神话故事受宗法制的影响,有了世系表、姓氏等现象。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扬仁孝抑神鬼成为社会的主流,神话故事典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散佚。
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神话故事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民间神话故事成为普通白姓最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普通人物也能成为神仙。
小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的变化影响神话故事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 古代神话故事 为背景材料,考查了 神话故事与时代背景 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