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阅读,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知识,掌握基础字词。
2、合作学习,结合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把握文章的讽刺艺术和对比手法。
3、把握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难点】:
主要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认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请同学们自己查作者吴敬梓及本文的相关资料。
1、作者:
2、《儒林外史》:
3、科举考试:
二、认真阅读文章,划出重点字词,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弄清它的含义。
相 ( ) 公 长( )亲 亚( )元 解( )元
锭( )子 拙( )病 嗑( ) 商酌 ( )
作揖( ) 腆( ) 星宿( ) 啐( )
讳( ) 绾( )
带挈( ):
局不过:
唯唯连声:
体统:
见教:
舍与:
兀( )自:
桑梓( )
轩( )敞:
【课堂学习,探究内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2、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3、理清小说的三要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基本情节。
4、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然后说说划分的依据。
5、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以后,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2、认真朗读,找出相关描写范进的文字,并完成下列表格:
范进 中举前 中举后
语言
行为
生活情况
人物形象
3、同步分析文中“中举发疯”的精彩段落:(第5段)
①、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②、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③、“噫!好了!我中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
④、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很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联系上下文,你看范进发疯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同情呢?
还是讽刺?
总结课文:
夸张性的故事情节。
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
【达标测试】
1、填空
《范进中举》节选自 ,它是我国 代一部长篇 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 及 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揭露 的腐朽。作者是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中举( ) 作揖( )商酌( ) 拙病( ) 相公( )
兀自( ) 带挈( )名讳( ) 桑梓( ) 星宿( )
3、写出下列词语的现代说法。
权且 兀自 权变
行事 盘费 见教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 屠户横披了衣服,______(A. 挺 B. 鼓 C. 腆)着肚子去了。
②.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______(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③.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______ (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______ (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______ (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④. 屠户把银子______(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______ (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______(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______(A. 揣 B. 塞 C.放)……
5、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填写成语。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___(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
(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__(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6、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3)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
(5)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6)(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
(7)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文章的主题
【课前预习】:
读完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你认为文章刻画最成功的是哪一个人物?
阅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你想了解的知识?
【课堂学习,探究内容】
一、小说除了围绕范进中举前后自身的变化,还写了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认真整理重点情节,完成下表。
中 举 前 中 举 后 性格特点
胡屠户眼中的范进 称呼
长相
学问
动作
贺礼
张乡绅
众乡邻
二、感悟主旨:
1、你认为造成这一系列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2、再读课文,思考:范进是喜剧还是悲剧?谈谈你的看法。
3、课文写范进喜极而疯说明什么?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5、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讽刺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总结写作特色:提示:从语言、表现手法、多种修辞手法总结
1、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大量的描写在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很大作用,试着举例分析。
3、总结
四、课堂小结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拓展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腆着( ) 啐了一口( ) 兀自( ) 轩敞( )( )
2.课文选自( )这是一部( ) 小说,作者 ( ) 清代小说家。
3.“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横披”而不用“披”,为什么用“腆着”而不用“挺着”?
4.选择字词填空:
(1)屠夫横披了衣服, (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范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 (跌、歇、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 (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看望、请教、留心)些。
(5)屠夫把银子 (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伸、舒、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 (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 (揣、塞、放 )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范进不看便罢…”至“快些迎着去寻他。”这一部分,完成5—11题。
5、选段中除了描写范进外,还描写了老太太、娘子、邻居等人,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6、从文中找出一例,说明文章“反复”的夸张效果。
7、“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而心情?
8、作者将范进发疯的过程写得极富层次感,提炼主要情节概括其发疯的过程。
一跤跌倒——( )——( )——( )
9、透过人物群像看社会,是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一种收获。阅读上面这段文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10、用浪纹线画出选段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个情节,简析其作用。
11、请发挥想象,写出范进发疯的丑态。(字数1O0左右)
三、课外阅读
伞
周丽萍吃过早饭,走出家门准备上班。她看了看天,心里想着,带不带雨伞呢?正在犹豫时,邻居同单位的张大姐,正拿着一把粉红色的雨伞,笑眯眯地向她走来,张大姐一晃,说:“周姐,我带上了。”接着挽着周丽萍的手,俩人有说有笑地向单位走去。
最近一段日子,周丽萍自己也不大明白,无论是雨天还是骄阳高照的晴天,她上班下班都常有人帮她撑伞,红的、青的、花的、各种颜色的雨伞,不时地在她头上更换。 “周姐,我家住房问题,有劳你丈夫帮忙。”撑红伞的人说。“周嫂,我爱人工作调换的事,麻烦你在你爱人面前多美言几句。”撑黑伞的人说。“主任夫人,那件事就拜托你了。”撑花伞的人说。当初,周丽萍对别人为她撑伞,心里感到不舒服,后来,她感到是一种光荣。久而久之,也就自然了。 这天下班,天突然间下起雨来。周丽萍站在门口盼着别人给她撑伞。那红色的、黑色的、青色的个个都从她身边匆匆而过,一个人也没给她撑伞。雨越下越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还要赶回去接孙女。怎么办?突然,传达室的刘伯从屋里拿出自己的伞,送到周丽萍的手里,说:“周嫂,以后还是自己撑伞好。” 周丽萍接过雨伞,不知说什么才好,心里油然生起孤独的感觉。但她马上释然了:以后假使遇到雨天忘记带伞,退休后的丈夫应该是有时间替她送来的。 (原载《福州晚报》 1999年6月 7日)
l.这篇小说的叙事明线是 ,暗线是周丽萍丈夫的沉浮。小说所涉及的自然环境有 ,也有 。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都集中在周丽萍从单位到 的路上。
2.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A.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B.表现它的象征意义或烘托主题。
C.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
3.这篇小说着墨最多的人物是 ,主人公(作品着力表现的人物群体)是: 。
4本文故事发展的背景,没有正面写出,而是隐藏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中侧面表现出来的,这个背景有两方面,其一是 ,其二是 。这两组隐含的画面恰巧构成鲜明的对比。
5.文中人们为周丽萍撑伞和不撑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对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