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整理与提升
1.下列实验操作或记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测得1mol N2和CO的混合气体质量为28 g
B.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制得的氢气体积为50.28mL
C.用托盘天平称得2.50 gCuSO4·5H2O,受热充分失水后,固体质量减轻0.90g
D.欲配制0.10mol L-1的硫酸920mL,需量取密度为1.84g 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5.0mL
【答案】A
【详解】A.N2和CO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因此该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为28g/mol,1mol该混合气体质量m=nM=1mol×28g/mol=28g,故A选;
B.量筒量取体积数据只精确到0.1mL,因此数据记录错误,故B不选;
C.托盘天平数据只精确到0.1g,因此数据记录错误,故C不选;
D.密度为1.84g 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mol/L=18.4mol/L,欲配制0.10mol L-1的硫酸920mL,应选用1000mL容量瓶配制,根据并带入数据可得,≈5.4mL,故D不选;
综上所述,实验操作或记录正确的是A项,故答案为A。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配制480mL 1mol/L的NaOH溶液,需称量19.2g固体NaOH
B.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30g NaCl固体
D.用50mL量筒量取4.8mL硫酸
【答案】B
【详解】A.没有容量瓶,应选用容量瓶配制,实验室配制的溶液需要的质量为,A不正确;
B.过氧化钠是由Na+和O22-组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B正确;
C.托盘天平只能称取的,C不正确;
D.量取液体的体积应和量筒的规格相近,否则误差会很大,D不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0.5molNa2S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3.01×1023个SO B.含有0.5个Na2SO4
C.含有0.5molNa+ D.含有1mol氧原子
【答案】A
【详解】A.0.5mol Na2SO4含有0.5mol,即个,故A正确;
B.0.5mol Na2SO4含有0.5mol,1mol Na+,而不是0.5个Na2SO4,故B错误;
C.含有Na+物质的量为0.5mol×2=1mol,故C错误;
D.0.5mol Na2SO4含有氧原子物质的的量为0.5mol×4=2mol,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A。
4.若Cl2泄漏,可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 )
A.NaOH B.NaCl C.氨水 D.Na2CO3
【答案】D
【详解】A.NaOH是强碱,溶液具有强腐蚀性,故A不符合题意;
B.NaCl不能吸收氯气,故B不符合题意;
C.氨水虽然显碱性但具有腐蚀性,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有毒,故C不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显碱性,可以吸收氯气,腐蚀性较小,符合要求,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5.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溶液混合生成碳酸钡、氢氧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选C。
6.下列有关焰色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产生的不同特征颜色是发生物理变化引起的
B.焰色反应适合所有金属元素的检验
C.某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一定含有钠元素,一定不含钾元素
D.焰色反应必需的仪器及试剂: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酒精灯或煤气灯、稀硫酸
【答案】A
【详解】A.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产生的不同特征颜色,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焰色反应是部分金属元素的性质,不是所有金属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均有特征颜色,如铁元素不能发生焰色反应,因此焰色反应不能检验所有的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某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一定含有钠元素,可能含有钾元素,故C错误;
D.洗涤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使用的是稀盐酸,不是稀硫酸,故D错误;
故选A。
7.下列溶液中Cl-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200 mL 2 mol·L-1 MgCl2溶液
②1 000 mL 2.5 mol·L-1 NaCl溶液
③300 mL 5 mol·L-1 KCl溶液
④250 mL 1 mol·L-1 FeCl3溶液
A.③②①④ B.④①②③ C.③①④② D.②③①④
【答案】C
【详解】①200 mL 2 mol·L-1 MgCl2溶液中Cl-浓度为2mol/L×2=4mol/L;
②1 000 mL 2.5 mol·L-1 NaCl溶液Cl-浓度为2.5mol/L×1=2.5mol/L;
③300 mL 5 mol·L-1 KCl溶液Cl-浓度为5mol/L×1=5mol/L;
④250 mL 1 mol·L-1 FeCl3溶液Cl-浓度为1mol/L×3=3mol/L;
Cl-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③①④②,故选C。
【点睛】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Cl-浓度与溶液体积无关。
8.向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下列有关这三种气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温度、压强相同时,三中气体的密度关系:
B.质量、温度、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体积关系:
C.温度、密度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压强关系:
D.温度、压强、体积均相同,三种气体的质量关系:
【答案】C
【详解】A.由PV=nRT可推知,PM=RT,可知温度、压强相同时,气体密度和摩尔质量成正比,则密度:,A错误;
B.由A可知,温度、压强相同时,密度:,根据公式,质量相同,则体积:,B错误;
C.根据PM=RT知,温度、密度相同时,气体的压强与摩尔质量成反比,则温度、密度相同时,压强:,C正确;
D.由PV=nRT可知,温度、压强、体积均相同,气体物质的量相同,根据公式m=nM,质量:,D错误;
答案选C。
9.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之间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A.Cu在Cl2中点燃生成,故A不符合题意;
B.Fe与Cl2反应生成高价态的,故B不符合题意;
C.H2在Cl2中点燃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
D. Al在Cl2中点燃生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配制100mL1.0mol·L-1Na2CO3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定容
B.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置于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搅拌、溶解
C.转移Na2CO3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倒入容量瓶中
D.定容后,塞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
【答案】D
【详解】A.固体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A项错误;
B.配制100mL1.0mol·L-1Na2CO3溶液,所用水的体积并不是100mL,而是加水至100mL,B项错误;
C.转移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C项错误;
D.定容后,塞好瓶塞,要进行摇匀操作,D项正确;
故选D。
11.现有25mL2mol L-1的Na2CO3溶液和75mL1mol L-1的稀盐酸。
(1)将Na2CO3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
(2)将稀盐酸逐滴滴入Na2CO3溶液中。
两操作的现象及结果(标准状况下)为
A.现象相同,所得气体的体积相等 B.现象不同,所得气体的体积相等
C.现象相同,所得气体的体积不等 D.现象不同,所得气体的体积不等
【答案】D
【分析】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两步反应:,,,向该溶液中滴加盐酸至完全生成NaHCO3,按反应关系消耗1mol/L的盐酸50mL,故剩余25mL盐酸无法消耗所有的NaHCO3,只能生成CO2:1mol/L×0.025L=0.025mol;反过来,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一步反应:,,按反应中比例关系,Na2CO3只需要0.0375mol就会反应完,生成的CO2也是0.0375mol;故(1)先无气体产生,滴加一段时间盐酸后出现气体,(2)开始就有气体产生,但滴加Na2CO3溶液一段时间后,气泡不再出现,而且两项操作过程中产生气体体积也不同;
【详解】综上,本题选D。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1
B.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
C.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1
D.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2
【答案】B
【详解】A.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相对分子之比,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16∶32=1:2,故A错误;
B.1g甲烷的物质的量是、1g氧气的物质的量是,等质量的甲烷(CH4)和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故B正确;
C.1mol甲烷的质量是16g、1mol氧气的质量是32g,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6∶32=1:2,故C错误;
D.1g甲烷的物质的量是、1g氧气的物质的量是,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故D错误;
选B。
13.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离子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离子
C.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离子
D.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O离子
【答案】C
【详解】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可能含有Cl-、SO等,故A错误;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可能含有Ag+、SO离子,故B错误;
C.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u2+离子,故C正确;
D.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该无色无味气体为CO2,原溶液可能含有CO、HCO,故D错误;
故选C。
14.已知在一定温度下,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100mL浓度为10.00mol/L的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完全反应,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n(Na+):n(Cl-)可能为9:7
B.与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0.5mol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mol,则0.5<n<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为11:1:2
【答案】C
【分析】100mL浓度为10.00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
【详解】A.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则n(Na+):n(Cl-)=2:1,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3Cl2+6NaOH5NaCl+NaClO3+3H2O,则n(Na+): n(Cl-)=6:5,9:7介于两者之间,所以n(Na+):n(Cl-)可能为9:7,故A正确;
B.NaCl、NaClO、NaClO3中Na和Cl的个数均相等,所以和1molNaOH反应的氯气为0.5mol,故B正确;
C.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1molNaOH参加反应,转移0.5mol电子;若氯气和NaOH只发生反应3Cl2+6NaOH 5NaCl+NaClO3+3H2O,6molNaOH参加反应,转移5mol电子,则1molNaOH参加反应,转移mol电子,所以0.5<n<,故C错误;
D.若n(NaCl):n(NaClO):n(NaClO3)为11:1:2,假设NaCl为11mol,则NaClO为1mol,NaClO3为2mol,NaCl、NaClO、NaClO3中的氯原子全部来自反应物Cl2,生成11molNaCl,得到11mol电子,生成1molNaClO,失去1mol电子,生成2molNaClO3,失去10mol电子,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符合电子守恒,故D正确;
故选C。
15.向100mL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 L-1的盐酸,产生CO2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0.2mol L-1
B.通入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mL
C.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OH):n(Na2CO3)=1:3
D.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HCO3):n(Na2CO3)=1:3
【答案】A
【分析】生成时发生的反应为,假设与气体反应所得溶液中只有,则开始阶段发生反应为,由方程式可知,前后两个阶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应相等,而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消耗盐酸的体积是,说明与气体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为、,加入盐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达最大,此时溶液为溶液,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根据氯原子、钠原子守恒,,所以,故A正确;
B. 由曲线可知,加入的盐酸体积为到时,发生的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所以,由碳原子守恒可得,通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故B错误;
C. 转化为消耗盐酸,生成的转化为二氧化碳又消耗盐酸,故与气体反应所得溶液中消耗盐酸的体积为,因此、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故C错误;
D. 根据C项分析知,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HCO3):n(Na2CO3)=,故D错误;
故选A。
16.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质量比 ______ ,分子个数比为 ______ ,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 ______ ,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______ .
【答案】 1:2 1:1 1:1 3:2
【分析】根据m=nM、N=nNA进行计算;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计算。
【详解】氨气的摩尔质量为17g/mol,硫化氢的摩尔质量为34g/mol,所以根据m=nM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质量比为17:34=1:2;
根据N=nNA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分子个数比为1:1;
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可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体积之比为1:1;
1个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H原子,1个硫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所以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2;
故答案是:1:2 ;1:1 ;1:1;3:2。
【点睛】根据气态方程:pV==nRT可知,当p、T一定时,V与n成正比;当V、T一定时,p与n成正比;当p、V、T都一定时,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即阿伏加德罗定律。
17.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
(1)在标准状况下,5.6LCO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质量是___________。
(2)11gC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标准状况)。
(3)相同质量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答案】(1) 0.25mol 7g
(2)5.6L
(3)22:21
【解析】(1)
根据公式,在标准状况下,5.6LCO的物质的量,其质量。
(2)
11gCO2的物质的量,根据公式,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
(3)
相同质量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个数比是。
18.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使用消毒剂、清洁剂等。
(1)曾有报道,在清洗卫生间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稀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而发生氯气中毒事件。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
(2)请查阅资料,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清洁剂的主要成分,并谈谈应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___________
【答案】(1)Cl -+ ClO- + 2H+ =Cl2↑ + H2O
(2)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有:①含氯类消毒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氯、次氯酸盐、以及含氯的有机物等,主要应用于水消毒、器具消毒、环境消毒、食品消毒等方面;②醛类消毒剂,主要成分为含醛基有机物,例如福尔马林溶液主要用于熏蒸消毒,戊二醛,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③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常见的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主要用于皮肤消毒、空气消毒、自来水消毒。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剂有:①洗洁精类,主要成分为碱和碱性盐类,它们能使餐具上残留的油脂水解,并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②洁厕灵类,主要成分为盐酸,它的酸性能清洗掉水垢(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③表面活化剂,主要成分为分子结构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特性的有机物,
【解析】(1)
“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稀盐酸HCI,能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 -+ ClO- + 2H+ =Cl2↑ + H2O,生成氯气,故答案为:Cl -+ ClO- + 2H+ =Cl2↑ + H2O。
(2)
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有:①含氯类消毒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氯、次氯酸盐、以及含氯的有机物等,主要应用于水消毒、器具消毒、环境消毒、食品消毒等方面;②醛类消毒剂,主要成分为含醛基有机物,例如福尔马林溶液主要用于熏蒸消毒,戊二醛,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③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常见的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主要用于皮肤消毒、空气消毒、自来水消毒。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剂有:①洗洁精类,主要成分为碱和碱性盐类,它们能使餐具上残留的油脂水解,并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②洁厕灵类,主要成分为盐酸,它的酸性能清洗掉水垢(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③表面活化剂,主要成分为分子结构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特性的有机物,故答案为:日常生活中的消毒剂有:①含氯类消毒剂,主要成分为二氧化氯、次氯酸盐、以及含氯的有机物等,主要应用于水消毒、器具消毒、环境消毒、食品消毒等方面;②醛类消毒剂,主要成分为含醛基有机物,例如福尔马林溶液主要用于熏蒸消毒,戊二醛,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的消毒;③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常见的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过氧戊二酸,主要用于皮肤消毒、空气消毒、自来水消毒。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剂有:①洗洁精类,主要成分为碱和碱性盐类,它们能使餐具上残留的油脂水解,并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②洁厕灵类,主要成分为盐酸,它的酸性能清洗掉水垢(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等);③表面活化剂,主要成分为分子结构具有亲水和疏水两种特性的有机物,
19.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后的灾区常需要大量的消毒剂、漂白剂、清洁剂。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过碳酸钠是一种多用途的新型固态漂白剂,化学式可表示为,它具有和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能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稀硫酸 B. C.溶液
(2)过氧化氢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化氢参与的某反应:,已知该反应中只发生了如下过程。请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3)二氧化氯()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制得:(X表示某种物质,是一种有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上述反应体系涉及的物质属于盐类的有___________。
③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4)曾有报道,在清洗卫生间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稀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而发生氯气中毒事件。试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答案】(1)AB
(2)
(3) 、 2:1
(4)
【解析】(1)
2Na2CO3·3H2O2具有Na2CO3和H2O2的双重性质,
A.稀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使过碳酸钠失效,故A符合题意;
B.MnO2能加速H2O2的分解,使过碳酸钠失效,故B符合题意;
C.NaOH不与Na2CO3和H2O2反应,不能使过碳酸钠失效,故C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AB;
(2)
根据所给反应方程式,H2CrO4中Cr显+6价,Cr(OH)3中Cr显+3价,Cr的化合价降低,降低3价,H2O2→O2,氧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0价,化合价升高,双线桥法表示:;故答案为;
(3)
①根据原子守恒和元素守恒,推出X为CO2;故答案为CO2;
②根据物质的分类,属于盐的是Na2SO4和NaClO3;故答案为NaClO3、Na2SO4;
③H2CrO4为氧化剂,H2C2O4为还原剂,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1,故答案为2∶1;
(4)
NaClO和HCl反应生成Cl2,其反应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故答案为NaClO+2HCl=NaCl+Cl2↑+H2O。
20.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是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重要模型和工具,它指的是以元素的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二维平面图像。图是钠的价类二维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二维图中缺失①中某种淡黄色固体能做供氧剂的原因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一个即可)
(2)写出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溶液常因温度过高而分解含有少量,除去杂质的方法为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向300 mL 某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充分反应后,得到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向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加1 mol·L-1的盐酸,所得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①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
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
(4)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除了这种方法,请你再举出一例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方法:_______。
【答案】(1)2Na2O2+2CO2=2Na2CO3+O2或2Na2O2+2H2O=4NaOH+O2↑
(2) NaHCO3=Na++HCO CO+CO2+H2O=2HCO
(3) HCO+H+=CO2↑+H2O 0.3mol
(4)测相同浓度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的pH或者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
【解析】(1)
根据二维图,①是钠的氧化物,钠的氧化物中显淡黄色的是Na2O2,过氧化钠能与CO2、H2O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或2Na2O2+2H2O=4NaOH+O2↑;
(2)
NaHCO3属于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除去Na2CO3,不引入新杂质,可向溶液中通入CO2,发生Na2CO3+CO2+H2O=2NaHCO3,离子方程式为CO+CO2+H2O=2HCO;故答案为NaHCO3=Na++HCO;CO+CO2+H2O=2HCO;
(3)
①NaOH溶液与一定量CO2反应,反应后溶质可能为NaOH和Na2CO3、Na2CO3、NaHCO3和Na2CO3、NaHCO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根据图像可知,0~100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小于100~300段消耗盐酸体积,因此NaOH与CO2反应后的溶质为Na2CO3和NaHCO3,0~100段发生离子反应为Na2CO3+HCl=NaHCO3+NaCl,100~300段发生离子反应为HCO+H+=CO2↑+H2O,故答案为HCO+H+=CO2↑+H2O;
②根据上述分析,B点溶液中溶质为NaCl,根据原子守恒n(NaCl)=n(HCl)=300×10-3L×1mol·L-1=0.3mol;故答案为0.3mol;
(4)
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的碱性,可以通过测相同溶度的pH进行鉴别;或者向溶液中加入CaCl2,CaCl2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NaHCO3溶液不与CaCl2溶液反应等等;故答案为测相同浓度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的pH或者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
21.常温下ClO2为气体,具有强氧化性,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与食品漂白剂。ClO2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2NaClO3+4HCl=2ClO2↑+C12↑+2NaCl+2H2O。现往足量NaClO3中通入56LHCl(标况)气体制ClO2,请计算:
(1)通入的HCl气体物质的量为___。
(2)若将生成的混合气体通过装有亚氯酸钠(NaClO2)的干燥管,可吸收Cl2并生成ClO2。通过两步制备共产生ClO2质量为多少克___(写出计算步骤)?
【答案】 2.5mol 168.75g
【详解】(1)根据进行分析,HCl的物质的量为=2.5mol,故答案为2.5mol;
(2)根据2NaClO3+4HCl=2ClO2↑+C12↑+2NaCl+2H2O,通入2.5mol氯化氢时,产生n(ClO2)==1.25mol,产生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625mol,氯气与亚氯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ClO=2ClO2↑+2Cl-,此时产生ClO2的物质的量为2×0.625mol=1.25mol,两次反应共产生ClO2的物质的量为1.25mol+1.25mol=2.5mol,即产生二氧化氯的质量为2.5mol×67.5g/mol=168.75g;故答案为168.75g。
22.(1)标准状况下,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则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
(2)在25℃、101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A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
(3)VL Al2(SO4)3溶液中含Al3+ag,将此溶液稀释到4VL,则稀释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
【答案】 64 30 g mol 1 mol L 1
【详解】(1)标准状况下,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 mL,气体物质的量,则摩尔质量为,因此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故答案为:64。
(2)在25℃、101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A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则M(A)=30 g mol 1;故答案为:30g mol 1。
(3)VL Al2(SO4)3溶液中含Al3+ag,Al3+物质的量,根据2Al3+~3SO关系式得到n(SO)=,将此溶液稀释到4V L,则稀释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故答案为:mol L 1。
23.实验室需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
实际应称Na2CO3质量/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_______。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将准确称量的Na2CO3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加适量水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2 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7 250 B、C、A、F、E、D 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 容量瓶盛放热溶液时,体积不准 无影响 偏高 洗净容量瓶后重新配制 洗净容量瓶后重新配制
【详解】(1)称量Na2CO3的质量为250×10-3×0.1×106g=2.65g,因为托盘天平的读数精确到0.1g,因此需要称量的Na2CO3的质量为2.7g,实验室容量瓶的规格为100mL、250mL、500mL、1000mL,因此选用250mL容量瓶;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因此步骤是 B、C、A、F、E、D;
(3)洗涤液移入容量瓶中,保证溶质全部转入容量瓶中;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要恢复到室温状态,因为热胀冷缩,溶液盛放热溶液时,体积不准;
(4)容量瓶中有少量的蒸馏水,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容量瓶中溶液的体积减小,即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5)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需要洗净容量瓶重新配制;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的外面,需要重新配置溶液。
24.如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并验证氯气性质的装置。其中E瓶放有干燥红色布条,F中为红色的铜网,其右端出气管口放有脱脂棉。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装置C中盛装的溶液是______,D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
(3)E中红色布条是否褪色?_______,F中的反应产物为______。
(4)新制氯水呈酸性,请用电离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
(5)若H中选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则发生的反应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
【答案】 饱和食盐水 干燥氯气 否 CuCl2 HCl=H++Cl-, Cl2+2OH-=Cl-+ClO-+H2O
【分析】分液漏斗中的浓盐酸滴入烧瓶B中的二氧化锰固体中加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中含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杂质,通过装置C中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气体,通过装置D中的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装置E检验干燥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通过装置F中的铜网加热发生反应生成棕黄色的烟得到氯化铜,通过装置G收集氯气,剩余氯气通过装置H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据此解答;
【详解】(1)实验室中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因为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用饱和食盐水可以出去氯化氢,所以C中盛放饱和食盐水,D中盛放浓硫酸是为了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干燥氯气;
(3)E装置是为了检验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的实验验证,氯气物漂白性,干燥的红色不调不褪色,F中是铜网,氯气与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uCl2,故答案为:否,CuCl2;
(4)Cl2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次氯酸电离成氢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故答案为:HCl=H++Cl-,;
(5) Cl2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Cl2+2OH-=Cl-+ClO-+H2O。
25.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溶液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该实验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A→_____→G→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______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C B D H 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能顺利流出 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得多
【分析】(1)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操作的基本步骤为查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据此排序;
(2)分液时要注意旋开活塞,分离下层液体,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根据分液漏斗分离液体的原理分析G步骤的目的;
(3)根据碘在水、四氯化碳中的溶解性不同,水、四氯化碳不互溶分析解答。
【详解】(1)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操作的基本步骤为查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则步骤为C→B→D→A→H→G→E→F,故答案为:C;B;D;H;
(2)旋开活塞,分离下层液体,应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能顺利流出,故答案为: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E操作时,漏斗里的液体能顺利流出;
(3) 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得多,因此可以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故答案为:CCl4与水不互溶,而且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得多。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1),要注意熟悉实验室萃取和分液操作的一般步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整理与提升
1.下列实验操作或记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测得1mol N2和CO的混合气体质量为28 g
B.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制得的氢气体积为50.28mL
C.用托盘天平称得2.50 gCuSO4·5H2O,受热充分失水后,固体质量减轻0.90g
D.欲配制0.10mol L-1的硫酸920mL,需量取密度为1.84g 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体积为5.0mL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配制480mL 1mol/L的NaOH溶液,需称量19.2g固体NaOH
B.Na2O2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
C.用托盘天平称取25.30g NaCl固体
D.用50mL量筒量取4.8mL硫酸
3.下列关于0.5molNa2SO4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3.01×1023个SO B.含有0.5个Na2SO4
C.含有0.5molNa+ D.含有1mol氧原子
4.若Cl2泄漏,可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 )
A.NaOH B.NaCl C.氨水 D.Na2CO3
5.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6.下列有关焰色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产生的不同特征颜色是发生物理变化引起的
B.焰色反应适合所有金属元素的检验
C.某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该溶液一定含有钠元素,一定不含钾元素
D.焰色反应必需的仪器及试剂: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酒精灯或煤气灯、稀硫酸
7.下列溶液中Cl-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200 mL 2 mol·L-1 MgCl2溶液
②1 000 mL 2.5 mol·L-1 NaCl溶液
③300 mL 5 mol·L-1 KCl溶液
④250 mL 1 mol·L-1 FeCl3溶液
A.③②①④ B.④①②③ C.③①④② D.②③①④
8.向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下列有关这三种气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温度、压强相同时,三中气体的密度关系:
B.质量、温度、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体积关系:
C.温度、密度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压强关系:
D.温度、压强、体积均相同,三种气体的质量关系:
9.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之间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A. B. C. D.
10.配制100mL1.0mol·L-1Na2CO3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定容
B.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置于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搅拌、溶解
C.转移Na2CO3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倒入容量瓶中
D.定容后,塞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
11.现有25mL2mol L-1的Na2CO3溶液和75mL1mol L-1的稀盐酸。
(1)将Na2CO3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
(2)将稀盐酸逐滴滴入Na2CO3溶液中。
两操作的现象及结果(标准状况下)为
A.现象相同,所得气体的体积相等 B.现象不同,所得气体的体积相等
C.现象相同,所得气体的体积不等 D.现象不同,所得气体的体积不等
1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1
B.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
C.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1
D.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2
13.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离子
B.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离子
C.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离子
D.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O离子
14.已知在一定温度下,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100mL浓度为10.00mol/L的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完全反应,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体系,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n(Na+):n(Cl-)可能为9:7
B.与NaOH反应的氯气一定为0.5mol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mol,则0.5<n<
D.n(NaCl):n(NaClO):n(NaClO3)可能为11:1:2
15.向100mL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 L-1的盐酸,产生CO2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0.2mol L-1
B.通入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mL
C.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OH):n(Na2CO3)=1:3
D.所得溶液溶质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NaHCO3):n(Na2CO3)=1:3
16.相同物质的量的NH3和H2S的质量比 ______ ,分子个数比为 ______ ,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 ______ ,所含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______ .
17.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
(1)在标准状况下,5.6LCO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质量是___________。
(2)11gC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标准状况)。
(3)相同质量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18.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使用消毒剂、清洁剂等。
(1)曾有报道,在清洗卫生间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稀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而发生氯气中毒事件。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_。
(2)请查阅资料,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清洁剂的主要成分,并谈谈应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___________
19.地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后的灾区常需要大量的消毒剂、漂白剂、清洁剂。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过碳酸钠是一种多用途的新型固态漂白剂,化学式可表示为,它具有和的双重性质。下列物质能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稀硫酸 B. C.溶液
(2)过氧化氢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化氢参与的某反应:,已知该反应中只发生了如下过程。请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3)二氧化氯()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以通过以下反应制得:(X表示某种物质,是一种有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②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上述反应体系涉及的物质属于盐类的有___________。
③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4)曾有报道,在清洗卫生间时,因混合使用“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稀盐酸)与“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而发生氯气中毒事件。试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0.元素的价类二维图是我们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重要模型和工具,它指的是以元素的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二维平面图像。图是钠的价类二维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二维图中缺失①中某种淡黄色固体能做供氧剂的原因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一个即可)
(2)写出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溶液常因温度过高而分解含有少量,除去杂质的方法为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向300 mL 某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充分反应后,得到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向上述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加1 mol·L-1的盐酸,所得气体的体积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①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
②B点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
(4)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除了这种方法,请你再举出一例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方法:_______。
21.常温下ClO2为气体,具有强氧化性,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与食品漂白剂。ClO2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2NaClO3+4HCl=2ClO2↑+C12↑+2NaCl+2H2O。现往足量NaClO3中通入56LHCl(标况)气体制ClO2,请计算:
(1)通入的HCl气体物质的量为___。
(2)若将生成的混合气体通过装有亚氯酸钠(NaClO2)的干燥管,可吸收Cl2并生成ClO2。通过两步制备共产生ClO2质量为多少克___(写出计算步骤)?
22.(1)标准状况下,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则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
(2)在25℃、101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A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则A的摩尔质量为____。
(3)VL Al2(SO4)3溶液中含Al3+ag,将此溶液稀释到4VL,则稀释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
23.实验室需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填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
实际应称Na2CO3质量/g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________。
A.用30 mL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将准确称量的Na2CO3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加适量水溶解
C.将已冷却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2 cm处
(3)操作A中,将洗涤液都移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到室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若出现如下情况,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若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不慎有液滴掉在容量瓶外面____________________。
24.如图为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并验证氯气性质的装置。其中E瓶放有干燥红色布条,F中为红色的铜网,其右端出气管口放有脱脂棉。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装置C中盛装的溶液是______,D中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
(3)E中红色布条是否褪色?_______,F中的反应产物为______。
(4)新制氯水呈酸性,请用电离方程式解释其原因________。
(5)若H中选用NaOH溶液进行尾气处理,则发生的反应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
25.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了少量碘水。现用CCl4溶液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 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该实验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A→_____→G→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__________,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___________。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