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电荷数
C.电子层数 D.核外电子数
2.硒(Se)位于第四周期,与硫元素位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硒的原子序数为34
B.硒有+6和-2两种常见价态
C.硒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4
D.H2Se的热稳定性比H2S热稳定性强
3.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B B. C. D.C
4.X、Y均为第三周期主族非金属元素,且Y的族序数大于X的族序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B.非金属性:X>Y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X>Y D.原子半径:X>Y
5.下列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 B.酸性:
C.熔、沸点: D.原子半径:Se>Te
6.下列事实不能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的是
A.Cl2和S分别与铁反应,产物中铁的化合价不同
B.Cl2 +H2S= 2HCl+S↓
C.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而硫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D.HCl比H2S热稳定性更强
7.下表为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推测氮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元素符号 C N O F
原子半径/nm 0.077 0.074 0.071
A.0.110 nm B.0.082 nm C.0.075 nm D.0.070 nm
8.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砹()是第ⅥA族元素,砹化银是可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由可类推出氟元素也存在
C.硒是第ⅥA族元素,硒化氢是无色、有毒、比硫化氢稳定的气体
D.在氧气中燃烧,钾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9.已知锶与钙同族,下列对锶及其化合物的推测合理的是
A.锶是第四周期元素 B.碳酸锶难溶于水
C.单质锶与热水不反应 D.氢氧化锶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10.结合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错误的是
A.最高正化合价:N>C>O B.酸性:HClO4>H2SO4>H3PO4
C.稳定性:HCl>HBr>HI D.原子半径大小:S>Na>O
11.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B.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表示
C.砹(At)为有色固体,AgAt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硝酸
D.碳酸锶()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
12.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Q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C.原子半径: D.T的最高价氧化物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F、HCl、HBr、HI酸性依次减弱
B.LiOH、NaOH、KOH、RbOH碱性依次增强
C.F2、Cl2、Br2、I2单质的熔点逐渐升高
D.H2O的还原性小于NH3
14.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某黄绿色气体与冷烧碱反应可得YZW的溶液,该溶液可作漂白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为W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于Z D.W的非金属性弱于X
15.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工业用硅石()冶炼粗硅发生反应:
B.常温下,形状和大小相同的Na、Mg与水反应,Na更容易反应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将通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因为生成
16.已知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由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一定含有10 mol e-
B.C与A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金属D可用电解其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
D.化合物AE与CE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17.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X Y
Z W
A.X的最常见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B.Z的单质与氢气反应比Y单质与氢气反应剧烈
C.W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所以W2具有漂白性
D.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Z>W>Y
18.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E的一种氧化物和A的单质在高温下能反应
B.氢化物的沸点:C>B>A
C.D的简单离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形成简单离子半径中最小的
D.G的单质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19.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①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②铊(Tl)与铝同族,其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③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④锂(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物是Li2O2,锂溶于水生成一种强碱
⑤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⑥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A.①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20.物质W常用作漂白剂和氧化剂,其构成元素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各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室中常用CS2洗涤残留在试管壁上的N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Z形成的化合物与M、N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室中用CS2洗涤残留在试管壁上的N单质,利用了N单质的还原性
C.Z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大于Y的氢化物的沸点
D.化合物W常用作氧化剂,不宜在高温下使用
2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1)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向右金属性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同主族元素由上向下金属性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
22.A、B、C、D、E五种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1)哪些属于金属元素对应的粒子_____?哪些属于非金属元素对应的粒子_____?
(2)哪些粒子可直接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_____?哪些粒子可经过得失电子后再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____?
23.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①~⑦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1)⑥表示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2)②和⑥两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②_______⑥(填“<”或“>”)。
(3)①②③三种元素对应的简单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4)元素④与⑦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5)写出元素⑤的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2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W Y
X 硫 Z
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_______周期。
(2)H2S的稳定性_______(填“>”或“<”)HZ。
(3)W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弱于Y的原因是_______(请用元素符号作答)。
(4)Se是动植物体营养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与硫同主族。下列关于Se的推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
a.原子半径:Se>S
b.S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H2SO4
c.SeO2只具有氧化性
2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①溴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周期_______族。
②表中与溴同主族的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_______(填化学式)。
(2)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①的中子数为_______。
②硒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③溶于水生成,向所得溶液中通入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硒单质和,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溴化硒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材料,其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溴化硒属于离子化合物
b.原子半径;
c.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的强
d.溴化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8
26.四种常见的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回答)
甲 乙
丙 丁
(1)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丁单质的电子式是____。
(2)氢元素与甲和丁可以组成一种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是____。
(3)丙、丁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____。
27.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8种元素的位置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⑧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
(2)元素③④⑤简单离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8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简单氢化物最稳定的是_______。
(4)元素①和④可以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M,M的电子式子为_______。M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遇水后放出氢气并生成一种碱。写出M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该反应每生成标况下的氢气22.4L,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
28.在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至过量。经测定,加入的的物质的量(mol)和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mol)的关系如图所示。
(1)CD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图中点表示加入___________。
(4)图中线段___________。
29.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铝和锌都是两性金属元素。其氢氧化物都是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生成或ZnO)。但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而氢氧化锌能溶于氨水,生成[Zn(NH3)4]2+。
①写出锌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用氨水除去Al(OH)3中的Zn(OH)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写出向AlCl3溶液中滴入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④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即可鉴别的是___________。
A.硫酸铝和氢氧化钠 B.硫酸铝和氨水
C.硫酸锌和氢氧化钠 D.硫酸锌和氨水
(2)Cu2O是一种红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在空气中灼烧Cu2O会生成CuO;Cu2O溶于稀硫酸可生成Cu和Cu2+;Cu2O和Cu都能溶于稀硝酸。
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检测Cu样品中是否含有Cu2O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方案Ⅰ:取该红色样品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剩余
方案Ⅱ:取该红色样品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方案Ⅲ:称量a g红色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恒重,得到bg黑色固体。
①比较方案Ⅰ和方案Ⅱ,你认为合理的是方案___________(填“Ⅰ”或“Ⅱ”),合理方案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方案Ⅲ中,如果___________<b<___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可确认红色粉末含有Cu2O。
30.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I. (1)将钠、镁各2 g分别投入盛足量冷水的烧杯中,实验结果:___________与冷水剧烈反应;另取镁、铝各2 g 分别投入足量0.05 mol/L盐酸中,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
(2)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出现胶状沉淀,可证明元素得电子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随原子序数增大,同周期元素失电子能力依次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下同),得电子能力依次___________。
II.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Br,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KBr溶液和CCl4.反应一段时间后,将C振荡、静置,观察到C中现象是___________。此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
31.利用如所示装置可以验证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的非金属性。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A中应加入_______溶液,B中应加入Na2CO3,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1.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
A.最外层电子数 B.核电荷数
C.电子层数 D.核外电子数
【答案】A
【详解】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都逐渐增大,故选A。
2.硒(Se)位于第四周期,与硫元素位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硒的原子序数为34
B.硒有+6和-2两种常见价态
C.硒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4
D.H2Se的热稳定性比H2S热稳定性强
【答案】D
【详解】A.硒是硫同族元素,二者原子序数相差18,故硒的原子序数为34,A正确;
B.根据硫原子分析,硒的常见价态为+6和-2,B正确;
C.硒的最高价为+6价,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为H2SeO4,C正确;
D.硒在硫元素的下方,非金属性比硫弱,故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弱,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B B. C. D.C
【答案】B
【详解】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往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有原子半径:Li>Be>B>C,则原子半径最大的为Li,故答案为:B。
4.X、Y均为第三周期主族非金属元素,且Y的族序数大于X的族序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X>Y B.非金属性:X>Y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X>Y D.原子半径:X>Y
【答案】D
【详解】A.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可知,X、Y均为第三周期主族非金属元素,且Y的族序数大于X的族序数,则Y在X的右侧,原子序数:Y>X,故A错误;
B.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Y>X,故B错误;
C. 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Y>X,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X>Y,故D正确;
故选D。
5.下列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
A.热稳定性: B.酸性:
C.熔、沸点: D.原子半径:Se>Te
【答案】C
【详解】A.O原子半径比S原子小,O的非金属性比S强,H2O比H2S更稳定,A选项错误;
B.Cl原子半径比S原子小,Cl的非金属性比S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2SO4C.S常温下呈固态,O2常温下呈气态,熔沸点S>O2,C选项正确;
D.Se与Te在第VIA族,Se在Te的上一周期,故r(Se)答案选C。
6.下列事实不能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的是
A.Cl2和S分别与铁反应,产物中铁的化合价不同
B.Cl2 +H2S= 2HCl+S↓
C.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而硫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D.HCl比H2S热稳定性更强
【答案】C
【详解】A.氯气和硫分别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硫化亚铁,说明氯气的非金属性比硫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氯气能置换出硫,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B项不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越强,则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而与最外层电子多少无关,C项符合题意;
D.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表为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推测氮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元素符号 C N O F
原子半径/nm 0.077 0.074 0.071
A.0.110 nm B.0.082 nm C.0.075 nm D.0.070 nm
【答案】C
【详解】第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N的原子半径在0.077与0.074之间;
故选C。
8.根据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砹()是第ⅥA族元素,砹化银是可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由可类推出氟元素也存在
C.硒是第ⅥA族元素,硒化氢是无色、有毒、比硫化氢稳定的气体
D.在氧气中燃烧,钾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答案】D
【详解】A.At位于ⅦA族元素,根据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砹化银是难溶于水的有色沉淀,故A错误;
B.氟元素没有正价,不存在HFO4,故B错误;
C.硒位于ⅥA族元素,硒的非金属性比硫的非金属性弱,因此硒化氢的不如硫化氢稳定,故C错误;
D.钾比钠活泼,且两者均属于非常活泼的金属单质,钾在氧气中燃烧得到产物比钠燃烧产物复杂,故D正确;
答案为D。
9.已知锶与钙同族,下列对锶及其化合物的推测合理的是
A.锶是第四周期元素 B.碳酸锶难溶于水
C.单质锶与热水不反应 D.氢氧化锶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答案】B
【详解】A.锶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第IIA族,A错误;
B.第IIA族元素的碳酸盐,碳酸镁微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则碳酸锶难溶于水,B正确;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锶的金属性大于钙,则锶一定能和热水反应,C错误;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锶的金属性大于钙,则氢氧化锶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强,D错误;
答案选B。
10.结合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错误的是
A.最高正化合价:N>C>O B.酸性:HClO4>H2SO4>H3PO4
C.稳定性:HCl>HBr>HI D.原子半径大小:S>Na>O
【答案】D
【详解】A.最高正化合价:N(+5价)>C(+4价)>O(+2价),故A正确;
B.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增强,因此酸性:HClO4>H2SO4>H3PO4,故B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因此稳定性:HCl>HBr>HI,故C正确;
D.根据层多径大,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原则,得到原子半径大小:Na>S>O,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1.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氧气中,铷(Rb)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
B.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表示
C.砹(At)为有色固体,AgAt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硝酸
D.碳酸锶()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
【答案】B
【详解】A.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越强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越复杂,金属铷比金属钠更活泼,因此铷(Rb) 的燃烧产物比钠的燃烧产物更复杂,A正确;
B.F2与水反应生成HF和O2,不符合X2+H2O=HXO+HX,B错误;
C.卤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颜色逐渐加深,碘单质为紫黑色固体,所以砹(At) 也为有色固体,溴化银和碘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所以AgAt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C正确;
D.Sr与Ba同主族,性质相似,因此SrCO3与BaCO3性质相似,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易溶于盐酸,D正确;
故选B。
12.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Q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C.原子半径: D.T的最高价氧化物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答案】D
【分析】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Q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Q为Si、T为Al、R为N、W为S。
【详解】A.非金属性N>C>Si,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NH3>SiH4),故A正确;
B.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则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2SiO3>H2SO4,故B正确;
C.根据层多径大,同电子层结构核多径小原则,原子半径:Al>Si>N,故C正确;
D.T的最高价氧化物Al2O3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F、HCl、HBr、HI酸性依次减弱
B.LiOH、NaOH、KOH、RbOH碱性依次增强
C.F2、Cl2、Br2、I2单质的熔点逐渐升高
D.H2O的还原性小于NH3
【答案】A
【详解】A.HF、HCl、HBr、HI酸性依次增强,HF是弱酸,其余三个是强酸,故A错误;
B.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逐渐增强,因此LiOH、NaOH、KOH、RbOH碱性依次增强,故B正确;
C.卤族元素单质从上到下熔点逐渐升高,因此F2、Cl2、Br2、I2单质的熔点逐渐升高,故C正确;
D.非金属性强,其氢化物的还原性弱,非金属性:O>N,因此H2O的还原性小于NH3,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14.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某黄绿色气体与冷烧碱反应可得YZW的溶液,该溶液可作漂白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为W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于Z D.W的非金属性弱于X
【答案】D
【分析】某黄绿色气体与冷烧碱反应可得YZW的溶液,即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该溶液可作漂白液,则为NaClO,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故W为O,Z为Cl,Y为Na,元素X和Z同族,故X为F。
【详解】A.同周期从左往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O>F,A错误;
B.非金属性F>Cl,故氢化物稳定性:HF>HCl,B错误;
C.F无正价,最高价为0,其没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C错误;
D.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从左往右增强,故O的非金属性弱于F,D正确;
故选D。
15.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近代化学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工业用硅石()冶炼粗硅发生反应:
B.常温下,形状和大小相同的Na、Mg与水反应,Na更容易反应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将通入淀粉KI溶液中,溶液变蓝色,因为生成
【答案】A
【详解】A.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根据反应方程式,C元素化合价升高,C为还原剂,Si元素化合价降低,Si为还原产物,C还原性强于Si,与上述规律不符,故A符合题意;
B.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容易,Na的金属性强于Mg,则Na与水反应更容易,故B不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越强(稀有气体除外),F的非金属性强于O,则HF的稳定性强于H2O,故C不符合题意;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氯气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单质,氯气与I-发生Cl2+2I-=2Cl-+I2,溶液变蓝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16.已知A、B、C、D、E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由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一定含有10 mol e-
B.C与A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金属D可用电解其熔融氯化物的方法制取
D.化合物AE与CE含有相同类型的化学键
【答案】B
【分析】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主族元素,元素D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D为Al元素,元素C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则C只能为Na元素;元素B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B为第二周期的C元素,结合原子序及元素A、E的单质在常温下呈气态,E为Cl,A为H,以此来解答。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H,B为C,C为Na,D为Al,E为Cl,
A.由元素A、B组成的化合物可为C2H6,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则1mol该化合物含有18 mol e-,故A错误;
B.C与A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NaH,故B正确;
C.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氯化铝不导电,应该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冶炼金属铝,故C错误;
D.HCl含共价键,NaCl含离子键,故D错误;
故选B。
17.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X Y
Z W
A.X的最常见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B.Z的单质与氢气反应比Y单质与氢气反应剧烈
C.W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所以W2具有漂白性
D.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Z>W>Y
【答案】D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根据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X和Y位于第二周期,Z和W位于第三周期,若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第一层电子数的3倍,则Z是S,所以X是N,Y是O,W是Cl,据此解答。
【详解】A.N的最常见气态氢化物是氨气,其水溶液显碱性,A错误;
B.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则O的单质与氢气反应比S的单质与氢气反应剧烈,B错误;
C.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C错误;
D.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的大小关系:S>Cl>O,D正确;
答案选D。
18.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E的一种氧化物和A的单质在高温下能反应
B.氢化物的沸点:C>B>A
C.D的简单离子半径是同周期元素形成简单离子半径中最小的
D.G的单质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答案】B
【分析】短周期部分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A、B、C位于第二周期,D、E、G位于第三周期,再结合原子序数大小可知,A为C,B为N,C为O,D为Al,E为Si,G为S元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二氧化硅和碳在高温下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i和CO,A项正确;
B.由于水、氨气中存在氢键,故其沸点比甲烷高,且常温下水为液态,氨气为气态,则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水>氨气>甲烷,但是碳的氢化物还有很多,则无法比较,B项错误;
C.Al失去最外层电子,电子层就比成为阴离子的氯离子等少一层,然后同样是阳离子,Al的核电荷数最大,所以半径最小,C项正确;
D.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和地壳的岩层里,D项正确;
答案选B。
19.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①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②铊(Tl)与铝同族,其单质既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
③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④锂(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物是Li2O2,锂溶于水生成一种强碱
⑤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⑥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A.①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B
【详解】①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和铝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铝性质相似,可能具有两性,①项正确;
②铊(Tl)与铝同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只能和酸液反应放出氢气,②项错误;
③根据卤族元素以及银盐的性质,可以推知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③项正确;
④根据钠和锂的性质的递变规律和性质的相似性,可以推知锂(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物是Li2O,④项错误;
⑤根据第ⅡA元素硫酸盐性质的地变规律,可以知道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⑤项正确;
⑥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不如H2S稳定的气体,⑥项错误;
答案选B。
20.物质W常用作漂白剂和氧化剂,其构成元素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各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室中常用CS2洗涤残留在试管壁上的N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Z形成的化合物与M、N形成的化合物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实验室中用CS2洗涤残留在试管壁上的N单质,利用了N单质的还原性
C.Z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大于Y的氢化物的沸点
D.化合物W常用作氧化剂,不宜在高温下使用
【答案】AD
【分析】实验室中常用CS2洗涤残留在试管壁上的S单质,则N为S元素;M原子半径大于N,且M离子带一个正电荷,则M为Na元素;Z周围有两个共价键,且原子序数小于M,则Z为O元素;X周围有一个共价键,且原子半径最小,则X为H元素;Y周围有四个共价键,图中所示的阴离子带两个负电荷且原子半径大于Z,则Y为N元素;
【详解】A.X、Z形成的化合物H2O2与M、N形成的化合物Na2S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正确;
B.实验室中用CS2洗涤残留在试管壁上的N单质,利用了N单质溶解性,B错误;
C.Z的氢化物的沸点不一定大于Y的氢化物的沸点,它们氢化物有多种,没有绝对关系,C错误;
D.化合物W常用作氧化剂,不宜在高温下使用,因为高温下化合物W不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AD。
2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1)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同周期元素由左向右金属性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同主族元素由上向下金属性_______,非金属性_______。
【答案】 减弱 增强 增强 减弱
【解析】略
22.A、B、C、D、E五种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
(1)哪些属于金属元素对应的粒子_____?哪些属于非金属元素对应的粒子_____?
(2)哪些粒子可直接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_____?哪些粒子可经过得失电子后再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____?
【答案】(1) D和E属于金属元素对应的粒子 A和B属于非金属元素对应的粒子
(2) B和E可直接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MgO A和C可经过得失电子后再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NaCl
【解析】略
23.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①~⑦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1)⑥表示的元素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
(2)②和⑥两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②_______⑥(填“<”或“>”)。
(3)①②③三种元素对应的简单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4)元素④与⑦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5)写出元素⑤的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答案】(1)P
(2)<
(3)HF
(4)离子
(5)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位置,可推断出表中元素分别是①C、②N、③F、④Na、⑤Al、⑥P、⑦Cl,据此可分析解答。
(1)
⑥表示第三周期第VA族的P元素;
(2)
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②⑥元素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②N<⑥P;
(3)
C、N、F三种元素都处于第二周期,原子半径C>N>F,其中半径最小的F的非金属性最强,氢化物最稳定,即最稳定的氢化物为HF;
(4)
④Na与⑦Cl反应易形成Na+与Cl-,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
(5)
⑤Al的氧化物Al2O3可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W Y
X 硫 Z
回答下列问题:
(1)X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_______周期。
(2)H2S的稳定性_______(填“>”或“<”)HZ。
(3)W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弱于Y的原因是_______(请用元素符号作答)。
(4)Se是动植物体营养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与硫同主族。下列关于Se的推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
a.原子半径:Se>S
b.S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H2SO4
c.SeO2只具有氧化性
【答案】(1)3
(2)<
(3)N、O位于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NO,得电子能力N(4)a
【分析】由周期表的结构可知,X为Si,W为N,Y为O,Z为Cl,据此解答。
(1)由分析可知,X为Si,核电荷数为14,其核外电子分3层排布、则X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3周期。
(2)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则H2S的稳定性<HZ (HCl)。
(3)N、O位于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N<O,原子半径N>O,得电子能力N<O。
(4)Se与硫同主族且位于S的下方。由于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关于Se的推断:a.原子半径:Se>S,a正确;b.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Se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弱于H2SO4,b不正确;c.SeO2中Se呈+4价,化合价既可以升高到+6价、又可以下降到0价等、故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不正确;选a。
2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①溴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周期_______族。
②表中与溴同主族的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_______(填化学式)。
(2)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①的中子数为_______。
②硒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③溶于水生成,向所得溶液中通入气体发生反应,生成硒单质和,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溴化硒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材料,其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溴化硒属于离子化合物
b.原子半径;
c.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的强
d.溴化硒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8
【答案】(1) 四 VIIA HClO4
(2) 46 H2Se
(3)bd
【解析】(1)
①由元素周期表,根据氯原子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VIIA族,溴与氯位于同一主族,所以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VIIA族;
②Br为卤族元素,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也减弱,由于F没有含氧酸,故最强含氧酸是HClO4;
(2)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故的中子数=80-34=46;
②S的气态氢化物为H2S,S和Se处于同主族有类似的化学性质,故Se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
③由SO2和H2SeO3反应生成H2SO4和Se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a.由图可知,具有球棍模型,分子结构中只含有共价键,不是离子化合物,a错误;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b正确;
c.同一周期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故Se金属性比Br弱,c错误;
d.根据结构可知,溴化硒的分子式为Se2Br2,则相对分子质量M=78.96×2+79.90×3=317.72≈318,d正确;
故答案选bd。
26.四种常见的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回答)
甲 乙
丙 丁
(1)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丁单质的电子式是____。
(2)氢元素与甲和丁可以组成一种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是____。
(3)丙、丁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____。
【答案】(1) 第三周期第VIA族
(2)NH4Cl
(3)HCl>H2S
【分析】乙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乙是O元素;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甲是N元素、丙是S元素、丁是Cl元素。
(1)丙是S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VIA族;丁是Cl元素,丁单质是Cl2,电子式是;
(2)氢元素与N和Cl组成的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是氯化铵,其化学式是NH4Cl;
(3)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HCl>H2S。
27.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8种元素的位置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⑧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
(2)元素③④⑤简单离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3)8种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简单氢化物最稳定的是_______。
(4)元素①和④可以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M,M的电子式子为_______。M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遇水后放出氢气并生成一种碱。写出M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该反应每生成标况下的氢气22.4L,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
【答案】(1) 第四周期ⅣA族
(2)
(3) KOH HF
(4) NA
【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①是H元素;②是O元素;③是F元素;④是Na元素;⑤是Al元素;⑥是Cl元素;⑦是K元素;⑧是Se元素。
(1)⑧是S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ⅣA族,最高价为+6,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化学式为。
(2)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元素③④⑤简单离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3)8种元素中,K的金属性最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KOH;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F的非金属性最强,简单氢化物最稳定的是HF。
(4)H和Na可以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离子化合物NaH,NaH的电子式子为。NaH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遇水后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则该反应每生成标况下的氢气22.4L,转移电子数目为。
28.在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至过量。经测定,加入的的物质的量(mol)和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mol)的关系如图所示。
(1)CD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原溶液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图中点表示加入___________。
(4)图中线段___________。
【答案】(1)
(2)2:1
(3)0.7
(4)7:1
【分析】在和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至过量,段发生的离子反应有、、段发生的反应为,结合图象与反应的对应关系、沉淀的物质的量及原子守恒来计算。
(1)
由图象可知,段发生、段发生,故答案为:。
(2)
由图象可知,段发生、段发生,
点对应的沉淀为点对应的沉淀为和,
则的物质的量为的物质的量为,
由、,所以原溶液中、物质的量之比为,故答案为:2:1。
(3)
由,Mg2+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需要OH-的物质的量为0.4mol;由,Al3+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需要OH-的物质的量为0.3mol;则点的物质的量为,故答案为:。
(4)
发生、,
发生,
则线段对应的的物质的量为,
线段发生,Al(OH)3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需要OH-的物质的量为0.1mol,对应的的物质的量为,所以线段,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反应及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来计算,明确图象中每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利用原子守恒的方法来解答。
29.阅读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铝和锌都是两性金属元素。其氢氧化物都是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生成或ZnO)。但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而氢氧化锌能溶于氨水,生成[Zn(NH3)4]2+。
①写出锌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用氨水除去Al(OH)3中的Zn(OH)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写出向AlCl3溶液中滴入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④下列各组中的两种溶液,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即可鉴别的是___________。
A.硫酸铝和氢氧化钠 B.硫酸铝和氨水
C.硫酸锌和氢氧化钠 D.硫酸锌和氨水
(2)Cu2O是一种红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在空气中灼烧Cu2O会生成CuO;Cu2O溶于稀硫酸可生成Cu和Cu2+;Cu2O和Cu都能溶于稀硝酸。
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检测Cu样品中是否含有Cu2O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方案Ⅰ:取该红色样品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剩余
方案Ⅱ:取该红色样品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方案Ⅲ:称量a g红色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恒重,得到bg黑色固体。
①比较方案Ⅰ和方案Ⅱ,你认为合理的是方案___________(填“Ⅰ”或“Ⅱ”),合理方案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方案Ⅲ中,如果___________<b<___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可确认红色粉末含有Cu2O。
【答案】 Zn+2NaOH=Na2ZnO2+H2↑ Zn(OH)2 +4NH3·H2O=[Zn(NH3)4]2++ 2OH- +4H2O Al3+ +3NH3·H2O=3+ Al(OH)3↓ ACD Ⅱ Cu2O+2H+= Cu+Cu2++H2O
【分析】根据铝和锌的氢氧化物都是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生成或ZnO),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而氢氧化锌能溶于氨水分析解答(1);方案Ⅰ:Cu2O和Cu都能溶于稀硝酸;方案Ⅱ:Cu2O溶于稀硫酸可生成Cu和Cu2+,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方案Ⅲ:称量a g红色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恒重,得到bg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Cu2O会生成CuO;结合极限法分析解答(2)。
【详解】(1)①锌和氢氧化钠的反应与金属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相似,反应生成Na2ZnO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NaOH=Na2ZnO2+H2↑,故答案为:Zn+2NaOH=Na2ZnO2+H2↑;
②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氢氧化锌溶于氨水生成[Zn(NH3)4]2+,用氨水除去Al(OH)3中的Zn(OH)2的离子方程式为Zn(OH)2+4NH3 H2O=[Zn(NH3)4]2++2OH-+4H2O,故答案为:Zn(OH)2+4NH3 H2O=[Zn(NH3)4]2++2OH-+4H2O;
③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 H2O=Al(OH)3↓+3,故答案为:Al3++3NH3 H2O=3+Al(OH)3↓;
④A.硫酸铝中加氢氧化钠,先出现沉淀,然后沉淀消失,向氢氧化钠中加硫酸铝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出现沉淀,用相互滴加的实验方法可以鉴别,故A选;
B.硫酸铝和氨水不管是谁往谁中滴加,现象均是出现白色沉淀,用相互滴加的实验方法不可以鉴别,故B不选;
C.往硫酸锌中加氢氧化钠时,会出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消失,向氢氧化钠中加硫酸锌时,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出现沉淀,故用相互滴加的实验方法可以鉴别,故C选;
D.往硫酸锌中加氨水时,会出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消失,向氨水中加硫酸锌时,无明显现象,故用相互滴加的实验方法可以鉴别,故D选;
故答案为:ACD;
(2)方案Ⅰ:Cu2O和Cu都能溶于稀硝酸,不能依据溶液中是否有残渣判断,
方案Ⅱ:Cu2O溶于稀硫酸可生成Cu和Cu2+,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溶液中生成红色固体,溶液变蓝色证明含氧化亚铜;
方案Ⅲ:称量a g红色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恒重,得到bg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Cu2O和Cu都会生成CuO;
①根据上述分析,方案Ⅱ合理:Cu2O溶于稀硫酸可生成Cu和Cu2+,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溶液中生成红色固体,溶液变蓝色证明含氧化亚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O+2H+=Cu+Cu2++H2O,可以检测Cu样品中是否含有Cu2O,故答案为:Ⅱ;Cu2O+2H+=Cu+Cu2++H2O;
②称量a g红色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恒重,得到bg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灼烧Cu2O会生成CuO;铜和氧化亚铜灼烧都生成氧化铜,但两者质量增加不同。
若ag全部为铜,灼烧生成氧化铜,反应后质量变为×80g/mol=g,
若ag全部为氧化亚铜,灼烧生成氧化铜,反应后质量变为×2×80g/mol=g,所以b为g时为铜,b为g时为Cu2O,当<b<为Cu和Cu2O混合物,可确认红色粉末含有Cu2O,故答案为:;。
30.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I. (1)将钠、镁各2 g分别投入盛足量冷水的烧杯中,实验结果:___________与冷水剧烈反应;另取镁、铝各2 g 分别投入足量0.05 mol/L盐酸中,___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
(2)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出现胶状沉淀,可证明元素得电子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随原子序数增大,同周期元素失电子能力依次_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下同),得电子能力依次___________。
II.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Br,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KBr溶液和CCl4.反应一段时间后,将C振荡、静置,观察到C中现象是___________。此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
【答案】 钠 镁 C Si SiO+CO2+H2O=H2SiO3↓+CO 减弱 增强 分液漏斗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呈橙红色 无尾气处理装置,污染空气
【详解】(1)钠与水反应,而镁不和冷水反应,所以钠与冷水反应剧烈;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Mg>Al,故镁和盐酸反应更加剧烈;
(2)胶状沉淀为 H2SiO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此为强酸制备弱酸,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元素得电子能力:C>Si。结论:随原子序数增大,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减弱,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则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3)A 为分液漏斗;
(4)C 中发生反应 Cl2+2Br =2Cl +Br2,Br2的 CCl4溶液密度大在下层,故现象为溶液分层,下层棕红色橙红色,上层无色;不足之处为Cl2和 Br2有毒,应当进行尾气处理。
31.利用如所示装置可以验证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实验室中现有药品Na2S、KMnO4、浓盐酸、MnO2,请选择合适药品设计实验,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硫的非金属性。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A中应加入_______溶液,B中应加入Na2CO3,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 浓盐酸 KMnO4 Na2S溶液 S2-+Cl2=S↓+2Cl-
(2) H2SO4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来验证非金属的变化规律,通过制取Cl2,Cl2置换S单质以验证Cl、S的非金属强弱,结合实验装置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1)
由实验装置,制取氯气时为固液不加热装置,则先利用浓盐酸和KMnO4来制取Cl2,再用Cl2与Na2S反应产生S验证氯的非金属性大于硫。故装置A、B、C中所装药品分别为浓盐酸、KMnO4、Na2S溶液,装置C中有淡黄色沉淀S生成,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2=S↓+2Cl-;
(2)
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A中加稀硫酸、B中加Na2CO3,产生二氧化碳气体,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的现象为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