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练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小明喜欢看连环画,他刚看完了一本《三家分晋》的连环画(见下图)。这里的“三家”指的是( )
A.赵、魏、韩 B.楚、燕、齐 C.韩、齐、魏 D.赵、魏、燕
2.战国七雄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战争。下列著名战役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有( )
①涿鹿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许多成语典故源于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如纵横捭阖、窃符救赵、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反映战国时期( )
A.奴隶制的瓦解 B.诸侯兼并战争激烈
C.生产力大发展 D.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4.战国时期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突出表现在( )
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的变法 ③农业产量的提高 ④人口的大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民风更加彪悍
6.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7.《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国推行商鞅的“除井田,民得买卖”之法。此项措施( )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C.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D.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9.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10.《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得益于( )
A.商鞅奖励耕织 B.铁制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 D.大禹治水的影响
11.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 B.修筑都江堰
C.奖励耕战 D.发现甲骨文
12.下图是文物铜方量。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13.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这项水利工程是( )
部位 主要作用
鱼嘴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分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飞沙堰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宝瓶口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芍陂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功效。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
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都江堰建成之后哪一地方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5.战国时期战事连年,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动荡的局势成就了秦国的强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逐鹿中原强国梦】
(1)写出上图中A、B、C所代表的诸侯国。
A: B: C:
(2)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到战国时期势力较强的只剩下七个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力主改革统一梦】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摘自贾谊《过秦论》
(3)这次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B 6.B 7.D 8.C 9.B 10.C 11.B 12.D 13.A
14.答:(1)成都平原。
(2)观点:都江堰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
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5.答:(1)齐国 秦国 楚国
(2)说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3)作用: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启示: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