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九、十章 自我综合评价(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九、十章 自我综合评价(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19 22: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综合评价
[测试范围:第九、十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青藏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位于青藏腹地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如图为“青藏地区简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地势低平,河湖稀少 ②种植业发达,铁路网稠密 ③太阳能资源丰富 ④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湿地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退化等现象严重。导致三江源地区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B.过度放牧
C.乱采砂金
D.滥挖野生药材
3.我国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水源污染
B.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木材蓄积量
D.禁止滥捕滥猎
  
西藏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独特的雪域文明。读“西藏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图”,完成4~6题。
4.西藏自治区的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是 (  )
A.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西向东递减
5.图中农作物最可能是 (  )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大豆
6.图中农作物主要分布在 (  )
A.雅鲁藏布江谷地 B.湟水谷地
C.宁夏平原 D.河套平原
某旅游团7月下旬准备到西藏地区旅游,旅行社宣传单提示:①早晚天气较凉,备好外套、棉衣;②准备遮阳伞、墨镜;③有心、肺、脑、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或有外伤者不宜去西藏旅游;④带好雨衣等。据此完成7~8题。
7.上述提示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
①——气温日较差大 ②——空气稀薄,光照强 
③——海拔高,气压较大 ④——早晚经常下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该地区种植的青稞和小麦穗大粒饱的原因是 (  )
A.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B.二氧化碳浓度高
C.气温较低,没有病虫害 D.地势高,降水丰富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9~10题。
9.如果从兴安盟出发到日喀则,进行一次穿越之旅,沿途可以观看到森林、草原、荒漠和雪域高原的奇异风光。影响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喝青稞酒、酥油茶,以糌粑为主食,这是我国哪个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1.青海省成为江河之源的原因是 (  )
A.远离海洋 B.海拔较低
C.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D.有青海湖
  三江源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被称为“中华水塔”。读图,完成12~14题。
12.这里的“三江”是指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因为 (  )
A.雪山、冰川广布,水源充足 B.海拔高,像铁塔一样
C.河流、湖泊、沼泽多 D.是三条河流的发源地
14.关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是 (  )
A.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
C.不能在此地区修建铁路,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
15.以下有关我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B.人地关系不够和谐,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C.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二、综合题(共55分)
16.(20分)同学们计划暑假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旅行,请帮助他们完成旅游攻略。
信息准备: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高天寒,雪山连绵,牛羊成群,青稞飘香。图为铁路沿线景点分布。
物品准备:羽绒服、登山鞋、氧气袋、药品、照相机。
(1)西宁是     省的行政中心,西宁到拉萨之间的铁路线是    铁路。(4分)
(2)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由于海拔    ,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4分)
(3)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烈,为此他们还需准备的物品有      等。(2分)
(4)在铁路沿线可以游览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    湖,参观拉萨著名的藏传佛教建筑      ,品尝高原特有农作物    酿造的美酒。(3分)
(5)该地区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将下列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下图中相应空格内,完成结构示意图。(5分)
A.江河之源 B.高寒气候
C.光照强烈 D.耐寒动物
E.河谷农业
(6)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同学们在旅行途中应该注意什么 (2分)
17.(19分)读“三江源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河流名称。(4分)
①     ,②     ,③     ,④     。
(2)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位于⑤        (河流)处,大峡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           (至少写两种),该河流南面是世界最雄伟的        山脉。(3分)
(3)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治理的主要措施有  。(2分)
(4)近年来长江源头河流流量有所减少,有些支流出现干涸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2分)
人为原因:  。(2分)
(5)该地区建成通车的铁路线A是     ,修建该铁路时,在某些地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4分)     
(6)制约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2分)
18.(每空2分,共16分)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兰新高铁穿越了我国的西北和青藏地区,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全长约1776 km。兰新高铁沿线既有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又有沙砾满地的戈壁沙滩;既有新兴的工业城市,又有历史悠久的古镇;既有瓜果飘香的原野,又有海市蜃楼的幻景。它将草原、雪山、湿地、戈壁大漠穿成一线,被称为中国最美高铁线。
材料二 “兰新高铁示意图”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
(1)兰新高铁穿越的三个省级行政区中,       在D区域;C区域地处大陆内部,     是其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而河西走廊水草丰美,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         和地下水。
(2)C区域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景观呈现东西差异的原因是 。
该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最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3)D区域的喜马拉雅山脉附近地壳活跃,      能源丰富;该区域草原面积广大,主要畜种有       、藏山羊、藏绵羊等,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的原因是  。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五)
1.C  ①青藏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区域,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②青藏地区气候高寒,种植业欠发达,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③青藏高原被喻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太阳能资源丰富。④青藏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上峰峦绵延,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
2.A
3.B  青海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草场退化。
4.A 5.C 6.A  第4题,从图中看,西藏自治区的年降水量从东南的1600 mm逐渐减少到西北的200 mm。第5、6题,受地形和气候影响,图中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可能是青稞。
7.D 8.A
9.B  从兴安盟向西,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越来越少,植被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到了青藏高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出现雪域高原的奇异风光。
10.D  青藏地区的河谷地带,适合种植青稞,人们以青稞为原料制作青稞酒和糌粑。
11.C  青海省位于内陆高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雪山连绵,冰雪融水汇集成江河的源头。
12.B 13.A 14.B  第12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图中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④是黄河。第13题,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这里雪山、冰川广布,水源充足,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第14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是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停止经济建设、铁路不能经过三江源地区和建设人工草场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15.D
16.(1)青海 青藏 
(2)一 高
(3)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任选一个即可)
(4)青海 布达拉宫 青稞
(5)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分别为B、C、D、E、A。
(6)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17.(1)怒江 澜沧江 长江 黄河
(2)雅鲁藏布江 地热能、太阳能、水能 喜马拉雅
(3)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等
(4)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
(5)青藏铁路 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物)
(6)热量 水源
18.(1)青海省 干旱 高山冰雪融水
(2)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 土地荒漠化
(3)地热 牦牛 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较为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