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检测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09-14 22:1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1·威海)下列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将废旧塑料变成汽车燃料 B.研制新型航空材料
C.研制新药 D.研究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
2 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下列不需要化学科学发挥重要作用的
是( )
A.南极上空臭氧空洞 B.大气污染 C.全球气候变暖 D.噪音
3.(2013·安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我省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力推火力发电 B.焚烧塑料垃圾
C.推广使用公共自行车 D.使用一次性木筷
4 下列未使用化学科学技术的是( )
A.克隆多利绵羊 B.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
C.太阳能汽车 D.截断钢筋
5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颜色变化 B.有气体放出 C.发光、发热 D.有新物质生成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B.燃烧和加热是不一样的
C.我国古代化学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如制火药、烧瓷器
D.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的发生
7 下列变化中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酒精挥发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③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④矿石粉碎 ⑤湿衣服晾干 ⑥铁钉生锈 ⑦煤燃烧 ⑧火药爆炸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⑥⑦⑧ D. ③⑥⑧
8 (2013·黄冈)下列过程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火力发电 C.滴水成冰 D.木已成舟
9 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0 (2013·上海)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
A.可燃性 B.挥发性 C.不稳定性 D.还原性
11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生活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切割玻璃
B.利用石油制合成纤维
C.利用煤炭燃烧取暖
D.利用蜡烛燃烧照明
1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气体是( )
A.氧气、氮气 B.氮气 、二氧化碳 C.氧气 、水 D.二氧化碳、水
13.(2011·青岛)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A.空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蒸馏水
14 我们接触到的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精盐 B.白酒、纯碱
C.洁净的空气、稀有气体 D.红磷、氧化铜
15 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固体粉末未说明用量时,只需将固体粉末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B.使用试管夹时,用手握住试管夹的长柄
C.用酒精灯的焰心给物质加热
D.加热后的坩埚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16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固体药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B.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C.为了节约药品,实验室用剩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仰视或俯视读数
17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18 (2013·南京)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读液体体积 B.称量固体 C.过滤 D.加入大理石
19 (2011·德州)下列实验仪器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的是( )
20 (2011·内江)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假设 B.交流评价 C.设计实验 D.作出结论
二、填空题(共39分)
21 (6分)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______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更不能___________,应该放入指定容器中。
(2)实验室里的药品,有的有毒性,有的有腐蚀性,所以使用药品时要做到“三不”:不能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特别注意不得________________。
22.(6分)(2011·鸡西)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3)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23.(8分)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 。
蒸发溶液时,需要用 。
溶解溶质或者进行较多溶液的反应时,需要用 。
量取液体时,需要用 。
24 (7分)给物质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灯焰的 部分,因为这部分温度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应把砝码放在 盘;加砝码时,应先加质量 的砝码,砝码要用 _____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 ;在实验室里如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 盖灭。
25 (4分)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刷洗碗碟的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判断是否刷净的标准是 。
26 (8分)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通常状况下,①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②在101 kPa、4 ℃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 g/cm3;③在此压强下,将水加热到100 ℃就可以使其变成水蒸气;④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⑤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物理性质有 。
(2)水的化学性质有 。
(3)上述叙述中属于水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4)上述叙述中属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21分)
27 (12分)通过对我们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研究,比较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得到初步结论,并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向一瓶空气中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28 (9分)红星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李丽取一根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______。
(2)周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刘芳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一端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该气体的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石蜡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蜡烛火焰主要是由石蜡蒸气燃烧产生的;石蜡蒸气遇冷可凝结为固体;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它燃烧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猜想】李丽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刘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周婷认为: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玻璃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李丽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则刘芳的猜想正确。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现象,则周婷的猜想正确。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检测题参考答案
1 D 解析: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结构以及用途与制法等, A、B、C选项中所述内容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D选项不属于。
2 D
3.C 解析:力推火力发电不仅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还会加剧空气污染,A选项错;焚烧塑料垃圾不仅浪费资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B选项错;推广使用公共自行车,可以替代机动车的使用,不仅能节省能源,还能减少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从而降低环境污染,C选项正确;使用一次性木筷,会浪费大量木材,最终造成森林的大面积减少,破坏环境,D选项错。
4 D
5 D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6 D 解析:物理变化也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如开着的电灯;只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能判定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7 A 解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8 B 解析:利用海水晒盐时,海水中的氯化钠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最后以结晶形式析出,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选项错;火力发电主要是通过燃料的燃烧,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燃料燃烧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正确;滴水成冰只是在较低温度下,水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冰,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相互转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选项错;木材做成船的过程,只是木材的外形发生了改变,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D选项错。
9 C 解析:有沉淀生成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0 B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等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延展性等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1 A 解析: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导电性等。选项A中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
12 A 解析: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故选项A正确。
13 A 解析: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故属于混合物。其余选项中的物质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均属于纯净物。
14 D 解析: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
15 C 解析: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16 B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前,应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称量纸,当称量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容器内;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或仰视读数都会产生误差。
17 A 解析:选项B中试剂瓶的塞子应倒放在桌面上;选项C中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一;选项D中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该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且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18 A 解析: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正确;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应该置于天平的左盘,砝码置于天平的右盘,且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选项B中砝码和药品颠倒放置,称量物直接放在了托盘上,错误;选项C过滤操作中滤纸边缘高于漏斗边缘,并且缺少玻璃棒,错误;大理石属于块状固体,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时,应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持块状固体置于试管口处,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使块状固体沿试管内壁缓慢地滑落到试管底部。D中做法容易将试管底部打碎,错误。
19 B 解析:能直接加热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等,烧杯、烧瓶等需垫石棉网加热,量筒、集气瓶等不能加热。
20 C
21 (1)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2)用手直接拿药品 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 品尝药品的味道
22 (1)g (2)d (3)h
23 (1)B (2)C (3)D (4)A
24 外焰 最高 右 大 镊子 1/3 湿抹布
25 先用洗洁精刷洗,再用水冲洗(合理即可) 碗碟表面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解析:碗碟洗涤干净的标准和实验室洗涤玻璃仪器的标准是相同的。
26 (1)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101 kPa、4 ℃ 时水的密度最大,约为1 g/cm3 (2)在通电的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3)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4)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变化和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变化是一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有“能”“会”“容易”等文字。
27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少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熄灭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无明显变化,被哈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 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少
解析:人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与空气中的含量不同。应根据这三种气体的性质:氧气的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小水滴来进行实验。
28 (1)小 (2)C (3)导管口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解析:(1)将切下的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可以推测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2)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意外”,千万不要放弃这些细节,应该多问为什么。(3)以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根据提供的资料可知,由于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都能燃烧,所以这三位同学的假设都有可能成立。由于降低温度时,石蜡蒸气会凝结为石蜡固体,而一氧化碳气体仍为气体,所以我们可以用冷的湿毛巾包住一根长的导管,然后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实验来验证气体的成分。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