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论语》十二章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一、作者与作品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和弟子们孔 庙孔 林孔 府一、作者与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一、作者与作品简介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
《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492章。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深刻。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人生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
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杏坛讲学三、课文解析 ●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课文解析 ●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三、课文解析●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课文解析 ● 第四章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课文解析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却,表示转折就迷惑而无所得有害三、课文解析 ●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课文解析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待任何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爱好喜爱以……为乐
认为……是乐趣 懂下一则返回理解:讲学习态度(要好之、乐之)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三、课文解析 ●第八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课文解析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课文解析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河流 (时光)
流逝像这,代河水 舍弃三、课文解析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课文解析 ●第十二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四、《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2.文学色彩
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表示修饰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表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学以致用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学习上不应不懂装懂,而应 .
5.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6.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可谓 .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不知而不愠 任重而道远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返回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