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县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总分:100 范围:1-10课
选择题(35x2=70分)
1. 中国是文明古国,那时候的古中国人用打磨结合的方式制造做工具,并且大量使用陶器,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这个时候的古中国人处于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2. 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城墙、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也发现随葬品数量差别明显的墓葬。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A. 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 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 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 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
3. 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冲突和矛盾的两大制度是
A. 禅让制和分封制 B. 宗法制和分封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禅让制和宗法制
4. “设立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和部分封地;普遍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名法令”以上商鞅变法内容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郡县制开始逐渐取代分封制 B. 使宗法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变
C. 焚毁诗书,摧残了传统文化 D.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王室衰微 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6.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7. 以下主张体现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福相依,相互转化
C. 法不阿贵,依法治国 D.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8. 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C. 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D. 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9.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A. 秦亡教训 B. 汉承秦制 C. 文景之治 D. 贞观之治
10.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此,董仲舒主张
A. 建立刺史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中外朝制度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 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
A. 中央集权 B. 思想控制 C. 军事防备 D. 君主专制
12.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3.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相对稳定B.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C. 政府高度重视 D. 自然条件优越
14.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 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 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 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 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5. 晋室南迁后,上层土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度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 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6.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A. 商鞅变法 B. 王莽改制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17. 北魏政权在授田的同时又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由此可见,均田制的推行
A. 禁止了土地自由买卖 B. 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C.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A. 国家的治理方略 B. 国家统一的方式
C. 国家最高统治权 D. 单纯的学术问题
19. 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任,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A. 文景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大定之治
20. 唐朝政府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酋长、首领,“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等官,布列朝廷”,并安排其子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唐朝政府的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导致边疆节度使权力膨胀
C.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 D. 实质上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
21. 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22. 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是
A. 魏晋时期 B. 隋文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两宋时期
23. 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逐渐放松,下列哪个税法的实施使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
A. 租调制 B. 租庸调制 C. 两税法 D. 相地而崔征
24. 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 世袭制瓦解 B. 社会的转型 C. 士阶层崛起 D. 律法的严苛
25. 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六部
26. 宋代的科技发明成果突出,其中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 B. 火药 C. 造纸术 D. 指南针
27. 《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D. 强化君主专制
28. 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在地方管理上,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地方常设机构。这种机构被称为
A. 宣政院 B. 澎湖巡检司 C. 行中书省D. 奴儿干都司
29. 在元朝划分的四等人中,汉人属于
A. 第一等人 B. 第二等人 C. 第三等人 D. 第四等人
30. 十二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
A. 南北对峙 B. 大定之治 C. 猛安谋克 D. 康乾盛世
31.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这一措施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消除了土地兼并
C. 有助于社会公平 D. 抑制了人口增长
32.如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 体现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特点
C.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D. 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33. 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A. 三公制开始确立 B. 郡县制全面推行
C 度量衡实现统一 D. 驰道连接了各地
34.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片,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本质含义是
A.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35.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 B. 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 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材料题(3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即诸侯国)屏国。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观察下图
图一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2分诸侯有何义务?4分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都是中国古代有所作为的封建帝王。在君权与相权的处理上, 四 四人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4分
37.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 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侣道士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景文集·上三冗三费疏》
材料三
材料四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之祸。
——《廿二史扎记》
注:靖康之难指1127年,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
请回答
材料一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工、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4分
(2)材料二中三冗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4分
(4)评述材料四中的观点 4分
BDBBD BCCCD ADBDA CCABC DBCBA DCCCB CBBAD
【答案】(1)西周的分封制。2分 政治上 服从周天子,忠于职守;定期朝见周天子,向周天子述职 军事上派兵跟随周天子作战 经济上 缴纳贡赋。4分
(2)秦始皇以御史大夫和太尉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剥夺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4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削弱,皇权加强。2分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
【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兵:将兵法;商:市易法。4分
(2)北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分
(3)促进北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4分
(4)王安石变法是为了维护北宋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是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但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