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生词、新词。
了解作者思想和创作风格,培养语言品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品词析句,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语言之美,提升散文鉴赏能力。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作者笔下的春日图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与积累文中生字词;掌握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工具:新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入: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其中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哪些?(学生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也写过春天,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体会古今语言的差别与魅力。
2、作者简介:朱自清,现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朴素缜密、语言洗练,文笔清丽。其代表作品有《春》《背影》《踪迹》
二、整体感知
1、PPT出示生字词,进行正读、辨析,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明确:嗡 朗润 酝酿 抖擞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应和 喉咙 健壮 卖弄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师生探讨,朗读课文,对课文段落进行划分,培养学生整体思维
明确:第一段为盼春;第二至七段为绘春;第八至十段为颂春。
三、精读细读
课文品析,老师用PPT呈现第一段
(1)设问:“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反复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
(2)设问:除了反复,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体现作者春日将近的喜悦之情
明确绘春中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请学生以xx图的形式作答。
教师板书:
深入分析春醒图
(1)设问:运用了哪些修辞,请学生作答
明确:拟人,体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景。
深入分析春草图
(1)设问:朱自清是如何描写小草的,有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颜色:绿(叠词)
质地:柔软(侧面描写)
数量:多
拟人,表现春草的茂盛、充满生机与活力。
深入分析春花图
分析第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学生作答
明确:拟人,排比。花朵、鲜艳
分析第二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学生作答
明确:通感、联想。花香(通感:化抽象为具体,体现五感之间的互通)
分析第三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学生作答
明确:拟人,春天的灵动
(1)设问:“闹”能否换成“飞”
明确:不能,“闹”一词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突出了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分析第四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学生作答
明确:拟人、比喻、由点到面。花多、漂亮(由点到面:突出重点、顾及全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述图景,我们能从朱自清先生笔下感受到丰富的、多彩的春天。请同学们课下带着任务阅读剩下的三幅春日图景,指出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春日景物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现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
听写字词
重温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
检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查通感)
精读细读
深入分析春风图
设问:春风图从哪几个角度写春景?(引导学生从五感的角度)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春风和煦、温暖)
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听觉:鸟声(清脆、婉转)、轻风流水声、笛声(嘹亮)
视觉:鸟安巢、繁花嫩叶
深入分析春雨图
(1)设问: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征进行描写?
深入分析春景图
设问:迎春图写了哪些春景?
人:放风筝(孩子)、踏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感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充满希望)
课堂总结
本节课分析了上节课剩下的“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请同学们课下巩固复习前两节课所学的知识。
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所学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提问“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写景思路或写作技巧
二、了解常识,探究问题
1、具体讲解“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由本体、喻词、喻体组成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用来比喻事物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博喻(举例说明)
2、引入文章“颂春”部分
(1)设问:结尾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排比
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新)
小姑娘:花枝招展(美)
青年:健壮(力)
由小到大,由强到弱,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生动形象。
(2)设问:三个比喻能否变换顺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是按照成长的顺序来写的,颠倒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
(3)设问:从全文看,作者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引导学生回答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课堂总结
本课重点在于能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绘的场景,领略春景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学会将《春》中作者朴素缜密的语言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