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开学考试题答案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C A C C A D A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D D A D A D B
题目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C C D
26.(12分)
(1)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6分)
(2)王权得到强化;城市经济发展并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兴办大学,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6分)
27.(13分)(1)1848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分)
(2)示例:潮流:社会主义潮流。(2分)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阶级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借鉴。(6分)此后,社会主义逐渐从理论变成现实,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28.(10分)(1)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3分)
(2)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财富的渴求;科技的进步。(3分)
(3)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4分,任答2点即可)
29.(15分)(1)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分)
作用:加强了国际协调,规范了经济秩序,全球经济治理日趋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4分)
理解:美国主导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及国际体系的建立,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则和制度中的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度的制定权较少。(4分,仅答现有国际经济调节机制存在缺陷可得2分)
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2点即可)鹤岗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2022.8
1.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国家开始形成,人类文明产生。人类文明产生之初呈现的基本特点是
A.小国寡民 B.扇形扩散 C.中央集权 D.多地起源
2.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在承袭东方体制的同时,这些希腊自治城市也把希腊民主传统和商品经济引入东方。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A.推动了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B.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C.改变了东方国家社会形态 D.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3.查士丁尼所著《法理概要》明确提出:市民法只是适应本民族需要的法律,万民法则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样尊重的法律。由此可见,罗马法律
A.适应着罗马政权统治的需要 B.极力维护罗马人自身权利
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D.为后世立法提供重要借鉴
4.中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条常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此语反映当时欧洲主要国家实行
A.社会等级制度 B.封建君主专制
C.封君封臣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5.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A.与封建庄园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B.仿效了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
C.标志日本初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D.结束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6.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法律思想
B 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与广袤土地,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维护和强化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7.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土坦丁堡后,分别任命希腊东正教的头面人物、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作为各自的首领。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A.实行文化与族群交融政策 B.建立政教分离的政权体制
C.实施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 D.严格掌控人们的宗教信仰
8.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9.传统观点认为,达·伽马首航所获利润是航行成本的60倍,而今有的学者通过史料查证以及比较当时商品价格,认为去掉远航成本、船员船只损失,实际利润只有成本的6 倍左右。这体现了
A.旧有历史研究失去价值 B.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C.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史论随研究发展而有所变化
10.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表明当时中国
A.传统手工业极具优势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 D.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11.美国学者内森·加德尔斯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屈服于“即时新闻”和“一人一票”的“短期暴政”,民主受制于单纯选票竞争。据此可知,他认为西方民主制度
A.缺乏持续稳定的政治动力 B.导致民粹主义泛滥
C.能够保障民众的选举权利 D.体现天赋人权理念
12.它“不过是在例外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这一评价反映出
A.巴黎公社成立具有偶然性 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C.巴黎公社不是工人阶级政权 D.世界无产阶级尚未实现联合
13.16世纪拉美地区甘蔗、棉花、可可、烟草等作物得到推广种植,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只能限度生产,葡萄酒、亚麻、橄榄油等被禁止生产。这种状况
A.使印第安人因粮食匮乏而灭绝 B.阻碍了物种在世界各大洲的交换
C.带有比较浓厚的殖民地化色彩 D.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14.图1是小花同学总结的西方一个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的运行机制,据此判断该国是
图1
A.法国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15.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这一做法意在
A.改造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 B.宣传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主张
C.谋求民族派合法政治地位 D.凝聚民族精神以求国家独立
16.“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据此推知,一战爆发主要源于
A.英德矛盾 B.法德矛盾 C.俄德矛盾 D.法意矛盾
17.《世界:一部历史》认为,“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照搬了西欧国家的制造业和工业经济,随着大战持续进行,孤立主义政策逐渐变得不切实际,如果不适时参战,战后世界将与美国无缘。”由此可见,一战时期的美国
A.与西欧国家经济利益趋同 B.永远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C.为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战 D.谋求匹配经济实力的国际地位
18.十月革命后,苏俄颁布《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将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室的、寺院的、教会的土地转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这一规定意在
A.巩固工农联盟 B.推翻沙皇统治
C.缓解经济危机 D.建立小农经济
19.1927—1940年,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20%,棉花合同订购价提高了2.75倍,而农民购买工业品价格却提高了5.5倍。这表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推动粮食产量增长 B.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举步维艰
C.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贸易取消 D.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得以实施
20.墨西哥于19世纪20年代独立并建立共和国,191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1934—1940年卡德纳斯总统推行改革,将矿物和石油等资源收归国有。这表明墨西哥
A.自然矿产资源亟待开发 B.独立富强之路任重道远
C.政治体制变更异常频繁 D.殖民主义影响彻底消除
21.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签订《慕尼黑协定》回国后,受到群众自发的、凯旋似的欢迎,当时的报刊无一例外地表达出感激之声。这表明
A.反战情绪弥漫着整个欧洲 B.民众情绪左右着政府决策
C.亚欧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 D.绥靖政策有一定社会基础
22.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15个国家相继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这说明
A.民族独立运动开始兴起 B.民族解放潮流不可抗拒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非洲振兴障碍终被扫除
23.1962年美国觉察到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对古巴实行全面“隔离”,肯尼迪总统亲自指挥隔离措施的执行,把封锁线移到更靠近古巴的地方,同时命令海军不要轻易拦截苏联的船只。肯尼迪此举意在
A.利用本土优势打击古巴 B.敦促北约组织遏制苏联
C.力求外交途径化解危机 D.确保欧洲利益不会受损
24.1956年,埃及宜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权。这两次行动的共同之处是
A.摧毁了殖民体系 B.获得了英美支持
C.捍卫了国家主权 D.赢得了国家独立
25.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支持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加速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B.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C.全球性贸易组织的建立 D.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表2 中古中后期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 间 事 件
1020年 首次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
1088年 “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 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96年 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1367年 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中后期西欧的社会状况。(6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1775—1871年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事件
时 间 事 件 时 间 事 件
1775—1783年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7—1859年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789年 法国大革命爆发 1861年 B
1810—1826年 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68年 C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摘编自姜德昌、向子祥《世界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中A、B、C分别是 、 、 。(3分)
(2)根据表中所列重要史实,归纳出其中一种历史进步潮流,并概述和评价该潮流。(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潮流,对历史潮流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0分)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表3 14—15世纪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 间 事 件
14世纪 加纳利群岛被重新发现
1415年 葡萄牙人占领北非的休达
1460年左右 葡萄牙人已沿海岸勘探到塞拉利昂
1487年 葡萄牙人到达好望角
1492年 西班牙船队到达巴哈马群岛
1498年 葡萄牙人到达印度卡里库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图4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表格中“1487年”、“1492年”、“1498年”的三位代表性航海家。(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三。(4分)
2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有的国际治理休系是在二战之后,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的,所代表和反应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力发展,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实施中,少了全球经济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中国,那是难以成立的。所以,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
——王连宫《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缺陷与制度重建》
(1)指出材料一中三张图片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并简要说明这些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7分)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的理解,为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