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亚迪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孝感模拟)1795—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分别是:1875-1819年4000箱,1820-1824年7889箱,1825-1829年,12576箱,1830-1834年20331箱,1835-1838年35445箱,1839年40200箱(数据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由此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 中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中国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D.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
2.(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1851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A.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 B.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2021·聊城)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共御外侮 B.铭记国耻 C.抵制日货 D.寻找外援
4.(2021·无锡)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B.结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根除了国民固有的封建思想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6.(2021·镇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陈独秀“此次实验”的矛头直指( )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7.(2021·怀化)电影《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役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这场战役( )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8.(2021·玉林)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大量民众不断涌入解放区
C.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抗日根据地力量快速发展
9.(2021·岳阳)将下列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②《甲午风云》③《火烧圆明园》④《渡江侦察记》⑤《建军大业》
A.③②⑤①④ B.③②①⑤④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10.(2021·东营)“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11.(2021·河南)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维护了封建统治
C.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改变了社会性质
12.(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下图所示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 )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A.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B.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
C.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D.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13.(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下面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 )
A.港珠澳大桥 B.青藏铁路
C.武汉长江大桥 D.天问一号
14.(2021·广东)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5.(2022八下·仁怀月考)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 )
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
16.(2020·随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7.(2021八下·南江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18.(2021·广东)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19.(2021·自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20.(2021·广东)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21.(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22.(2021·邵阳)2021年4月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动作不断!美国总统派好友、前参议员多德以祝贺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签署42周年为由率团“访台”。美国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美达成的(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万隆会议基本精神
C.不结盟运动纲领 D.《联合公报》规定
23.(2021·福建)袁隆平发明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据此可知,他( )
A.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B.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C.艰苦朴素、乐观自信 D.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二、综合题
24.(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它的诞生,不仅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由于它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又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兄长给弟弟寄了一封信,信文如下: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信,并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斗争中又分了几次果实,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了,见于你(原文如此)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材料五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白两千多年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信中提到了哪两件当时的大事?任选其中一件并结合史实,说出其对巩固新中国政权起到的作用。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五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25.(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屡遭挫折,失败惨重,这迫使中国共产党从中汲取教训、重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基于这个特殊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并在践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正确地总结了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的教训和走向成功的经验,提出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原则,进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毛泽东思想……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摘编自《前线》2016.10
(1)据材料,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名称,并说出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A. 中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不符合题意;
B. 中国贸易处于入超地位,不符合题意;
C. 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1795—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并没有出现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影响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C.结合材料内容“1851年……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可知此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 ,不符合题意;
B.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不符合题意;
D. 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可知,《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共御外侮,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是解答此类题的难点所在。解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4.【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可知,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
A:鸦片战争,排除;
B: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
C:甲午中日战争,排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5.【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句号”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结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不符合题意;
C. 根除了国民固有的封建思想 ,不符合题意;
D.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号”等。
6.【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
A:军阀混战,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排除;
B: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排除;
C:君主立宪,英国,排除;
D:专制政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7.【答案】A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 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此战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符合题意;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不符合题意;
D.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员”、“人民军队”、“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故答案选D;
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B;
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意义。
9.【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火烧圆明园;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片《西安事变》反映的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影片《甲午风云》反映的是1984—189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影片《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影片《渡江侦察记》反映的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夕“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影片《建军大业》反映的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爆发。因此,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⑤①④,故选A项,排除顺序排除错误的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10.【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的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
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故A错误;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并消灭,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故C错误;
渡江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挺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者、部队、概况、意义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导致“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上甘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歌词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友好、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精神,同时也反映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勇气与决心。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军队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组成的赴朝参战的志愿部队。由此可知,题干图示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不符合题意;
C. 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不符合题意;
D. 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工业企业,还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交通设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港珠澳大桥,不符合题意;
B.青藏铁路,不符合题意;
D.天问一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的文献”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故答案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还参考了苏联、德国、法国等国外宪法,排除 A;
材料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排除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还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排除 C 。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由统计图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至消亡,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故选 B;
1911-1918年,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可能消亡,排除 A;
1958-1965年,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 C;
1978-1985年,我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A.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题干中的“说法不正确”的字样。
17.【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赶英超美……发动‘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A 符合题意;
B 项指的是变化,不是原因,排除;
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不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C 排除;
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D 排除。
故选择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并结合所学,我国国有资本从199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83家,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
从题干“国有企业”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C项;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
19.【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均适应了新的时代需要与中国国情的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选项C正确;
选项ABD都不是三者的根本相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均适应了新的时代需要与中国国情的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
20.【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21.【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分析D选项是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符合题意;
C.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中对史实和史论的解释,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2.【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
B.万隆会议基本精神,不符合题意;
C.不结盟运动纲领,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看孩子,中美《联合公报》规定,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美国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材料中美国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美达成的《联合公报》的规定,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注意理解识记。
23.【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袁隆平“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这充分说明他追求不断创新、崇尚劳动。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カ。
24.【答案】(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作用: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为我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任选其中一件)
(4)现象: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
(5)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它的诞生,不仅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由于它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又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可知,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可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50年代初”“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见于你在外面打美国鬼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信中提到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第二问,任选其中一件并结合史实进行作答。如,选取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再如,选择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可知,工农业生产产值从1952年到1957年都有巨大提高,其中工业总产值提高尤为迅速。由此可知,材料四说明了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出现材料四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等;
(5)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引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过程中,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因此,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 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作用: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为我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任选其中一件)
(4) 现象: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 ;
(5) 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两者相结合回答才全面;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任意选取一个,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看出发展趋势,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5)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理解识记,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
25.【答案】(1)名称: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会议:中共七大。
(2)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
论述: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可见,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于这个特殊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名称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毛泽东率领党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于1927年,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一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本题是小论文题,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围绕“材料(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提炼一个观点;紧扣观点,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要全面深入、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要规范。
示例:
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可见,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
故答案为:(1)名称: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会议:中共七大。
(2)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
论述: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可见,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亚迪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孝感模拟)1795—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分别是:1875-1819年4000箱,1820-1824年7889箱,1825-1829年,12576箱,1830-1834年20331箱,1835-1838年35445箱,1839年40200箱(数据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由此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 中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中国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D.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
【答案】D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A. 中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不符合题意;
B. 中国贸易处于入超地位,不符合题意;
C. 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1795—183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并没有出现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影响等,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1851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A.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 B.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C.结合材料内容“1851年……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可知此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 ,不符合题意;
B.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不符合题意;
D. 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
3.(2021·聊城)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共御外侮 B.铭记国耻 C.抵制日货 D.寻找外援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由材料“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可知,《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共御外侮,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有关知识。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是解答此类题的难点所在。解题时,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4.(2021·无锡)近代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词“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可知,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战败后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
A:鸦片战争,排除;
B: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
C:甲午中日战争,排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5.(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A.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B.结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根除了国民固有的封建思想 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A.依据材料,其强调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句号”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结束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不符合题意;
C. 根除了国民固有的封建思想 ,不符合题意;
D.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篇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号”等。
6.(2021·镇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三年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体之痛苦。自经此次实验……珍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陈独秀“此次实验”的矛头直指( )
A.军阀混战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专制政体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
A:军阀混战,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排除;
B: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排除;
C:君主立宪,英国,排除;
D:专制政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7.(2021·怀化)电影《八佰》的故事原型为1937年发生于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此战役为淞沪会战最后一役。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这场战役( )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答案】A
【知识点】淞沪会战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 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此战打破了日本 3 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符合题意;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不符合题意;
D.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2021·玉林)下图可以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A.农民积极参加工农革命军 B.大量民众不断涌入解放区
C.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形成 D.抗日根据地力量快速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1940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共产党员”、“人民军队”、“根据地”、“根据地人口”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力量的快速发展,故答案选D;
工农革命军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区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AB;
材料仅能体现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不能说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以及意义。
9.(2021·岳阳)将下列电影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安事变》②《甲午风云》③《火烧圆明园》④《渡江侦察记》⑤《建军大业》
A.③②⑤①④ B.③②①⑤④ C.②③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火烧圆明园;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片《西安事变》反映的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影片《甲午风云》反映的是1984—1895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影片《火烧圆明园》反映的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影片《渡江侦察记》反映的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夕“先遣渡江英雄连”的事迹,影片《建军大业》反映的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爆发。因此,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⑤①④,故选A项,排除顺序排除错误的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10.(2021·东营)“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的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
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故A错误;
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并消灭,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故C错误;
渡江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挺进大别山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挺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者、部队、概况、意义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1.(2021·河南)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维护了封建统治
C.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改变了社会性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导致“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下图所示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 )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A.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B.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
C.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D.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上甘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歌词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友好、勤劳勇敢、热爱祖国精神,同时也反映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勇气与决心。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军队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组成的赴朝参战的志愿部队。由此可知,题干图示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打击侵略者,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热情好客,彰显礼仪风范 ,不符合题意;
C. 士气旺盛,武器装备精良 ,不符合题意;
D. 努力生产,踊跃支援前线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从1953年到2021年,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一幅治国蓝图。下面属于“一五”计划主要成就的是( )
A.港珠澳大桥 B.青藏铁路
C.武汉长江大桥 D.天问一号
【答案】C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等工业企业,还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公路等交通设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港珠澳大桥,不符合题意;
B.青藏铁路,不符合题意;
D.天问一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4.(2021·广东)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答案】D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据“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的文献”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故答案选: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还参考了苏联、德国、法国等国外宪法,排除 A;
材料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排除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还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排除 C 。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5.(2022八下·仁怀月考)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 )
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 由统计图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至消亡,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故选 B;
1911-1918年,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可能消亡,排除 A;
1958-1965年,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直占绝对优势,排除 C;
1978-1985年,我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6.(2020·随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A.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题干中的“说法不正确”的字样。
17.(2021八下·南江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的发展到注重质量
C.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
D.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答案】A
【知识点】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赶英超美……发动‘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A 符合题意;
B 项指的是变化,不是原因,排除;
中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是发生变化不是出现材料变化的原因,C 排除;
中国适应了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 D 排除。
故选择 A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的相关史实。
18.(2021·广东)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据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并结合所学,我国国有资本从199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83家,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
从题干“国有企业”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C项;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题干关键信息“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
19.(2021·自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坚持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均适应了新的时代需要与中国国情的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选项C正确;
选项ABD都不是三者的根本相同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均适应了新的时代需要与中国国情的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点。
20.(2021·广东)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21.(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D.根据材料“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分析D选项是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不符合题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符合题意;
C.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中对史实和史论的解释,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2.(2021·邵阳)2021年4月以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动作不断!美国总统派好友、前参议员多德以祝贺所谓《与台湾关系法》签署42周年为由率团“访台”。美国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美达成的(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万隆会议基本精神
C.不结盟运动纲领 D.《联合公报》规定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
B.万隆会议基本精神,不符合题意;
C.不结盟运动纲领,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看孩子,中美《联合公报》规定,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美国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材料中美国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美达成的《联合公报》的规定,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注意理解识记。
23.(2021·福建)袁隆平发明的“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据此可知,他( )
A.致力创新、崇尚劳动 B.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C.艰苦朴素、乐观自信 D.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袁隆平“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91岁高龄的他,还坚持在三亚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这充分说明他追求不断创新、崇尚劳动。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カ。
二、综合题
24.(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它的诞生,不仅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由于它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又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50年代初某月某日,湖北一位兄长给弟弟寄了一封信,信文如下:
昨日接到你亲笔写的家信,并知道你在部队很好,家中人口都很平安,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田也很好,斗争中又分了几次果实,现在生活得很好,不像以前愁吃愁穿了,见于你(原文如此)在外面打美国鬼子,我们在家中受到农会和政府的优待照顾。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 1956年 1957年
工业总产值 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 483.9 582.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 827.2 1286.5 1387.9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材料五
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引领了中国的根本转型,不论在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的治理结构和社会。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称为白两千多年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3)信中提到了哪两件当时的大事?任选其中一件并结合史实,说出其对巩固新中国政权起到的作用。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五中“富国强民”道路的名称,并回答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什么?
【答案】(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作用: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为我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任选其中一件)
(4)现象: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
(5)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它的诞生,不仅有其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由于它诞生于五四运动之后,又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可知,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二“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可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50年代初”“土改已分到了一石七斗田”“见于你在外面打美国鬼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信中提到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第二问,任选其中一件并结合史实进行作答。如,选取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再如,选择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第一问,根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可知,工农业生产产值从1952年到1957年都有巨大提高,其中工业总产值提高尤为迅速。由此可知,材料四说明了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出现材料四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等;
(5)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引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过程中,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因此,邓小平引领的中国经济的“根本转型”指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3) 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作用: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巩固了人民政权;抗美援朝为我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国际地位。(任选其中一件)
(4) 现象: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 ;
(5) 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两者相结合回答才全面;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材料信息归纳,不要向外延伸;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任意选取一个,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看出发展趋势,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5)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理解识记,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
25.(2021九上·深圳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屡遭挫折,失败惨重,这迫使中国共产党从中汲取教训、重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基于这个特殊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并在践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正确地总结了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的教训和走向成功的经验,提出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原则,进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毛泽东思想……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摘编自《前线》2016.10
(1)据材料,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名称,并说出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名称: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会议:中共七大。
(2)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
论述: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可见,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1)第一问,根据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于这个特殊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名称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毛泽东率领党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于1927年,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一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本题是小论文题,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围绕“材料(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提炼一个观点;紧扣观点,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选择能够证明观点的典型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要全面深入、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要规范。
示例:
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可见,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
故答案为:(1)名称: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会议:中共七大。
(2)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
论述: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可见,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