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0 04:00:22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1.(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2.(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3.(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这表明(  )
A.天下姓氏,皆源于豫 B.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C.殷商甲骨,汉字之源 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4.(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5.(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应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6.(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
A.南下灭陈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7.(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8.(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9.(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维护了封建统治
C.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改变了社会性质
10.(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创办黄埔军校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11.(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12.(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这次会议是在红军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的,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这次会议(  )
A.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D.为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
13.(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在国共重新合作的客观形势逐次成熟的时候,起到促进合作作用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重庆谈判
14.(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15.(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16.(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用楔形文字记载的石柱法 用象形文字记载法老敕令(法令) 记载有关商朝法律制度的甲骨文拓片
A.古老文字,象形表意 B.奴隶社会,神灵崇拜
C.亚洲古国,文明领先 D.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7.(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雇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8库鲁(2020.8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5~6塞(合0.23~0.276克)银子。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体现绝对的公平公正 B.反映当时工商文明发达
C.体现同态复仇的原则 D.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活跃
18.(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因为这种地位对他是天生的,谁能使他摆脱呢?”这表明古印度种姓制度(  )
A.规定等级世袭 B.强调众生平等
C.提倡天赋人权 D.宣扬以人为本
19.(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农村仍相当严重。这段材料反映了(  )
A.种姓制度创立的背景 B.种姓制度创立的影响
C.种姓制度创立的过程 D.种姓制度创立的依据
20.(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由此反映了大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在政治上的特点是(  )
A.封建君主专制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奴隶制君主专制 D.封建等级制度
21.(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长期以来,气候因素一直被怀疑是导致过埃及古王国衰败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埃及考古学者认为,政治和经济因素导致了古王国中央政府的垮台,但是墓穴中的碑铭以及来自土壤和洞穴中的气候遗迹,显示长时间持续的干旱天气,可能减少了尼罗河河水的流量,进而加速了古王国的崩溃。材料意在强调埃及古王国垮台是由于(  )
A.经济政治因素是主要因素
B.尼罗河定期泛滥
C.气候的变化导致尼罗河流量的减少
D.大量金字塔的建造破坏了环境
22.(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如下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
B.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汉谟拉比国王接受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D.文字采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
23.(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  )
A.职业 B.财产 C.种族 D.信仰
24.(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个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25.(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不论是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在早期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一开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是(  )
A.风俗习惯 B.地理环境 C.民族心理 D.神话传说
26.(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
材料三: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据材料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27.(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原本缩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十年“文革”,也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材料二:
中国大事记 同时期的世界形势
1986年 制定《863计划纲要》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美国“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尢里卡计划”等相继提出。 1980-1989年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有20个,1990-1996年成立了69个。如今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组织推动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5年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9年 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
2001年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2010年 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2)依据材料二,大事年表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哪些领域的巨大成就?结合同一时期的世界形势,概括指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农耕工具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不符合题意;
D.彩陶技术绚丽多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甲骨文记载的文字,显示了国家的建立以及一些残酷的刑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属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C.科技进步,不符合题意;
D.军队建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3.【答案】B
【知识点】河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材料中说明中国传统姓氏大部分都与河南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关,体现出"文化中原,老家河南"的主题。
A选项,“皆源于豫”说法太过绝对;
C选项,“殷商甲骨,文字之源"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D项,"尽出中原"表述绝对化,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姓氏溯源的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历史教材知识点与河南历史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关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文化。
4.【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5.【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说明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地区和西域物种尤其是农作物的交流,如茶叶,桃,梨,苜蓿,蚕豆等。所以正确选项为C选项促进了物种交流。
A选项,巩固国家统一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于西域地区的管理管辖,故B选项排除;
D项,古代经济结构为以小农经济为主,新作物的传入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紧扣题干材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南下灭陈,不符合题意;
B.营建东都,不符合题意;
D.创立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要分析题干信息,识记课本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所以材料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故 B 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也用自己的货物换取其他国家奇珍异宝, AC 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故 D 错误。
故选 B 。
【点评】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导致“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0.【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大钊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李大钊所说的“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指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故B符合题意;
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建立,与题干的1921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1924年,与题干的李大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与题干的“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信息“1921年”,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学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
11.【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也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而五四运动却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因此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斗争的彻底性。选项 C 符合题意;
革命的复杂性,与题干内容不符,A 排除;
制度的创新性,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 B 排除;
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没有爆发,D 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答案】B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不符合题意;
C.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不符合题意;
D.为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遵义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第二次合作势在必行,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顺势而为,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逼蒋抗日,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台儿庄战役,不符合题意;
D.重庆谈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答案】D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5.【答案】D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999年澳门回归,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选项反应了抗美援朝战争,没有涉及到回归问题,故排除;
B项,体现了1980年深圳被列为经济特区,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体现了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的进程,与澳门回归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澳门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20世纪即将结束”、“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回归”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6.【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石柱法”“敕令”“法律制度”等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亚非文明中法制方面的成就,体现了人类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亚非文明中法制方面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阶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限制高利贷利率、保护商业贸易;在同等级公民中实行同态复仇法;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对自由民及奴隶的法律地位做了具体的规定。据题干关键信息“雇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8库鲁(2020.8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5~6塞(合0.23克~0.276克)银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活跃。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错误、选项B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选项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8.【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9.【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农村仍相当严重”可以看出,这段材料反映了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种姓制度创立的背景,不符合题意;
C.种姓制度创立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D.种姓制度创立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力。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均处于奴隶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B.奴隶制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D.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1.【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显示长时间持续的干旱天气,可能减少了尼罗河河水的流量,进而加速了古王国的崩溃”可知,材料反映埃及古王国垮台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尼罗河流量的减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经济政治因素是主要因素,不符合题意;
B.尼罗河定期泛滥,不符合题意;
D.大量金字塔的建造破坏了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不符合题意;
C.汉谟拉比国王接受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
D.文字采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这是石碑文字内容的相关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A.职业,不符合题意;
B.财产,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可知,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种族,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信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样的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是祭司和贵族。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包含的是国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级是吠舍,包含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第三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刹帝利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
25.【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形成风貌迥异的古代文明时,一开始直接起制约作用的是地理环境。东方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它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而西方文明的代表希腊和罗马都发源于海洋。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地理环境起直接制约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的影响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的影响,注意对比其异同。
26.【答案】(1)封建君主专制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2)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顽固派所说的“祖宗之法”主要指封建君主专制。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实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等。
(2)据材料二的“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有: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洋务运动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
(3)据材料三的“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无序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储备了力量。综合以上所述,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确实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结果和影响。
27.【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成就:科技;经济;外交;教育领域等。每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制定恰当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世界。
(3)事例:高速铁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等。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意义;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原本缩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十年“文革”,也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制定《863计划纲要》、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研制出超级计算机、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都属于科技领域的成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教育领域的成就。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属于外交领域的成就。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世博会应属于经济领域的成就。中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制定恰当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世界,这些都是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速铁路的修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学习的方式。就业制度的改革,“铁饭碗”被打破,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职业;
故答案为:(1)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成就: 科技;经济;外交;教育领域等。每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制定恰当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世界。
(3) 事例:高速铁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1.(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C.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农耕工具丰富多彩,不符合题意;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不符合题意;
D.彩陶技术绚丽多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甲骨文记载的文字,显示了国家的建立以及一些残酷的刑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属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C.科技进步,不符合题意;
D.军队建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3.(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这表明(  )
A.天下姓氏,皆源于豫 B.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C.殷商甲骨,汉字之源 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答案】B
【知识点】河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材料中说明中国传统姓氏大部分都与河南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关,体现出"文化中原,老家河南"的主题。
A选项,“皆源于豫”说法太过绝对;
C选项,“殷商甲骨,文字之源"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D项,"尽出中原"表述绝对化,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姓氏溯源的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历史教材知识点与河南历史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关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文化。
4.(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中的“治未病"指的是还未发生的疾病,主要体现了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而根据动物姿态创编的"五禽戏”类似于今天的健身操等强身健体的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B选项中的望闻问切主要是指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材料中未曾涉及针灸疗法,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项,药食同源,用药简易主要指病人用药不应该太过复杂,材料中并无此方面的说明,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5.(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 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应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说明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地区和西域物种尤其是农作物的交流,如茶叶,桃,梨,苜蓿,蚕豆等。所以正确选项为C选项促进了物种交流。
A选项,巩固国家统一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于西域地区的管理管辖,故B选项排除;
D项,古代经济结构为以小农经济为主,新作物的传入并没有影响小农经济的优势地位,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紧扣题干材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隋炀帝时,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形势,使得加强它们之间的水路交通运输成为--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炀帝(  )
A.南下灭陈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南下灭陈,不符合题意;
B.营建东都,不符合题意;
D.创立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要分析题干信息,识记课本基础知识。
7.(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与唐代长安相比,北宋东京的城市格局和内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厢坊制的转变,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这主要是由于(  )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据所学知,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所以材料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掌握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8.(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B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友好往来,故 B 正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也用自己的货物换取其他国家奇珍异宝, AC 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故 D 错误。
故选 B 。
【点评】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9.(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维护了封建统治
C.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改变了社会性质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导致“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可知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0.(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创办黄埔军校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李大钊主张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李大钊所说的“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指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故B符合题意;
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建立,与题干的1921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1924年,与题干的李大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与题干的“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信息“1921年”,结合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学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
11.(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  )
A.革命的复杂性 B.制度的创新性
C.斗争的彻底性 D.抗战的持久性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虽然也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而五四运动却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因此这里的”姿态”强调的是斗争的彻底性。选项 C 符合题意;
革命的复杂性,与题干内容不符,A 排除;
制度的创新性,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 B 排除;
五四运动时期,抗战没有爆发,D 排除。
故答案为C 。
【点评】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这次会议是在红军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的,它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这次会议(  )
A.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D.为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
【答案】B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不符合题意;
C.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不符合题意;
D.为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遵义会议,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3.(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在国共重新合作的客观形势逐次成熟的时候,起到促进合作作用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重庆谈判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A.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第二次合作势在必行,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顺势而为,提出国共第二次合作,逼蒋抗日,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台儿庄战役,不符合题意;
D.重庆谈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4.(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B.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
【答案】D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5.(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答案】D
【知识点】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999年澳门回归,故正确答案为D项。
A选项反应了抗美援朝战争,没有涉及到回归问题,故排除;
B项,体现了1980年深圳被列为经济特区,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C选项体现了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的进程,与澳门回归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澳门回归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20世纪即将结束”、“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回归”等关键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
16.(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下列图片共同反映了(  )
用楔形文字记载的石柱法 用象形文字记载法老敕令(法令) 记载有关商朝法律制度的甲骨文拓片
A.古老文字,象形表意 B.奴隶社会,神灵崇拜
C.亚洲古国,文明领先 D.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中的“石柱法”“敕令”“法律制度”等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古代亚非文明中法制方面的成就,体现了人类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亚非文明中法制方面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17.(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雇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8库鲁(2020.8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5~6塞(合0.23~0.276克)银子。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  )
A.体现绝对的公平公正 B.反映当时工商文明发达
C.体现同态复仇的原则 D.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阶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限制高利贷利率、保护商业贸易;在同等级公民中实行同态复仇法;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对自由民及奴隶的法律地位做了具体的规定。据题干关键信息“雇佣耕者,每年应付给其8库鲁(2020.8公升)谷物。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一般手工业者每日酬金5~6塞(合0.23克~0.276克)银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当时商品经济活跃。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说法错误、选项BC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选项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8.(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因为这种地位对他是天生的,谁能使他摆脱呢?”这表明古印度种姓制度(  )
A.规定等级世袭 B.强调众生平等
C.提倡天赋人权 D.宣扬以人为本
【答案】A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9.(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农村仍相当严重。这段材料反映了(  )
A.种姓制度创立的背景 B.种姓制度创立的影响
C.种姓制度创立的过程 D.种姓制度创立的依据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农村仍相当严重”可以看出,这段材料反映了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种姓制度创立的背景,不符合题意;
C.种姓制度创立的过程,不符合题意;
D.种姓制度创立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0.(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由此反映了大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在政治上的特点是(  )
A.封建君主专制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奴隶制君主专制 D.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力。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均处于奴隶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B.奴隶制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D.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21.(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长期以来,气候因素一直被怀疑是导致过埃及古王国衰败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埃及考古学者认为,政治和经济因素导致了古王国中央政府的垮台,但是墓穴中的碑铭以及来自土壤和洞穴中的气候遗迹,显示长时间持续的干旱天气,可能减少了尼罗河河水的流量,进而加速了古王国的崩溃。材料意在强调埃及古王国垮台是由于(  )
A.经济政治因素是主要因素
B.尼罗河定期泛滥
C.气候的变化导致尼罗河流量的减少
D.大量金字塔的建造破坏了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显示长时间持续的干旱天气,可能减少了尼罗河河水的流量,进而加速了古王国的崩溃”可知,材料反映埃及古王国垮台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尼罗河流量的减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经济政治因素是主要因素,不符合题意;
B.尼罗河定期泛滥,不符合题意;
D.大量金字塔的建造破坏了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如下图所示石碑刻有“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等文字。下列有关该石碑文字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
B.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面貌
C.汉谟拉比国王接受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D.文字采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此为确立真正福祉及仁政于国内的常胜之王汉谟拉比所制定的公正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故选项B符合题意;
A.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的统一,不符合题意;
C.汉谟拉比国王接受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
D.文字采用象形文字进行书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备选项,注意这是石碑文字内容的相关知识。
23.(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  )
A.职业 B.财产 C.种族 D.信仰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A.职业,不符合题意;
B.财产,不符合题意;
C.据材料“由于雅利安人有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他们鄙视的臣民混合,因而,发展起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个种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组成,第四种姓留给达塞人”可知,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种姓等级划分的最主要依据是种族,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信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样的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个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答案】B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主要是祭司和贵族。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包含的是国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级是吠舍,包含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第三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刹帝利是阿育王所属的等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工。
25.(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不论是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在早期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一开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是(  )
A.风俗习惯 B.地理环境 C.民族心理 D.神话传说
【答案】B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形成风貌迥异的古代文明时,一开始直接起制约作用的是地理环境。东方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它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而西方文明的代表希腊和罗马都发源于海洋。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地理环境起直接制约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的影响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地理环境对文明类型的影响,注意对比其异同。
26.(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应辩道: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之地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非变不可!
材料二: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整齐,觉得这种行政必有文化思想的背景和渊泉。
材料三: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维新人士还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早了胡适20年,可以说,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戊戌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
(1)材料中的“祖宗之法”主要指什么?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2)据材料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理解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的“思想启蒙”作用。
【答案】(1)封建君主专制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2)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1898年,顽固派教训康有为说: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顽固派所说的“祖宗之法”主要指封建君主专制。维新派为改变“祖宗之法”,实行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科举制度,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等。
(2)据材料二的“康有为求学之初,就特别留心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各种经世之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变“祖宗之法”的原因有: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洋务运动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
(3)据材料三的“随之兴起的学会,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几乎必然地会转化为政治力量;后来的许多进步主张,在无序维新的时候都已露出了端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储备了力量。综合以上所述,维新运动在社会上确实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结果和影响。
27.(2021九上·郑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原本缩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十年“文革”,也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材料二:
中国大事记 同时期的世界形势
1986年 制定《863计划纲要》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已经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美国“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尢里卡计划”等相继提出。 1980-1989年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有20个,1990-1996年成立了69个。如今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组织推动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5年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9年 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
2001年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2年 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2010年 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2)依据材料二,大事年表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哪些领域的巨大成就?结合同一时期的世界形势,概括指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给你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答案】(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成就:科技;经济;外交;教育领域等。每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制定恰当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世界。
(3)事例:高速铁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等。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意义;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手脚,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原本缩小了的差距越拉越大。经过十年“文革”,也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制定《863计划纲要》、成功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研制出超级计算机、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都属于科技领域的成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教育领域的成就。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属于外交领域的成就。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世博会应属于经济领域的成就。中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制定恰当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世界,这些都是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速铁路的修建,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学习的方式。就业制度的改革,“铁饭碗”被打破,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职业;
故答案为:(1)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文革”遗留了许多问题;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成就: 科技;经济;外交;教育领域等。每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制定恰当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融入世界。
(3) 事例:高速铁路,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远程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等。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之后再进行概括回答;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