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扬州)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2.(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2022七下·盐城月考)下列图片所示工具,属于唐朝时期发明的是( )
A. B.
C. D.
4.(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5.(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6.(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南宋《数书九章》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活字印刷的出现 D.数学理论的成熟
7.(2021·安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8.(2021·绵阳)下图是《宋代蹴鞠铜镜》。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尚武轻文 B.政权并立 C.城市繁荣 D.疆域辽阔
9.(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罗盘”导航技术
10.(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1.(2022九下·淮安月考)“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2.(2021·贵港)明朝时,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关天培 D.郑成功
13.(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下图为《清朝疆域图(1820年)。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在图中①处设立了( )
A.伊犁将军府 B.安西都护府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府
14.(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15.(2021·营口)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材料中的“他”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康熙 D.郑成功
16.(2021·恩施)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17.(2021·永州)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18.(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为皇帝夏季离宫,首先被联军掠夺,次被下令焚毁。这里的“联军”是( )
A.英法联军 B.英法美联军
C.英法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19.(2021·营口)学者茅海建指出:“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把中国拖入世界”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护国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0.(2021·东营)“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二、综合题
21.(2021·常德)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 B 正确;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A 抖排除;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制五禽戏, C 排除;
明朝时期李时珍著有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D 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3.【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 D 项正确;
石器在唐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 A 项;
河姆渡居民时期使用骨耜,排除 B 项;
铁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发明,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审美观念一致,不符合题意;
B.文明相互借鉴,不符合题意;
D.铸银水平相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出两幅图片的相似之处,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理解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D.图中出现的政权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和元朝。最后元朝实现了对于政权并立的统一。因此图示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不符合题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看懂示意图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B.材料“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体现的是当时的数学以应用型数学为主,反映的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对外开放的频繁,不符合题意;
C.活字印刷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D.数学理论的成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即今天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正确;
唐朝没有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A排除;
台湾府是清朝设立的,在此之前元朝已设置了管辖台湾的机构,A排除;
明朝和清朝出现时间晚于元朝,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元朝对台湾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8.【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运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一时期,蹴鞠更容易踢出花样,观赏性趣味性更强了,蹴鞠类似于现代的体育活动足球,体现了城市繁荣。
ABD三项与题干图片活动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城市繁荣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C.根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技术是印刷技术,再根据“每字为一印”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造纸术,不符合题意;
B.雕版印刷术,不符合题意;
D.“罗盘”导航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毕昇”“活板”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0.【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行政区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创设的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B.刺史制度,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朝至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狡快,逐渐超过北方,再加上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粮仓,南宋时有“朝廷在故都(汴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就说明江南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属于材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符合题意;
AB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AB不符合题意;
C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A符合题意;
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故答案选项B不符合题意;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牺牲,故C不符合题意;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清朝疆域图(1820年)》”结合所学可知①为我国的新疆地区的伊犁,清朝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巴勒克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伊犁将军府是伊犁将军办公的地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安西都护府,不符合题意;
C.澎湖巡检司,不符合题意;
D.西域都护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看懂图中的地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地图中的地点是解题的关键,要学会看地图。
14.【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和“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不符合题意;
D.进行殖民扩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A.关天培,不符合题意;
B.陈化成,不符合题意;
C.康熙,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郑成功,他于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又对台湾进行管理和开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比如时间、地点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还是要求牢记课本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BCD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史实;
A项是有关台湾府设置意义的评述,属于观点。所以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史实与观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17.【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故选B;
水稻和粟都是我国早期先民培育的农作物,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引进的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的相关史实。
18.【答案】A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与火烧圆明园有关,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清朝首都北京,洗劫并火烧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英法美联军,不符合题意;
C.英法美俄联军,不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旋涡,从此,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找新出路的探索,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甲午中日战争,不符合题意;
C.护国战争,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0.【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把香港岛给英国。故A符合题意;
《北京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地区,《天津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排除BC;
《辛丑条约》也没有涉及割地,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香港一岛”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1.【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作用: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王朝: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主要方式: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共同作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所学,可从秦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等分析回答。措施:根据所学,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出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回答。作用:可从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等分析回答。
(2)史实:根据所学,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据所学,可列举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王朝: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主要方式:根据“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得出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根据所学可知,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根据“平定蒙古准噶尔叛乱势力”得出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根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根据“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得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根据“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得出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共同作用: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与西汉与北方匈奴的关系、孝文帝改革、元朝的建立和行省制度、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及共同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扬州)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 B 正确;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A 抖排除;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制五禽戏, C 排除;
明朝时期李时珍著有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D 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2.(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历史学习中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根据下图提供的关键词,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单元标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阶段,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不符合题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不符合题意;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一个都不能少,切记。
3.(2022七下·盐城月考)下列图片所示工具,属于唐朝时期发明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发明曲辕犁, D 项正确;
石器在唐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 A 项;
河姆渡居民时期使用骨耜,排除 B 项;
铁农具是在春秋时期发明,排除 C 项。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4.(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下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A.审美观念一致 B.文明相互借鉴
C.文明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可知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明显是仿造唐朝开元通宝的形制和重量,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文明交流频繁,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审美观念一致,不符合题意;
B.文明相互借鉴,不符合题意;
D.铸银水平相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出两幅图片的相似之处,在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理解回答。
5.(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D.图中出现的政权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和元朝。最后元朝实现了对于政权并立的统一。因此图示体现出历史发展趋势是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不符合题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符合题意;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含义,这是解题的关键,看懂示意图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6.(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南宋《数书九章》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对外交往的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活字印刷的出现 D.数学理论的成熟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B.材料“记录了大量有关商品价格、共同出资及利益分配等问题”体现的是当时的数学以应用型数学为主,反映的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对外开放的频繁,不符合题意;
C.活字印刷的出现,不符合题意;
D.数学理论的成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注意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安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即今天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正确;
唐朝没有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A排除;
台湾府是清朝设立的,在此之前元朝已设置了管辖台湾的机构,A排除;
明朝和清朝出现时间晚于元朝,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元朝对台湾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8.(2021·绵阳)下图是《宋代蹴鞠铜镜》。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尚武轻文 B.政权并立 C.城市繁荣 D.疆域辽阔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蹴鞠运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一时期,蹴鞠更容易踢出花样,观赏性趣味性更强了,蹴鞠类似于现代的体育活动足球,体现了城市繁荣。
ABD三项与题干图片活动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城市繁荣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9.(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书中所描述的技术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罗盘”导航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C.根据“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技术是印刷技术,再根据“每字为一印”可知这是活字印刷术,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造纸术,不符合题意;
B.雕版印刷术,不符合题意;
D.“罗盘”导航技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毕昇”“活板”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10.(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答案】D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D.根据“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行政区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创设的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省制,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B.刺史制度,不符合题意;
C.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1.(2022九下·淮安月考)“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
A.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政治中心逐渐南移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朝至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狡快,逐渐超过北方,再加上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主要的粮仓,南宋时有“朝廷在故都(汴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就说明江南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属于材料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符合题意;
AB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AB不符合题意;
C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2021·贵港)明朝时,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继光 B.邓世昌 C.关天培 D.郑成功
【答案】A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在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A符合题意;
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故答案选项B不符合题意;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牺牲,故C不符合题意;
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3.(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下图为《清朝疆域图(1820年)。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在图中①处设立了( )
A.伊犁将军府 B.安西都护府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府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A.根据“《清朝疆域图(1820年)》”结合所学可知①为我国的新疆地区的伊犁,清朝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巴勒克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伊犁将军府是伊犁将军办公的地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安西都护府,不符合题意;
C.澎湖巡检司,不符合题意;
D.西域都护府,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看懂图中的地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地图中的地点是解题的关键,要学会看地图。
14.(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答案】A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和“示中国富强”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海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不符合题意;
D.进行殖民扩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5.(2021·营口)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材料中的“他”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康熙 D.郑成功
【答案】D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A.关天培,不符合题意;
B.陈化成,不符合题意;
C.康熙,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郑成功,他于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又对台湾进行管理和开发,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比如时间、地点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还是要求牢记课本基础知识。
16.(2021·恩施)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A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BCD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史实;
A项是有关台湾府设置意义的评述,属于观点。所以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相关内容。学会区分史实与观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要求之一。
17.(2021·永州)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引进的高产作物是玉米和甘薯,故选B;
水稻和粟都是我国早期先民培育的农作物,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朝引进的原产于南美洲的农作物的相关史实。
18.(2021八上·郑州开学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圆明园为皇帝夏季离宫,首先被联军掠夺,次被下令焚毁。这里的“联军”是( )
A.英法联军 B.英法美联军
C.英法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A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与火烧圆明园有关,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清朝首都北京,洗劫并火烧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英法美联军,不符合题意;
C.英法美俄联军,不符合题意;
D.八国联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9.(2021·营口)学者茅海建指出:“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把中国拖入世界”的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护国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旋涡,从此,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找新出路的探索,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甲午中日战争,不符合题意;
C.护国战争,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0.(2021·东营)“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把香港岛给英国。故A符合题意;
《北京条约》割让的是九龙司地区,《天津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排除BC;
《辛丑条约》也没有涉及割地,排除D。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香港一岛”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二、综合题
21.(2021·常德)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而采取的措施?西汉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有何具体措施(至少写2个)?游牧部族侵入中国曾建立了哪些统一王朝?他们开创的什么制度能证明其“完全中国化”(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1)措施: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措施: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击败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作用: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2)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王朝: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3)主要方式: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共同作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所学,可从秦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等分析回答。措施:根据所学,从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出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等角度分析回答。作用:可从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等分析回答。
(2)史实:根据所学,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根据所学,可列举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王朝: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制度:元朝开创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3)主要方式:根据“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得出册封喇嘛教首领。确定班禅和达赖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根据所学可知,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通过《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根据“平定蒙古准噶尔叛乱势力”得出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根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根据“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得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根据“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得出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共同作用: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与西汉与北方匈奴的关系、孝文帝改革、元朝的建立和行省制度、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以及共同作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