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20 04:00: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设三司 B.抗击沙俄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助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设三司,不符合题意;
B.抗击沙俄,不符合题意;
C.建立行省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体现出的特点有(  )
①兼容并蓄
②昂扬进取
③积极向上
④重文轻武
A.①②③ B.②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是我国的繁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呈现了盛唐的特点,社会风气开明大方,兼容并蓄、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①②③符合题意;
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宋太祖吸取了唐朝末期的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注意细心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①生产 ②创制文字 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A正确;BCD选项不全面,排除,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注意细心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4.(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 D.安庆绪、史思明
【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安禄山、史思明。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A项安禄山、史思明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涉及人物。
5.(2020七下·原州月考)宋代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
A.重武轻文政策 B.中央集权策略
C.轻视武备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当时流行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生动体现,D项符合题;
ABC三项不符合史;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6.(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历史上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中俄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C.《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7.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占城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8.(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被作者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
A.隋文帝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成吉思汗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被作者称为“一代天骄” 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识记成吉思汗的相关知识。
9.(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尧舜时的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的行省制。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元朝的行省制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的开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行省制度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的行省制。
10.小莉同学收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可以推断她探究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而指南针、火药在宋朝得到了显著发展,因此我们可判断该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故B符合题意;
题干“指南针”、“火药”和唐朝繁荣的文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 和“火药”与对外贸易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和“火药”与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宋代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1.(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想了解中国17世纪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的首选资料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C.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情况,首选的资料是《天工开物》,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梦溪笔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回归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  )
A.浙江省 B.福建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福建省。
AC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福建省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注意准确识记清朝对台湾的管辖。
13.(2014·淮安)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  )
A.窦娥 B.孙悟空 C.李逵 D.林黛玉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小说比较繁荣,四大古典名著就是出于这一个时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识记能力。
14.(2020七下·宣城期末)“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处所评价的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
C.指南针的运用 D.市舶司的设立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北通涿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正确;
都江堰修建在四川岷江流域,B排除;
指南针是指示南北的工具,与题干评价的南北通商、运输无关,C排除;
通过题干“江都”“涿郡”可知国内通商,北宋设立的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需要准确掌握大运河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及大运河开凿的意义等。
15.(2020七下·宣城期末)“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的信息可知,科举制度是通过公平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题干材料说明科举制度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D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不能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科举制发展的相关史实。
16.(2020七下·宣城期末)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支付手段,纸币作为支付方式最早出现于(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宋朝的交子的出现。
17.(2019·齐齐哈尔)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是指(  )
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印刷术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种在战争上的东西指的是火药的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之后,改变了作战方式,打破了冷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准备了条件,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关键是对火药的影响的掌握。
18.(2020七下·宣城期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到15日在北京举行。请问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 B.元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B项符合题意;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双方商人、使者往来开通丝绸之路。汉朝丝绸之路开始,A项不合题意;
北宋、南宋继续发展丝绸之路,但没有很大发展。CD两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到15日在北京举行为依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9.(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明朝时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药物学著作的是(  )
A.宋应星 B.李时珍 C.徐光启 D.张仲景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的著作是《本朝纲目》,这是一部规模空前药物学著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宋应星,不符合题意;
C.徐光启,不符合题意;
D.张仲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元朝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畏兀儿族 C.回族 D.党项族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自唐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藏族,不符合题意;
B.畏兀儿族,不符合题意;
D.党项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7 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 200 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 60 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 27000 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 、厨师、工匠等。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三、四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在当时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哪条航线
(4)材料四中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此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5)从材料五中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
(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唐朝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答案】(1)特点: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持续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遣唐使
(2)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巨大,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断绝;政府重视。
(3)特点:时间长(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最远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机会,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在世界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后。
(5)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
(6)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再从封闭到全方位、深层次开放。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句“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叫遣唐使;
(2)根据材料二关键词“ 宋元时期,工商业发达,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根据“ 南宋偏安江南之 .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具有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的特点。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的条件是,当时明朝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明成祖的主张和支持。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根据材料五“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可知丝路精神;
(6)根据上述材料可知, 我国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为由开放走向封闭。
故答案为:(1) 特点: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持续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遣唐使;
(2) 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巨大,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断绝;政府重视;
(3) 特点:时间长(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 政策:闭关锁国;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 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
(6) 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2)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3)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条件及航线,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知识点并抓住题干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丝路精神,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6)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学生需要从整体上分析对比材料才能得出答案,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历史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设三司 B.抗击沙俄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2.(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体现出的特点有(  )
①兼容并蓄
②昂扬进取
③积极向上
④重文轻武
A.①②③ B.② C.③④ D.②③④
3.(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唐朝对日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①生产 ②创制文字 ③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 D.安庆绪、史思明
5.(2020七下·原州月考)宋代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
A.重武轻文政策 B.中央集权策略
C.轻视武备政策 D.重文轻武政策
6.(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历史上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是(  )
A.《尼布楚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7.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小米 D.玉米
8.(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被作者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
A.隋文帝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9.(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尧舜时的禅让制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10.小莉同学收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由此可以推断她探究的主题是(  )
A.唐朝繁荣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11.(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想了解中国17世纪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的首选资料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12.(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回归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  )
A.浙江省 B.福建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13.(2014·淮安)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称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  )
A.窦娥 B.孙悟空 C.李逵 D.林黛玉
14.(2020七下·宣城期末)“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此处所评价的是(  )
A.大运河的开凿 B.都江堰的修建
C.指南针的运用 D.市舶司的设立
15.(2020七下·宣城期末)“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
16.(2020七下·宣城期末)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支付手段,纸币作为支付方式最早出现于(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7.(2019·齐齐哈尔)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是指(  )
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印刷术
18.(2020七下·宣城期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到15日在北京举行。请问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 B.元朝 C.北宋 D.南宋
19.(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明朝时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药物学著作的是(  )
A.宋应星 B.李时珍 C.徐光启 D.张仲景
20.(2021八上·西宁开学考)“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元朝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
A.藏族 B.畏兀儿族 C.回族 D.党项族
二、综合题
21.(2021七下·秦皇岛期末)从古丝绸之路到现今的"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需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405-1433 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郑和7 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 200 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 60 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 27000 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 、厨师、工匠等。
材料四 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
——材料三、四摘编自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在当时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哪条航线
(4)材料四中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此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5)从材料五中概括丝路精神的核心。
(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唐朝至今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
【解析】【分析】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助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设三司,不符合题意;
B.抗击沙俄,不符合题意;
C.建立行省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2.【答案】A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是我国的繁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呈现了盛唐的特点,社会风气开明大方,兼容并蓄、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①②③符合题意;
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社会特点,宋太祖吸取了唐朝末期的藩镇割据的危害,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注意细心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遣唐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留学僧等,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A正确;BCD选项不全面,排除,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注意细心分析,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4.【答案】A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解析】【分析】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安禄山、史思明。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A项安禄山、史思明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涉及人物。
5.【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当时流行的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就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生动体现,D项符合题;
ABC三项不符合史;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6.【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故选项A符合题意;
B.《中俄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C.《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
D.《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没有什么技巧。
7.【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占城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水稻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经济发展的有关内容。
8.【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就是成吉思汗铁木真。
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成吉思汗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被作者称为“一代天骄” 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雪》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识记成吉思汗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的行省制。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元朝的行省制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的开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行省制度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的行省制。
10.【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而指南针、火药在宋朝得到了显著发展,因此我们可判断该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故B符合题意;
题干“指南针”、“火药”和唐朝繁荣的文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 和“火药”与对外贸易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活字印刷术”和“火药”与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科技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宋代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1.【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C.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因此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情况,首选的资料是《天工开物》,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D.《梦溪笔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福建省。
ACD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福建省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辖。注意准确识记清朝对台湾的管辖。
13.【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明清时期小说比较繁荣,四大古典名著就是出于这一个时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故选D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识记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北通涿郡”,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A正确;
都江堰修建在四川岷江流域,B排除;
指南针是指示南北的工具,与题干评价的南北通商、运输无关,C排除;
通过题干“江都”“涿郡”可知国内通商,北宋设立的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需要准确掌握大运河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及大运河开凿的意义等。
1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的信息可知,科举制度是通过公平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题干材料说明科举制度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D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不能显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科举制发展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宋朝的交子的出现。
1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种在战争上的东西指的是火药的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之后,改变了作战方式,打破了冷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准备了条件,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关键是对火药的影响的掌握。
18.【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B项符合题意;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双方商人、使者往来开通丝绸之路。汉朝丝绸之路开始,A项不合题意;
北宋、南宋继续发展丝绸之路,但没有很大发展。CD两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到15日在北京举行为依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19.【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的著作是《本朝纲目》,这是一部规模空前药物学著作,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宋应星,不符合题意;
C.徐光启,不符合题意;
D.张仲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0.【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自唐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藏族,不符合题意;
B.畏兀儿族,不符合题意;
D.党项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21.【答案】(1)特点: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持续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遣唐使
(2)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巨大,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断绝;政府重视。
(3)特点:时间长(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
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最远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机会,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在世界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后。
(5)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
(6)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再从封闭到全方位、深层次开放。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句“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可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日本派到中国学习的使节叫遣唐使;
(2)根据材料二关键词“ 宋元时期,工商业发达,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根据“ 南宋偏安江南之 .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具有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的特点。郑和之所以能够成功下西洋的条件是,当时明朝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明成祖的主张和支持。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固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根据材料五“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可知丝路精神;
(6)根据上述材料可知, 我国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为由开放走向封闭。
故答案为:(1) 特点: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持续性;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遣唐使;
(2) 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巨大,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断绝;政府重视;
(3) 特点:时间长(早);次数多;人数多;船队规模大。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的支持;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 政策:闭关锁国;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 核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
(6) 趋势:由开放走向封闭。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唐朝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2)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3)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条件及航线,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知识点并抓住题干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主要考查丝路精神,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关键句“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即可得出答案,比较简单;
(6)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唐朝至清朝对外交往的变化趋势,学生需要从整体上分析对比材料才能得出答案,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