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师:课前做个小游戏,老师指哪句,你们就读哪句,看谁读得好?开始了!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言必行,行必果。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学们,这6个句子都是两千年前的古人说的,我们把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内容简短,哲理深刻。
一、举日——“象”的观照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悟古文的韵味,感受古人的风采。一起大声地整齐地读课题——《两小儿辩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早晨,太阳慢慢出来了,圆圆的,大大的,红红的,;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圆圆的,小小的,亮晶晶的。你们看到了吗?生:看到了。
师:请你在课文里选择两个词语,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 抽生:车盖,盘盂(板书)
师:“车盖”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 你在古装剧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看。
“盘盂”呢? 古代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有多小,比划比划。
师:请大家再闭上眼睛,根据老师地描述,继续想象太阳。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站在强烈的阳光下,身体热得都快受不了了。
师:也像刚才一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形容你的身体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抽生:沧沧凉凉、探汤。(板书)
师:这两个词分别形容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沧沧凉凉——日初出,探汤——日中时。
师:你怎么断定“探汤”是一种热的感觉?生:结合注释。
师:你不但预习了课文,还预习了课后的注释,这个习惯值得大家学习。一起来读四个词语。
二、探日——“理”的寻思
师:现在,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条线。 板书: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齐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生:①是两组反义词。
②第一对是视觉的角度写太阳。第二对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太阳。
③找出句子,用课件出示。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以驳倒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以反问句结尾,所以要注意反问句的读法。
抽生读。
师:一大一小,一凉一热。这四个词语怎么读,才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它们意思的相反?
重读“大如车盖”、“如探汤”,轻读“盘盂”、“沧沧凉凉”
④分清重音和轻音,我们再来读一读句子。
(齐读、指名读)
⑤老师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个括号,在这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上一个括号。
板书: 车 盖 盘 盂
沧沧凉凉 探 汤
师:想一想,这其中又有些什么名堂?
生:“车盖”、“沧沧凉凉”都是形容早上的太阳,“盘盂”、“探汤”都是形容中午的太阳。板书:日初出 日中时
⑥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生: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朗诵指导:我们再来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男生读前面一小儿,女生读后面一小儿,老师读提示语。(师生男女合作读)
提示语: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男: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女: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 学生填“近、远”。
按照常理,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冷一些,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热一些。 学生填“远、近”。
师:所以,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得出的结论是——
一儿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得出的结论是——
(齐读、指名读)
三、辩日——“趣”的体验
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谁也不服谁。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板书)
师: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在辩斗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看到了他们对自己观点的坚持。
既然两小儿说的都有道理,我们也来辩斗一下,辩斗要理直气壮,要大胆质疑,要据理力争。
小组间辩斗 一男一女辩斗 同桌辩斗,注意辩论时的语气。
四、决日——“知”的分享
①师:就在两小儿争执不下的时候,孔子过来了,孔子是谁呀?
生:大思想家,教育家。(出示孔子图和简介)老师也有一段资料要与你们分享。
②师:孔子是博学多才的大家,两小儿见孔子来了,赶紧问道:“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
这个问题孔子能回答吗?生:不能。
③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孔子不能决也。
师:决是什么意思?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抽生回答)
师:同学们,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啊!如此博学的孔子也有难解的问题,所以天下有没有无所不知的人?生:没有。
师:我们要学习孔子什么样的科学态度?生:实事求是。
正如孔子自己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2500年后的今天,你们能说出正确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PPT)
生:太阳与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五、悟日——“智”的启迪
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老师板书“知”“智”。通假字。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谁说您知识渊博呢?谁来改成陈述句?(谁也不能说您知识渊博。)
师:孔子,您不是博学多才嘛,连你也有不知道的东西呀?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所以与其应该活泼、轻松,才能表现小孩子的天真烂漫。(抽生读)
引读:同学们发现了吗,“智”的下面还是一个什么字?(日)
总结:说得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让这轮智慧的太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
师: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小儿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中再读一遍课文。
下课!
板书设计:
两 小 儿 辩 日
日初出 日中时
知 辩斗 智 车 盖 盘 盂
(近) (远)
沧沧凉凉 探 汤
(远)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