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1 地球和地球仪 2课时(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1 地球和地球仪 2课时(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8-20 13:03:0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1.下面四条纬线中,最长的是(  )
A.0°纬线 B.40°N纬线
C.20°S纬线 D.66.5°S纬线
2.和180°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的是(  )
A.20°W B.0°
C.160°E D.180°
3.大庆中考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线不等长
B.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D.纬线的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4.关于经纬线变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0°纬线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递减,最高为90°
B.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南递减
C.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逐渐减小
D.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增加,最高为90°
5.一游客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我到达了世界上一个神奇的地方,我右手在东半球,左手在西半球,面向北半球,背对南半球。”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地理坐标(50°N,60°E)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中纬度 B.乙地位于高纬度
C.丙地位于西半球 D.丁地位于北半球
8.读“经纬网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地理坐标: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点D(0°,20°W)和点E(80°N,20°W)。
(3)图中A、B、C、D、E五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_;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和________。
(4)图中A、B、C、D、E五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图中B、C、D、E四点中,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
9.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你知道乙点是下图中的哪个点吗?
答案
1.A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圈是赤道,即0°纬线。
2.B  地球仪上相对的两条经线,构成了经线圈,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且东经和西经相对。所以和180°经线相对的是0°经线。
3.D  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的完整的一个圆,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南北两侧纬线长度递减,到南北两极缩小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叫经线,是不完整、长度相等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4.C  以0°纬线为界,北纬向北度数增加,南纬向南度数增加,最高为90°;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增加,最高为180°。
5.B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知,右手在东半球、左手在西半球,面向北半球、背对南半球的点为(20°W,0°),即乙点。
6.C  纬度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所以地理坐标(50°N,60°E)的地点是丙点。
7.A  由图可知,甲地和乙地的纬度都是50°,是位于30°~60°之间的中纬度;丙地地理位置(50°N,60°E),位于东半球;丁地(50°S,60°E)位于南半球。
8.(1)60°N 60°W 0° 0° 40°S 40°E
(2)D、E所标位置如下图所示:
(3)A E C B D
(4)B C A D E
(5)B D C E
9.从对跖点的描述可知,对跖点应该是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经度数之和为180°,而且东西经相反;所以甲地(30°S,45°E)的对跖点乙地是(30°N,135°W);图示①(20°N,110°E);②(40°S,170°W);③(0°,45°W);④(30°N,135°W)。乙点的地理坐标为(135°W,30°N),对应的是④。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读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2.遂宁中考 如图为某天文爱好者在2019年1月21日拍摄的月全食在不同阶段的照片。月全食景象可以反映出(  )
A.地球公转的周期 B.地球绕月球自转
C.地球的大小 D.地球的形状
3.“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实验能说明(  )
A.地球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有一天,住在地球某地的“咸蛋超人”准备穿越地心前去拜访位于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据此回答4~5题。
4.“咸蛋超人”此次穿行的距离约为(  )
A.4万千米 B.6371千米
C.8万千米 D.12742千米
5.两位超人很久没见,准备进行飞行比赛,他们选择了绕赤道一周作为比赛线路。你知道他们要飞行的距离吗(  )
A.400千米 B.40000千米
C.4000千米 D.400000千米
6.沿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最接近的长度是(  )
A.1万千米 B.2万千米
C.3万千米 D.4万千米
7.下列关于地球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仪上的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
8. 读“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球大小的数据。
①地球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赤道周长约________,③平均半径________。
(2)图中序号④极半径、⑤赤道半径的长度分别是6357千米、6378千米,由此可以得出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架时速1000千米的战斗机,绕赤道飞行一周,需要________小时。
(3)你可以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个例子吗?
9.北极燕鸥是候鸟(如图),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北极燕鸥在北极圈内繁衍后代,当北半球冬季来临时,燕鸥便开始长途迁徙。它们向南飞行,越过赤道,绕地球半周,来到南极洲,在这儿享受南半球的夏季,直到南半球的冬季来临。它们才北飞,回到北极。
 
北极燕鸥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均大约为多长距离?
答案
1.B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不规则球体三个历史过程。
2.D  月食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因此月食现象能够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C  “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与玩拨浪鼓很类似。这个实验能说明地球因为转动变成了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D 5.B  第4题,根据题意,此次穿行的距离应是地球的直径,长度约为12742千米。第5题,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
6.B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与赤道周长的一半接近。
7.D  地球仪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不是所有的地球仪都有表示国家的符号。
8.(1)5.1亿千米2 4万千米 6371千米
(2)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0
(3)登高望远等。
(1)经过测量,④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⑤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③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①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②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说明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一架时速1000千米的战斗机,绕赤道飞行一周,需要40小时。
(3)生活中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远方过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偏食,登高望远等。
9.约为4万千米。两极之间的距离即一条经线的长度,经线的长度约是赤道长度的一半,所以北极燕鸥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的行程即两条经线的长度,约为4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