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专递】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同步练测+单元练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专递】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同步练测+单元练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16 09:54:39

文档简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养殖家畜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
 
A.曲辕犁       B.耧车
 
C.二牛一人耕作法     D.铁犁冠
3.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湖南玉蟾岩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4.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因为修建了下列哪一水利工程(   )
 
A.都江堰       B.芍陂
 
C.郑国渠      D.木兰陂
5.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体系的经济基础是(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手工业经济     D.商品经济
6.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7.《庄子·让王》中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此话(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
A.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9题25分,10题27分,共52分)
9.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这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6分)
 
图1 仙鹤与松树 图2 喜鹊与梅花
 
图3 花瓶与月季 图4 大象与玉如意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三例。(6分)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8分)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现象?(5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7分)
答案与解析
1.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时紧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而B项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A 注意题干时间限制“唐代”,耧车和二牛一人耕作法都是汉代出现的,铁犁冠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3.B 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A、C两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项不能反映题干中“满天星斗”的特点。B项中多处遗存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4.A 由题干中的“成都平原”可判断是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
5.A 本题考查的是形成中央集权制的决定性因素。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央集权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当时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本题应选A项。
6.A 抓住关键词“运动半径很小”,而选项中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的言论,是老子设想中的理想社会,体现了他的小国寡民思想,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7.D 本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8.C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机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9.(1)图1: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2: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3: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4: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任选三幅即可)(2)五谷丰登;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等。(符合题意即可)(3)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解析:本题以小农经济为主题,文史结合,考查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及理解分析能力。(1)问要结合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来归纳寓意,言之成理即可。(2)问应联系相关文学常识或生活经验来回答。(3)问要从经营单位、生产特点等方面来概括。(4)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0.(1)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征暴敛而破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1)问主要根据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即小农经济进行回答。(2)问注意结合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特点进行回答。(3)问根据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进行回答。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
A.自然条件差异 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八王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  )
①北民南迁是因为南方的发展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少数民族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 ③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
A.江淮地区    B.湘赣地区
C.江浙地区    D.关中地区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
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中原人口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④政治中心南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  )
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
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
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 1%
材料三 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可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4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8分)
(3)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人口数量、财政收入两个视角为哪一观点提供了证据?(1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6分)


答案与解析
1.B 根本原因一般从生产力角度分析,正确答案是B项。
2.B 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关中“膏壤沃野千里”,是传统的农业区。据此可知,B项正确。
3.A 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据此即可作出判断,A项对应错误。
4.B 结合题干中的诗句分析,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战乱,并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①④在题干诗句中无法体现。
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北人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6.C “苏湖熟,天下足”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7.B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8.D 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9.D 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10.C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据此判断应选C项。
11.(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2)西汉时期,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到唐朝,南方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依然略逊于北方;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已经大大超过北方。(3)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材料三反映了宋朝时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区,国家赋税“实仰东南财赋”;材料四反映了南宋时,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观点:经济重心南移。(4)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⑤政治重心南移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1)问可根据材料一回答,西汉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低。(2)问考查对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的理解,可以从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加以概括。(3)问概括材料内容回答即可。(4)问注意分析要全面。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小农经济的产生
2.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开凿于(  )
A.春秋时期  B.秦朝  C.西汉   D.战国时期
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4.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5.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6.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用焦炭治铁,焦炭的使用曾直接促进欧洲治铁业的进步。用焦炭冶铁在中国流行开来是在(  )
A.汉代        B.北宋
C.南宋末年      D.明朝
7.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8.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的研究主题是(  )
 
图1 石器图      图2 骨耜
 
图3 铁农具图      图4 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9.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0.“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动辄肩挑车载,民苦转贸重。”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是在(  )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代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11.“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以下选项中最早出现上述现象的应该是(  )
A.西汉的长安    B.唐朝前期的洛阳
C.北宋的开封    D.西安都城长安
12.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
A.史籍《旧唐书》
B.唐朝“开元通宝”等实物
C.唐朝传奇作品
D.电视剧《唐明皇》
13.“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悠闲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14.下面两图分别为被称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左图)和被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的乔家大院(右图),都是明清时期商人发家后所建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5.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16.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存货物之用。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传统市场的扩张    B.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
C.商人子弟不断入仕   D.不同行业的竞争加剧
1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1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9.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一百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
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 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十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 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④影响了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1小题14分,22小题12分,23小题14分,共40分)
21.读下图:
 
 图1 石斧     图2 牛耕画像石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4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请回答: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分)
(2)图4中的商业有什么特点?(2分)
(3)图3、4和图1、2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6分)
(4)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3分)
22.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地方之一。
沂源8·26“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3)从材料三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4分)
材料四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4)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2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两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在目的方面有何区别。(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4分)
(4)请简要评价上述政策的危害。(4分)
答案与解析
1.C 从材料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可判断当时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出现了原始的耒耜等生产工具。
2.D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3.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古代的农耕生活和手工纺织,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
4.C 本题考查识记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唐朝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从“白碗胜霜雪”判断四川大邑生产白瓷。故正确答案为C项。
5.C 根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正确;据“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判断B项正确;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生活,但达不到衣食无忧的程度,C项符合题意。
6.D 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7.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材料中“过手七十二”这一信息,是指手工业制作工序及分工细,这也说明了瓷器生产的规模大。B、C、D三项材料中未涉及。
8.D 图1到图4生产工具的演变经历了从石器到铁器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改良,但其核心是反映了中国古代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阶段到铁犁牛耕阶段的变化,故排除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
9.A 本题主要从“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方面分析。解答时还要结合“经商致富”的动机分析,富商积累的财富不用来扩大再生产,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影响了商业的发展。
10.C 题干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得到解决是在宋代纸币产生后。
11.C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故C项正确。
12.B 历史研究中,各种资料的历史价值是不一样的。研究唐朝历史,当时的实物资料最具有历史价值,故B项最有说服力。《旧唐书》是后人的记述,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唐传奇虽然是同时代的资料,但小说的历史价值和实物的历史价值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13.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商贾大者积贮倍息……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和所学史实可知,反映的是商人富裕悠闲的生活。
14.C 本题以明清商人所建住宅为切入点,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识读图片,可以得到“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气势宏伟、耗资巨大”等有效信息,从而得出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作用。本题重点体现了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特点,这种特点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5.B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两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材料中“夜市”“与日间无异”等,即反映了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的特点。
16.A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经营长途贩运的大商帮,这说明了市场范围的扩大,但其实只是附着于封建农耕经济的市场扩大,是传统市场的扩张,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扩张。
17.C 材料中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为维护自然经济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自然经济未占主导地位前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的答案只有C项。
18.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19.B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①明朝时设立东厂、西厂等;③表述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非禁止。
20.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这一信息可知当时对外贸易是在官府的控制、独占下进行。“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反映出这一贸易属于朝贡贸易,这样的贸易是“海禁”政策的体现,它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技进步,故①③④正确。②说法错误,这并不能有效制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1.(1)图1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2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3)联系: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原因: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商人拥有大量财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客商也常面临人身财产方面的危险;商人重利轻离别等。(4)图1:锄耕是古代中国农业重要的种植经营方式,锄耕的出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图2: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垦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加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图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扩大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交流。图4: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古代社会的进步,商税成为古代政府的重要财源。(开放性问题,选取印象最深的一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选用不同图片来反映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及商业发展的状况,主要考查对图片材料的解析能力。解题关键是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问注意图说中的时间限制是“清代”,结合宋以后商业及城市发展情况回答。(3)问注意农业与商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4)问为开放性题目,注意语言表述要简洁。
22.(1)小农经济。(2)因素: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任意两点符合题意即可)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数量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 (答出三点即可)(3)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解析:(1)问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济形式的理解。根据材料以提供的信息“牛郎织女传说”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自耕农的经营模式:小农经济。(2)问考查对宋朝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及主要原因的理解。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社会环境、政府因素、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市场等因素加以归纳。(3)问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及表现的理解。第一小问表现可以直接根据材料三提取市镇兴起与工商业发展的关系;第二小问新特点可以从市场、货币、商品化、新组织的形成加以归纳。(4)问考查对明清时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的理解。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史实分析,新现象:“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状态”指的是程度即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3.(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2)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3)是生产力水平低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4)危害: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1)问由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提炼共同点。(2)问由“交通外国,因以为寇”等分析明朝对外政策的目的;从材料二中分析,可知清初是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反清势力。(3)问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面归纳。(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阻碍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等方面分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中《小雅·大田》篇云:“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导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井田制瓦解    B.奴隶制瓦解
C.分封制瓦解    D.铁犁牛耕出现
2.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4.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土地国有制 B.有“公田”“私田”之分
C.土地不得买卖 D.耕种者要交纳地租
5.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
A.成就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进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6.下列对地主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统治者可以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
D.土地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7.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8.北宋时,有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9.(清)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点的根源应该是(  )
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0.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
A.租佃式经营     B.雇工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自耕农式经营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卖买”。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魏书·食货志》记载,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6分)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朝出现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
(4)概括说明材料四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状况及其目的,并说明该土地制度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14分)
答案与解析
1.D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及理解能力。从“遂及我私”可知当时出现了私田,表明当时井田制开始瓦解,B、C两项是井田制瓦解的结果。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根本原因”,“遂及我私”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的结果。
2.B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图片反映的是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C 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耕农经济,以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和兵役的征发。故本题选C项。
4.D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私田”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收获归己;“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故D项对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5.C 这一税制改革实际上是承认土地的私有权,故应选C项。
6.C 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故A项表述是正确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故B、D两项表述是正确的。用排除法即可知C项符合题意。
7.D 图中的“鱼鳞图册”是明代登记土地的文书,明代随着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日益普遍化,土地登记越来越细致严密,故图册成为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8.B 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是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土地买卖盛行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9.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都购买良田。A、D两项都是次要因素。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C项。
10.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理解题干的主要意思,即宋代租佃关系是对半分成,二是明确租佃式经营、雇工式经营、田庄式经营、自耕农式经营的含义。
11.(1)井田制。(2)“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维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4)实行状况:北魏时开始实行,隋代至唐初继续实施。目的:保护自耕农经济,以确保国家赋税收入、徭役和兵役的征发。关系:为限制土地兼并,国家采取了均田制,但均田制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解析:(1)问紧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分析。(2)问结合“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分析可知是“废井田,开阡陌”;影响可从承认土地私有及促进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方面分析。(3)问结合“富者……贫者……”分析。(4)问结合均田制的实施、目的及作用分析归纳。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材料中“礁”作为冶铁燃料始于(  )
A.汉   B.北宋   C.南宋   D.明
2.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从征役制到募役制,是官营手工业生产关系上的重大进步
C.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3.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有(  )
①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③规模不断扩大,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④经济重心转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现相对应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国语·齐语》载:“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和私营合并的手工业
5.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找到了下列一则史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如果你是该小组的一员,你认为这种局面会出现于何时(  )
A.中唐以后 B.南宋时
C.元代 D.明清时期
6.“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7.下列生产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②用煤冶铁 ③缂丝技艺 ④黄道婆革新内地棉纺织技术 ⑤景德镇成为“瓷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①④③②⑤       D.③①⑤④②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9.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瓷都”之称,分析下列有关景德镇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古属浮梁县,现为江西景德镇市,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14分)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各有什么功能?(10分)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可)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3)材料三反映出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请将原文中的关键信息摘抄下来)。(12分)
答案与解析
1.C 材料中的“礁”是指焦炭,其作为冶铁燃料始于南宋,明朝流行。
2.C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在明朝中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部门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A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①②③④都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4.A 本题考查古代的手工业经营形式。材料中的“处工,就官府”表明手工业受官府限制,因此是官营手工业。
5.D 从题干材料可知,当时棉花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应选D项。
6.C 从材料中“银”“玉”“雪”“冰”“茶色”“邢不如越”等信息可判断①②③正确。陆羽只是论述作为茶具,“邢不如越”,并未说白瓷质量不如青瓷,④错误。故选C项。
7.B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找到一个最早的和一个最晚的,可以节省答题时间。①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在春秋时期发明的。②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治铁。③缂丝技艺是唐代出现的。④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⑤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由此判断答案为B项。
8.C 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9.(1)瓷土资源丰富;有很好的燃料——松柴;昌江便于运送物资;昌江提供了淘洗瓷土和碎土的动力;历史悠久,有良好的技术积累;朝廷的支持;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的加入。(2)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使用的瓷器产品;民窑:私营(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3)变化: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理由是原文中“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 “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说明存在雇佣劳动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制瓷业发展的史实。(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归纳,如“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昌江“便于运送物资”等信息。(2)问可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分析。(3)问紧扣材料中“镇上佣工”“按年或季发钱”“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分析即可。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我们可以推断(  )
①刘家功夫针铺属于私营手工业作坊 ②刘家功夫针铺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 ③该“印记”具有商标广告作用 ④宋代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2.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C.“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相聚而居
3.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江苏盐城盐商会馆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巳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5.《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6.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7.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朝代
战国
西汉

南宋
清(1820)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请指出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限制商业发展 ④商业发展的推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据《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的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须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经济毕竟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比。
——(宋)王巩《闻见近录》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2)根据材料三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6分)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材料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10分)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8分)

答案与解析
1.A 本题要求从图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旨在考查读图、识图和理解能力。此“印记”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实际上是商品商标,上面的文字内容还具有广告作用。“商标”和“广告”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私营手工业者品牌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较强。
2.C 由题干材料信息“草市”“半醉”“酒楼”等信息判断应选C项。
3.C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帮的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与商帮有密切关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不是政府机构;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故①④错误。
4.A 本题考查唐代至宋代“市”的变化。唐代夜市被政府禁止,而宋代官府不再控制。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府调整了监管举措。
5.B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6.B 汉代,长安城中的“市”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故选B项。
7.D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受到束缚和限制。
8.B 南宋偏安一隅,故①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故③不正确。
9.(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4)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5)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解析:(1)问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可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出来。(2)问依据图片信息来回答,从图1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我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图2可以看出唐朝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运河沿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3)问从材料四中可知扬州成为大都会、客商云集、交通发达;从材料五中可看出夜市繁华。(4)问材料中主要原因有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等。(5)问可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指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政府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反映的实质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2.明朝万历年间嘉兴石门镇已有20家大油坊,全镇有油工800人,“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榨油原料亦主要靠“商人从北部镇、淮、扬、楚、湘等贩油豆来此”。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门镇出现了雇佣关系
B.石门镇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发展
C.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石门镇的榨油原料完全依赖外地
3.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的区别有(  )
①是否为市场的需要、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生产 ②劳动者是否被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 ③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雇佣关系 ④生产过程中是否出现劳动力的出卖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景德镇流动人口众多 ②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③佣工主要为地主做农活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地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6.《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7.清代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你认为其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  )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 ④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有史料记载:“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只保留粤海关一口贸易到五口通商开放的80多年间,更总括了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广州的对外贸易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这表明(  )
A.统治者不再推行海禁政策
B.清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
C.一口贸易的实质是官方垄断
D.一口贸易体现出清政府的适当开放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9.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提出“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州哪些历史现象?“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这些人靠什么生活?(12分)
(2)我国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12分)
(3)明清时期对内、对外采取怎样的商业政策?实施这些政策的后果如何?(12分)

答案与解析
1.D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到了清朝前期,由于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材料所示清朝限制“机户”拥有织机的数量,反映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2.A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排除B项;明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主要”一词不符。
3.C 官营手工业、专业性的私营手工业都可能把劳动者集中在一起从事生产,这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并无区别,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4.D 从材料信息“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可知景德镇流动人口众多,①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②正确;“镇(景德镇)上佣工”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些雇工主要是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主做工,不是主要为地主做农活、打短工,故④正确,③错误。
5.C 结合国内政策“朝贡贸易”及国际因素——日本浪人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分析可知,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实行海禁政策,答案为C项。
6. A 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贸易往来,私自教授,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将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选A项。
7.D 本题考查海禁政策的影响。明清的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延缓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世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就已产生,排除②。
8.C 本题考查清朝的海禁政策。结合材料中的信息“金山珠海,天子南库”分析可知,一口贸易的实质是官府垄断。
9.(1)人口增长;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工罢工。以出卖劳动力为生。(2)大量的农产品成为商品;在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城市;私营工商业占主导地位;出现一些地域性的商帮。(3)政策:对内:重农抑商;对外:闭关锁国(或者实行海禁政策)。后果: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并没有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析:(1)问从材料中的“吴民生齿最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等信息归纳分析即可。(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问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方面回答。